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陳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閔行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韓謝詩,上海滬泰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夏仙輝,上海滬泰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陸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閔行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吳錫林,上海市中和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陳某某與被告陸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3月12日立案受理。依法由審判員朱雷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陳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韓謝詩、夏仙輝,被告陸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吳錫林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陳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被告返還原告借款1,100,000元和利息(其中截止至2018年2月28日的利息為1,437,033元:2012年4月18日借款本金110萬元,2012年4月18日-2015年4月30日間110萬元*2%/月*1107天=811,800元;2013年7月24日還165,000元;2015年4月24日還200,000元;2015年4月30日還35,700元,截止至2015年4月30日尚欠利息411,100元;2015年5月1日-2018年2月28日間110萬元*2%/月*1399天=1,025,933元;從2018年3月1日起至還清之日止,以本金1,100,000元為基數,按月息2%計算的利息)。2、訴訟費由被告承擔。事實與理由:2012年4月17日,被告陸某某因資金周轉需要,向原告借款并出具借據一份,確認“借款金額110萬元,利息按月2%計算,借款一年”。2012年4月18日,原告按被告陸某某的指示將110萬元匯至案外人戴某某的卡上。嗣后,被告僅于2013年7月24日償還165,000元,2015年4月24日償還20萬元,同年4月30日償還35,700元。余款經原告多次催告,被告仍拒不支付。原告按約向被告交付了款項,被告理應按時還款。據此,原告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訴至法院。
被告陸某某辯稱,不同意原告的訴請。
一、本案具有嚴重虛假的基本事實。本案是一起民間借貸案件。原告與被告是老鄉(xiāng)關系。因被告缺少資金周轉,用于個人生活需要向原告借款110萬元(本金)。2012年4月17日,原告按利息月2%計算,借期1年。被告為向原告借款110萬元書寫了一張借款單,該借款單有陸某某簽名并按手印,落款日期為2017年4月17日。第二天,2012年4月18日,被告從未委托原告和案外人戴某某,把被告的借款金額110萬元打入案外人戴某某處。因為被告沒有收到原告分文,也沒有委托其他案外人(小俞、程永春)償還三筆款項(第一筆16.5萬元、第二筆20萬元、第三筆3.57萬元)。被告至今未收到此款。
本案原告為證明被告的借款成立,請案外人戴某某、葉某某等人出具書證。戴某某在2018年2月6日的情況說明的書證說“……該筆錢按照陸某某要求……”。該段話未經過陸某某認可,純屬戴某某單方面虛假陳述,陸某某從未有過這委托,陸某某自己缺錢不可能要求指示原告和戴某某發(fā)生借款交易,這是不符合常理的,戴某某在2018年4月10日又出具了一張情況說明書證,該書證上講:“陸某某向陳某某借的款,作為股東的出資款……所以陸某某對陳某某講,款打到總經理卡上,作為公司運作資金?!?br/> 被告向原告借款110萬元不是用于股東的出資額,友然公司股東在成立時各股東都實繳股金,沒有遺漏,如增資,也要開股東會決定。該公司沒有增減注冊資本。被告借款是為解決生活上自用,被告也沒有指示或委托案外人戴某某代收款項,該段話,戴某某具有嚴重的虛假成份,也未經陸某某認可,純屬戴某某的單方面虛假陳述,后果嚴重。
案外人葉某某在2018年1月22日出具的一份書證,該書證上講:“2014年4月17日上午10點……陸某某當場寫下借條憑證(指陳某某借款),并關照錢款打給戴某某?!卑丛摃C上寫的參加會議的人有3人,就是沒有戴某某,這項決定戴某某不可能知道的,因為會議是2017年月4月17日開的,錢款打給戴某某的時間是2012年4月18日,當天和第二天,戴某某不再(在)現(xiàn)場。葉某某是何人?與原被告什么關系?陸某某為何要借錢?又為什么在浦江鎮(zhèn)政府1301室碰頭?陳某某身為國家干部,錢款從何而來,等等,都不清楚,又未經陸某某認可,故葉某某的陳述純屬虛假,同樣,后果嚴重。
原告為證明陸某某借款后曾經償還三筆利息。憑原告與友然公司的“小俞”、程永春“的短信記錄里證明被告陸某某已還過借款利息。這幾份短信記錄,并不能證明是陸某某曾指示“小俞”、“程永春”償還原告的利息,陸某某沒有指示過“小俞”、“程永春”償還利息,不能排除其他人指示“小俞”、“程永春”償還行為。更不能排除戴某某與本案原告也存有債權債務關系。因此該證明具有嚴重虛假成份。
主審法官為補足原告證據的缺失,依職權對戴某某進行調查。當然作為法官可以履職調查,但對戴某某向法官的陳述大相徑庭,戴某某的陳述都未經陸某某認可,而主審法官又拿不出對陸某某認可的調查筆錄,該份調查筆錄,因無經陸某某認可,其內容不存在真實性。
案外人戴某某為證明該110萬元是陸某某指示打給自己,向主審法官提供一份《上海友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股東會和股東構架。該份證據只能證明,友然公司應加強企業(yè)內部規(guī)章制度從嚴執(zhí)行,只證明各股東向公司借款的財務審批權限,并不能證明陸某某自己向公司之外的自然人,陳某某借款指示戴某某代收。故該份證據是與本案無關,因此把該證據作為輔助證據混雜主要證據,其形式為虛假。
二、本案原告從未委托戴某某代收被告的借款,該110萬元是原告在2012年4月18日打入戴某某卡里,戴某某收取原告該110萬元,原告與戴某某也是老鄉(xiāng),也是朋友關系,因此原告明知戴某某也要用錢,可推定原定原告與戴某某必具有債權債務關系。不能排除戴某某收到該110萬元之后,隱瞞陸某某戴某某自己派用場之事。但畢竟借款人是陸某某,款始終至今未到陸某某賬戶里。陸某某認為,雖然書寫出了借款條,因為是老鄉(xiāng)故原告沒到帳也就算了。從法律規(guī)定講,原告未履行支付之義務當然構成違約,現(xiàn)原告起訴被告,那么被告當然會依法追究原告的違約責任,另行起訴原告。
三、本案的訴訟時效已過。被告書寫的借款條是在2012年4月17日,但原告始終未把錢款打入被告賬戶里。從原告提供的證據來看,原告從未催討過被告還債之事,根據民訴法和民法總則規(guī)定,也已超過訴訟時效。該案應當駁回原告訴訟。
四、本案不存在名義借款人和實際借款人之說,110萬元的借款應當由戴某某償還原告。陸某某向原告借款110萬元的行為是相當平常的民間借貸關系,陸某某借款目的是自己使用,并未表示過借來作股東出資之用,陸某某從未指示或委托戴某某代收此款,也未向原告陳某某要求把該款打入戴某某賬戶里。而戴某某也未向陸某某要求請陸某某出面借款,爾后把借來的錢款直接打入戴某某自己賬戶里。戴某某也沒有在友然公司里與其他人講過此事。如此的代收,戴某某應在收到后馬上轉入陸某某賬戶里,可是沒有證據證明戴某某的前后陳述有過上述情況,也沒有陳述收到后的款項去外,故戴某某具有不當得利行為,故原告出借110萬元是戴某某收取的,應由樓明樓償還。
戴某某是否構成實際借款人,因缺少許多證據證明通過陸某某得到該借款,又因為本案爭議焦點不具備名義借款人與實際借款人的法律特征,故本案不存實際借款人之說。故請求駁回原告的訴請。
庭審后,基于法律對訴訟時效有新司法解釋,原告向本院補充提供了秦永星、葉某某、沈俠峰、馬玉龍、戴某某的情況說明和程永春的電話實名登記等材料,以此證明訴訟時效的中斷。
被告陸某某認為,本案已開庭,完成了質證期,故原告再次提供書證請被告質證有悖于對證據規(guī)則的理解與適用,且法官“單獨談話”是主審法官個人意見,明知本案的原告所提供的證據無法形成證據鏈,利用公權力的法官為偏袒一方只能尋找突破口,強行跨越《證據規(guī)定》,但達不到證據的“高度蓋然性”;并對程永春的電話登記記錄三性不予認可。
經審理查明,2012年4月17日,被告向原告出具“今借到陳某某先生人民幣壹佰壹拾萬元整(110萬元),月利息按貳分計算三個月結一次利息,借款時間為壹年(從2012年4月18日至2013年4月17日)”。由被告陸某某在借條上簽名、捺印。次日,原告通過建設銀行和寧波銀行分三次將1,100,000元轉賬至被告陸某某的上海友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戴某某名下的建設銀行上海周家渡支行XXXXXXXXXXXXXXXXXXX賬戶內。
查明,2012年7月15日、2013年7月24日、同年4月30日,由上海友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出納小俞(俞曉清)和被告陸某某的女婿程永春通過原告微信,借用案外人張某某的農業(yè)銀行卡形式,分別轉賬66,000元(二次)、165,000元、35,700元至原告陳某某賬戶內;2015年4月24日,由戴某某通過建行上海浦江支行轉賬200,000元,共計466,700元。
另查明,原告陳某某與被告陸某某是同鄉(xiāng);原告與戴某某系同鄉(xiāng)和朋友;被告與戴某某系合伙人和股東關系,共同投資上海友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主要經營融資和租賃。被告系公司董事長,戴某某系公司總經理,出納小俞(俞曉清)系被告的弟媳婦,也系被告為法定代表人(股東、執(zhí)行董事)的上海從友建材有限公司的股東(監(jiān)事)之一;程永春系被告陸某某的女婿。
再查明,案外人張某某的農業(yè)銀行卡上自2012年5月起至2015年12月底止,與被告陸某某及陸某某為法定代表人的上海友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俞曉清、程永春間均有經濟和款項往來。
此外,自2015年12月、2016年5月、6月屢次由原告陳某某通過被告陸某某所在公司的村干部和其同事向被告催款并協(xié)商還款事宜;2017年6月由原告陳某某向收款人戴某某提出還款事宜;2017年8月1日原告陳某某約請被告陸某某商量還款事宜。
以上事實,由原告提供的借條、收條、農業(yè)銀行轉賬憑證、戴某某和葉某某的情況說明、微信、企業(yè)信用信息公示報告(下載)、光盤,戴某某提供的上海友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工商資料(下載)、情況說明、農業(yè)銀行轉賬憑證、秦永星的情況說明、葉某某關于陳某某向陸某某催討借款幫助協(xié)商的證明以及當事人的庭審陳述和談話筆錄等所證實。
本院認為,原告之舉證可以反映其與被告達成借款合意,并約定借款之事實,并由原告于次日分三次將借款按約定金額1,100,000元劃入由被告為法定代表人的上海友然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之一的戴某某賬戶內。雖然借款人與收款人或實際使用人不一致,對于借款人的認定應依據借條出具、借款金額、款項到賬金額、歸還利息等情況進行綜合判斷。本案可以確認被告陸某某系本案借款人,案外人戴某某為收款人或實際使用人。由于借款歸還期間的款項不足以支付歸還之日之前的利息,且原告不認可其中的20萬元作為歸還本金,故對原告先利后本的意見與法未悖,本院予以采納?;陔p方對借款利息有書面約定,故原告要求被告按約定的2%月息支付的訴請未違反有關規(guī)定,本院可予支持。但由于雙方對先利后本沒有約定,而在庭審中查明,2012年7月15日由張某某分二次轉入原告陳某某農業(yè)銀行卡內66,000元,其中,利息為64,533元,余額1,467元已超過約定支付的利息,故超過部分的款項根據有關規(guī)定應作為本金歸還。關于借款人與收款人之間的債務關系,系與本案非同一法律關系,故可另案處理。
本案爭議焦點:一、借款人與實際收款人或使用人不一致,由誰承擔還款責任。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guī)定和司法解釋,借款人與收款人或者說使用人不一致的,應當按照“合同相對性”原則,應向出借人出具借條、借據的人為訴訟當事人,并由其承擔還款義務。借款人與借款的收款人或實際使用人之間的關系另案處理。現(xiàn)原告依據約定要求被告歸還借款,于法有據,本院予以支持。被告雖辯稱,其從未收到過原告的借款的合同約定的款項,但本院認為,借款款項已由其合伙人之一的案外人戴某某按被告的借款內容的約定款項,向原告全額收悉,且由戴某某確認系由被告指示并借款款項用于公司運作等,雖然借款人與收款人或使用人不一致,對于借款人的認定應依據借條出具人、借款金額、款項到帳金額、歸還利息對象及借條出具人與實際收款人間的關系等情況進行綜合判斷,陸某某系本案實際借款人,其應承擔還款義務,故本院對被告的抗辯意見難以采信。二、訴訟時效問題。本院認為,被告在借款期間由收款人戴某某及與被告的關系人分別于2012年7月15日、2013年7月23日、2015年4月24日和同月30日歸還款項共計466,700元,由銀行清單及由俞曉清、程永春、戴某某等微信信息等證明,并由原告陳某某在2015年12月、2016年5月、6月間通過被告陸某某管理公司所在地的村干部等人向被告催款并協(xié)商還款事宜和收款人戴某某確認2017年6月向其提出還款事宜及與陸某某的談話筆錄等材料佐證。根據有關法律規(guī)定,該案的訴訟時效顯然于2012年7月15日、2013年7月23日、2015年4月24日、30日、2015年12月、2016年5月、6月、2017年6月、2017年8月1日期間屢次中斷,本院綜觀原告的舉證材料分析,對原告陳某某的陳述可予采信。故被告對于超過訴訟時效之辯稱,本院不予采納。綜上,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八條第一款、第一百九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九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一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之有關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陸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歸還原告陳某某借款本金1,098,533元;
二、被告陸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陳某某以1,098,533元為本金,按月利率2%計,自2012年7月16日起至2013年7月24日止的利息108,169元;自2013年7月25日起至2015年4月24日止利息267,243元;自2015年4月25日起至2018年2月28日止利息725,217元,合計1,100,629元;
三、被告陸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陳某某以1,098,533元為本金,按月利率2%計,自2018年3月1日起至實際清償之日止,按照月利率2%計算的逾期付款利息;
四、駁回原告陳某某的其余訴訟請求。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減半收取計13,548.13元,訴訟保全費5,000元,共計18,548.13元,由原告陳某某負擔2,203.80元,被告陸某某負擔16,344.33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朱??雷
書記員:倪嬙薇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