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京01民終472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周某1,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海淀區(qū)。
上訴人(原審原告):周某2,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朝陽區(qū)。
上述二上訴人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康凱,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原審原告):佟某1,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澳大利亞籍,住Vic3195。
委托訴訟代理人:柴旭,泰和泰(北京)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王某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滿族,住北京市海淀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王某2,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海淀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孫某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海淀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孫某2,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海淀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王某3,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海淀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王某4,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滿族,住北京市海淀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劉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滿族,住北京市海淀區(qū)。
原審原告:張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石景山區(qū)。
原審原告:佟某2,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朝陽區(qū)。
上訴人周某1、周某2、佟某1因與被上訴人王某1、王某2、孫某1、孫某2、王某3、王某4、劉某,原審原告張某、佟某2分家析產、繼承糾紛一案,不服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法院(2015)海民初字第16402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21年1月6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九條之規(guī)定,合議庭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后,不開庭審理了本案。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周某1、周某2上訴請求:1.對王某5依法繼承的房屋及宅基地的搬遷騰退補償安置利益予以重新認定;2.將案件發(fā)回重審或改判:王某1、王某2、孫某1、孫某2、王某3、王某4、劉某以拆遷補償安置的款項和安置房屋價值向周某1、周某2支付補償款。事實和理由:1.一審判決確認的給付周某1、周某2的補償款金額過低。2.被拆遷宅院面積的補償,應由王某5、王某6、王某1三人均分。3.依據北京市郊區(qū)土地房產所有證的記載(1951年),王某7在六郎莊有房屋灰房3間,瓦房3間,占地叁分叁厘壹毫(220.67平方米),按照騰退方案,以宅基地面積補償標準每平方米24000元計算,補償款應為5296080元。王某5,王某6,王某1三人均分,王某5應分得1765360元。一審判決給付周某1、周某2七十萬元,顯失公平。4.胡同1號有效宅基地面積為200.67平方米,王某5、王某6、王某1三人均分,王某5應得73.56平方米。大致應為一套兩居室,以目前安置房當地的價格,兩居室的價格不會低于三百萬元。一審判決的七十萬元,遠低于周某1、周某2應得價值。5.1987年王某5,王某6,王某1共同出資出力將原北房3間擴建為5間,加上原重建南房1間應為王某5,王某6,王某1共有。該部分補償款王某5應得1/3,周某1、周某2應獲得更多的補償。6.拆遷時,王某1在王某5、王某6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通過房屋虛假拆分等手段,私自與拆遷人簽訂了補償安置協(xié)議,使自己的家庭和其兩個女兒的家庭從中獲得了巨大的經濟利益,損害和侵占了王某5、王某6的應得利益,一審判決的補償額不足以彌補王某5的損失。王某1、王某2、孫某1、孫某2、王某3、王某4、劉某辯稱,不同意周某1、周某2的上訴請求,房屋由王某1建蓋。
佟某2提交書面意見稱,對本案不作意見陳述。
張某未出庭,亦未作意見陳述。
佟某1上訴請求:撤銷原判,將本案發(fā)回重審。事實和理由:1.本案被繼承人王某7、程某1夫婦共有子女三人,即王某5、王某6、王某1。在訴訟過程中,王某6去世,佟某1為王某6子女之一,人民法院未通知佟某1參加訴訟,也未公告送達,一審法院僅在宣判過程中通知佟某1,佟某1對庭審過程并不知情,一審違反法定程序,依法應發(fā)回重審。2.無證據證明王某6于病危狀態(tài)下簽署的放棄繼承權承諾書系其真實意思表示。醫(yī)院出具的治療記錄能夠說明在2017年3月前,王某6存在意識障礙,不能說明在簽訂放棄繼承權承諾書時意識清晰。在放棄繼承權承諾書中,明顯可見正文內容并非王某6書寫,僅簽字為王某6本人書寫,且簽字內容極為潦草。3.無證據證明王某1向王某6實際支付了補償。一審判決認定王某6放棄繼承權,王某1給予了王某6補償,缺乏依據。
王某1、王某2、孫某1、孫某2、王某3、王某4、劉某辯稱,簽署放棄繼承的書面意見時,王某6頭腦清醒,且王某6之女佟某2在場。不同意佟某1的上訴請求。
佟某2提交書面意見稱,對本案不作意見陳述。
張某未出庭,亦未作意見陳述。
周某1、周某2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1.判令王某1、王某2、孫某1、孫某2、王某3、王某4、劉某返還六郎莊雙巷胡同1號騰退所得利益中應當屬于王某5、王某6的部分六十萬元;2.責令王某1、王某2、孫某1、孫某2、王某3、王某4、劉某賠償王某5、王某6因不能獲得安置房造成的損失八十萬元。
王某1、王某2、孫某1、孫某2、王某3、王某4、劉某在一審法院辯稱,不同意周某1與周某2的訴訟請求,其并沒有房屋安置損失。被拆除房屋是1930年王某7、程某1夫妻購買,為北房三間,南房三間。1962年南房三間坍塌,王某7重建南房1間,此時院內有北房四間,南房一間,總建筑面積49.99平方米。當時王某532歲,王某626歲,王某115歲。王某5、王某6已出嫁,未參與重建。1987年,王某1夫婦將原北房三間及東側廁所拆除,新建北房五間。1996年在南房北側加建三間小北房和三間西房,1997年在三間小北房背靠背加建三間南房,構建兩間門道,當時共計十六間房屋。王某2于1979年遷至六郎莊,是農民。1987年之后的翻建、新建,王某5與王某6均沒有參與。騰退時依據的是王某2的林權證,騰退方案中對于被安置人員需要有長期居住戶口,王某5與王某6均不符合條件。補償款是按照平米數計算的。同意對父母建設的房屋面積部分進行分割,但對于王某1新建的面積不應該進行分割。周某1、周某2的主張已過訴訟時效。
佟某2經一審法院合法傳喚未到庭應訴,但其曾到法院表示,其母王某6于生前曾多次向其表示不再向王某1主張分割遺產,并在放棄繼承權的聲明上簽字。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王某7、其妻程某1夫婦共有子女三人,分別是王某5、王某6、王某1。王某7、程某1生前均未留遺囑。王某5與周進生育周某2、周某1。王某6與佟某3生育佟某2、佟某1、佟某4三女,佟某4于2003年9月19日死亡,生育一女張某。
依據北京市郊區(qū)土地房產所有證(1951年)記載,戶主王某7有房屋灰房3間,瓦房3間,占地叁分叁厘壹毫(220.67平方米),當時戶主登記為王某7。
2011年9月14日,王某1、王某3、王某4簽訂《宅基地、房屋分院協(xié)議保證書》,其上記載:院落地址1號產權人王某1,經家庭成員王某1、王某3、王某4一致協(xié)商,將本家宅基地上房屋建筑面積進行如下分割:北房一半,建筑面積44.84平方米歸王某3所有,北房一半,建筑面積44.84平方米歸王某4所有,其余面積,建筑面積112.95平方米歸王某1所有;在搬遷騰退中,騰退重置成新價中房屋及裝修評估款依據上述分割劃分歸屬,設備附屬物價款歸王某1所有。
2011年9月20日,北京市村民委員會(以下簡稱村委會,甲方)分別與王某1、王某4(王某1之女)、王某3(王某1之女)三名被騰退人就1號院房屋及宅基地簽訂《搬遷騰退補償安置協(xié)議書》三份。其中,被騰退人為王某1(乙方)的協(xié)議書中記載:確認王某1在1號院合法有效的宅基地面積為163.92平方米,安置人口為2人,王某1,王某2;乙方置換、購買安置房屋為兩套兩居室,預測建筑面積分別為89.05平方米、85.5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74.62平方米;合法有效宅基地面積(1:1)和安置人口(人均50平方米)置換安置樓房面積,若面積不足或剩余,按以下辦法處理:根據合法有效宅基地面積置換后,若安置樓房面積超過合法有效宅基地面積10.7平方米,依據本次搬遷騰退方案,應補交購房款;乙方在合法有效宅基地范圍內的房屋建筑面積為112.95平方米,經評估給予王某1評估作價款80190元;依據本次搬遷騰退方案,結合本戶實際情況,應得各項補償、補助、獎勵共計1133213元,其中包括:支持重點村建設獎30萬元;配合異地安置獎20萬元;沒有加蓋二層建筑獎20萬元;提前搬家獎5000元;搬家補助費4518元;裝修補助費174620元;空調、有線電視、固定電話遷移補助費2075元;周轉費126000元;其他補助121000元;乙方應補交購房款64300元;乙方補償、補助及獎勵費扣抵購房款后總款為1149103元。
被騰退人為王某4(乙方)的協(xié)議書中記載:確認王某4在1號院合法有效的宅基地面積為44.84平方米,安置人口為2人,王某4,劉某;乙方置換、購買安置房屋為一套兩居室,預測建筑面積為98.99平方米;合法有效宅基地面積(1:1)和安置人口(人均50平方米)置換安置樓房面積,若面積不足或剩余,按以下辦法處理:根據安置人口置換,安置樓房面積超過合法有效宅基地面積54.15平方米,依據本次搬遷騰退方案,應補交購房款;乙方在合法有效宅基地范圍內的房屋建筑面積為44.84平方米,經評估給予王某4評估作價款37137元;依據本次搬遷騰退方案,結合本戶實際情況,應得各項補償、補助、獎勵共計910558.6元,其中包括:支持重點村建設獎30萬元;配合異地安置獎20萬元;沒有加蓋二層建筑獎20萬元;提前搬家獎3000元;搬家補助費1793元;裝修補助費98990元;空調、有線電視、固定電話遷移補助費1275元;周轉費63000元;其他補助40500元;乙方應補交購房款194940元;乙方補償、補助及獎勵費扣抵購房款后總款為752755.6元。
被騰退人為王某3(乙方)的協(xié)議書中記載:確認王某3在1號院合法、有效的宅基地面積為44.84平方米,安置人口為3人,分別是王某3、孫某1、孫某2;乙方置換、購買安置房屋為一套兩居室和兩套一居室,預測建筑面積分別為兩居室75.99平方米,一居室均為46.06平方米,總建筑面積168.11平方米;合法有效宅基地面積(1:1)和安置人口(人均50平方米)置換安置樓房面積,若面積不足或剩余,按以下辦法處理:根據合法有效宅基地面積置換后,若安置樓房面積超過合法有效宅基地面積18.11平方米,依據本次搬遷騰退方案,應補交購房款;根據安置人口置換,安置樓房面積超過合法有效宅基地面積105.16平方米,依據本次搬遷騰退方案,應補交購房款;乙方在合法有效宅基地范圍內的房屋建筑面積為44.84平方米,經評估給予王某3評估作價款37137元;依據本次搬遷騰退方案,結合本戶情況,應得各項補償、補助、獎勵共計1084678.6元,其中包括:支持重點村建設獎30萬元;配合異地安置獎20萬元;沒有加蓋二層建筑獎20萬元;提前搬家獎5000元;搬家補助費1793.6元;裝修補助費168110元;空調、有線電視、固定電話遷移補助費1275元;周轉費153000元;其他補助費55500元;乙方應補交購房款509566元;乙方補償、補助及獎勵費扣抵購房款后總款為612249.6元。
上述三份協(xié)議中列明的補償、補助款及獎勵費以及安置房屋,均由各被騰退人領取。目前安置房屋尚不具備辦理房屋產權證的條件。
一審案件審理過程中,就訴爭院落的房屋變化情況,王某1、王某2、孫某1、孫某2、王某3、王某4、劉某稱原房屋是1930年王某7夫婦購買的六間房,北房三間,南房三間。1962年南房三間坍塌,王某7重建南房1間,此時院內有北房四間,南房一間,總建筑面積49.99平方米。當時重建時王某532歲,王某626歲,王某115歲。周某1、周某2已出嫁,未參與重建。王某2于1979年戶口遷至為該村農民。1987年,王某1夫婦將原北房三間及東側廁所拆除,新建北房五間。1996年王某1在南房北側加建三間小北房和三間西房,1997年在三間小北房背靠背加建三間南房,構建兩間門道,當時共計十六間房屋。
王某5、王某6生前曾主張房屋在1987年翻建時花費約3萬元左右,兩人均出資出力,王某6認可原房屋的變革情況,但主張二人在1987年房屋翻建時各出資10000元。對此王某1并不認可,主張是自己出資出力。但各方均未提供充分證據證明建房時出資出力情況。王某5、王某6認可在1987年以后的幾次翻建中均沒有出資出力。
另,王某1、王某2、孫某1、孫某2、王某3、王某4、劉某提交1982年由北京市海淀區(qū)人民政府頒發(fā)的《林權證》復印件,稱此證原件已上交到拆遷公司。該《林權證》記載持證人王某2,宜林地座落(四至)南至胡同東至道,北到胡同,西至王振杰,面積0.338畝。用以證明涉訴宅基地已被確認使用權人為王某2。王某5、王某6認可該《林權證》上宜林地即為涉訴宅基地,但不認可證明目的。
再查,《搬遷騰退方案》實施細則規(guī)定未置換房屋的有效宅基地面積補償標準為每平方米24000元。
2016年12月25日,王某6在王某1書寫的“關于一號王某7房產一事,我放棄繼承權”字條上簽名。王某1提交王某6簽字時的視頻錄像,王某6之女佟某2亦在場。佟某2亦表示放棄繼承權是其母王某6的真實意愿。王某1曾向王某6支付補償款15萬元。另查,依據王某62016年10月20日至11月3日住院病案、2017年3月6日至3月16日住院病案顯示,王某6意識清楚。
本案原審原告王某5、王某6均在一審案件審理過程中去世,法院依法通知其繼承人周某1、周某2,佟某2、佟某1、張某為原審原告承擔訴訟。
一審法院認為,本案系法定繼承訴訟,需首先明確被繼承人的遺產范圍,之后再按照法定繼承原則予以繼承。
王某7、程某1均已先后去世,故二人的遺產范圍應為二人去世時遺留的財產,包括地上物與宅院。考慮到涉訴宅院為王某7夫婦生前購買,故對于宅院所占面積的補償,應由王某5、王某6、王某1三人均分。對于地上物,王某7去世時有北房四間,南房一間,總建筑面積49.99平方米。上述房屋應視為王某7夫婦的遺產房屋。后王某1夫妻對房屋進行翻擴建,增值部分應為王某1夫妻所有。
對于遺產的分割,因王某7夫婦去世時,未留有遺囑,上述五間房屋均應作為遺產由法定繼承人王某5、王某6、王某1依法繼承。
現(xiàn)依據王某1提交的字條及視頻錄像、佟某2的陳述,以及法院調取的王某6生前住院病案,可以確定王某6在意識清楚情況下,做出了放棄繼承權的表示,對此王某1亦對其進行了補償,故一審法院予以確認。
王某5應繼承部分,由其繼承人周某2、周某1予以轉繼承。周某2、周某1主張的王某5、王某6應得的騰退補償利益及不能獲得安置房的損失總計140萬元,故王某5的主張為應獲得其中的70萬元?,F(xiàn)綜合考慮房屋及宅基地的補償安置利益,周某2、周某1的主張不超過其應分得的繼承權利,故對其主張予以準許。
遂于2018年10月25日,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第九條、第十條、第十三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九條規(guī)定,判決:一、王某1、王某2、孫某1、孫某2、王某3、王某4、劉某于本判決生效后七日內向周某2、周某1支付補償款人民幣七十萬元;二、駁回周某1、周某2、佟某2、佟某1、張某其他訴訟請求。
二審中,當事人沒有提交新證據。對當事人二審爭議的事實,本院認定如下:一審認定事實正確。
另查明,在一審訴訟中,2018年8月18日佟某1通過云法庭參與訴訟,且其通過電話告知法院郵箱,一審法院通過郵箱向其送達法律文件。佟某1尚于2018年9月25日向法院提交了書面意見。二審期間王某3陳述佟某1一審出過兩次庭,第一次出庭時老人還活著,老人走后她也來過;對此,佟某1未與否認。
本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為:一、一審法院程序是否違法,即在王某6死亡后,是否及時通知其繼承人佟某1承擔訴訟;二、王某6放棄繼承聲明是否有效;三、一審法院對所涉拆遷騰退補償款的給付數額的處理是否適當。
關于爭議焦點一,在訴訟中,一方當事人死亡,人民法院應當及時通知繼承人作為當事人承擔訴訟,被繼承人已經進行的訴訟行為對承擔訴訟的繼承人有效。本案中,當事人王某6、王某5在訴訟中死亡,一審法院及時通知其繼承人包括佟某1作為當事人承擔訴訟。根據查明的情況,在王某6死亡后,一審法院及時通知佟某1承擔訴訟,佟某1亦于2018年8月18日通過云法庭參與訴訟,且其通過電話告知法院郵箱,一審法院通過郵箱向其送達法律文件;佟某1尚于2018年9月25日向法院提交了書面意見。故一審法院按照法定程序對本案進行審理,程序合法。佟某1稱一審法院未通知其參與訴訟并發(fā)表意見,程序違法,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對于其該項上訴主張,本院不予采信。
關于爭議焦點二,繼承人放棄繼承應當以書面形式向其他繼承人表示。根據查明的事實,繼承人王某6以書面形式作出了放棄繼承的表示。佟某1稱王某6放棄繼承非真實意思表示,但其未能提交證據證實其所述事實成立。通觀王某6生前病歷材料,其在書寫放棄繼承聲明前后雖曾住院,但病歷材料均注明其意識清楚,且王某1提交了王某6書寫時的視頻材料,王某6之女佟某2也表示王某6書寫的放棄繼承聲明是王某6自己的真實意思。在未有明確證據確定王某6書寫不是其真實意思表示的情況下,根據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佟某1應承擔對此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故對程艷梅所述王某6放棄繼承聲明非其真實意思表示不予采信,對其該項主張不予采納。
關于爭議焦點三,一審法院根據查明的事實,對被繼承人王某7、程某1的遺產范圍的確定并無不當,依照訴爭宅院所獲拆遷補償利益,在析分出王某7、程某1遺產份額后,按照當事人訴訟請求,確定的王某9應繼承的份額,亦無不當。關于周某1、周某2請求賠償王某5因不能獲得安置房造成的損失一節(jié),根據搬遷騰退方案,安置人口是指在騰退公告發(fā)布時,在被騰退地址有本市常住戶口的房屋產權人及其戶口在本址的共居親屬。本案中《六郎莊搬遷騰退補償安置協(xié)議書》記載,安置人口為:王某1、王某2、孫某1、孫某2、王某3、王某4、劉某7人,故周某1、周某2請求賠償王某5因不能獲得安置房造成的損失缺乏依據,不予支持。因王某5在訴訟中死亡,其應繼承部分,由其繼承人周某2、周某1繼承。一審法院綜合考慮房屋及宅基地的補償安置利益,對本案處理符合法律規(guī)定。判決于法有據,本院予以維持。
綜上所述,周某1、周某2、佟某1的上訴請求均不能成立,均應予駁回;一審判決結果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34800元,由周某1、周某2負擔17400元(已交納),佟某1負擔17400元(已交納)。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王國慶
審 判 員 趙懿榮
審 判 員 何 銳
二〇二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法官助理 張 夢
法官助理 杜世奇
書 記 員 李驍洋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