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韓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xiàn)住滄州市新華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孫智坤,河北建平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祁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滄州市運河區(qū)。
原告韓某與被告祁某某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1月3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委托訴訟代理人孫智坤到庭參加訴訟,被告祁某某經(jīng)本院依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本案缺席審理,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韓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判令被告支付簽證費、機票、手續(xù)費共計8510元;2.請求判令被告按照同期銀行貸款利率,支付自2015年5月26日至實際支付完畢之日止簽證費、機票及手續(xù)費的逾期利息;3.本案訴訟費由被告承擔。事實與理由:2015年5月,被告聯(lián)系原告為其辦理簽證及機票。其中個人簽證費用為1100元、個人往返機票6300元、個人手續(xù)費1110元。原告墊付上述費用用于辦理相關手續(xù),被告如期出行。但是原告墊付的上述款項被告至今未歸還。因原告多次討要未果,特訴至貴院,請法院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祁某某在答辯期間內未向本院提交答辯狀。
經(jīng)審理查明,2015年5月,被告同其他九位滄州武術大師以及一名翻譯人員和一名領隊前往荷蘭參加武術文化交流活動,原告代為辦理簽證及購買往返機票,并墊付了相關費用,其中簽證費用1100元、個人往返機票6300元、個人手續(xù)費1110元。原告主張與被告之間形成委托合同關系,被告應自行承擔個人簽證和往返機票等費用,故訴至本院要求被告支付上述費用8510元。為證明其主張,原告向本院提交以下證據(jù):1、2015年5月26日消費傳送單原件,其中“荷蘭簽證、往返機票合計費用每人7400元”、“簽證1100元”、“機票6300元”、“欠款”等內容為原告書寫,在該傳送單上有被告簽名。2、旅行通知單;3、簽證費發(fā)票;4、銀行卡流水。
另查明,原告將本次前往荷蘭參加武術文化交流活動的被告等十二人均訴至本院要求支付簽證等費用,其中十個案件經(jīng)本院一審判決后,原告不服提起上訴,二審雖已開庭完畢但尚未作出生效判決。為查明本案爭議事實,本院在原告與被告張敏娟等人的案件中調取了被告方提交的相關證據(jù),并組織原告進行了質證。張敏娟等被告方主張滄州瑞恒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瑞恒公司)接受荷蘭某功夫學校的邀請,組織人員前往荷蘭參加武術文化交流活動,原告作為瑞恒公司的員工由公司指派帶隊出訪,瑞恒公司負責辦理簽證和購買往返機票。原告所主張的費用應由瑞恒公司償還,被告與原告之間不存在合同等法律關系。為證明其主張,張敏娟等被告方向本院提交以下證據(jù):1、四位同事對出國荷蘭一事的證明;2、2015年1月24日,張敏娟在《滄州日報》發(fā)表的文章,作者署名為瑞太極教練張敏娟;3、荷蘭某功夫學校對瑞恒公司的十二位員工發(fā)出的邀請函;4、2018年8月7日,荷蘭某功夫學校對此次武術交流活動的說明;5、九位出訪人員辦理簽證時的在職證明;6、2015年5月23日,瑞恒公司團隊去荷蘭的宣傳視頻;7、2016年6月1日瑞恒公司團隊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比賽現(xiàn)場的視頻錄像;8、回國后,瑞恒公司微信公眾號瑞太極對此次活動的報道文章,話說滄州武術和武文化公眾號進行了文章轉載;9、2018年2月22日,張敏娟同瑞恒公司負責人李梅關于去荷蘭參加武術交流活動的通話錄音。
本院認為,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jù)或者證據(jù)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后果。在合同糾紛案件中,主張合同關系成立并生效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訂立和生效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據(jù)此,原告主張與被告等十二人之間存在委托合同或者其他權利義務關系的事實依法應當承擔舉證責任。結合原告陳述、舉證以及張敏娟舉證情況,對原告所舉證據(jù)的證明力進行全面客觀分析判斷可確認,原告所舉證據(jù)尚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原告對此應承擔不利后果。故原告要求被告支付簽證費、機票、手續(xù)費及逾期利息的主張沒有合同事實和法律依據(jù),對其請求本院依法不予支持。
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
的解釋》第九十條、第九十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五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25元,由原告承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李英杰
書記員: 劉文昌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