本院認為,對于勞動爭議案件應結合雙方當事人在勞動仲裁階段的仲裁請求及爭議進行全面審理,對于雙方當事人在本案中的爭議應做如下認定:一、勞動關系,原告陳某某自2004年12月10日到被告處工作,至2015年4月1日,原告陳某某已達法定退休年齡,故原、被告雙方之間已不存在勞動關系,原告主張解除原、被告勞動關系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二、關于社會保險繳納(養(yǎng)老保險、醫(yī)療保險、失業(yè)保險、住房公積金),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三)》第一條規(guī)定的關于社會保險損失賠償勞動爭議案件受案范圍;國務院《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規(guī)定,社會保險費征繳系勞動行政部門及稅務部門主管問題,社會保險繳納爭議不屬于人民法院的受理范圍,故本院對原、被告社會保險繳納爭議不予處理 ...
閱讀更多...本院認為,一、原審被告在原審原告公司工作,原審原告和原審被告之間存在勞動關系,該勞動關系依法受法律保護。本案雙方當事人對勞動關系成立時間有異議,2004年11月勞動合同簽字方分別為原審原告公司和郭立方,郭立方系原審被告的妹妹,原審被告是實際的勞動者,應視為合同屬于代簽。原審被告提供同車間工友牛某證實原審被告在2006年前已經進廠工作,還提供銀行匯款單和上崗證等證據(jù)證實原審被告自2004年11月始在原審原告處工作的事實。原審原告公司辯稱原審原告和原審被告在2009年12月確立勞動關系,原審原告公司提供了相應的工資單和考勤表,原審原告公司否認原審被告2004年至2009年期間在其公司上班,原審原告公司未提供此段期間與本案相關的工資表和考勤表,根據(jù)相關法律規(guī)定,爭議事項有關的證據(jù)屬于用人單位掌握的,用人單位應當提供,用人單位不提供的,應當承擔不利后果。綜合上述事實,本院依法認定原審原告和原審被告于2004年11月始勞動關系成立。二、關于勞動關系解除。2013年10月原審被告向贊皇縣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請求解除與原審原告公司的勞動關系,原審原告公司于2014年2月10日出具了解除終止勞動關系通知書,稱原審被告自2013年1月1日起曠工至2014年2月10日,嚴重違反單位規(guī)章制度 ...
閱讀更多...本院認為,關于原審程序問題,涉案的仲裁裁決書并非一裁終局的案件,被上訴人不服該裁決,向基層人民法院起訴,原審法院受理并進行實體審理,程序并無不當。上訴人主張被上訴人應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理據(jù)不足,本院不予采信。關于《勞動合同補充協(xié)議書》的效力問題,由于雙方于2014年5月1日自愿簽訂了《勞動合同補充協(xié)議書》,就保險問題作出了明確約定,即上訴人以其個人名義自行決定繳納社保費的方式,被上訴人則每月為其發(fā)放保險補助,不再為其辦理社會保險手續(xù),并就將來可能補辦社保手續(xù)的條件和后果作了明確約定。雖然廉某某不認可上述補充協(xié)議內容,但其并未否認補充協(xié)議上是其本人簽字,也未提供用人單位人存在欺詐、脅迫勞動者簽訂補充協(xié)議的相關證據(jù),因此,該補充協(xié)議是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并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效力性強制性規(guī)定,且已實際履行,應認定為有效。上訴人主張上述協(xié)議無效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