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一審被告):銳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松江區(qū)。
法定代表人:吳明廳,董事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劉凌云,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文君,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律師。
被上訴人(一審原告):孫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普陀區(qū)。
被上訴人(一審原告):周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上述兩名被上訴人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許峰,上海創(chuàng)遠律師事務所律師。
一審原告:郭鵬,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陜西省漢中市漢臺區(qū)宗營鎮(zhèn)郭灣村****。
一審被告:吳明廳,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思賢路****
上訴人銳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銳奇控股)因與被上訴人孫某某、周某某以及一審原告郭鵬、一審被告吳明廳證券虛假陳某責任糾紛一案,不服上海金融法院(2018)滬74民初445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出上訴。本院立案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本案進行不開庭審理。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銳奇控股上訴請求:1.撤銷一審判決第一項、第二項,并判決駁回被上訴人的一審全部訴訟請求。2.本案全部訴訟費用由被上訴人承擔。事實與理由:1.《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的上訴人延遲確認費用等行為涉及金額很低,對上訴人年度成本總額、利潤總額等財務數據沒有影響,故不具有重大性,依法不構成虛假陳某侵權行為。2.《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的信息披露違法行為會導致上訴人業(yè)績在2015年上半年增加但在2015年第三季度減少,前三季度業(yè)績整體不變,被上訴人孫某某、周某某買入案涉股票時上訴人已經披露了2015年第三季度報告,被上訴人不會因為上訴人披露2015年半年報而積極買入上訴人股票,不能適用現(xiàn)行司法解釋所規(guī)定的因果關系判斷標準。而且被上訴人周某某在虛假陳某揭露日(2015年11月25日)之后仍然買入上訴人股票,表明買賣系爭股票是被上訴人自主選擇、判斷和決策的結果,其交易受損與上訴人披露半年報行為之間沒有因果關系。3.一審判決所采用的計算方法不適用于本案。關于投資差額損失,本案應當采用普通加權平均法(又稱“實際成本法”)及買入均價不高于實際買入最高單價原則計算投資差額損失。由于本案虛假陳某時間跨度極小,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和“第一筆有效買入”原則導致在計算被上訴人的投資差額損失時僅2015年11月24日(揭露日前一天)的一筆買入交易被納入計算,而將實施日2015年8月25日至11月23日期間的交易全部排除,其實際效果等同于人為地改變了虛假陳某行為實施日。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證券市場因虛假陳某引發(fā)的民事賠償案件的若干規(guī)定》(以下簡稱《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九條第(一)項的規(guī)定,有權索賠的投資者必須在揭露日仍持有股票,而并非有權索賠的投資者在揭露日前存在清倉情況下,清倉之前的交易就全部排除。本案中,各投資者在實施日2015年8月25日至11月23日期間因上訴人股票價格上漲存在盈利(該等盈利亦是由虛假陳某行為導致),理應在其整體損失中予以扣除,侵權行為人僅就剩余部分損失進行賠償。關于印花稅,自2008年9月19日起,印花稅調整為單邊征收,即僅在投資者賣出股票時予以征收。投資者受虛假陳某影響而買入上訴人股票時并沒有印花稅損失,不應予以賠償。關于利息,一審判決沒有區(qū)分每筆股票的實際買入日和賣出日,而是將第一筆有效買入日至基準日作為利息損失計算期間,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4.本案投資者由于系統(tǒng)風險等因素所導致的交易損失至少在58%以上,該部分損失不屬于虛假陳某民事賠償范圍。系統(tǒng)風險的測算應與因虛假陳某被揭露后股價下跌所造成損失的發(fā)生區(qū)間相匹配,即使每個投資者所經歷的系統(tǒng)風險有所不同,也應該是在揭露日后,根據其賣出或在基準日后繼續(xù)持有的股票分開計算,不應受揭露日前個人買入決策的影響。本案相關期間存在國內、國際多重系統(tǒng)風險和市場風險因素影響?!巴街笖祵Ρ确ā钡膯栴}在于以每一投資者的買入操作來對應計算揭露日前的大盤或行業(yè)指數均值,這就相當于揭露日前的大盤或行業(yè)狀況被每一投資者的買入決策所改變。
孫某某、周某某辯稱,1.上訴人在披露信息時存在虛假記載,監(jiān)管機構已對該違規(guī)行為進行了定性并進行了處罰,這種處罰本身說明了違規(guī)行為具有重大性。2.被上訴人在實施日后揭露日前購買了案涉股票,并在揭露日后賣出或持續(xù)持有而產生虧損,應認定上訴人的虛假陳某行為與被上訴人的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3.一審法院對被上訴人投資差額損失的計算方法符合《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的相關規(guī)定,這一計算方法在法院的審判實踐中亦被廣泛應用。4.本案不存在任何系統(tǒng)風險。
郭鵬、吳明廳未提交書面述稱意見。
孫某某向一審法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銳奇控股賠償經濟損失人民幣(以下幣種同)6,757.49元;2.吳明廳與銳奇控股承擔連帶賠償責任;3.銳奇控股和吳明廳承擔本案訴訟費用。周某某向一審法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銳奇控股賠償周某某經濟損失7,564.10元;2.吳明廳與銳奇控股承擔連帶賠償責任;3.銳奇控股和吳明廳承擔本案訴訟費用。郭鵬向一審法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銳奇控股賠償郭鵬經濟損失125,843.18元;2.吳明廳與銳奇控股承擔連帶賠償責任;3.銳奇控股和吳明廳承擔本案訴訟費用。
一審法院認定以下事實:本案銳奇控股系上市公司,其公開發(fā)行的A股股票代碼為300126。2015年8月25日,銳奇控股發(fā)布了2015年半年度報告。報告主要內容為:1.重要提示;2.主要財務會計數據和股東變化;3.管理層討論與分析;4.涉及財務報告的相關事項等四個部分。其中,在主要財務會計數據和股東變化部分中載明,2015年上半年營業(yè)利潤為20,473,587.06元,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潤為18,903,319.80元,歸屬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為17,411,716.29元。該部分同時注明,公司無需因會計政策變更及會計差錯更正等追溯調整或重述以前年度會計數據。
2015年11月25日,銳奇控股在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證監(jiān)會)指定信息披露網站“巨潮資訊網”上,發(fā)布“關于收到中國證監(jiān)會《調查通知書》的公告”。該《調查通知書》的主要內容是:因該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guī),中國證監(jiān)會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2015年11月25日當日,銳奇控股收盤價為20.53元,較前一日下跌4.69%。同年11月26日,收盤價為20.01元,較前一日下跌2.53%。同年11月27日,收盤價為18.30元,較前一日下跌8.55%。11月30日收盤價為18.12元,較前一日下跌0.98%。
2016年12月7日,銳奇控股在“巨潮資訊網”上,發(fā)布“關于收到《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的公告”。該《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載明,經查明,銳奇控股涉嫌違法的事實包括:2015年3月,銳奇控股將2015年1月和2月期間部分已費用化的研發(fā)支出116.85萬元從“管理費用”中沖回至“研發(fā)費用化支出”,再將此費用從“研發(fā)費用化支出”調整至“預付賬款”科目,并將該費用推遲至2015年7月確認;2015年6月,銳奇控股將2015年5月和6月期間部分已經費用化的“研發(fā)費用化支出”116.40萬元從“管理費用”直接調整至“存貨”科目,并將該費用推遲至2015年7月確認。上述兩次調整合計推遲確認研發(fā)費用233.26萬元,導致公司2015年半年報合并利潤總額虛增233.26萬元,占公司對外披露的2015年半年報合并利潤總額的10.41%,存在虛假記載。2016年12月7日當日,銳奇控股收盤價為10.90元,較前一日上漲1.77%;同年12月8日,銳奇控股收盤價為11.99元,較前一日上漲10%;同年12月9日,銳奇控股收盤價為12.30元,較前一日上漲2.59%。
2016年12月16日,銳奇控股發(fā)布公告,收到中國證券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上海監(jiān)管局(以下簡稱上海證監(jiān)局)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該《行政處罰決定書》的主要內容是:銳奇控股于2015年3月將2015年1月和2月期間部分已費用化的研發(fā)支出1,168,541.67元從“管理費用”中沖回至“研發(fā)費用化支出”,再將此費用從“研發(fā)費用化支出”調整至“預付賬款”科目,并將該費用推遲至2015年7月確認;2015年6月,銳奇控股將2015年5月和6月期間部分已經費用化的“研發(fā)費用化支出”1,164,072.09元從“管理費用”直接調整至“存貨”科目,并將該費用推遲至2015年7月確認。上述兩次調整合計推遲確認研發(fā)費用2,332,613.76元,導致公司2015年半年度報告合并利潤總額虛增2,332,613.76元(占銳奇控股對外披露的2015年半年度報告合并利潤總額的10.41%),存在虛假記載。銳奇控股上述虛假陳某行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以下簡稱《證券法》)第六十三條、《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第二條規(guī)定,構成了《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規(guī)定的違法行為。根據《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規(guī)定,上海證監(jiān)局決定對銳奇控股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30萬元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吳明廳、吳霞欽給予警告,并分別處以15萬元和10萬元罰款。
2016年12月16日《行政處罰決定書》公告當日,銳奇控股收盤價為12.99元,較前一日上漲7.27%。
一審法院另查明,2015年11月25日立案調查通知書公布之日起,至同年12月11日,銳奇控股股票累計成交量達到其可流通部分的100%。上述期間每個交易日收盤價的平均價格為18.56元。
郭鵬共有6次買入銳奇控股股票的行為,集中在2015年8月25日之前或者2015年11月25日之后,在實施日至揭露日期間并未買入銳奇控股股票。
中證中小投資者服務中心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投服中心)《損失核定意見書》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買入單價,采用“第一筆有效買入”概念參與計算。《損失核定意見書》認為,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可以剔除與虛假陳某無因果關系的投資損失(即揭露日之前的賣出股票的投資損失),使揭露日持股的買入均價計算更為準確。據此,在虛假陳某行為實施日為2015年8月25日,揭露日為2015年11月25日,基準日為2015年12月11日,基準價為18.56元,以及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買入均價的情況下,孫某某首筆有效買入日期為2015年11月18日,買入的平均價格為20.52元,至揭露日持有股票余額800股,且至基準日一直未賣出。周某某首筆有效買入日期為2015年11月13日,買入的平均價格為18.95元,至揭露日持有股票余額500股,揭露日之后賣出100股,賣出均價19.98元,剩余400股一直持有至基準日。投資者投資差額損失的計算公式為:(買入均價-賣出均價)×揭露日后基準日前賣出股數+(買入均價-基準價)×基準日持有股數。
就本案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損失核定意見書》采用同步指數對比法進行計算。
據此,《損失核定意見書》認定:基準日孫某某持有股票的差額損失=(20.52-18.56)×800=1,568元;基準日周某某賣出和持有股票的差額損失=(18.95-18.56)×400=156元。
一審法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為:1.銳奇控股被處罰的違法行為是否構成《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七條確定的“重大性”要求;2.銳奇控股虛假陳某行為的揭露日應如何確定;3.銳奇控股虛假陳某行為與投資者損失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4.投資者損失的計算是否應扣除市場系統(tǒng)風險及系統(tǒng)風險的扣除比例。
就爭議焦點一,《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七條第一款規(guī)定,證券市場虛假陳某,是指信息披露義務人違反證券法律規(guī)定,在證券發(fā)行或者交易過程中,對重大事件作出違背事實真相的虛假記載、誤導性陳某,或者在披露信息時發(fā)生重大遺漏、不正當披露信息的行為。
現(xiàn)中國證監(jiān)會業(yè)已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銳奇控股虛假陳某行為導致公司2015年半年度報告合并利潤總額虛增金額占銳奇控股對外披露的2015年半年度報告合并利潤總額的10.41%,違反了《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規(guī)定,并對銳奇控股作出了行政處罰。銳奇控股認為,其被處罰的違法行為不符合上述《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七條所要求的“重大性”。對此一審法院認為,符合“重大性”標準的是指可能對投資者進行投資決策具有重要影響的信息。根據《行政處罰決定書》內容,銳奇控股虛假陳某所虛增的金額已經超過該公司同期對外披露利潤的10%,屬于半年報應當披露事項中的重大事項,該信息可能對銳奇控股股票價格產生影響,并足以影響投資者對是否購買該公司股票行為進行決策判斷。此外,銳奇控股的虛假陳某行為已經被監(jiān)管部門予以行政處罰?;谏鲜隼碛桑瑧J為銳奇控股被處罰的虛假陳某違法行為符合《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七條所規(guī)定的“重大性”要求,故銳奇控股稱其上述虛假陳某行為不具有“重大性”,該理由難以成立。鑒于銳奇控股存在證券市場虛假陳某行為,根據《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二十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一審法院認為,銳奇控股虛假陳某行為的實施日為2015年8月25日。
就爭議焦點二,虛假陳某被揭示的意義在于其對證券市場發(fā)出了一個警示信號,提醒投資人重新判斷股票價值,故在確定虛假陳某揭露日時,應綜合考慮揭示方式、揭示內容以及揭示后股票價格的波動等多項因素予以判斷,并著重考察系爭揭示行為是否與虛假陳某行為人此前做出的虛假陳某行為相對應,能否充分揭示投資風險,進而對投資人起到足夠的警示作用。本案中,投資者與銳奇控股所主張的揭露日存在不同,分別為銳奇控股公告《調查通知書》以及該公司公告《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之日。
2015年11月25日銳奇控股通過中國證監(jiān)會指定信息披露網站公告,其收到《調查通知書》。從揭示方式而言,銳奇控股公布立案調查通知書系通過中國證監(jiān)會指定的信息披露網站,在該網站發(fā)布消息能夠被市場投資者所充分知曉。就揭示內容而言,該《調查通知書》已明確載明,因該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guī),中國證監(jiān)會決定對公司立案調查,故已經基本明確了公司所涉及的違法行為的類型;從公布后股價走勢而言,包含《調查通知書》公告當日至其后連續(xù)三個交易日,公司股價累計下跌幅度超過了10%,存在較為明顯的下跌。上述事實可證明,《調查通知書》被公布后,市場對該公司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行為而被調查予以了充分的負面評價,信息披露后的公司股價連續(xù)下跌也足以警示投資者,重新評估該公司價值,以及是否對投資該公司進行投資的策略。公告該《調查通知書》已經對市場投資者的決策行為具有了充分的警示強度。
投資者所主張應當以2016年12月7日銳奇控股公告《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之日作為揭露日,該《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公告方式雖然也能夠被市場和證券投資者所知曉,該《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內容也與其后對該公司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內容更加具有對應性,但是該《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公告當天,銳奇控股股價即上漲,其后連續(xù)兩個交易日該公司股價均為上漲狀態(tài),連續(xù)三個交易日該公司股價上漲幅度已超過了10%,這種股價較為明顯上漲的現(xiàn)象,難以認定市場對該公司給出了負面和否定的評價,也難以認定《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充分揭示了投資風險,對是否投資銳奇控股提示了相應的警示強度。綜合上述分析,從揭示方式、揭示內容以及揭示后股票價格的波動等多項因素予以判斷,應當以《調查通知書》公布之日即2015年11月25日作為揭露日。
就爭議焦點三,《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八條規(guī)定,投資人具有以下情形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虛假陳某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一)投資人所投資的是與虛假陳某直接關聯(lián)的證券;(二)投資人在虛假陳某實施日及以后,至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買入該證券;(三)投資人在虛假陳某揭露日或者更正日及以后,因賣出該證券發(fā)生虧損,或者因持續(xù)持有該證券而產生虧損。上述《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八條確定了虛假陳某行為與投資者投資損失之間因果關系系推定因果關系。上述因果關系推定規(guī)則的邏輯前提為:在一個公開有效的證券市場中,公司股票價格是由與該公司有關的所有可獲知的重大信息決定,虛假陳某作為一種公開信息必然會在相關的股票價格中得到反映。投資者信賴市場價格的趨勢進行投資,而其所信賴的市場價格反映了虛假陳某的信息。因此,即使投資者不知曉虛假信息的存在,只要該虛假信息對股票的市場價格產生了影響,使其發(fā)生扭曲,即可認定相應虛假陳某行為與投資者損失間具有因果關系。具體到本案中,投資者系在虛假陳某行為實施日之后買入銳奇控股股票,在揭露日后賣出部分股票,另繼續(xù)持有股票直至基準日,根據上述投資者買入、賣出及持有銳奇控股股票時間進行分析,投資者投資損失與銳奇控股的虛假陳某行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銳奇控股對投資者損失與銳奇控股虛假陳某之間存在交易因果關系的否認理由難以成立,一審法院不予支持。
就爭議焦點四,一審法院認為,鑒于本案中銳奇控股的虛假陳某行為實施日至揭露日時間雖然較短,但是該時間段股票走勢也并非完全遵循“拋物線型”的“實施、持續(xù)上漲、揭露、持續(xù)下跌”的理想模型。同時,“第一筆有效買入”概念的提出,也能夠體現(xiàn)《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九條第(一)項“在揭露日前已經賣出證券,虛假陳某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的立法本意。此外,投資者經質證也認可《損失核定意見書》中所采用的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買入均價的做法。故一審法院認可采用移動加權平均法計算投資者至揭露日持股的買入均價。
《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九條第(四)項規(guī)定,被告舉證證明原告具有以下情形的,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虛假陳某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四)損失或者部分損失是由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等其他因素所導致。據此,上市公司股票價格變化除受到虛假陳某的影響外,如有確定證據可以證明,上市公司股票價格波動系因虛假陳某以外的其他原因所引起,此類基于其他市場因素所導致的價格波動所引起的投資者損失,應認定不屬于虛假陳某主體的賠償范圍。
本案中,《損失核定意見書》中確定的三類指數同步對比的方法確定市場風險的扣除比例,采用的指標覆蓋較為廣泛,具有可操作性且易于理解,就此得出的結果相對精確,通過該方法計算的系統(tǒng)風險扣除比例具有合理性。投資者與銳奇控股對于系統(tǒng)風險認定的分歧主要在于考察市場系統(tǒng)風險的覆蓋期間如何確定,以及系統(tǒng)風險是否可以根據每個投資者不同的買賣時間、持股數量等而具有“個性化”的認定。對此一審法院認為,依據《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中的相關規(guī)定,投資者在揭露日之前賣出股票的,其損失與虛假陳某行為之間無因果關系,進而排除在索賠范圍之外。而對于投資差額損失產生于揭露日之后的,應當全面考慮損失因果關系,即將投資者的全部持股期間均作為市場系統(tǒng)風險的考察期間,這一觀點也已為生效判決所確認。故銳奇控股所主張的系統(tǒng)風險考察期間應當為揭露日至基準日這一期間,一審法院不予支持。此外,針對不同投資者不同的持股期間、買賣方式,其所涉及的系統(tǒng)風險亦應當有不同的評價,銳奇控股所主張按照統(tǒng)一標準扣除市場風險的主張,未能考慮到不同投資者在市場不同交易時段的不同做法導致的系統(tǒng)風險對投資差額損失的不同影響,相比較而言,根據不同投資者具體情況確定的“個性化”扣除系統(tǒng)風險比例,更加具有公平性。故對銳奇控股主張按照統(tǒng)一標準扣除系統(tǒng)風險的主張不予支持。據此,一審法院認同《損失核定意見書》中采用“同步指數對比法”計算系統(tǒng)風險,據此計算出孫某某期間1不存在系統(tǒng)性風險,期間2系統(tǒng)風險為10.32%;周某某期間1不存在系統(tǒng)性風險,期間2系統(tǒng)性風險為60.19%。《損失核定意見書》中通過合并計算的方法,最終確定孫某某應當獲賠的投資差額損失為1,406.18元,周某某應當獲賠的投資差額損失為62.10元,一審法院對該結果予以確認。
根據《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三十條第一款第(二)項規(guī)定,投資者除投資差額損失外,還可以主張投資差額損失部分的傭金和印花稅。一審法院認為,投資者主張按照投資差額損失的千分之一比例計算傭金,因無相應證據支持,故一審法院難以認同,酌情調整為按照萬分之三比例計算傭金。
據此計算孫某某應獲賠傭金為投資者應獲賠投資差額損失×傭金比率,即1,406.18元×0.0003=0.42元;孫某某應獲賠的印花稅金額計算方法為投資者應獲賠投資差額損失×印花稅比率,即1,406.18×0.001=1.41元。據此計算周某某應獲賠傭金為投資者應獲賠投資差額損失×傭金比率,即62.10元×0.0003=0.02元;周某某應獲賠的印花稅金額計算方法為投資者應獲賠投資差額損失×印花稅比率,即62.10×0.001=0.06元。
按照《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三十條第二款規(guī)定,投資者還可以主張相應的資金利息,利息計算的期間為自買入日至賣出證券日或基準日,利息計算方式為:(投資者應獲賠投資差額損失+應獲賠傭金+應獲賠印花稅)×銀行同期存款年利率0.35%×實際天數/360,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孫某某可獲賠的利息損失為0.31元,周某某可獲賠的利息損失為0.02元。
另,根據現(xiàn)已查明的事實,郭鵬在虛假陳某實施日(2015年8月25日)至揭露日(2015年11月25日)期間并無買入銳奇控股股票的行為,不符合《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八條規(guī)定的賠償條件,故銳奇控股和吳明廳無需承擔賠償責任。
對于投資者主張吳明廳對銳奇控股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訴請,依據不足,一審法院不予支持。
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條、第三十條、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第三十三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一、銳奇控股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孫某某投資差額損失1,406.18元,傭金損失0.42元,印花稅損失1.41元,利息損失0.31元,上述四項金額合計為1,408.32元;二、銳奇控股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周某某投資差額損失62.10元,傭金損失0.02元,印花稅損失0.06元,利息損失0.02元,上述四項金額合計為62.20元;三、駁回孫某某和周某某其余訴訟請求;四、駁回郭鵬的全部訴訟請求。
二審審理中,各方當事人均未提交新的證據。
本院另查明,一審判決記載的銳奇控股股票的收盤價存在錯誤,應更正為:2015年11月25日當日,銳奇控股收盤價為20.58元,較前一日下跌4.68%。同年11月26日,收盤價為20.06元,較前一日下跌2.53%。同年11月27日,收盤價為18.35元,較前一日下跌8.52%。11月30日收盤價為18.17元,較前一日下跌0.98%。2016年12月7日,收盤價為10.93元,較前一日上漲1.77%;同年12月8日,收盤價為12.02元,較前一日上漲9.97%。同年12月9日,收盤價為12.33元,較前一日上漲2.58%。2016年12月16日《行政處罰決定書》公告當日,銳奇控股收盤價為13.02元,較前一日上漲7.25%。
對一審查明的其他事實,各方當事人均無異議,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本案在二審階段存在以下爭議焦點:1.本案系爭信息披露違法行為是否符合證券虛假陳某的重大性標準;2.如果虛假陳某行為成立,其與被上訴人的投資損失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3.本案投資者損失賠償金額應當如何計算。
關于本案系爭信息披露違法行為是否符合證券虛假陳某的重大性標準的問題,本院認為,重大性是指可能對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具有重要影響的信息。系爭虛假陳某行為已被監(jiān)管部門行政處罰的,應當認為是具有重大性的違法行為。上訴人關于該受到行政處罰的信息披露違法行為不具有重大性的主張,本院不予采納。
關于本案虛假陳某行為與被上訴人的投資損失之間是否具有因果關系的問題,本院認為,根據《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十八條規(guī)定,應推定投資人在虛假陳某實施日及以后,至揭露日或者更正日之前買入與虛假陳某直接關聯(lián)的證券的行為均受到了虛假陳某的誘導。本案被上訴人買入部分系爭股票的時間在《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確定的范圍之內,應推定該時間段內的買入行為與虛假陳某之間存在交易上的因果關系,上訴人披露2015年三季度報的行為亦不能排除2015年半年報中虛增利潤行為對投資者的影響,不能排除其因果關系。就上訴人所稱被上訴人在揭露日之后仍然繼續(xù)買入系爭股票的問題,鑒于揭露日之后系爭股票的價格連續(xù)下跌,市場已經根據虛假陳某行為等因素對該股票價值進行了重新的評估。因此,被上訴人按照該調整后的價格繼續(xù)買賣股票的行為,不能證明被上訴人在揭露日前的交易行為與本案系爭虛假陳某行為之間沒有交易上的因果關系。據此,上訴人關于本案投資者損失與虛假陳某行為之間欠缺因果關系的主張不能成立,本院不予采納。
關于本案投資者損失賠償應當如何計算的問題,上訴人對于一審法院關于投資差額損失、印花稅、利息以及市場系統(tǒng)風險等因素影響的認定均提出異議,本院對此分析如下:首先,關于投資差額損失的計算問題。上訴人主張以“實際成本法”計算股票買入均價,其計算過程不僅受到證券買入價格的影響,也受到證券賣出價格的影響,事實上將投資者從實施日到揭露日的投資收益或虧損情況納入考慮范圍,不符合虛假陳某民事賠償的原理。相對而言,“移動加權平均法”考慮了從實施日至揭露日整個期間內投資者每次買入證券的價格和數量,同時剔除了因賣出證券導致的盈虧問題,符合《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的精神,能夠較為客觀、公允地反映投資者持股成本,避免畸高畸低的計算結果,易于為市場各方接受,本院予以認可。另,一審判決查明的股價數據雖部分有誤,但經本院核查并不會影響賠償金額的結果。關于印花稅和利息的計算問題,一審法院依據相應的印花稅比例和銀行同期存款利率統(tǒng)一進行計算,符合《虛假陳某若干規(guī)定》第三十條的規(guī)定,有利于證券市場投資者權益保護,并無不當。關于市場系統(tǒng)風險等因素的計算,本院認為,扣除證券市場系統(tǒng)風險等因素的目的在于將系統(tǒng)風險等因素從股價變化的影響因素中加以剔除,而統(tǒng)一扣除比例的方法無法反映整體市場風險與單一股價變化的相對關系??紤]到在同一證券虛假陳某行為引發(fā)的案件中,每個投資者的交易時間、交易量等均不相同,股價變動中包含的市場系統(tǒng)風險也不盡相同。一審法院采用的計算方法考察了從實施日到基準日的整個區(qū)間,客觀反映了投資者經歷的所有市場系統(tǒng)風險,且根據每一個投資者的交易記錄進行具體測算,反映了不同投資者在交易時間和交易量上的差異,計算結果更符合公平原則。上訴人主張應按照揭露日至基準日期間計算市場系統(tǒng)風險等因素,欠缺相應的法律依據,本院不予采納。
綜上所述,上訴人的上訴請求均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基本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九條第一款、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一百七十五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50.00元,由上訴人銳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高 瓊
審 判 員 范雯霞
審 判 員 程 功
二〇二一年二月二十三日
法官助理 駱 虹
書 記 員 嚴偉超
附:相關法律條文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六十九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
……
第一百七十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
第一百七十五條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