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原告):黃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通州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建新,北京濟桓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蔣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通州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培彥,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黃某因與被上訴人蔣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不服北京市通州區(qū)人民法院(2020)京0112民初16838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21年1月11日立案后,根據(jù)《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區(qū)開展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依法適用第二審程序,由審判員龔勇超獨任審理,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黃某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書,改判支持黃某的一審訴訟請求。事實及理由:一、一審法院認定事實不清。1.黃某2020年4月10日至4月24日期間共向蔣某轉(zhuǎn)賬借款118.5萬元。而蔣某在朝陽分局刑偵支隊中部隊《詢問筆錄》中陳述“2020年3月底之后,石利利開始還不上我本金了,以各種理由推脫,2020年4月15日之后徹底不還我利息。..我明確告訴她我不準備參與她的事情了,要求她把錢還給我。.后來我著急想要我原來的本金,所以又給了她大約40-50萬元”。說明在蔣某找到黃某借款之初就早已不是投資的目的,而是想借錢給石利利,進而將蔣某投資的本金拿回來。2.蔣某在向黃某借款期間一直說的都是“幫幫忙”,而沒有說帶著黃某一起投資。黃某與石利利認識,蔣某在借錢之初沒有告知是投資于石利利。如向蔣某所稱的“投資”,黃某應明確告知投資事項及投資去向,黃某完全可以自行投資,而不必通過蔣某進行投資。3.《詢問筆錄》中“問:石利利是否對你承諾有高額回報?答:沒...”,可以證明蔣某與石利利之間是幫助關系而非投資關系。二、一審法院判決駁回起訴適用法律錯誤。
蔣某答辯稱,同意一審判決,不同意黃某的上訴請求。
黃某向一審法院提出訴訟請求:1.蔣某償還借款716000元;2.蔣某支付利息(以716000元為基數(shù),自2020年4月28日起至實際清償之日止,按照年利率6%計算)。
一審法院經(jīng)審理查明:黃某與蔣某均為中意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保險業(yè)務員,雙方于2018年認識后成為朋友。庭審中,蔣某稱石利利在北京青年旅行社工作,2017年蔣某通過石利利報團旅游而與石利利認識。2019年9月,石利利告訴蔣某可在她這投資機票賺差價,因為客戶一般是交定金,但石利利代為交全款,交定金與交全款的折扣不一樣,如果交全款則能得到較高的機票折扣,從而賺取中間差價,蔣某于是轉(zhuǎn)賬給石利利進行投資,發(fā)現(xiàn)收益較高,后蔣某告知黃某該投資機會,黃某亦通過蔣某進行投資。
2020年4月10日至4月24日期間,黃某及張祥通過微信、支付寶、信用卡等方式分37次向蔣某轉(zhuǎn)賬共計1185000元,其中張祥在2020年4月11日至4月14日期間通過微信或支付寶分12筆向蔣某共計轉(zhuǎn)賬450000元。上述款項均為黃某和張祥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貸款的方式取得。2020年5月20日,黃某與張祥登記結(jié)婚。張祥向一審法院出具聲明該450000元系借款,由黃某代為提起訴訟并主張權利,張祥放棄向蔣某主張還款的權利。
經(jīng)一審法院審查,蔣某每收到黃某或張祥的匯款即刻或當日就將該款項轉(zhuǎn)入石利利賬戶。蔣某于2020年4月13日、4月14日上午、4月14日下午、4月15日、4月16日、4月20日分別向黃某微信轉(zhuǎn)賬15000元、20000元、4000元、10000元、20000元、5000元;于2020年4月16日、4月18日分別向黃某微信轉(zhuǎn)賬20000元、20000元;于2020年4月21日、4月23日、4月24日分別向黃某農(nóng)業(yè)銀行賬戶轉(zhuǎn)賬50000元、50000元、25000元,上述款項共計239000元,蔣某主張239000元系黃某的投資回款及分紅款。2020年5月6日、5月14日、6月7日,蔣某向黃某農(nóng)業(yè)銀行賬戶分四次轉(zhuǎn)賬共計230000元,蔣某主張230000元系借給黃某應急所用。黃某主張上述469000元均為蔣某返還的借款。
2020年4月10日至2020年5月1日,黃某與蔣某在微信上就機票投資如何貸款、轉(zhuǎn)款、利潤分紅、投資數(shù)額、向公安報案等事宜進行了溝通。
2020年4月28日,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出具《立案決定書》,對石利利詐騙案立案偵查。蔣某作為被害人協(xié)助該局進行調(diào)查,在北京市公安局朝陽分局對蔣某的詢問筆錄中,蔣某向公安機關反映了與石利利之間投資機票和刷單的事情經(jīng)過。
2020年5月5日,蔣某、黃某和案外人詹凡進行協(xié)商,黃某對協(xié)商全程進行了錄音。在協(xié)商中,黃某要求蔣某負責解決黃某和張祥100萬的貸款還款問題,黃某表示:“現(xiàn)在的情況就是,京東貸、微信貸、支付寶貸,這三個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利率是最高的,大概是12%到17%之間,所以這個27.1萬這個務必要首先要還的,然后信用卡這塊也不能含糊,關系到我們今后所有事情一個信用,這是24.8萬??偣?1.9萬是著急的,21.2萬保單還能緩一緩,所以最好,先填補51.9萬,這51.9萬先幫我緩解?!笔Y某:“現(xiàn)在我們就說現(xiàn)在解決最大的問題就是現(xiàn)在這個還款壓力太巨大了,就是說我們有什么辦法,能夠做一個長期大額的一個貸款,來緩解我們現(xiàn)在共同的一個壓力。”蔣某在協(xié)商過程中表示:“就說這個100萬,說白了,我全責,我全扛。就相當于我給你打借條或全扛,但為了應付我們現(xiàn)在當前的所有壓力,就想辦法,比如說我要給你兌30萬,把房子先解押了,然后賣掉,賣掉以后把你手上所有包括張祥的這些處理掉,然后剩下的,就是說白了,就是這個,我,就是比如說這100萬,這筆賬屬于我,比如說我給你寫個借條,我來承擔,你給我一個時間讓我來緩沖。先把眼前的難關度過去,后期再想辦法,再籌錢買房子?!秉S某:“我買不了房子了。我賣了房子根本沒有機會再買房子了。我不是北京戶口......”蔣某:“你房子先去解押,按照現(xiàn)在大概評估,房子怎么也值200萬吧?!贬槍埾檗D(zhuǎn)賬的45萬元,蔣某表示:“想辦法先解決張祥那邊的”黃某:“我也跟你攤個牌,祥哥這邊我也跟他保證了承諾了,這件事都是我的錯,我禍害到他頭上,所以這個事情我承擔。這45萬元我想這么解決,我長沙的房子本來想賣了作為我們結(jié)婚的啟動金,結(jié)婚生孩子,租房子,這些養(yǎng)孩子的費用,所以這塊肯定要暫緩了,我只能把長沙那個房子賣了的錢,先補張祥這個窟窿?!笔Y某在協(xié)商中還對詹凡表示:“我現(xiàn)在拍著良心說,是想帶著兩個朋友去掙錢的。我不是來禍禍他們的”。
審理過程中,經(jīng)一審法院釋明,黃某堅持以民間借貸糾紛作為案由主張權利。
一審法院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條第一款規(guī)定:“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借據(jù)、收據(jù)、欠條等債權憑證以及其他能夠證明借貸法律關系存在的證據(jù)?!北景钢校S某雖主張其與蔣某之間存在民間借貸關系,但未能提交上述借款憑證予以證明。黃某提交的微信聊天記錄顯示雙方在微信上所作的溝通均是圍繞如何貸款、轉(zhuǎn)款、利潤分紅、投資數(shù)額、向公安報案以及如何解決貸款償還問題等事宜進行,微信聊天記錄未顯示蔣某與黃某之間存在借貸合意。黃某提交的錄音證據(jù),顯示的是如何解決蔣某、黃某和張祥的互聯(lián)網(wǎng)貸款還款問題,雖然蔣某在協(xié)商過程中答應黃某的100萬貸款由蔣某想辦法解決,但不足以證明雙方存在借貸關系。綜合款項往來情況以及在案的其他證據(jù)足以認定黃某多次向蔣某轉(zhuǎn)賬目的是獲取投資收益,雙方不存在民間借貸關系。
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之規(guī)定,判決:駁回黃某的起訴。
二審中,當事人未提交新證據(jù)。本院對一審法院查明的事實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在作出判決前,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jù)或者證據(jù)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后果。
借款合同是借款人向貸款人借款,到期返還借款并支付利息的合同。本案中,黃某雖主張其與蔣某之間存在民間借貸關系,但就上百萬的大額借款雙方既未簽訂書面合同、亦未明確約定利息,不符合民間借貸習慣。黃某提交的微信聊天記錄及錄音證據(jù),均不足以證明雙方存在借貸關系,反而印證了雙方向石利利轉(zhuǎn)賬進行機票和刷單投資的事實。一審法院綜合全案證據(jù)及當事人陳述,認定雙方不存在民間借貸關系,并駁回黃某的訴訟請求,并無不當,本院予以維持。
綜上所述,黃某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10960元,由黃某負擔(已交納)。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員 龔勇超
二〇二一年二月七日
法官助理 程惠炳
書 記 員 劉 鴿
書 記 員 劉 暢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