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
民 事 裁 定 書
(2019)最高法民申3986號
再審申請人(一審原告、二審上訴人):艾某生物技術(杭州)有限公司。住所地: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振中路210號。
法定代表人:蔣萍,該公司總經(jīng)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朱穎,北京市環(huán)球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朱曉慧,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該公司知識產(chǎn)權部經(jīng)理,住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qū)。
被申請人(一審被告、二審被上訴人):杭州微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住所地:浙江省杭州余杭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超峰東路146號2幢二樓。
法定代表人:楊清剛,該公司總經(jīng)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登遠,天冊(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仲波,上海瀛泰律師事務所律師。
再審申請人艾某生物技術(杭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艾某公司)因侵害發(fā)明專利權糾紛一案,不服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2018)浙民終883號民事判決,向本院申請再審。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查。2019年9月3日,再審申請人艾某公司的委托訴訟代理人朱穎、朱曉慧,被申請人杭州微策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微策公司)的委托訴訟代理人王登遠、張仲波到本院接受了詢問。本案現(xiàn)已審查終結。
艾某公司申請再審稱:一、艾某公司在本案中主張被控侵權產(chǎn)品侵犯了涉案專利的權利要求1-3、6、7。二、一審、二審法院關于被控侵權產(chǎn)品2未落入涉案專利保護范圍的認定錯誤。(一)一審、二審法院在對獨立權利要求1進行技術特征的劃分后,將其與被控侵權產(chǎn)品2進行比對時,在解釋技術特征“輔助擴散電極和功能性電極之間的距離,正好使添加在功能性電極上的反應試劑的前端能觸碰到該輔助擴散電極”(即“技術特征PE”)時出現(xiàn)嚴重錯誤,導致其得出產(chǎn)品2未落入涉案專利保護范圍的錯誤結論。(二)技術特征PE“輔助擴散電極和功能性電極之間的距離,正好使添加在功能性電極上的反應試劑的前端能觸碰到該輔助擴散電極”是通過描述可變組分的相互關系來確定輔助擴散電極設定位置關系特別是距離范圍的技術特征。但一審、二審法院將其錯誤解釋為生產(chǎn)工藝過程中的狀態(tài)特征,從而導致了本案侵權判定中的重大錯誤。(三)一審、二審法院對侵權產(chǎn)品2與PE特征比對錯誤導致侵權判定結果錯誤。由于一審、二審法院對技術特征PE的性質和距離范圍的解釋錯誤,導致舉證責任分配錯誤而引致裁判錯誤。司法鑒定機構對涉案技術特征進行解釋超越職權,于法無據(jù)。被控侵權產(chǎn)品2落入涉案專利保護范圍,構成專利侵權。三、一審、二審法院對于被控侵權產(chǎn)品1是否落入涉案專利保護范圍的認定錯誤。就被控侵權產(chǎn)品1,爭議的關鍵技術特征為“功能性電極位于輔助擴散電極之間”(即“技術特征PD”)。應當在此基礎上,認定被控侵權產(chǎn)品1是否落入技術特征PE的保護范圍。一審、二審法院對技術特征PD的理解存在錯誤。艾某公司認為,涉案權利要求并未通過技術特征PD排除了僅有一個輔助擴散電極的技術方案,設置一個輔助擴散電極同樣符合涉案專利的發(fā)明目的和權利要求解釋。被控侵權產(chǎn)品1落入涉案專利的保護范圍。
本院經(jīng)審查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第一款規(guī)定:“發(fā)明或者實用新型專利權的保護范圍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及附圖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審理侵犯專利權糾紛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應當根據(jù)權利要求的記載,結合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閱讀說明書及附圖后對權利要求的理解,確定專利法第五十九條第一款規(guī)定的權利要求的內容?!钡谌龡l第一款規(guī)定:“人民法院對于權利要求,可以運用說明書及附圖、權利要求書中的相關權利要求、專利審查檔案進行解釋。說明書對權利要求用語有特別界定的,從其特別界定?!?/div>
本案中,艾某公司主張權利的是涉案專利權的權利要求1-3、6、7,其中權利要求1是獨立權利要求,其他四項權利要求均為從屬權利要求。涉案專利權利要求1為:“含有可與檢測樣品發(fā)生反應的反應試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極系統(tǒng)包括用于檢測的功能性電極和用于控制反應試劑擴散的輔助擴散電極,功能性電極位于輔助擴散電機之間,輔助擴散電極和功能性電極之間的距離,正好使添加在功能性電極上的反應試劑的前端能觸碰到該輔助擴散電極,輔助電極由多孔性材料制成?!睂嗬?與被控侵權產(chǎn)品比對的技術特征PE即“輔助擴散電極和功能性電極之間的距離,正好使添加在功能性電極上的反應試劑的前端能觸碰到該輔助擴散電極”的理解,是當事人爭議的焦點問題之一。但是,從專利權利要求1本身及說明書的內容看,上述內容表述清晰,該權利要求請求保護的恰恰是輔助擴散電極和功能性電極之間的距離“正好使”添加在功能性電極上的反應試劑的“前端”能觸碰到該輔助擴散電極的這一臨界狀態(tài),而且從涉案專利授權的審查歷史看,正是由于專利權人修改了原來的權利要求,將輔助擴散電極和功能性電極的位置限定為上述臨界狀態(tài),才最終使該專利獲得授權,因此,雖然一、二審法院將該位置關系理解為生產(chǎn)工藝特征并不準確,但其對技術特征PE主要內容的理解并無不當。在此基礎上,現(xiàn)有證據(jù)不能證明被控侵權產(chǎn)品2具備技術特征PE,一審、二審法院對于被控侵權產(chǎn)品2并未落入涉案專利相應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因而不構成侵權的認定結論正確。艾某公司的相關再審申請理由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
就被控侵權產(chǎn)品1而言,爭議的關鍵為對技術特征PD即“功能性電極位于輔助擴散電極之間”的理解。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功能性電極位于輔助擴散電極“之間”的位置限定,必然要求輔助擴散電極至少有兩個,在缺乏直接相反證據(jù)的情況下,如此顯而易見的數(shù)量關系使得對該技術特征的理解已不必再借助于其他術語的解讀。因此,一、二審法院基于被控侵權產(chǎn)品1僅有一個輔助擴散電極的事實,認定其未落入涉案專利權利要求保護范圍進而得出被控侵權產(chǎn)品1不侵權的結論并無不當。艾某公司的相關再審申請理由缺乏事實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
權利要求2-3、6、7均是涉案專利的權利要求1的從屬權利要求,在被控侵權產(chǎn)品相對于權利要求1不構成侵權的情況下,其亦不構成對權利要求2-3、6、7的侵權。
綜上,艾某公司的再審申請理由不能成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九十五條第二款之規(guī)定,裁定如下:
駁回艾某生物技術(杭州)有限公司的再審申請。
審判長 秦元明
審判員 周 波
審判員 馬秀榮
二〇一九年九月二十九日
書記員 張晨祎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