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宋開江(曾用名宋江)。
委托代理人蔣平,湖北舉燭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quán)限:一般授權(quán)代理。
上訴人(原審被告)馬某珍。
委托代理人蔣平,湖北舉燭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quán)限:一般授權(quán)代理。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魏某某。
委托代理人程顯勇,湖北紫霄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quán)限:一般授權(quán)代理。
上訴人宋開江、馬某珍與被上訴人魏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不服湖北省十堰市張灣區(qū)人民法院(2014)鄂張灣民一初字第01205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出上訴。本院于2015年7月29日受案后,依法組成由審判員吳斌擔任審判長,審判員黨龍泉、代理審判員汪冬冬(主審)參加的合議庭,于2015年10月20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宋開江、馬某珍及其共同的委托代理人江平,被上訴人魏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陳顯勇到庭參加了訴訟。經(jīng)合議庭合議,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被上訴人魏某某在一審法院訴稱:被告馬某珍、宋江系個體工商戶,宋江系被告馬某珍之子。2012年7月18日被告馬某珍、宋江因做生意資金周轉(zhuǎn)困難,向我借款300000元,并向我出具借條一份。借款到期后,被告馬某珍、宋江還款100000元,下欠200000元未償還。故訴諸法院請求判令被告馬某珍、宋江償還我借款200000元及利息(以300000元為本金,自2013年9月1日起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利息計付至付清欠款時止)。
一審法院認定:被告宋開江系宋仕兵與被告馬某珍之子。2010年9月1日,原告魏某某、劉國秀(甲方)與案外人馬某友、黃明珍(乙方)簽訂《個人借款協(xié)議》,約定:乙方向甲方借款30萬元,期限3年,自2010年9月1日起至2013年9月1日止;乙方借甲方現(xiàn)金用于購買挖掘機,挖掘機在生產(chǎn)過程中產(chǎn)生的效益乙方必須在每年每月30日前支付甲方1萬元現(xiàn)金作為分紅;借款人和擔保人未能履行合同還款責任時,出借人有權(quán)向借款人和擔保人追要借款。宋仕兵與被告馬某珍在擔保人處簽字。協(xié)議簽訂當天,原告魏某某向馬某友交付現(xiàn)金300000元,馬某友向原告魏某某出具借條一張。此后,2010年9月至2011年6月,馬某友共計支付原告魏某某現(xiàn)金100000元。原告魏某某向被告宋開江、馬某珍索要借款,被告宋開江、馬某珍于2012年5月向原告魏某某支付現(xiàn)金50000元。2012年7月18日,被告宋開江以宋江之名向原告魏某某出具借條,由被告馬某珍在借款人處簽字確認,內(nèi)容為“今借到魏某某現(xiàn)金叁拾萬元整(300000元),借款人宋江、馬某珍”。2013年7月,被告宋開江、馬某珍向原告魏某某支付50000元?,F(xiàn)因被告宋開江、馬某珍未按約定償還借款,故而成訴。
一審法院認為:魏某某、劉國秀與案外人馬某友、黃明珍之間簽訂的《個人借款協(xié)議》,雖然約定馬某友、黃明珍借魏某某、劉國秀現(xiàn)金用于購買挖掘機,挖掘機在生產(chǎn)過程中產(chǎn)生的效益由馬某友、黃明珍每月支付1萬元現(xiàn)金作為分紅,但魏某某、劉國秀并未參與任何生產(chǎn)經(jīng)營管理工作,而只享受每月固定的分紅,故魏某某、劉國秀與案外人馬某友、黃明珍仍形成民間借貸關(guān)系,雙方對分紅的約定應當視為對借款支付的利息。但其約定的年息39.6%超過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年息5.4%的4倍即年息21.6%,超出部分本院視為償還借款的本金。故馬某友、黃明珍每月支付魏某某、劉國秀10000元中含利息5400元(300000元×21.6%÷12月)、本金4600元。綜上,馬某友、黃明珍已支付的100000元中應當包括已償還的本金46000元,扣減后尚欠本金254000元(300000元-4600元×10月)未付。此后,原告魏某某基于擔保責任向上述借款的擔保人被告馬某珍索要欠款時,被告宋開江、馬某珍向其另行出具借條的行為,在原告魏某某與被告宋開江、馬某珍之間成立了新的借款合同,但該借款合同所涉金額應當為馬某友、黃明珍尚欠原告魏某某的借款本金254000元而非300000元。被告宋開江、馬某珍依據(jù)借款合同償還原告魏某某100000元,因雙方對還款期限及利息并未約定,故被告宋開江、馬某珍已償還原告魏某某的100000元視為償還的借款本金?,F(xiàn)原告魏某某要求被告宋開江、馬某珍償還尚欠借款本金,本院予以支持,但其要求支付借款利息,本院不予支持。綜上,被告馬某珍、宋開江辯稱原告魏某某與馬某友、黃明珍是合伙關(guān)系的意見,本院不予采納。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條第一款之規(guī)定,判決:一、被告馬某珍、宋開江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內(nèi)償還原告魏某某借款本金154000元(300000元-4600元×10月-100000元);二、駁回原告魏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3380元減半收取1690元,由被告馬某珍、宋開江承擔。
二審審理查明:一審法院審理查明的事實屬實。
另查明:宋仕兵與馬某珍系夫妻關(guān)系,宋開江是宋仕兵的兒子。2012年陰歷5月份,宋仕兵去世。
綜合上訴人的上訴理由及事實,被上訴人的答辯意見,雙方當事人一致同意本案的爭議焦點為:本案是借款關(guān)系還是合伙關(guān)系?30萬元款項是否實際支付?上訴人宋開江、馬某珍是否承擔還款責任?
上訴人宋開江、馬某珍認為:《個人合伙協(xié)議》第六條約定了投資款用途和分紅,并約定了固定的分紅數(shù)額。因此,雙方應為合伙關(guān)系。另外,馬某友的《證明》證明了被上訴人投資的挖掘機沒有產(chǎn)生任何受益就被廠家拖走,沒有經(jīng)過清算確認盈虧多少,投資方無權(quán)要求歸還投資款。30萬元的款項上訴人沒有看到,也沒有收到,被上訴人也沒有提供相關(guān)的證據(jù)證實履行給付義務。2012年7月18日宋開江出具的借條是不成立的,該借條是被上訴人脅迫所出具。
被上訴人魏某某認為:上訴人與被上訴人之間存在借貸關(guān)系,事實清楚。雙方明確簽訂了《個人借貸協(xié)議書》,約定了還款責任。馬某山先后償還利息10萬元,宋開江先后兩次合計償還10萬元,足以證實30萬元借款實際支付,否則不會有支付利息及還款的行為發(fā)生。宋開江先后支付10萬元款項是對債務的自認行為,2012年7月18日宋開江、馬某珍出具借條,是由原來的擔保責任演變成新的債務,是債的加入。故上訴人宋開江、馬某珍應當承擔還款責任。
本院認為:2010年9月1日,被上訴人魏某某及其妻子劉國秀(甲方)與案外人馬某友、黃明珍(乙方)簽訂《個人借款協(xié)議》一份。該協(xié)議乙方向甲方借款30萬元,期限3年(從2010年9月1日起至2013年9月1日止),甲方每月30日前分紅1萬元,用于購買挖掘機,擔保人為宋仕兵(宋開江的父親)、馬某珍。該協(xié)議明確約定借款人和擔保人未履行還款責任時,出借人有權(quán)要求借款人和擔保人追要借款。綜合《個人借款協(xié)議》的形式、內(nèi)容、還款責任等足以認定本案為借貸關(guān)系而非合伙關(guān)系。上述協(xié)議簽訂后,案外人馬某友從2010年10月5日至2011年3月16日先后支付被上訴人魏某某款項合計10萬元,2012年5月上訴人宋開江、馬某珍于向被上訴人魏某某支付現(xiàn)金5萬元,2013年7月上訴人宋開江、馬某珍向被上訴人魏某某支付現(xiàn)金5萬元。結(jié)合交易習慣和生活常識,如果上述協(xié)議中的30萬元借款沒有實際支付,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案外人馬某友、上訴人宋開江和馬某珍肯定不會先后支付魏某某20萬元錢款。因此,上訴人宋開江、馬某珍訴稱該30萬元沒有實際支付,沒有事實依據(jù),也不符合生活常理,依法不能成立。2012年7月18日,上訴人宋開江、馬某珍向被上訴人魏某某出具了借款30萬元的借條。庭審中雙方一致認可該借條是《個人借款協(xié)議》的延續(xù)。借條出具后,宋開江、馬某珍又于2013年7月支付魏某某現(xiàn)金5萬元,該支付行為表明對尚欠魏某某借款的事實予以了認可,并愿意承擔還款責任。因此,上訴人馬某珍、宋開江上訴稱不應當承擔還款責任的理由依法不能成立。
綜上,本院認為,上訴人宋開江、馬某珍對其上訴主張,即案應為合伙關(guān)系、借款30萬元未實際發(fā)生及不應當承擔還款責任,應提供充分的證據(jù)予以證實。但一審、二審庭審中,上訴人宋開江、馬某珍均沒能提供充分的證據(jù)證實其上訴主張或推翻被上訴人魏某某提供的現(xiàn)有證據(jù)的證明力,其理應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因上訴人宋開江、馬某珍的上訴理由,沒有事實依據(jù)和法律依據(jù),本院依法不予支持。被上訴人魏某某的抗辯理由成立,本院依法予以支持。一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最高人民法法院關(guān)于民事訴訟證據(jù)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3380元,由上訴人宋開江、馬某珍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本判決發(fā)生法律效力后,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zhí)行。申請執(zhí)行的期間為二年,該期間從法律文書規(guī)定履行期間的最后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guī)定分期履行的,從規(guī)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后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guī)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審 判 長 吳 斌 審 判 員 黨龍泉 代理審判員 汪冬冬
書記員:程正廣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