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窝视频Por|午夜精品视频偷拍|网站升级狼友美日韩蜜|国产成人av按摩|天天干天天爽AV|97fuli日韩|亚洲免费一区婷婷日韩亚洲综合一区|加勒比久久综合色|日韩av免费高清不卡一级|国产成人在线资源

歡迎訪問中國律師網!

咨詢熱線 023-8825-6629

深圳市吉某某貿易有限公司、深圳市韶某科技有限公司侵害發(fā)明專利權糾紛二審民事判決書

2020-06-14 塵埃 評論0

?
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民 事 判 決 書
(2019)最高法知民終647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深圳市吉某某貿易有限公司。住所地:廣東省深圳市龍華區(qū)民治街道民治社區(qū)1970科技園8棟311。
法定代表人:王雪芬,該公司總經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李迎,廣東惠邦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黃桂林,廣東惠邦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深圳市韶某科技有限公司。住所地: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qū)石巖街道浪心社區(qū)石新社區(qū)山城工業(yè)區(qū)26棟廠房一層至四層。
法定代表人:陳遷,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馬守濤,廣東君龍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丁建春,廣東君龍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被告:劉鍵,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河南省鄭州市。
原審被告:朱月生,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廣東省東莞市。
兩原審被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李迎,廣東惠邦律師事務所律師。
兩原審被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黃桂林,廣東惠邦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深圳市吉某某貿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某某公司)因與被上訴人深圳市韶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韶某公司)、原審被告劉鍵、原審被告朱月生侵害發(fā)明專利權糾紛一案,不服河南省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9年8月20日作出的(2019)豫01民初54號民事判決(以下簡稱原審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9年10月25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19年11月25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吉某某公司及劉鍵、朱月生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李迎,韶某公司的委托訴訟代理人馬守濤、丁建春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吉某某公司上訴請求:1.撤銷原審判決,依法改判吉某某公司不侵害韶某公司的涉案專利權,駁回韶某公司的全部訴訟請求;2.本案一、二審案件訴訟費由韶某公司承擔。其主要事實和理由:(一)原審判決認定被訴侵權產品具有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7-10、13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落入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屬于事實認定錯誤。1.原審判決沒有對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所爭議的技術特征即“在外殼的至少一部分設置至少一個引聲孔;將殼內空氣被推動后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從引聲孔導出至所述外殼的外部,并與漏音聲波形成干涉以抑制骨傳導揚聲器的漏音”是否為功能性特征作出正確認定,進而沒有正確認定權利要求1、7-10、13的保護范圍。權利要求1和權利要求7確實存在功能性特征,并且該功能性特征影響了技術方案的確定。韶某公司認為“引聲孔”只要滿足“將殼內聲波導出至外殼外部;被導出的殼內聲波與漏音聲波相互干涉;該相互干涉導致殼內聲波的振幅與漏音聲波的振幅相互消減,進而抑制揚聲器內的漏音”三個條件,即符合權利要求1所稱的“引聲孔”,故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書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實現“引聲孔”功能或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該觀點明顯錯誤。涉案專利的發(fā)明目的在于抑制漏音,而上述三個條件沒有提及任何實現該功能的結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根據該表述完全無法知悉如何開孔才能抑制漏音。因此,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7關于上述爭議技術特征的記載,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解釋(二)》]第八條關于功能性特征的規(guī)定,應當認定為功能性特征。相反,如果認定上述爭議特征不是功能性特征,韶某公司無法舉證證明被訴侵權產品在外殼開孔,是為了達到將殼內空氣振動形成的殼內聲波引出至外殼的外部,與外殼振動推動殼外空氣所形成的漏音聲波發(fā)生干涉,進而抑制漏音的技術效果。2.在認定權利要求1、7的上述爭議特征屬于功能性特征的情況下,確定該功能性特征的保護范圍,需根據說明書記載的內容加以確定。關于涉案專利“引聲孔”的具體實施方式,吉某某公司在原審提交的答辯狀中已經對涉案專利說明書實施例1-10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和說明,被訴侵權產品采用的開孔方式不屬于上述實施例中的任何一種。至于韶某公司在原審庭審中述稱,涉案專利說明書第[0123]段有關“外殼的側壁也可以不是圓柱形,多個引聲孔可以非均勻分布,而是按需設置。引聲孔的形狀、數量和布設位置可以有多種組合方式”的兜底表述,則不能用于限制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而對于與功能性特征的具體實施方式等同的實施方式,人民法院應當根據《解釋(二)》第八條關于“手段基本相同、功能相同、效果相同”的規(guī)定來確定。3.被訴侵權產品未落入涉案專利保護范圍。吉某某公司已經提交證據證明被訴侵權產品的開孔與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7所稱的“引聲孔”,并非采用基本相同的手段,亦非實現相同的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從手段來看,被訴侵權產品在振動面板上設有開孔,與涉案專利的“引聲孔”所采用的手段不同;從功能來看,被訴侵權產品的功能是調音,使音質更好,而非關注外部漏音;從效果來看,被訴侵權產品整體上并沒有產生抑制漏音的效果,對此可以從吉某某公司在原審提交的靜音室測試報告內容獲知。因此,被訴侵權產品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未落入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不構成侵權。(二)吉某某公司不是生產商,所實施的被訴侵權行為未造成惡劣影響,原審判決確定的賠償金額過高。韶某公司提供的各種國際、國內獎項證明,既無原件,也無法看出與涉案專利有何關聯,無法證明涉案專利的市場價值。而且,韶某公司不能證明其實際遭受的損失,而吉某某公司系貿易公司,不具備制造大量被訴侵權產品的能力。即使法院認定構成侵權,被訴侵權產品也沒有照抄涉案專利的技術方案。吉某某公司在涉訴后立即停止銷售被訴侵權產品,不存在主觀侵權的惡意。傳統(tǒng)耳機均有開孔設計,被訴侵權產品只是沿用傳統(tǒng)設計,而非利用涉案專利對現有技術作出的貢獻。原審判決確定的賠償韶某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維權費用15萬元的數額過高。綜上,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請求二審法院依法改判。
韶某公司辯稱:原審判決關于被訴侵權產品采用的技術方案落入涉案專利權保護范圍的認定正確。國家知識產權局于2019年7月9日就涉案專利權作出的第41016號無效宣告請求審查決定(以下簡稱第41016號決定),明確否定了吉某某公司關于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中“將殼內空氣被推動后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從引聲孔導出至所述外殼的外部,并與漏音聲波形成干涉以抑制骨傳導揚聲器的漏音”為功能性特征的主張。綜上,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劉鍵、朱月生對吉某某公司的上訴請求及理由不持異議。
韶某公司向原審法院提起訴訟,原審法院于2019年1月9日立案受理。韶某公司起訴請求:1.判令劉鍵立即停止銷售、許諾銷售侵害韶某公司涉案專利權的產品;2.判令吉某某公司立即停止生產、銷售侵害韶某公司涉案專利權的產品;3.判令劉鍵和吉某某公司共同賠償韶某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維權費用人民幣300000元;4.判令朱月生對吉某某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5.判令吉某某公司、劉鍵、朱月生共同承擔本案訴訟費。事實及理由:韶某公司是一家專業(yè)從事聲學及信號處理產品研發(fā)、生產和銷售的高新技術企業(yè)。涉案專利產品曾榮獲“CES創(chuàng)新設計與工程獎”“高交會優(yōu)秀產品獎”“德國紅點設計獎”“G-mark設計獎”等榮譽,廣受客戶青睞,銷售前景良好。韶某公司發(fā)現吉某某公司未經許可,擅自制造與涉案專利相同的被訴侵權產品,并通過劉鍵經營的“智尚優(yōu)品-潮品數碼生活館”銷售、許諾銷售被訴侵權產品。吉某某公司和劉鍵的行為均違反法律規(guī)定,依法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朱月生作為吉某某公司的唯一自然人股東,依法應當對吉某某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吉某某公司、劉鍵和朱月生原審辯稱:一、被訴侵權產品沒有落入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首先,被訴侵權產品不是單純的骨傳導耳機,而是骨傳導和氣傳導相融合的耳機,涉案專利技術方案不適用于被訴侵權產品。其次,被訴侵權產品不能實現抑制漏音的效果,即使被訴侵權產品在某一測試點位上確實能夠達到抑制漏音的效果,也不能證明被訴侵權產品整體具有抑制漏音的效果。最后,涉案專利的發(fā)明點僅在于“在外殼的至少一部分設置至少一個引聲孔;將殼內空氣被推動后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從引聲孔導出至所述外殼的外部,并與漏音聲波形成干涉以抑制骨傳導揚聲器的漏音”。因此,“引聲孔導出的殼內聲波要能夠與漏音聲波形成干涉以抑制漏音”屬于功能性特征,被訴侵權產品不具備前述功能性特征。二、韶某公司主張的30萬元賠償額過高,缺乏證據予以證明。三、劉鍵銷售的被訴侵權產品具有合法來源,即使被訴侵權產品落入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其也不應承擔侵權賠償責任。四、吉某某公司沒有工廠,被訴侵權產品系其委托他人生產加工的一批樣品。即使認定構成侵權,吉某某公司銷售被訴侵權產品的數量很少,且在原審開庭之前即已停止銷售。五、朱月生的訴訟主體不適格,其不是吉某某公司的唯一自然人股東。綜上,請求駁回韶某公司的全部訴訟請求。
原審法院認定如下事實:韶某公司于2014年1月6日向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名稱為“一種抑制骨傳導揚聲器漏音的方法及骨傳導揚聲器”的發(fā)明專利,并于2016年11月2日獲得授權。國家知識產權局出具的專利登記簿副本顯示:涉案專利第五年度年費已經繳納,涉案專利處于有效狀態(tài)。
2018年11月5日,韶某公司的委托代理人張松苗向河南省鄭州市商都公證處申請證據保全。2018年11月6日,韶某公司委托代理人張松苗在公證員及公證處工作人員的陪同下,來到鄭州市金水區(qū)東風路北1幢數碼大廈二層一家名為“智尚優(yōu)品潮品數碼生活館”店鋪內,以消費者的身份現場購買了“吉某某”耳機一個,并取得銷貨清單2張,發(fā)票4張及名片一張。公證員對張松苗的購買過程進行了拍照取證。河南省鄭州市商都公證處據此出具(2018)豫鄭商證內經字第xxx7號公證書。
經原審法院當庭拆封,韶某公司公證購買的被訴侵權產品的包裝盒上顯示“品牌:WIWU,名稱:藍牙骨傳導耳機,型號:GL100”,同時顯示有吉某某公司的名稱、地址、聯系電話,盒內有藍牙骨傳導耳機一個,耳機上亦顯示有“WIWU”標識。銷貨清單和發(fā)票顯示被訴侵權產品的價格為400元/個。吉某某公司認可被訴侵權產品系由其生產并銷售給劉鍵。
韶某公司原審中明確以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7、8、9、10、13作為主張權利的依據,并發(fā)表如下比對意見:
權利要求1載明:“一種抑制骨傳導揚聲器漏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提供具有貼合人體皮膚并傳遞振動的振動面板(21)、換能裝置(22)以及外殼(10)的骨傳導揚聲器;換能裝置(22)帶動振動面板(21)振動;外殼(10)也隨之振動并推動外部空氣,形成在空氣中傳播的漏音聲波;在外殼(10)的至少一部分設置至少一個引聲孔(30);將殼內空氣被推動后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從引聲孔(30)導出至所述外殼(10)的外部,并與漏音聲波形成干涉以抑制骨傳導揚聲器的漏音。”權利要求1可以拆分為5個技術特征:A.提供具有貼合人體皮膚并傳遞振動的振動面板(21)、換能裝置(22)以及外殼(10)的骨傳導揚聲器;B.換能裝置(22)帶動振動面板(21)振動;C.外殼(10)也隨之振動并推動外部空氣,形成在空氣中傳播的漏音聲波;D.在外殼(10)的至少一部分設置至少一個引聲孔(30);E.將殼內空氣被推動后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從引聲孔(30)導出至所述外殼(10)的外部,并與漏音聲波形成干涉以抑制骨傳導揚聲器的漏音。關于技術特征A:被訴侵權產品為一種骨傳導揚聲器,骨傳導揚聲器的工作原理:通過換能裝置(能量轉換裝置)將電信號轉化為不同頻率的機械振動,通過人體組織與骨骼傳遞至人體骨骼。換能裝置通過外殼保護,振動面板將換能裝置產生的機械振動傳遞至聽覺神經。被訴侵權產品的骨傳導揚聲器包括振動面板、換能裝置以及外殼。關于技術特征B:被訴侵權產品振動面板用于傳遞振動,其振動來源于換能裝置。關于技術特征C:被訴侵權產品的換能裝置固定連接在外殼內,換能裝置在帶動振動面板振動的同時會帶動外殼振動,振動的外殼推動外部空氣產生漏音聲波。關于技術特征D:被訴侵權產品揚聲器外殼相對人體對外的兩個側壁分別設有六個引聲孔。關于技術特征E:被訴侵權產品的換能裝置在外殼內部振動,必然會推動殼內的空氣形成殼內聲波,殼內聲波通過引聲孔導出至外殼外部。振動面板與外殼連接,外殼亦隨之振動,外殼內外分別形成空氣聲波。而根據聲學干涉原理,聲波的兩個重要的參數是頻率和振幅,相同頻率的兩個聲波在空間中會發(fā)生干涉,即兩個聲波的振幅相互疊加,相位相反,則會使得反相振幅相互消減,信號減少。韶某公司對被訴侵權產品進行測試的報告顯示,被訴侵權產品明顯體現了抑制漏音的效果,特別是在涉案專利說明書優(yōu)選的頻段內有實現明顯抑制漏音的效果。
權利要求7載明:“一種能抑制漏音的骨傳導揚聲器,包括外殼(10)、振動面板(21)和換能裝置(22),其特征在于:所述換能裝置(22)用于產生振動,并容置在所述外殼(10)的內部;所述振動面板(21)與所述換能裝置(22)相連,用于貼合皮膚并傳遞振動;所述外殼(10)的至少一部分開設有至少一個引聲孔(30),其中,所述引聲孔(30)用于將所述外殼(10)內部空氣振動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引出至所述外殼(10)的外部,與所述外殼(10)振動推動殼外空氣所形成的漏音聲波發(fā)生干涉,以降低所述漏音聲波的振幅?!睓嗬?可以拆分為4個技術特征:A.一種能抑制漏音的骨傳導揚聲器,包括外殼、振動面板和換能裝置;B.所述換能裝置用于產生振動,并容置在所述外殼的內部;C.所述振動面板與所述換能裝置相連,用于貼合皮膚并傳遞振動;D.所述外殼的至少一部分開設有至少一個引聲孔,其中,所述引聲孔用于將所述外殼內部空氣振動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引出至所述外殼的外部,與所述外殼振動推動殼外空氣所形成的漏音聲波發(fā)生干涉,以降低所述漏音聲波的振幅。關于技術特征A:被訴侵權產品包括外殼、振動面板和換能裝置;關于技術特征B:被訴侵權產品換能裝置用于產生振動,并容置在所述外殼的內部;關于技術特征C:被訴侵權產品振動面板與所述換能裝置相連,用于貼合皮膚并傳遞振動;關于技術特征D:被訴侵權產品揚聲器外殼相對人體對外的兩個側壁分別設有六個引聲孔。其中,所述引聲孔用于將所述外殼內部空氣振動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引出至所述外殼的外部,與所述外殼振動推動殼外空氣所形成的漏音聲波發(fā)生干涉,以降低所述漏音聲波的振幅。
權利要求8載明:“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骨傳導揚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10)具有側壁(11)和一個底壁(12),所述引聲孔(30)開設于所述外殼(10)的側壁(11)和/或底壁(12)。”被訴侵權產品的外殼具有側壁和一個底壁,所述引聲孔開設于所述外殼的側壁上。
權利要求9載明:“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骨傳導揚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聲孔(30)開設在所述外殼(10)側壁(11)的上部、中部、和/或下部。”被訴侵權產品的所述引聲孔開設在所述外殼側壁的中部。
權利要求10載明:“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骨傳導揚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10)的側壁(11)為圓柱形,開設在所述外殼(10)側壁(11)的引聲孔(30)數量為至少兩個,呈環(huán)狀周向均勻或非均勻地分布;或者所述外殼(10)為其他形狀?!北辉V侵權產品的所述外殼的側壁為類圓柱形,開設在所述外殼側壁的引聲孔數量為至少兩個,呈環(huán)狀周向均勻或非均勻地分布。
權利要求13載明:“根據權利要求7-12任一所述的骨傳導揚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引聲孔(30)為貫通的孔;或者在引聲孔(30)的開口處罩設有阻尼層。”被訴侵權產品的所述引聲孔為貫通的孔。
吉某某公司成立于2015年4月17日,系自然人獨資的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為朱月生,注冊資本500萬元。韶某公司為本案維權支出公證費2000元,產品購買費用400元,差旅費6873元。
原審法院認為:韶某公司依法對涉案專利享有專利權,其在專利有效期內按時繳納年費,涉案專利權應受法律保護。
經原審法院對韶某公司所主張由吉某某公司、劉鍵銷售的被訴侵權產品進行當庭比對,無論吉某某公司主張涉案專利具備的氣傳導功能是否存在,吉某某公司并未否認被訴侵權產品具備骨傳導功能,且被訴侵權產品同樣是對設置在外殼側壁開孔的位置、形狀、數量進行限定,并且至少在涉案專利說明書的優(yōu)選頻段內有實現抑制漏音的效果,依據發(fā)明專利侵權比對原則及涉案專利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可以確認被訴侵權產品具備韶某公司主張的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7-10、13所記載的全部技術特征,落入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吉某某公司未經韶某公司許可,制造、銷售侵犯涉案專利權的產品,構成侵權。對韶某公司要求吉某某公司停止侵權并賠償損失及合理維權費用的訴訟請求,理由成立,原審法院予以支持。
吉某某公司為一人有限責任公司,朱月生作為該公司的自然人股東,其未能舉證證明吉某某公司財產獨立于其個人財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六十三條的規(guī)定,朱月生應當對吉某某公司的賠償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劉鍵認可其銷售被訴侵權產品的事實,但主張被訴侵權產品來源于吉某某公司。雖然劉鍵在原審庭審中未提交產品來源的相關憑證資料,但產品包裝盒顯示有吉某某公司的名稱及商標,吉某某公司亦認可被訴侵權產品由其供應。原審法院對劉鍵的合法來源抗辯主張予以支持。韶某公司未能提供證據證明劉鍵明知其銷售的被訴侵權產品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制造并售出,故對韶某公司要求判令劉鍵承擔賠償責任的訴訟請求,原審法院不予支持,劉鍵應當承擔停止銷售被訴侵權產品的法律責任。
關于賠償損失數額及合理維權費用的確定。因韶某公司的實際損失與吉某某公司的實際獲利的具體數額、涉案專利的許可使用費均難以確定。原審法院綜合考慮涉案專利為發(fā)明專利、吉某某公司制造、銷售的侵權性質、涉案專利對產品的貢獻度較高、吉某某公司銷售被訴侵權產品的時間及地域跨度較大,以及韶某公司為調查制止侵權行為所支出的合理費用等因素,酌定吉某某公司賠償韶某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維權費用共計150000元。
綜上,原審法院判決:一、劉鍵、吉某某公司立即停止侵害韶某公司涉案專利權的行為;二、吉某某公司于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韶某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維權開支共計150000元;三、朱月生對吉某某公司前述第二判項的賠償責任承擔連帶責任;四、駁回韶某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吉某某公司、朱月生如未按期履行給付義務,則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的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案件受理費5800元,由韶某公司負擔2000元,吉某某公司、朱月生共同負擔3800元。
原審法院查明的事實屬實,本院予以確認。
本案二審期間,韶某公司為證明其答辯主張,向本院提交了一份新證據即第41016號決定,用以證明吉某某公司關于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中“將殼內空氣被推動后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從引聲孔導出至所述外殼的外部,并與漏音聲波形成干涉以抑制骨傳導揚聲器的漏音”為功能性特征的主張,在此次無效宣告程序中未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支持。
針對韶某公司二審提交的新證據,吉某某公司發(fā)表如下質證意見:1.第41016號決定只能證明涉案專利權目前穩(wěn)定有效;2.第41016號決定也明確強調應當結合涉案專利說明書的全部內容來確定技術方案,由此間接證明爭議技術特征即“將殼內空氣被推動后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從引聲孔導出至所述外殼的外部,并與漏音聲波形成干涉以抑制骨傳導揚聲器的漏音”屬于功能性特征;3.第41016號決定未明確指明根據涉案專利說明書的全部內容并結合公知常識,如何在骨傳導揚聲器上開設能夠實現抑制漏音的引聲孔,由此不能說明被訴侵權產品所采用的技術方案落入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對于韶某公司二審提交的證據,結合吉某某公司的質證意見,本院認證如下:首先,該證據系在原審庭審結束后新發(fā)現的證據,屬于二審新證據;其次,韶某公司提交了該證據的原件供核對,故對該證據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本院予以認可;最后,該證據涉及對涉案專利權有效性的評價,并對吉某某公司二審所主張的涉案專利爭議技術特征是否屬于功能性特征作出評判,由此關涉涉案專利權利要求的解釋以及被訴侵權產品的技術方案是否落入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故與本案的待證事實具有關聯性,對該證據的關聯性本院予以認可。綜上,本院對韶某公司二審提交的新證據予以采納。
本案二審期間,吉某某公司、劉鍵和朱月生均未提交證據。
本院另查明:
(一)關于涉案專利說明書記載的相關內容
說明書第[0002]、[0003]、[0004]段載明:“骨傳導揚聲器,也稱振動揚聲器,其通過產生與聲音信號相同頻率與相應幅度的機械振動,推動人體組織與骨骼,從而刺激耳蝸中的聽覺神經,使人聽到聲音,骨傳導揚聲器也被稱為骨傳導耳機?;诠莻鲗P聲器的原理,其結構如圖1A和圖1B所示,一般包括開口狀外殼110、振動面板121、換能裝置122和連接件123。換能裝置122是可基于某種原理實現電信號向機械振動轉換的組件。振動面板121與換能裝置122固定相連,在換能裝置122的帶動下同步振動。振動面板121從外殼110的開口伸出,與人體皮膚貼合,振動通過人體組織與骨骼傳遞到聽覺神經,從而使人聽到聲音。連接件123設置在換能裝置122與外殼110之間,用于將振動的換能裝置122定位在外殼中。為了盡量減少對換能裝置122所作振動的約束,連接件123一般為彈性材料制成。然而,換能裝置122的機械振動,不僅帶動振動面板121的振動,也會通過連接件123傳導至外殼110,使得外殼110也產生振動。所以,骨傳導揚聲器產生的機械振動既能推動人體組織,也在振動面板121與外殼110未接觸人體組織的部分,由振動推動空氣,從而產生了空氣聲。這種空氣聲即為漏音?!┮簟谟行脠龊现惺菬o害的;但在有些應用場合,比如人在使用骨傳導揚聲器進行通訊希望保護隱私時,或是希望在聽音樂不要打擾他人時,就不希望有漏音的存在?!?/div>
說明書第[0053]、[0054]段載明:“為清楚介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首先介紹本發(fā)明所基于的設計原理。如圖3所示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所使用的聲學干涉原理示意圖。聲波的兩個重要參數是頻率和振幅,相同頻率的兩個聲波在空間中會發(fā)生干涉,即兩個聲波的振幅相互疊加。如圖3所示,若在空間不同位置中存在聲源一和聲源二,且兩聲源的頻率相同。兩個聲源發(fā)出的聲波可能在空間的某一點A相遇,若兩個聲源的聲波在A點恰好相位相同,就會在A點使同相振幅相互累加,信號增大;相反,若在A點相位相反,則使反相振幅相互消減,信號減小。本發(fā)明即將上述的聲波干涉原理應用于骨傳導揚聲器中,提出一種能夠降低漏音的骨傳導揚聲器?!?/div>
說明書第[0060]、[0061]段載明:“換能裝置22不僅帶動振動面板21振動,換能裝置22自身也是一個振動源,其容置在外殼10的內部,換能裝置22表面振動使殼內空氣隨之振動,形成的聲波是在外殼10內部的,可稱為殼內聲波。振動面板21和換能裝置22通過連接件23定位在外殼10上,不可避免地會將振動作用于外殼10上,帶動外殼10同步振動,所以外殼10推動殼外空氣振動即形成了漏音聲波。漏音聲波向外傳播,就形成了漏音。殼內聲波和漏音聲波相當于圖3中所示的兩個聲源。本發(fā)明實施例在外殼的壁面上開設了貫通的引聲孔30,能夠將殼內聲波引導傳播至殼外,與漏音聲波同在空氣中進行傳播,發(fā)生干涉,從而降低所述漏音聲波的振幅,即減小了漏音。因此,本實施例的技術方案,通過在外殼上開設引聲孔這一便捷改進,即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漏音問題,且不增加骨傳導揚聲器的體積和重量。”
說明書第[0112]段載明:“我們的目標是使∫∫S開孔Pds與∫∫S外殼Pdds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從而達到降低漏音的效果。一旦裝置基本結構確定,∫∫S外殼Pdds是一個我們無法調整的量,那么調整∫∫S開孔Pds,使其與∫∫S外殼Pdds抵消。而∫∫S開孔Pds上包含了完整的相位和幅度信息,其相位、幅度與骨傳導揚聲器的外殼尺寸、換能裝置的振動頻率、引聲孔的開設位置、形狀、數量、尺寸及孔上是否有阻尼都有密切關系,這就使我們可以通過調整引聲孔的開設位置、形狀和數量和/或增加阻尼和/或調整阻尼材料來達到抑制漏音的目的?!?/div>
說明書第[0114]段載明:“根據發(fā)明人所推導的上述公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漏音聲波的消除效果,與骨傳導揚聲器的外殼尺寸、換能裝置的振動頻率、引聲孔的開設位置、形狀、數量、尺寸及孔上是否有阻尼都有密切關系,所以,引聲孔的開設位置、形狀、數量、孔上的阻尼材料等可以根據需要有多種不同的變化方案。”
說明書第[0115]段載明:“其中,對于骨傳導揚聲器,更關注于中低音頻段的音域范圍,例如1000Hz~4000Hz,更優(yōu)選的,1000Hz~4000Hz,或者1000Hz~3500Hz,更優(yōu)選的,1000Hz~3000Hz,或者,1500Hz~3000Hz。在此頻率范圍內的漏音是首要需消除的對象。”
說明書第[0119]段載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根據由以上公式可以理解的是,當骨傳導揚聲器的尺寸不同、消除漏音的目標區(qū)域不同、聲波的頻率不同時,就需要設置不同位置、形狀和數量的引聲孔。”
說明書第[0121]、[0122]、[0123]段載明:“對于數量,引聲孔可以為一個或多個,優(yōu)選是有多個,均勻布設。對于環(huán)狀布設的引聲孔,每圈引聲孔的數量例如可以為6-8個。引聲孔的形狀可以為圓形、橢圓形、矩形或長條形等。長條形一般是指沿直線、曲線或弧線的條狀。各種形狀的引聲孔在一個骨傳導揚聲器上可以相同或不同。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外殼的側壁也可以不是圓柱形,多個引聲孔可以非均勻分布,而是按需設置。引聲孔的形狀、數量和布設位置可以有多種組合方式,下面結合附圖提供一些其他的優(yōu)選實施例?!?/div>
說明書第[0145]段載明:“這說明在眾多參數均保持一致的情況下,僅僅是引聲孔位置的變化就能對降低漏音的效果進行調整?!?/div>
(二)關于第41016號決定的相關內容
2019年4月23日,吉某某公司針對涉案專利權提出無效宣告請求。2019年7月9日,國家知識產權局作出第41016號決定,維持專利權有效。
關于吉某某公司認為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17得不到說明書支持的無效理由,第41016號決定認為:“判斷權利要求能否得到說明書的支持,是將權利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與說明書公開的技術內容進行比較,判斷權利要求的概括是否超出說明書公開的范圍。這一過程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索,如申請文件記載的信息、發(fā)明的改進之處、本領域技術人員對于發(fā)明的整體理解以及其所具備的知識和能力,對技術效果的可預測性等。具體到本案,第一,參見關于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三款的評述,現有技術中骨傳導揚聲器外殼均是封閉的,會造成由于外殼振動而產生漏音的問題,本專利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如何有效抑制骨傳導揚聲器的漏音,權利要求1通過在外殼的至少一部分設置至少一個引聲孔,將殼內空氣被推動后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從引聲孔導出至外殼的外部,并與漏音聲波形成干涉以抑制骨傳導揚聲器的漏音,能夠解決本專利實際解決的技術問題,并獲得相應的技術效果。第二,對于權利要求1中的技術特征‘殼內空氣被推動后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從引聲孔(30)導出至所述外殼(10)的外部,并與漏音聲波形成干涉以抑制骨傳導揚聲器的漏音’,首先,根據本專利說明書第[0053]、[0056]、[0061]-[0123]、[0129]-[0165]段的記載,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從說明書充分公開的內容中得到權利要求1的上述技術特征;其次,本專利說明書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以多種實施例對引聲孔30進行了描述,在外殼上開設引聲孔的目的是使殼內聲波和漏音聲波形成干涉以抑制骨傳導揚聲器的漏音,可見權利要求1對于引聲孔的概括并未超出說明書公開的范圍;最后,本專利說明書第[0114]段記載了‘本領域技術人員容易理解的是,漏音聲波的消除效果,與骨傳導揚聲器的外殼尺寸、換能裝置的振動頻率、引聲孔的開設位置、形狀、數量、尺寸及孔上是否有阻尼都有密切關系,所以,引聲孔的開設位置、形狀、數量、孔上的阻尼材料等可以根據需要有多種不同的變化方案’,在此基礎上,結合本專利的發(fā)明目的以及漏音聲波的消除效果,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整體考慮說明書的全部內容,結合其常識合理概括出用于將殼內聲波導出,以使殼內聲波和漏音聲波形成干涉以抑制骨傳導揚聲器的漏音的引聲孔,而非局限于涉及引聲孔的具體參數等的設置,無需將這些具體參數等寫入權利要求1中,權利要求1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即可實現本專利的發(fā)明目的。第三,根據本專利說明書第[0053]-[0171]段的記載,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從說明書充分公開的內容中得到權利要求1中的全部技術特征,因而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能夠得到說明書的支持,符合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的規(guī)定?!?/div>
(三)關于二審技術特征比對的相關事實
韶某公司二審當庭放棄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作為主張權利的依據,僅主張保護權利要求7、8、9、10、13。吉某某公司對此不持異議。
吉某某公司認為,首先,涉案專利說明書第[0064]段至第[0111]段所披露了關于涉案專利技術原理的相關力學公式。如果韶某公司認為其涉案專利所采用的開設引聲孔的技術手段,相對于現有技術具有開創(chuàng)性,就應當證明被訴侵權產品的開孔設計符合上述力學公式的要求。但是,韶某公司并沒有在權利要求書中公開一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書即可實施的具體技術方案。因此,涉案專利權利要求7所記載的爭議技術特征,即“所述外殼(10)的至少一部分開設有至少一個引聲孔(30),其中,所述引聲孔(30)用于將所述外殼(10)內部空氣振動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引出至所述外殼(10)的外部,與所述外殼(10)振動推動殼外空氣所形成的漏音聲波發(fā)生干涉,以降低所述漏音聲波的振幅”屬于功能性特征,該功能性特征的內容應當以涉案專利說明書所披露的實施例一至十的具體實施方式為準。根據說明書實施例一至十所公開的實施方式,引聲孔均是采取均勻分布的方式,而且引聲孔所在的外殼均為圓柱體,而被訴侵權產品在殼體側壁開設的六個孔并非均勻分布,而是集中排列,且殼體的形狀不是圓柱體,故被訴侵權產品沒有滿足上述十個實施例所概括的技術方案。其次,涉案專利說明書第[0115]段明確強調骨傳導揚聲器更關注的是位于1000Hz~4000Hz的中低音頻段的抑制漏音效果,而被訴侵權產品能夠產生抑制漏音效果的音頻段僅集中在1000Hz~1500Hz這一較小區(qū)間段內,被訴侵權產品并沒有整體實現抑制漏音的效果。最后,被訴侵權產品雖然屬于骨傳導耳機,但其在殼體側壁所開設的孔并非涉案專利所稱的“引聲孔”,而是調音孔,目的是改善音質。綜上,吉某某公司認為,被訴侵權產品的技術方案未落入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針對吉某某公司發(fā)表的比對意見,韶某公司認為,首先,涉案專利僅是在說明書中披露了關于涉案專利技術原理的相關力學公式,但該公式并非涉案專利獨立權利要求1和獨立權利要求7所限定的技術特征。根據該力學公式,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完全可以在骨傳導揚聲器外殼的適當位置開設適當數量的孔,從而實現抑制漏音的技術效果。雖然,吉某某公司所稱的爭議技術特征含有功能或效果的描述,但是該技術特征不應認定為功能性特征。韶某公司沒有必要也不可能在權利要求中具體披露在殼體的哪個位置及如何開設引聲孔,而且,引聲孔的開設位置、開設數量取決于很多因素,例如外殼尺寸、振動頻率等,故只要在耳機殼體上選擇特定位置開孔,就可以通過改變其他因素來實現抑制漏音的技術效果。涉案專利說明書共披露了開設引聲孔的十個實施例,從殼體尺寸、開孔位置、開孔數量等方面都給出了詳細的說明,并且覆蓋了被訴侵權產品的開孔實施方式。其次,即使根據吉某某公司單方提交的漏音測試報告,亦顯示被訴侵權產品在1000Hz~1500Hz的音頻范圍內具有抑制漏音的效果,該音頻段恰恰在涉案專利技術方案所重點關注的抑制漏音的頻段范圍內(1000Hz~4000Hz),屬于涉案專利技術方案重點干預的音頻段范圍。同時,涉案專利權利要求書也沒有限定必須是在全頻段均能實現抑制漏音的效果。在其他參數(外殼尺寸、振動頻率等)已經確定的情況下,最終開孔的位置、角度、大小、形狀必然只會在某一個具體頻段范圍內產生抑制漏音的效果,不可能在全頻段范圍內均實現抑制漏音。綜上,韶某公司認為,被訴侵權產品的技術方案落入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
(四)關于吉某某公司自行檢測被訴侵權產品的相關事實
吉某某公司在原審階段提交了一份其自行就被訴侵權產品制作的漏音測試報告。該報告記載的測試結果為“在1000Hz~4000Hz區(qū)間內,檢測樣品(被訴侵權產品)更大范圍內開孔增強漏音,小范圍具有抑制漏音效果?!庇纱说贸龅慕Y論是“1.開孔是否能使漏音的能量降低,應當取決于整體幅度,而非某一段區(qū)間,根據整體幅度可以看出,開孔并未使得漏音的能量降低。2.雖然在1000Hz~1500Hz范圍內,開孔有抑制漏音的效果,但耳機在日常使用時不可能始終將振動頻率控制在1000Hz~1500Hz范圍內,因此被訴侵權產品未落入涉案專利保護范圍。”吉某某公司認為,韶某公司在其涉案專利說明書中明確強調涉案專利技術方案所重點關注的抑制漏音的頻段范圍是1000Hz~4000Hz,故考慮被訴侵權產品是否有抑制漏音的效果時,應當考慮其在整體或大范圍的音頻幅度范圍內是否構成抑制漏音,而不應機械地按照權利要求書中的“抑制”這個詞本身來理解。
(五)關于韶某公司指控吉某某公司制造被訴侵權產品的相關事實
韶某公司二審認為,被訴侵權產品的包裝盒及品牌標示處均明確標注了吉某某公司的注冊商標、地址、電話和網址等信息,可以證明吉某某公司實施了制造被訴侵權產品的行為。
吉某某公司二審認為,其并非被訴侵權產品的制造者,韶某公司沒有證據證明吉某某公司制造了被訴侵權產品,但承認被訴侵權產品系由其委托他人生產。
本院認為,根據本案當事人的上訴請求、答辯情況及案件事實,本案在二審階段的爭議焦點問題是:一、被訴侵權產品的技術方案是否落入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二、原審判決認定的賠償數額是否過高。
一、關于被訴侵權產品的技術方案是否落入涉案專利權保護范圍的問題
(一)本案二審過程中,韶某公司明確放棄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作為主張權利的依據,僅主張保護權利要求7、8、9、10、13,系對其自身權利的自愿處分,本院予以準許。
(二)韶某公司和吉某某公司在技術特征比對過程中爭議的核心在于:權利要求7所記載的技術特征即“所述外殼(10)的至少一部分開設有至少一個引聲孔(30),其中,所述引聲孔(30)用于將所述外殼(10)內部空氣振動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引出至所述外殼(10)的外部,與所述外殼(10)振動推動殼外空氣所形成的漏音聲波發(fā)生干涉,以降低所述漏音聲波的振幅”是否屬于功能性特征。對此,本院分析如下:
第一,《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四條規(guī)定:“對于權利要求中以功能或者效果表述的技術特征,人民法院應當結合說明書和附圖描述的該功能或者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及其等同的實施方式,確定該技術特征的內容。”上述規(guī)定中的“以功能或者效果表述的技術特征”,司法實踐中通常簡稱為“功能性特征”?!督忉專ǘ返诎藯l第一款進一步規(guī)定:“功能性特征,是指對于結構、組分、條件或其之間的關系等,通過其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所起的功能或者效果進行限定的技術特征,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權利要求即可直接、明確地確定實現上述功能或者效果的具體實施方式的除外?!备鶕鲜鲆?guī)定,功能性特征是指不直接限定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結構、組分、步驟、條件或其之間的關系等,而是通過其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所起的功能或者效果對結構、組分、步驟、條件或其之間的關系等進行限定的技術特征。但是,如果某個技術特征已經限定或者隱含了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特定結構、組分、步驟、條件或其之間的關系等,即使該技術特征還同時限定了其所實現的功能或者效果,原則上亦不屬于上述司法解釋所稱的功能性特征,不應作為功能性特征進行侵權比對。
第二,涉案專利權利要求7的上述爭議技術特征,實際上限定了引聲孔與外殼之間的方位關系即“在外殼上開設引聲孔”,并明確了用于將外殼內部空氣振動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引出至外殼(10)外部的特定結構為“孔”,上述方位和結構所起到的作用或實現的功能是“使殼內聲波與外殼振動推動殼外空氣所形成的漏音聲波發(fā)生干涉,以降低所述漏音聲波的振幅”。可見,涉案專利權利要求7的爭議技術特征的特點是,既限定了特定的方位和結構,又限定了該方位和結構的功能,且只有將該方位和結構及其所起到的功能結合起來理解,才能清晰地確定該方位和結構的具體內容。因此,這種“方位+結構+功能性描述”的技術特征,雖然有對功能的描述,但是本質上仍然是方位和結構特征,而不是《解釋(二)》所稱的功能性特征。
第三,吉某某公司還上訴認為,涉案專利既然是為了通過在殼體開設引聲孔實現抑制漏音的效果,則權利要求書必須要詳細披露引聲孔的開設位置、開設數量、開設形狀、開設尺寸等具體參數,才可以使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權利要求書即可知曉引聲孔的具體開設方式,進而直接明確地確定按照這樣的具體開設方式,即可實現骨傳導揚聲器抑制漏音的效果。但是,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僅通過閱讀涉案專利權利要求書,完全無法知曉如何開孔才能抑制漏音??梢姡衬彻旧显V理由的實質是認為涉案專利權利要求7對“引聲孔”的實施方式的撰寫未盡詳盡、清楚,故權利要求7的爭議技術特征應解釋為功能性特征。對此,本院認為,一方面,“以公開換取保護”是專利制度的基石。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權利要求為準,并應當與其對現有技術作出的貢獻相匹配。權利要求不清楚,意味著專利權范圍的邊界不清楚,社會公眾將因無法清楚確定權利邊界而在實施相關生產經營行為時無所適從。另一方面,權利要求是對說明書所記載的技術內容的提煉、概括,只要權利要求記載的內容能夠得到說明書的合理支持,應當允許發(fā)明人對權利要求的內容采用較具上位的撰寫表達方式,強制要求發(fā)明人在撰寫權利要求時必須以面面俱到、事無巨細的方式來披露技術方案,既無必要,也不可能。而權利要求允許合理概括的范圍與說明書所公開內容的詳盡和確定程度密切相關。本案中,首先,根據涉案專利說明書第[0002]-[0004]、[0053]-[0054]、[0060]-[0061]、[0112]、[0114]、[0145]段記載的內容,涉案專利的發(fā)明創(chuàng)新點在于利用物理學上反相聲波干涉可以消減聲波振幅的原理,通過在揚聲器外殼開設引聲孔的技術手段,取得在不增加骨傳導揚聲器體積和重量的同時抑制漏音的技術效果。根據涉案專利說明書記載的力學公式,一旦確定了骨傳導揚聲器裝置的基本結構,∫∫S外殼的Pdds數值就無法調整,但可以通過調整∫∫S開孔Pds使其與∫∫S外殼Pdds相抵消。∫∫S開孔Pds包含了完整的相位和幅度信息,其相位、幅度與骨傳導揚聲器的外殼尺寸、換能裝置的振動頻率、引聲孔的開設位置、形狀、數量、尺寸及孔上是否有阻尼都有密切關系,通過調整引聲孔的開設位置、形狀、數量、增加阻尼或調整阻尼材料,均可以達到抑制漏音的效果。同時,根據涉案專利說明書所記載的推導力學公式,引聲孔的開設位置、形狀、數量、孔上的阻尼材料等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計出多種不同的變化方案。在眾多參數均保持一致的情況下,甚至僅僅是引聲孔位置的變化就能達到調整降低漏音的效果。進一步地,根據說明書第[0119]、[0121]、[0122]、[0123]段記載的內容,當骨傳導揚聲器的尺寸不同、消除漏音的目標區(qū)域不同、聲波的頻率不同時,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不同位置、形狀和數量的引聲孔。亦即,引聲孔的數量可以為一個或多個,引聲孔的形狀可以為圓形、橢圓形、矩形或長條形等,引聲孔的位置可以均勻分布或非均勻分布。特別是,說明書還詳細披露了開設引聲孔的十個具體實施方式。據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閱讀權利要求7并結合說明書所披露的聲波干涉原理、力學公式、具體實施方式等內容,足以合理、明確地確定抑制骨傳導耳機漏音的技術手段比較豐富,既可以通過同時調整骨傳導揚聲器的外殼尺寸、換能裝置的振動頻率、引聲孔的開設參數來抑制漏音,也可以在骨傳導揚聲器的外殼尺寸、換能裝置的振動頻率確定的情況下,通過調整引聲孔的開設參數來抑制漏音,還可以在骨傳導揚聲器的外殼尺寸、換能裝置的振動頻率、引聲孔的形狀、數量、孔上阻尼材料均確定的情況下,通過調整引聲孔的位置來抑制漏音。亦即,引聲孔可以根據外部參數(揚聲器的尺寸、聲波的頻率)以及抑制漏音的具體實際需要(消除漏音的目標區(qū)域)來相應設計出不同的變換方案。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通過對涉案發(fā)明專利的整體理解、自身具備的常規(guī)知識和能力,足以實施權利要求7所述“引聲孔”的技術教導,實現抑制漏音的技術效果。相應的,權利要求7關于“引聲孔”的撰寫,應當允許發(fā)明人在較大的范圍內進行合理概括,以體現發(fā)明人對于現有技術作出的創(chuàng)新性貢獻。其次,吉某某公司在針對涉案專利權提出的無效宣告程序中,也主張權利要求1中關于開設引聲孔以抑制漏音部分的撰寫不清楚,權利要求1無法獲得說明書的支持。對此,第41016號決定明確指出,結合本專利的發(fā)明目的以及漏音聲波的消除效果,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整體考慮說明書的全部內容,結合其常識合理概括出用于將殼內聲波導出,以使殼內聲波和漏音聲波形成干涉以抑制骨傳導揚聲器的漏音的引聲孔,而非局限于涉及引聲孔的具體參數等的設置,將這些具體參數等寫入權利要求1中沒有必要。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從說明書充分公開的內容中得到權利要求1中的全部技術特征,因而權利要求1的技術方案能夠得到說明書的支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以下簡稱專利法)第二十六條第四款的規(guī)定??梢?,吉某某公司針對涉案專利權利要求中關于“引聲孔”部分撰寫不清楚,不能得到說明書支持提出的質疑,亦未得到國家知識產權局的認可。
因此,綜合上述分析,權利要求7的爭議技術特征即“所述外殼的至少一部分開設有至少一個引聲孔,所述引聲孔用于將所述外殼內部空氣振動所形成的殼內聲波引出至所述外殼的外部,與所述外殼振動推動殼外空氣所形成的漏音聲波發(fā)生干涉,以降低所述漏音聲波的振幅”,不屬于功能性特征。
(三)在專利侵權訴訟中,判斷被訴侵權技術方案是否落入專利權的保護范圍,采用的判斷方式是技術特征逐一比對,遵循的判斷原則是“全面覆蓋”。本案中,權利要求7的爭議技術特征對引聲孔在外殼的開設位置、開設數量、分布方式、抑制漏音的音頻段均未作限定,被訴侵權產品在揚聲器外殼相對人體對外的兩個側壁分別開設有六個引聲孔,同時,根據吉某某公司對被訴侵權產品自行制作的漏音測試報告,顯示被訴侵權產品在1000Hz~1500Hz的音頻范圍內開孔產生了抑制漏音的效果。故被訴侵權產品“在揚聲器外殼相對人體對外的兩個側壁分別開設有六個引聲孔”與涉案專利權利要求7相應的技術特征,也即前述爭議技術特征構成相同技術特征。此外,吉某某公司還主張被訴侵權產品的開孔目的主要是為了調音,而非抑制漏音,但未就此提交證據予以證明。至于吉某某公司主張被訴侵權產品僅是在很小的音頻區(qū)間范圍內產生抑制漏音的效果,并未達到涉案專利說明書第[0115]段所強調的在1000Hz~4000Hz整體范圍內抑制漏音的效果的問題。如前所述,權利要求7并未對抑制漏音的音頻段加以限定,僅是限定了通過在外殼上開設引聲孔產生降低漏音聲波(抑制漏音)的技術效果。吉某某公司將說明書第[0115]段記載的骨傳導耳機重點關注的抑制漏音音頻段的數值范圍讀入權利要求7,無疑是不當地限縮了權利要求7的保護范圍,不符合相關法律、司法解釋關于專利侵權判定的基本原則和比對規(guī)則。除了上述爭議技術特征外,吉某某公司對于被訴侵權產品的其他技術特征與涉案專利相同并無異議,鑒此,被訴侵權技術方案落入涉案專利權利要求7的保護范圍。同時,鑒于吉某某公司未對原審判決認定被訴侵權產品具備權利要求8、9、10、13的附加技術特征提出上訴,經本院審查,原審關于被訴侵權技術方案落入涉案專利權利要求8、9、10、13的保護范圍的認定并無不當,本院予以維持。
綜上,被訴侵權產品的技術方案落入涉案專利權的保護范圍。吉某某公司關于被訴侵權技術方案不落入涉案專利權保護范圍的上訴理由,本院不予支持。
二、關于原審判決認定的賠償數額是否過高的問題
專利法第六十五條規(guī)定:“侵犯專利權的賠償數額按照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確定;實際損失難以確定的,可以按照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確定。權利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的,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賠償數額還應當包括權利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權利人的損失、侵權人獲得的利益和專利許可使用費均難以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型、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jié)等因素,確定給予一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的賠償。”《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權利人的損失或者侵權人獲得的利益難以確定,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型、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jié)、專利許可的性質、范圍、時間等因素,參照該專利許可使用費的倍數合理確定賠償數額;沒有專利許可使用費可以參照或者專利許可使用費明顯不合理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專利權的類型、侵權行為的性質和情節(jié)等因素,依照專利法第六十五條第二款的規(guī)定確定賠償數額?!北景钢校鶕诎缸C據,韶某公司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吉某某公司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均難以確定,也缺乏可以參照的專利許可使用費,故本案賠償數額可以適用專利法第六十五條第二款所規(guī)定的法定賠償方式予以確定。吉某某公司認為被訴侵權產品并非由其制造,但被訴侵權產品包裝盒上標注有其注冊商標,其承認被訴侵權產品系由其委托他人制造。對此,本院認為,本案現有證據足以表明被訴侵權產品的制造行為系在吉某某公司的控制和主導下實施,原審法院關于被訴侵權產品系由吉某某公司制造的認定正確。原審法院綜合考量涉案專利權的類型、吉某某公司實施的侵權行為性質與情節(jié)、韶某公司為制止侵權支出的合理開支等因素,采用法定賠償的方式確定吉某某公司賠償韶某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共計15萬元,該賠償數額并無明顯不當,本院予以維持。吉某某公司關于原審判決確定的賠償數額過高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所述,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吉某某公司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予駁回。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3300元,由深圳市吉某某貿易有限公司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朱 理
審判員 歐宏偉
審判員 張曉陽
二〇一九年十二月十七日
??????????????????????????????????????????????????? 法官助理 彭佳妤
????????????????????????????????????????????????????? 書記員 尹明琦
??????????????????????????? 裁判要點

案號

(2019)最高法知民終647號

案由

侵害發(fā)明專利權糾紛

合議庭

審判長:朱 理

審判員:歐宏偉、張曉陽

?

法官助理:彭佳妤

書記員:尹明琦

裁判日期

2019年12月17日

涉案專利

“一種抑制骨傳導揚聲器漏音的方法及骨傳導揚聲器”發(fā)明專利(ZL2014xxxxxx804.0)

關鍵詞

發(fā)明專利;侵權;功能性特征;制造;賠償

當事人

上訴人(原審被告):深圳市吉某某貿易有限公司;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深圳市韶某科技有限公司;

原審被告:劉鍵;

原審被告:朱月生。

裁判結果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原判決主文:一、被告劉鍵、被告深圳市吉某某貿易有限公司立即停止侵害原告ZL2014xxxxxx804.0號“一種抑制骨傳導揚聲器漏音的方法及骨傳導揚聲器”發(fā)明專利權的行為;二、被告深圳市吉某某貿易有限公司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賠償原告深圳市韶某科技有限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維權開支共計150000元;三、被告朱月生對被告深圳市吉某某貿易有限公司前述第二判項的賠償責任承擔連帶責任;四、駁回原告深圳市韶某科技有限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

?

?

?

?

涉案法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第一款、第六十五條第二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七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八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guī)定》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二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

引用案例

(2019)最高法知民終2號

法律問題

1.功能性特征的認定

2.制造行為的認定

裁判觀點

1.功能性特征是指不直接限定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結構、組分、步驟、條件或其之間的關系等,而是通過其在發(fā)明創(chuàng)造中所起的功能或者效果對結構、組分、步驟、條件或其之間的關系等進行限定的技術特征。但是,如果某個技術特征已經限定或者隱含了發(fā)明技術方案的特定結構、組分、步驟、條件或其之間的關系等,即使該技術特征還同時限定了其所實現的功能或者效果,原則上亦不屬于功能性特征。

2.權利要求是對說明書所記載的技術內容的提煉、概括,只要權利要求記載的內容能夠得到說明書的合理支持,應當允許發(fā)明人對權利要求的內容采用較具上位的撰寫表達方式。權利要求允許合理概括的范圍與說明書所公開內容的詳盡和確定程度密切相關。

3.被訴侵權人委托他人生產被訴侵權產品,該行為系在被訴侵權人的控制和主導下實施,且被訴侵權產品上還標注了被訴侵權人的商標。因此,應認定被訴侵權人實施了制造被訴侵權產品的行為。

注:本摘要并非判決書之組成部分,不具有法律效力。

?

Related posts

評論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

發(fā)表評論

評論

你的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表示必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