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顧興元,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青浦區(qū)。
原告:顧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青浦區(qū)。
原告:顧明,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青浦區(qū)。
三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朱國瑾,上海東炬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中國平安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住所地上海市。
負責人:陳雪松,總經(jīng)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周彬慧,上海市尚法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李秀華,上海市尚法律師事務所律師?! ?br/> 原告顧興元、顧某、顧明訴被告中國平安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意外傷害保險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11月16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因案情復雜,本院依法裁定本案轉(zhuǎn)為普通程序,并組成合議庭進行審理。原告顧明及三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朱國瑾、被告委托訴訟代理人周彬慧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三原告共同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支付三原告保險理賠款人民幣5萬元(注:以下幣種均為人民幣),并償付利息損失(以5萬元為基數(shù),自2017年2月14日起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至實際支付之日止);2.判令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事實與理由:2015年6月16日,本區(qū)殘疾人勞動服務所為本區(qū)持證殘疾人購買了一份意外保險,投保險種包括保額為5萬元的“意外傷害身故和傷殘”,保險期間為2015年6月16日至2016年6月15日,被保險人包括三原告親屬陳金珍,保險到期后自動續(xù)保。2016年7月21日中午11時12分,被保險人陳金珍于中山醫(yī)院青浦分院吃飯時突發(fā)食物窒息,經(jīng)多次搶救無效,于當日傍晚死亡。2016年11月22日,三原告向被告申請理賠,被告認為被保險人陳金珍死亡原因為缺血性心肌病,屬于疾病范疇,不屬于意外傷害,同時被告又認為被保險人陳金珍于2014年已診斷缺血性心肌病,系既往病癥,屬于約定的責任免除情形,故此拒賠。三原告認為,被保險人陳金珍的死亡原因為吃飯時突發(fā)食物窒息,屬于外來的、突發(fā)的、非本意的和非疾病的客觀事件,在保險責任范圍內(nèi)。被告對免責條款未盡到明確提示與充分說明的義務,免責條款不產(chǎn)生法律效力。故三原告認為被告應按保額5萬元賠付三原告。為維護合法權益,三原告訴至法院。
被告中國平安財產(chǎn)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辯稱,不同意三原告訴請。三原告親屬陳金珍購買的是人身意外保險,保險合同約定意外傷害是指外來的、突發(fā)的、非本意的、非疾病的客觀事件為直接原因?qū)е碌纳眢w傷害,本案三原告親屬陳金珍在中山醫(yī)院青浦分院是因突發(fā)疾病死亡的,不是意外傷害。被告經(jīng)過走訪,發(fā)現(xiàn)陳金珍在2014年已經(jīng)診斷出該疾病,屬于既往癥,在保險合同中約定未告知既往癥的被告不予理賠。
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2015年6月16日,本區(qū)殘疾人聯(lián)合會出具以陳金珍為告知對象的《告知書》,內(nèi)容為區(qū)殘聯(lián)為其購買了意外保險并告知投保險種、保險期限、保險責任、理賠申請的相關內(nèi)容。保險責任包含保額為5萬元的意外傷害身故和傷殘,保險期限為一年,即2015年6月16日至2016年6月15日?!陡嬷獣分型瑫r以粗體字載明下列內(nèi)容:“以下情況為責任免除:未告知的既往癥及本保險合同生效時或生效后30日內(nèi)所患疾病(既往癥指被保險人在本保險合同生效日之前罹患的已知或應該知道的有關疾病或癥狀)……”該保險到期后續(xù)期,涉案事故發(fā)生在保險期間內(nèi)。
2014年6月10日至2014年6月18日,陳金珍因缺血性心肌病至上海市青浦區(qū)中心醫(yī)院住院治療。
2016年7月21日,中山醫(yī)院青浦分院出具《出院小結》,載明:陳金珍住院期間為2016年7月1日至2016年7月21日,入院診斷為“缺血性心肌病、永久起搏器植入術后心律失常-心房顫動、慢性心功能不全Ⅱ級(NYHA分級)”,出院診斷為“缺血性心肌病、永久起搏器植入術后心律失常-心房顫動、慢性心功能不全Ⅱ級(NYHA分級),心肺復蘇術后,肺部感染”;入院時主要癥狀及體征“患者因反復胸悶,氣促3年,再發(fā)一周入院……”;手術名稱、日期輸血量、詳細病理、傷口愈合及住院診療經(jīng)過載明“患者于中午11:12吃飯時突發(fā)窒息,面色青紫,立即予以清理氣道,挖出食物,但患者呼吸未回復,神志不清,搬至床上,查體:神志不清,呼之不應,雙瞳孔等大等圓,直徑5mm,對光反射消失,血壓測不出,心率未及,無自主呼吸……11:50患者心電監(jiān)護心率恢復在50次/分左右,為進一步診治,轉(zhuǎn)ICU治療,2016-7-2112:00患者入監(jiān)護室,無自主呼吸……于12:12患者心跳恢復……繼續(xù)呼吸機輔助通氣,多巴胺升壓,家屬要求自動出院,告知途中死亡風險,家屬表示理解,簽字后予以辦理出院”。出院時情況、出院后用藥及建議載明“目前患者仍神志不清,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通氣中……對光反射消失……疼痛刺激無反應……建議進一步診治”。出院后,陳金珍于當日死亡。
2016年7月22日,上海市青浦區(qū)白鶴鎮(zhèn)衛(wèi)生服務中心和上海市公安局白鶴派出所簽發(fā)《居民死亡推斷書》,載明陳金珍主要死亡原因為缺血性心肌病。
2016年7月23日,陳金珍遺體于上海市青浦區(qū)殯儀館火化。
三原告以陳金珍2016年7月21日意外身故為由向被告申請理賠。2017年2月13日,被告出具《意外險及健康險客戶理賠通知書》,認為被保險人死亡原因為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屬疾病范疇,不屬于《平安團體意外傷害保險》條款釋義之意外傷害,且經(jīng)被告調(diào)查核實被保險人陳金珍2014年已診斷缺血性心肌病,屬于既往癥,保單已對因既往癥造成的被保險人身故作責任免除約定,故本次不予給予保險金。
原告顧興元系陳金珍丈夫,陳金珍與原告顧某、顧明系母子關系,陳金珍父親陳阿小、母親陳林舍均先于陳金珍去世。
上述查明的事實,由三原告提供的告知書復印件、出院小結復印件、火化證明復印件、理賠申請書復印件、意外險及健康險客戶理賠通知書復印件、戶籍檔案摘錄復印件、戶籍檔案材料查閱證明復印件、亡證存根復印件、證明復印件,被告提供的居民死亡推斷書復印件、住院病案首頁復印件,以及原、被告雙方陳述為證,并經(jīng)庭審質(zhì)證,本院予以確認。
案件審理過程中,雙方對如下事實存爭議:陳金珍死亡原因。三原告認為缺血性心肌病系慢性病,并不會突然造成死亡后果,陳金珍死亡當天吃飯前狀態(tài)好轉(zhuǎn),根據(jù)醫(yī)院出具的出院小結,對窒息情況作了詳細說明,陳金珍在出院時已神志不清,疼痛刺激已無反應,對光反應已經(jīng)消失,送回家過程中通過呼吸機維持,回到家撤了呼吸機就去世了,陳金珍系因中午吃飯時導致的窒息死亡,被告提供的居民死亡推斷書系公安行政機關出具,出具時亦未經(jīng)調(diào)查,其對于死亡原因的推斷不具有權威性,應以出院小結為準。對此被告認為陳金珍吃飯時突然窒息最多只是死亡的誘因,與死亡結果沒有因果關系,也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根據(jù)出院小結記載,陳金珍因食物窒息當時已經(jīng)被醫(yī)院搶救過來,三原告提供的證據(jù)中并沒有死亡證明,沒有死因闡述,出具死亡推斷書的人具有專業(yè)能力,應以居民死亡推斷書記載的死亡原因為準,陳金珍系因疾病死亡而非意外身故。對此,本院認為,居民死亡推斷書系負責救治或正常死亡調(diào)查的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出具的、說明居民死亡及原因的醫(yī)學證明,與居民死亡醫(yī)學證明具有同等效力。根據(jù)原告提供的出院小結等證據(jù),均未載明陳金珍的死亡原因,在沒有其他證據(jù)足以推翻居民死亡推斷書所載死亡原因的,以居民死亡推斷書所載死亡原因為準。
本院認為,本案爭議焦點有二,一是陳金珍的死亡原因,本院已在事實爭議部分予以闡述,在此不再贅述。二是被告能否以被保險人未盡如實告知義務主張拒賠。原告確認陳金珍存在缺血性心肌病既往病癥,但認為在集體投保時,被告沒有進行調(diào)查,被保險人并非惡意隱瞞,再者被告未就被保險人對既往病史的告知義務及保險人的免賠條款向被保險人進行過告知、明確說明及提示。對此,被告表示告知書由保險經(jīng)辦人向本區(qū)殘聯(lián)負責人告知,由殘聯(lián)負責人轉(zhuǎn)告,將告知書發(fā)放給陳金珍,但被告對此并未提供相關證據(jù)。本院認為,被告未能舉證證明陳金珍故意或者因重大過失未履行如實告知義務,且被告未在知道解除事由三十日內(nèi)行使合同解除權,此外合同成立之日起距今已超過兩年,故被告不得以未盡如實告知義務為由解除保險合同并拒絕承擔賠付責任。另,被告證據(jù)不足以證明已對投保人針對格式條款、免責條款盡到了提示及明確說明的義務,故對被告上述抗辯,本院不予采信。
綜上所述,涉案保險合同關系合法、有效,事故發(fā)生在保險期間內(nèi),但因被保險人陳金珍系因疾病身故而非意外身故,故三原告要求被告承擔意外傷害身故和傷殘保險險種項下的賠付責任,缺乏事實與法律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十六條、第十七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顧興元、顧某、顧明的全部訴訟請求。
本案案件受理費1,050元,由原告顧興元、顧某、顧明共同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金融法院。
審判員:沈躍躍
書記員:沈月紅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