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黃國華,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楊浦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吳燕娟,上海申倫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何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湖北省。
原告黃國華與被告何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6月11日立案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黃國華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吳燕娟、被告何某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黃國華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判令被告對周敏所負債務44萬元承擔共同還款責任。事實和理由:被告與案外人周某1系夫妻,原告經人介紹認識周敏。2014年9月,周敏以急需用錢為由向原告借款40萬元并承諾支付利息,原告先后分四筆將40萬元轉賬至周敏賬戶。借款期限屆滿后,周敏卻以資金緊張為由拖延還款。2016年11月,原告將周敏訴至法院,要求周敏歸還借款及違約金,案號:(2016)滬0110民初17658號。2017年1月24日,上海市楊浦區(qū)人民法院判決周敏歸還原告借款本金40萬元并支付違約金4萬元。判決生效后,原告申請執(zhí)行,發(fā)現(xiàn)周敏名下沒有財產可供執(zhí)行,但其配偶即被告何某名下有一套房屋。經查詢,被告與周敏于2011年登記結婚,2014年10月14日離婚,在離婚前一個月,周敏向原告借款30萬元,并在離婚后兩天又向原告借款10萬元,后被告與周敏于2015年2月25日復婚,2017年11月8日再次離婚。此外,周敏于2014年4月設立上海司域實業(yè)有限公司,該公司系一人有限公司,周敏也是以公司經營需要資金為由向原告借款。2014年9月1日,被告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購買湖北省黃梅鎮(zhèn)世誠濱河壹號8棟1單元1002室房屋(以下簡稱湖北房屋),2015年7月13日,該房屋產權登記至被告名下。2018年5月3日,被告將該房屋出售。原告認為,周敏向原告所借的40萬元部分用于公司經營,部分用于購買湖北房屋,均系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故周敏向原告的借款應當作為夫妻共同債務,被告應當承擔共同還款責任。
何某辯稱,不同意原告訴訟請求。對原告陳述的被告與周敏的婚姻登記情況無異議。被告于2010年來滬生活直至2017年8月回湖北老家。2012年起,被告即在上海工作,有收入來源維持生活,被告發(fā)現(xiàn)懷上第二個孩子后,就未再工作,懷孕后的生活費用部分來源于自己的存款,部分是向親戚朋友所借。在上海期間,雖然被告與周敏共同生活,但二人經濟分開,周敏基本不給生活費,也經常不在家。2017年,原告至被告在上海的住處,稱周敏向其借款40萬元,被告才知道周敏向原告借款。之后被告詢問周敏借款情況及用途,周敏稱其確實向原告借款40萬元,用于開公司、租辦公樓及宿舍、支付員工工資等,但被告對公司登記時間、經營情況均不清楚。關于湖北房屋,2014年過年期間,周敏稱想買房,在與被告商量后,周敏支付了定金及首付款共計9.7萬元,其中2萬元定金由周敏支付,其余款項由周敏的姐姐周群支付。2014年7月,被告回湖北看房,購房時產權準備登記在周敏名下,但因周敏信用不良無法貸款,故售房人員建議被告與周敏離婚,以被告名義貸款,但被告未同意。2014年11月,被告與周敏發(fā)生矛盾,二人離婚。離婚時,被告告知周敏房屋歸被告,且該房屋之后需以被告名義貸款,被告即認為房屋應當是被告的,故未在離婚協(xié)議中約定房屋歸屬。2014年12月,周敏電話告知被告貸款未成功,要求被告支付購房款,因被告沒有支付能力,故被告父親向周敏轉賬4萬元,周敏向其姐夫劉超轉賬5萬元,劉超取現(xiàn)7萬元用于支付購房款。2015年過年,周敏的姐姐周群要求被告與周敏復婚,否則就不再幫助被告與周敏支付購房款,故被告與周敏復婚。復婚后,周敏親戚給了2萬元、周群給了3萬元,共計5萬元現(xiàn)金支付購房款。2015年11月21日,周敏向劉超轉賬2.4萬元,讓劉超支付購房款。2016年4月,劉超轉賬支付5.6萬元購房款。雖然《商品房買賣合同》上的簽訂日期是2014年9月1日,但實際簽訂日期是在離婚后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并且房屋產權于2015年7月13日登記至被告一人名下,故被告認為該房屋系被告?zhèn)€人財產。2018年5月3日,被告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出售湖北房屋,售房款均給了周敏,被告不清楚周敏收到多少售房款,也沒有收取過售房款。被告認為,被告在上海生活期間有工作收入以維持生活,湖北房屋購房款中雖有周敏出資,但大部分購房款系由周敏姐姐周群、姐夫劉超支付,故周敏向原告所借款項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并且離婚時,周敏稱其所欠債務與被告無關,離婚協(xié)議中亦約定雙方無共同債務,故被告不同意承擔共同還款責任。
本院經審理認定事實如下:1、2016年11月2日,黃國華向上海市楊浦區(qū)人民法院起訴周敏,要求周敏歸還借款400,000元并支付借款利息24,000元及違約金40,000元,案號:(2016)滬0110民初17658號。該案認定事實如下:黃國華與周敏于2014年9月5日簽訂借款合同一份:周敏為甲方,黃國華為乙方,由甲方向乙方借款人民幣100,000元,期限為一年,自2014年9月5日至2015年9月4日,甲方必須按照合同約定按時歸還乙方本金,如甲方未按時歸還,乙方有權向甲方索取違約金最高按本金10%計算等,同時上海司域實業(yè)有限公司在甲方也蓋上了章。之后黃國華與周敏于2014年9月11日、9月27日、12月4日分別簽訂了相同內容的借款合同,借款金額分別為100,000元、100,000元、124,000元。合同簽訂后,黃國華分別于2014年9月5日、2014年9月11日、2014年9月18日、2014年10月16日向周敏的銀行賬號內各轉賬100,000元,共計400,000元。2017年1月24日,上海市楊浦區(qū)人民法院作出(2016)滬0110民初17658號民事判決書,判決主文如下:一、周敏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歸還黃國華借款人民幣400,000元;二、周敏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黃國華借款逾期還款違約金人民幣40,000元;三、黃國華其余之訴不予支持。嗣后,黃國華就(2016)滬0110民初17658號民事判決向上海市楊浦區(qū)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zhí)行,要求周敏歸還借款本金40萬元及利息。上海市楊浦區(qū)人民法院于2017年7月25日以“被執(zhí)行人名下暫無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申請人對此無異議,亦未能提供被執(zhí)行人的相關財產線索”為由,終結本次執(zhí)行程序。
2、被告與周敏于xxxx年xx月xx日出生育一女周某2,于2011年5月9日登記結婚,2014年10月14日離婚,《離婚協(xié)議書》約定:一、男女雙方自愿協(xié)議離婚;二、女兒周某2由女方撫養(yǎng),隨同女方一起生活,女兒的撫養(yǎng)費由男方全部承擔,男方享有探視權;三、男女雙方婚姻存續(xù)期間無共同財產分割;四、男女雙方婚姻存續(xù)期間無共同債權債務。2015年2月25日,被告與周敏復婚,xxxx年xx月xx日出生育一女周某3,2017年11月8日二人再次離婚,《離婚協(xié)議書》約定:一、男女雙方自愿協(xié)議離婚;二、女兒周某2、周某3由女方撫養(yǎng),隨同女方一起生活,并由女方承擔兩個孩子的所有費用,男方享有探視權;三、男女雙方婚姻存續(xù)期間無共同財產分割;四、男女雙方婚姻存續(xù)期間無共同債權債務。審理中,被告自認2014年10月14日離婚后至2015年2月25日復婚期間,其仍與周敏共同生活。
3、2014年9月1日,被告與案外人黃梅縣世誠房地產置業(yè)有限公司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購買黃梅鎮(zhèn)東外環(huán)路與古塔東路交叉處(世誠.濱河壹號)8#幢1002號房。2015年7月13日,該房屋產權登記至被告名下。2018年5月3日,被告與案外人陳某簽訂《房地產買賣契約》,出售湖北房屋,合同約定成交價格為308,000元。審理中,被告自認湖北房屋購買價格為296,755元。
以上事實,由(2016)滬0110民初17658號民事判決書、(2017)滬0110執(zhí)1537號執(zhí)行裁定書、民政部婚姻查詢結果信息一覽表、周敏與何某的《離婚協(xié)議書》、商品房買賣合同、房產證復印件、不動產登記信息查詢證明、房地產買賣契約等證據(jù)材料予以佐證。
審理中,原告提供上海司域實業(yè)有限公司的企業(yè)登記信息,證明周敏于2014年4月21日設立上海司域實業(yè)有限公司,該公司法定代表人為周敏,公司類型為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為周敏一人。原告認為該公司系周敏在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設立,周敏向原告借款時亦稱借款用于公司經營,故為了夫妻共同生產經營所借款項應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被告稱對公司設立及經營情況不清楚。
審理中,被告提供周群、劉超、周敏名下的銀行流水,證明湖北房屋購房款的支付情況。原告對銀行流水的真實性無異議,但對關聯(lián)性不予認可,認為銀行流水無法反映出錢款實際用于支付購房款,并且劉超的銀行流水中有大量現(xiàn)金存款、現(xiàn)金支取,周敏的銀行流水中也有大量現(xiàn)金支取,即使劉超取現(xiàn)用于支付購房款,原告也認為錢款來源于周敏向原告的借款。
本院認為,本案爭議焦點為周敏向黃國華的借款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何某是否應當承擔共同還款責任。第一,周敏向原告所借的40萬元大部分發(fā)生在其與被告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同時被告和周敏合意購房亦發(fā)生在雙方結婚、離婚、復婚期間。第二,從被告與周敏生育的第二個孩子的出生時間來看,雙方雖然離婚,但存在共同生活的可能,并且被告自認離婚后其仍與周敏共同生活,在借款發(fā)生后不久,被告即因懷孕而未再工作,無收入來源。第三,被告稱湖北房屋出售款均給了原告,但未提供相應證據(jù)。由此可見,被告與周敏始終經濟混同,購房、生育、生活的經濟來源均由家庭經濟開支?,F(xiàn)被告辯稱借款未用于夫妻共同生活,應當就家庭生活開銷來源于其獨立收入承擔舉證責任。被告雖提供了一系列證據(jù),但無法有效證明其主張,故本院對其辯稱不予采信。關于原告主張周敏將借款用于上海司域實業(yè)有限公司經營,雖然借款合同約定周敏系為經營項目借款,且借款合同上有上海司域實業(yè)有限公司的印章,但原告未能舉證證明借款實際用于上海司域實業(yè)有限公司經營,故本院對其主張不予采納。周敏向原告的借款金額雖超出家庭日常生活所需,但考慮到周敏與被告在借款期間存在購買房屋的情形,故本院認定周敏向原告所借款項用于夫妻共同生活,系周敏與被告的夫妻共同債務。
綜上,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何某對(2016)滬0110民初17658號民事判決中確定的周敏歸還黃國華借款400,000元并支付借款逾期還款違約金40,000元承擔共同還款責任。
如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7900元,由被告何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周??俞
書記員:董薇芬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