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龔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金山區(qū)。
原告龔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普陀區(qū)。
委托代理人顧愛玲(原告龔某某之母),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金山區(qū)。
被告上海中環(huán)投資開發(fā)(集團)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普陀區(qū)。
法定代表人胡禮剛。
委托代理人周瑋、刁星尹,上海虹橋正瀚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龔某某、龔某某訴被告上海中環(huán)投資開發(f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環(huán)投資公司)房屋拆遷安置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由審判員符德強獨任審判。本院于2019年3月15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龔某某、龔某某及委托代理人顧愛玲,被告中環(huán)投資公司委托代理人刁星尹律師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龔某某、龔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決被告對兩原告重新安置;2.判令被告從2017年9月11日起按每月租金4200元對原告進行賠償,直至案情結束。事實和理由:原本市中山北路XXX弄XXX支弄XXX號房屋為私房,產權人龔沛成。原告龔某某系龔沛成之子,原告龔某某為龔沛成孫女。該房屋于1987年動遷,由原普陀區(qū)住宅建設辦公室動遷科(現(xiàn)改制為中環(huán)投資公司)實施動遷。原房屋動遷之前,兩原告一直居住于該房屋,且戶口均于該房屋內。動遷后,龔沛成取得本市中山北路XXX弄XXX號XXX-XXX-XXX室房屋,并將兩原告共同安置在501-502室。2005年左右,龔某某父母相繼去世,兩原告住房未發(fā)生變動,龔某某居住于502室,龔某某居住于501室。2017年龔某某之兄龔利德去世,其女兒拿出動遷時的調配單,稱調配單中沒有兩原告的名字,并以其父為房屋產權人、現(xiàn)由其繼承為由,將兩原告趕出。動遷時龔某某無福利分房,金山區(qū)的福利分房為龔某某前妻單位分給其前妻個人的,龔某某與前妻2007年離婚時約定該房屋歸其前妻。被告中環(huán)投資公司未安置兩原告,龔利德家享受過福利分房卻予以安置,導致現(xiàn)兩原告只能在外租房居住,且龔某某身患重病,生活困難,與被告協(xié)商安置無果,故起訴至法院。
被告中環(huán)投資公司辯稱,《房屋拆遷協(xié)議書》(以下簡稱拆遷協(xié)議)簽訂于1987年5月28日,至今已經超過20年,兩原告的起訴超過訴訟時效。另外,動遷時戶口在冊9人,核定人口為7人,住房情況表上沒有兩原告,因為是私房動遷,與產權人龔沛成協(xié)商,其未提出異議,被告以此為準安置。安置過程中,兩原告在金山區(qū)取得了住房,根據(jù)《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第四十四條的規(guī)定,被告不需要另外給兩原告安置住房,不同意兩原告的訴訟請求。
經審理查明,原本市普陀區(qū)中山北路XXX弄XXX支弄XXX號房屋為私房,所有權人龔沛成。龔某某系龔沛成之子,龔某某系龔某某之女,龔某某與顧愛玲曾為夫妻關系。因房屋拆遷改建需要,上址房屋由原普陀區(qū)住宅建設辦公室(現(xiàn)變更為中環(huán)投資公司,以下簡稱普陀住宅辦)實施房屋拆遷,動遷時,兩原告戶口均在被拆遷房屋內。1987年5月23日,普陀住宅辦與龔沛成次子龔利德單位簽訂合資安置其職工協(xié)議書,單位出資4,900元,合資安置居住面積7平方米。1987年5月28日,龔沛成與普陀住宅辦簽訂拆遷協(xié)議,約定原居住面積19.32平方米,在冊人口9人,核定配房人口7人,應配居住面積28+合資7平方米;安置待建公房中山北路林家港基地臨編5號西單元樓501-502-503室,居住面積約37.4平方米;自行過渡2年。普陀住宅辦住房動遷情況表、1989年8月的住房分配報批單、1994年10月的住房調配單上均顯示,原住房人員為:龔沛成、黃月珍、龔利德、陳玲娣、龔寅蕓、龔澤民、張龔晨7人。1988年11月21日,龔某某戶口自中山北路XXX弄XXX支弄XXX號遷入金山石化九村XXX號XXX室,后又于1989年11月21日遷入金山石化十五村XXX號XXX室。1997年5月7日,龔某某、顧愛玲簽訂職工家庭購買公有住房協(xié)議書,約定購買金山石化十五村XXX號XXX室房屋,并于1997年6月18日與金山實業(yè)公司簽訂公有住房出售合同書,購買上述房屋。龔某某、顧愛玲離婚時約定,上述房屋歸顧愛玲所有。兩原告認為其動遷時居住于被動遷房屋內,龔某某無福利分房,但被告未對其進行安置,故訴至法院。
以上事實,由住房動遷情況表、動遷安置中與特殊困難的動遷戶所在單位合資安置其職工的協(xié)議書、拆遷協(xié)議、住房分配報批單、住房調配單、龔某某與顧愛玲的戶籍證明、職工家庭購買公有住房協(xié)議書、公有住房房卡、本戶人員情況表、公有住房出售合同及公證書等證據(jù),以及當事人庭審陳述為證。
審理中,龔某某表示,龔沛成簽訂拆遷協(xié)議后,全家都看了協(xié)議,協(xié)議上7人名單沒有列出來,龔沛成解釋是龔利德夫婦1982年已經享受過福利分房,故不作為安置對象。兩原告還申請延長本案訴訟時效。
本院認為,根據(jù)1982年11月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頒布施行的《上海市拆遷房屋管理辦法》(已因1991年8月1日《上海市城市房屋拆遷管理實施細則》施行而廢止)第十一條的規(guī)定,被拆遷戶中需安置住房的人口,以常住戶口計算標準。普陀住宅辦與龔沛成簽訂拆遷協(xié)議時,兩原告戶口均在被拆遷房屋中,協(xié)議中核定的安置人口7人雖沒有列出人員,但結合住房動遷情況表所列人口情況,核定7人中不包括兩原告?,F(xiàn)被告認為兩原告不應列入安置人口,所提供的證據(jù)和理由均不具說服力。但是,兩原告要求重新安置的訴訟請求難以得到支持。理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規(guī)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訴訟時效期間自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受到損害以及義務人之日起計算。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其規(guī)定。但是自權利受到損害之日起超過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有特殊情況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權利人的申請決定延長?!鄙姘覆疬w協(xié)議簽訂于1987年,對龔沛成戶的安置至今已逾30年,現(xiàn)兩原告認為未對其安置損害其合法權利而提起訴訟,顯已超過訴訟時效,現(xiàn)被告針對兩原告所提訴訟提出時效抗辯,本院予以采信。關于兩原告提出延長訴訟時效申請,鑒于本案超過最長訴訟時效已10年,因拆遷協(xié)議簽訂人龔沛成已故世,對于當時為何未將兩原告列入安置人口、兩原告是否知情等事實現(xiàn)難以查清。拆遷協(xié)議簽訂后不久龔某某戶口即遷至金山區(qū),之后又經歷其家庭成員單位分房等變故。另一方面,房屋安置情況對實際被安置人員之后福利分房等均會產生影響。為穩(wěn)定社會關系,對兩原告延長訴訟時效的請求,本院不予準許。兩原告關于判令被告從2017年9月11日起按每月租金4200元對其賠償至案情結束的訴訟請求,本院亦不予支持。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龔某某、龔某某的全部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80元,減半收取計40元,由原告龔某某、龔某某共同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提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交上訴狀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符德強
書記員:陳佳妮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