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王某,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豐臺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澤希,遼寧政德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王**,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朝陽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杜園峰,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劍,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實習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池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朝陽區(qū)。
上訴人王某因與被上訴人王**、池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不服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2019)京0105民初35426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21年1月4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王某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依法改判或發(fā)回重審。事實與理由:一審法院認定事實不清,證據不足。一、一審法院對王**給付其子池某196萬余元款項的性質認定錯誤。王某與池某原系夫妻關系,王**系池某的母親,在雙方剛結婚時王**支付了部分購房款的首付,當時無任何借款協(xié)議及借條,該首付款性質是因池某新婚,為支持小兩口生活而進行的贈與行為,對于所謂的借款王某毫不知情。池某因出軌導致王某提起離婚訴訟后,池某與其父母惡意串通,假意倒簽,以達到讓王某為王**贈與行為承擔償還義務的非法目的。王**出具的池某簽署的兩張總計為200萬元的借條明顯存在造假行為,借條的時間、地點、款項來源、交付方式均存在諸多疑點。一審法院沒有調查清楚借貸的事實,甚至在認定金額方面都存在問題。一審過程中王**主張借款金額為200萬元,第一筆借款金額主張160萬元,但提交的銀行轉賬記錄僅顯示為1587993元;第二筆借款金額主張40萬元,但提交的證據僅顯示為37萬余元,且證據里面中還包括王**自己的諸多家庭消費支出。一審法院認定借款金額為196萬元。但是在最后的判決中認定共同償還190萬元,池某另外償還10萬元,實際上是認定了借款總數為200萬元。二、一審法院對于40萬元借款事實認定錯誤。王**提交的40萬元借條證據顯示,支付方式為現(xiàn)金支付、分批分期支付或直接支付或轉入池某賬戶后支付。首先,該種支付方式明顯與正常的借貸支付方式不符;其次,王**與池某之間有幾十筆小額交易往來,其中王**的銀行流水還顯示了有池某打給王**的轉賬,在這種情況下,40萬元顯然是王**與池某統(tǒng)計了往來之后定的借款數額。一審庭審中王某申請法院調取王**與池某的銀行轉賬記錄,一審法院并未準許,沒有調查該事實。此外,王某與池某都在銀行工作,有穩(wěn)定的收入,沒有必要借款40萬元用于家庭消費支付。如果有必要發(fā)生借貸,池某和王**二母子也應告知王某借款購物之事,王某有權決定是否借錢購買物品。即便40萬元被認定為借款,也應認定為池某個人債務。
王**辯稱,同意一審判決,不同意王某的上訴請求和理由。
池某辯稱,同意一審判決,不同意王某的上訴請求和理由。
王**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王某、池某同償還王**借款200萬元。事實和理由:王**與池某系母子關系,王某、池某系夫妻關系。2015年5月21日,王某、池某領證結婚。2015年5月6日,池某與褚海生、褚憲敏簽訂北京市存量房屋買賣合同,購買北京市朝陽區(qū)八里莊西里×樓×層×號房屋(以下簡稱涉案房屋),用于婚后夫妻共同居住,為了籌款購買×樓×層×號房屋,池某向王**借款160萬元,并于2015年7月17日池某向王**出具了借條。此后,該房屋登記在王某、池某名下,房屋產權為王某、池某共同共有。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期間,池某又向王**分批次借40萬元,分別用于房屋裝修、購買家具、家用電器及其他費用的支出,2016年1月31日,池某向王**出具了借條。上述款項以現(xiàn)金或銀行轉賬支付,王某、池某至今未返還,故訴至法院。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如下:池某系王**之子,王某、池某系夫妻關系。王某、池某于2015年5月21日登記結婚,現(xiàn)王某、池某正在離婚訴訟中。
王**提交池某出具的借條兩張,一份內容為:為購買涉案房屋,現(xiàn)收到王**以現(xiàn)金形式出借的160萬元,立此為據,2015年7月17日。另一份內容為:借款人池某,出借人王**,池某于2015年8月30日向出借人王**借款40萬元款項用于涉案房屋裝修款的支付和室內家具及家用電器等物品的購買,支付方式以現(xiàn)金形式、卡支付,分批分期或直接支付或轉入池某賬戶后支付,支付情況見明細表,立此為據,2016年1月31日。池某認可上述借條是其出具,王某對真實性不予認可。
王**提交北京市存量房屋買賣合同、銀行流水、刷卡小票等證據,證明自2015年5月至2015年7月,王某、池某從王**處借款1590784元用于購房,由王**支付定金、傭金、首付款、稅金等組成。王**提交施工合同、銀行流水、刷卡小票、收據、買賣合同、交費存根等證據,證明自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王某、池某從王**處借款380237.64元用于房屋裝修、購買家具家電及生活支出,由王**或其夫池春林支付,其中含有9486.4元現(xiàn)金均為池春林支付。池某認可上述證據及證明目的。王某對證明目的均不認可,認為是王**的贈與,對交付現(xiàn)金的真實性不予認可,且多筆小額轉賬并不符合借貸的交易習慣。王**表示關于現(xiàn)金支付的9486.4元其可以放棄權利。
王某提交其微信朋友圈截圖,證明2015年7月17日及2016年1月31日王某、池某一直在一起,池某當日沒有時間回家出具所謂借條,借條系后期偽造。王**及池某不予認可,稱借條均是當日出具。
一審法院認為,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本案中,池某向王**出具了160萬元和40萬元的借條,根據王某提交的微信朋友圈截圖,雖不能排除對該兩張借條出具時間的合理懷疑,但并不能因此否認其法律效力。現(xiàn)池某作為王**之子,同意償還王**200萬元,一審法院不持異議。但是,并不代表王某對該200萬元均應承擔夫妻共同債務。根據王**提交的證據及其意思表示,能夠確認王**為王某、池某支付購房款、裝修費、家具家電及生活支出等金額為196萬余元。關于該款項的性質,一方面,王某缺乏證據證明該款項是贈與,且均認定為贈與對作為父母的王**并不公平,但另一方面,為人父母的王**在王某、池某新婚之際為王某、池某的適當花費,在當時情境下應是自愿支出。綜合考量本案情況,一審法院酌定王某就190萬元與池某承擔夫妻共同債務。王**訴求超出部分,一審法院不予支持。
綜上,一審法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第三條之規(guī)定,判決:一、池某、王某于判決生效后七日內共同償還王**借款一百九十萬元;二、池某于判決生效后七日內償還王**借款十萬元;三、駁回王**的其他訴訟請求。如果未按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二審中,王某提交證據如下:證據1.賬目明細表兩份,證明一審判決計算認定的款項總額有誤差;證據2.微信朋友圈截圖,證明涉案40萬元借條載明的簽訂日期當日,王某與池某在外滑雪,池某不可能有時間與王**簽訂涉案借條,故該借條系偽造。王**質證稱,證據1不認可證明目的,賬目明細表為excel格式,不是銀行流水也不是刷卡憑證,且兩份賬目明細表中,部分數據可能來自王**一審提交的證據材料,部分數據王**并未在一審中主張,實際上,王**并未對所有的支出均主張還款;證據2不認可,當時涉案房屋裝修尚未完成,王某與池某夫妻二人在父母隔壁租房居住,每天回去吃飯,不存在當天無法簽署上述借條的情形。池某的質證意見同王**。王**、池某未提交新證據。另,王某提交調查取證申請,申請調取池某中國銀行賬戶2015年5月21日至2020年10月21日期間銀行流水記錄,理由系王**與池某惡意串通虛構債權債務,損害王某利益。本院經審查認為,上述證據中賬目明細表系王某自制表格,微信朋友圈截圖一審中已提交過,均不屬于二審新證據,本院不予采納;上述調查取證申請對查明案件事實不具有必要性,本院不予準許。
另查,王某與池某存在離婚訴訟,王某首次起訴離婚,一審法院作出(2019)京0105民初19031號民事判決書,判決駁回王某全部訴訟請求。王某二次起訴離婚,訴訟請求之一系要求法院判決涉案房屋歸王某所有,一審法院作出(2019)京0105民初85280號民事判決書,一審法院認為“……被告主張分割因購房產生的債務,該債務問題已由被告父母提起另案訴訟,債務尚不明確,雙方可在債務及數額明確后,另行予以解決。而本案系離婚糾紛,因涉及原、被告之人身關系,并不必然以該案審理結果為依據,故不宜因該不明確的債務而中止審理?!?,并判決涉案房屋歸王某所有,因購買該房屋產生的剩余貸款由王某償還,王某于判決生效后十五日內一次性給付池某房屋折價款一百四十五萬元。經詢,池某稱就該案已提起上訴,該案尚未審結。
本院對一審法院查明的其他事實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綜合當事人訴辯意見及本案查明事實,本案爭議焦點系王**主張的款項性質如何認定。
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后果。王某上訴主張王**主張的款項數額有誤,且款項性質系贈與而非借款。對此本院認為,本案并非單純意義上的民間借貸糾紛,牽涉到父母為子女購置婚房出資的資金性質如何認定之問題,在父母為子女購置婚房出資的情形下,除父母明確表示出資系贈與性質外,應當視為以幫助子女為目的的臨時性資金出借,子女并不能免除對父母的償還義務。本案中,王**一審提交池某出具的借條載明池某為購買涉案房屋以及支付涉案房屋裝修款、購買室內家具電器,以現(xiàn)金或轉賬形式向王**分別借款160萬元、40萬元,另提交了數份轉賬憑證予以佐證,而王某并未提交充分有效證據證明王**曾作出涉案款項系贈與性質的明確意思表示,且涉案款項確系用于王某、池某締結婚姻支付購房款、裝修費、家具家電及生活支出。故,一審法院綜合考量出資背景、出資形式、出資目的、資金用途等因素,酌定王某、池某在190萬元范圍內承擔夫妻共同債務,并無明顯不妥。因池某一審認可王**主張的借款總額系200萬元且表示同意償還,本院亦不持異議,一審法院判決池某就夫妻共同債務外、王**主張債務范圍內的剩余款項,向王**履行還款義務,并無不妥,本院予以維持。
綜上所述,王某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22800元,由王某負擔(已交納)。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孫承松
審 判 員 龔勇超
審 判 員 杜麗霞
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
法官助理 張?zhí)焓?/p>
書 記 員 李 蕊
書 記 員 劉 波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