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飾邇杰實業(yè)(上海)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奉賢區(qū)。
法定代表人:劉勇軍,執(zhí)行董事。
委托訴訟代理人:熊顧軍,上海眾華律師事務(wù)所律師。
被告:黃利,女,1983年11月27日出生,漢族,住江蘇省鹽城市。
原告飾邇杰實業(yè)(上海)有限公司與被告黃利勞動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2月18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飾邇杰實業(yè)(上海)有限公司的委托訴訟代理人熊顧軍、被告黃利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飾邇杰實業(yè)(上海)有限公司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原告無需支付被告2016年1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的工資差額人民幣6,630元(以下幣種均為人民幣)。事實和理由:原、被告之間的勞動關(guān)系于2016年12月31日解除,被告要求原告支付工資差額的訴訟請求已過訴訟時效。故原告不服仲裁裁決,并訴至法院。
黃利辯稱,原告確有工資差額未支付給被告,要求按照仲裁裁決履行。故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
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原告系外省市戶籍來滬從業(yè)人員。原、被告因2016年年終獎及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等發(fā)生爭議,經(jīng)本院審理后,被告不服本院(2018)滬0112民初13059號民事判決,向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出上訴。上海市第一中級于2018年11月29日作出(2018)滬01民終10257號民事判決,該判決書載明:“……本院認為,……根據(jù)本案查明的事實,飾邇杰公司為黃利繳納社會保險至2016年12月,并為黃利辦理了用工結(jié)束日期為2016年12月31日的退工手續(xù)之事實,可以證明雙方勞動關(guān)系于2016年12月31日解除?!痹撆袥Q現(xiàn)已生效。
2018年5月10日,被告向上海市閔行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要求確認原、被告2015年7月1日至2017年2月27日期間存在勞動關(guān)系及原告實際工齡期間為2011年5月26日至2017年2月27日,原告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經(jīng)濟補償金43,914.72元、2016年1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工資7,306元及拖欠工資25%的經(jīng)濟補償金1,826.5元、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2月27日期間的工資8,638.24元及拖欠工資25%的經(jīng)濟補償金3,659.56元。該會于2019年1月8日作出閔勞人仲(2018)辦字第2473號裁決書,裁決原告向被告支付2016年1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的工資差額6,630元,對被告的其余仲裁請求,不予支持。原告不服上述仲裁裁決,向本院提起訴訟。
庭審中,被告稱其于2017年2月26日曾就本案訴訟請求提起過仲裁,后撤訴,后又就本案訴訟請求申請過仲裁。原告則認為被告從未主張過2016年1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的工資差額,其訴訟請求已過訴訟時效。
以上事實,由仲裁裁決書、(2018)滬01民終10257號民事判決書等相關(guān)證據(jù)材料以及當(dāng)事人的庭審陳述所證實,并均經(jīng)庭審質(zhì)證。
本院認為,勞動爭議申請仲裁的時效期間為一年。原、被告之間的勞動關(guān)系于2016年12月31日解除,被告于2018年5月10日就本案申請仲裁,顯然已過訴訟時效。被告雖稱其曾就本案訴訟請求申請過仲裁,訴訟時效應(yīng)當(dāng)重新計算,但未提供證據(jù)予以證明,現(xiàn)原告提出時效抗辯,故被告要求原告支付2016年1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的工資差額的請求,本院實難支持。原告主張無需支付上述期間工資差額的訴訟請求,本院予以支持。
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二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調(diào)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原告飾邇杰實業(yè)(上海)有限公司于無需支付被告黃利工資差額6,630元。
案件受理費減半收取計5元,由被告黃利負擔(dān)。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dāng)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顧姝姝
書記員:錢明軒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