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葉順泉,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北京市昌平區(qū)。
上訴人(原審被告):韓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北京市昌平區(qū)。
以上二上訴人之委托訴訟代理人:焦振明,北京明旗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李致英,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北京市昌平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李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北京市豐臺區(q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李雋英(兼李某及李致英之委托訴訟代理人),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北京市西城區(qū)。
上訴人葉順泉、韓某某因與被上訴人李雋英、李某、李致英相鄰關系糾紛一案,不服北京市昌平區(qū)人民法院(2020)京0114民初15635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21年1月22日立案后,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區(qū)開展民事訴訟程序繁簡分流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依法適用第二審程序,由審判員張軍適用獨任制,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葉順泉、韓某某之委托訴訟代理人焦振明,被上訴人李雋英(兼李某及李致英之委托訴訟代理人)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葉順泉、韓某某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改判駁回李雋英、李某及李致英的全部訴訟請求或發(fā)回重審。事實和理由:葉順泉家的房本是合法取得,并未顯示需給李雋英家留出40厘米滴水;昌平法院及一中院之前對于本案涉及滴水問題作出的判決均不符合事實及法律規(guī)定。
李雋英、李某、李致英辯稱,同意一審判決,不同意葉順泉、韓某某的上訴請求。
李雋英、李某、李致英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1.判令葉順泉、韓某某將自家東西房南側部分拆除,以我家房基為準留出四十公分滴水;2.判令葉順泉、韓某某將私蓋二層違建部分拆除;3.判令本案訴訟費用由葉順泉、韓某某承擔。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李福生(已去世)與齊坤榮系夫妻關系,李雋英、李致英、李某系二人之女。南口鎮(zhèn)北豆腐巷******、2幢1層房屋原所有權人為李福生與齊坤榮,現(xiàn)所有權人為李雋英、李致英、李某。韓某某與葉順泉系夫妻關系。南口鎮(zhèn)北豆腐巷13號房屋在2002年時登記在馬景志、王淑英名下,現(xiàn)登記于韓某某名下,該房屋系韓某某與葉順泉于2006年從他人處購得,現(xiàn)由韓某某、葉順泉居住使用。南口鎮(zhèn)北豆腐巷12號與13號房屋南北相鄰,北豆腐巷12號房屋居南,北豆腐巷13號房屋居北。
李福生、齊坤榮曾于2002年以相鄰關系為由將馬景志、王淑英訴至法院。李福生、齊坤榮稱馬景志、王淑英改建房屋后,將其房后滴水占用,致雨水泡了其房屋后沿墻,造成屋內潮濕無法居住,故要求馬景志、王淑英拆除相關建筑,給其房屋留出滴水并賠償相關損失。在該案審理過程中,李福生、齊坤榮提交了一份房屋買賣合同,其中標注房后有一尺二的滴水,以此證明其自家房后有四十公分滴水。馬景志、王淑英承認房屋買賣合同的真實性。法院經審理認定:李福生、齊坤榮與馬景志、王淑英系前后鄰居。李福生、齊坤榮購房時房后有一尺二的滴水。馬景志、王淑英在建東西房時,未給李福生、齊坤榮留出滴水,將房頂靠在李福生、齊坤榮家房后墻上,對李福生、齊坤榮家房屋構成了侵害,造成李福生、齊坤榮家房屋潮濕。據此,法院于2002年10月18日作出(2002)昌民初字第4895號民事判決書,判決馬景志、王淑英負責將自家東西房南側部分拆除,以李福生、齊坤榮家房基為準留出四十厘米滴水,判決生效后十日內執(zhí)行,駁回李福生、齊坤榮的其他訴訟請求。該判決作出后,王淑英不服上訴至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定:馬景志與王淑英系夫妻關系。李福生之父于1951年購得本市南口鎮(zhèn)豆腐巷12號私房三間,在房屋買賣合同中標注房后有一尺二的滴水。1986年李福生繼承取得了上述房屋。馬景志、王淑英居住在南口鎮(zhèn)北豆腐巷13號。馬景志、王淑英與李福生、齊坤榮為前后院鄰居。2000年,馬景志、王淑英在建自家東西房時,將房頂靠在李福生、齊坤榮家房屋的后墻上,未留出滴水,已對李福生、齊坤榮的房屋構成影響,故于2003年5月30日作出(2003)一中民終字第2705號民事判決書,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該判決生效后,李福生、齊坤榮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馬景志、王淑英履行了判決確定的義務。
本案審理過程中,李雋英、李致英、李某主張北豆腐巷12號房屋自1998年開始至今未翻建。韓某某、葉順泉主張其二人自2006年購得北豆腐巷13號房屋后,北豆腐巷12號房屋未進行翻建。韓某某、葉順泉購得北豆腐巷13號房屋后重新修建了大門,并在原有房屋基礎上加建了二層玻璃頂?shù)姆课?。法院?020年11月3日組織雙方進行現(xiàn)場勘驗,現(xiàn)場勘驗顯示:韓某某、葉順泉家房屋門樓直接與李雋英、李致英、李某家的房屋后墻相接,門樓上的雨搭從北向南傾斜。韓某某、葉順泉加建的二層玻璃房與李雋英、李致英、李某家后墻中間放置了一塊塑料板用于排水,李雋英、李致英、李某家房屋室內墻面、墻腳處因受潮而出現(xiàn)霉斑。
韓某某、葉順泉主張其購買房屋時兩家房屋就是前后相接的,房屋所有權證上房地平面圖未顯示兩家之間留有滴水。李雋英、李致英、李某主張房屋所有權證上房地平面圖為1比500的比例,比例較小無法顯示兩家之間存在滴水,但其購房時的房屋買賣合同及已生效的(2003)一中民終字第2705號民事判決書可以證實兩家房屋之間原有40厘米的滴水,韓某某、葉順泉放置的塑料板解決不了其房屋排水的問題。
上述事實,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動產權證書》、(2002)昌民初字第4895號民事判決書、(2003)一中民終字第2705號民事判決書、照片及雙方當事人的當庭陳述等證據在案佐證。
一審法院認為,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已生效的(2003)一中民終字第2705號民事判決書顯示北豆腐巷12號房屋與13號房屋之間原存在40厘米的滴水?,F(xiàn)有證據未顯示(2003)一中民終字第2705號民事判決書生效后,李雋英、李致英、李某曾對北豆腐巷12號房屋進行過重建。而根據法院查明的事實及現(xiàn)場勘驗情況,韓某某、葉順泉購得北豆腐巷13號房屋之后重新修建了門樓并加蓋了二層玻璃房,導致北豆腐巷13號房屋門樓與李雋英、李致英、李某家房屋后墻相接,二層玻璃房修建后未給李雋英、李致英、李某家房屋留出40厘米滴水,給李雋英、李致英、李某家房屋造成了一定的妨害,韓某某、葉順泉雖在兩家房屋中間設置了塑料板以解決排水問題,但未能從根本上排除對李雋英、李致英、李某家房屋的妨害,故李雋英、李致英、李某要求韓某某、葉順泉將其東西房南側部分拆除,給其房屋留出40厘米滴水的訴訟請求,理由正當,于法有據,法院予以支持;李雋英、李致英、李某以韓某某、葉順泉所建二層玻璃房為違建,故要求韓某某、葉順泉予以拆除的訴訟請求,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范圍,李雋英、李致英、李某可要求相關行政部門予以解決。綜上所述,本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八十四條、第八十六條第一款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一、被告韓某某、葉順泉于本判決生效后十五日內將北京市昌平區(qū)南口鎮(zhèn)北豆腐巷13號房屋(含二層)南側與北京市昌平區(qū)南口鎮(zhèn)北豆腐巷12號1幢1層、2幢1層房屋相鄰的部分拆除,以北京市昌平區(qū)南口鎮(zhèn)北豆腐巷12號1幢1層、2幢1層房屋的房基為準留出40厘米滴水;二、駁回原告李雋英、李致英、李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本院二審期間,當事人未提交新證據。本院認為一審判決認定的證據真實有效,本院對一審查明的事實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為:韓某某、葉順泉是否應以李雋英、李某、李致英房屋的房基為準留出40厘米滴水。
不動產的相鄰權利人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則,正確處理相鄰關系。本案中,李雋英、李某、李致英系北豆腐巷12號1幢1層、2幢1層房屋所有權人,該房屋原所有權人系李福生與齊坤榮。韓某某、葉順泉于2006年從他人處購得北豆腐巷13號房屋,該房屋原登記在馬景至、王淑英名下。李福生、齊坤榮曾于2002年以相鄰關系為由將馬景至、王淑英訴至法院,后經昌平法院作出(2002)昌民初字第4895號民事判決書,判決馬景至、王淑英負責將自家東西房南側部分拆除,以李福生、齊坤榮家房基為準留出40厘米滴水。判決后馬景至、王淑英不服提出上訴,后經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2003)一中民終字第2705號民事判決書,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并已執(zhí)行完畢。根據上述生效判決,在北豆腐巷12號房未進行翻建的情形下,韓某某、葉順泉應以北豆腐巷12號房的房基為準留出40厘米滴水。再則,根據一審法院現(xiàn)場勘驗情況可知,韓某某、葉順泉重新修建門樓及加蓋二層玻璃房后,確對李雋英、李某、李致英家房屋構成了一定妨害,造成室內墻面、墻腳處因受潮而出現(xiàn)霉斑,長期以往可能會對房屋安全造成影響。綜上,李雋英、李某、李致英要求留出40厘米滴水的訴求已經生效判決予以確定,韓某某、葉順泉修建門樓及加蓋二層玻璃房的行為確對李雋英、李某、李致英的房屋構成妨害。因此,韓某某、葉順泉理應以李雋英、李某、李致英房屋的房基為準留出40厘米滴水,其上訴請求缺乏事實及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所述,韓某某、葉順泉之上訴請求,理由不足,本院不予支持。一審法院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及處理結果正確,應予維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70元,由韓某某、葉順泉負擔(已交納)。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員 張 軍
二〇二一年三月二十三日
法官助理 詹 浩
書 記 員 張穎嵐
你的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表示必填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