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陳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武漢聯合天一建材有限公司職工,住武漢市武昌區(qū),委托訴訟代理人:謝玉琪,湖北多能律師事務所律師(特別授權代理)。被告: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漢武東支行,住所地武漢市青山區(qū)武東路38號、40號。負責人:余紅輝,該行行長。委托訴訟代理人:黃金愛,湖北謙順律師事務所律師(一般代理)。委托訴訟代理人:徐秋林,湖北謙順律師事務所律師(一般代理)。
原告陳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判令被告賠償原告存款損失19,998元和利息損失(以19,998元為基數,自2017年2月21日起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標準計算至該款項實際付清之日止);2.本案的訴訟費由被告承擔。事實和理由:2012年9月28日,原告在被告處辦理了一張卡號為62×××12的儲蓄卡。原告按被告要求設置了交易密碼并開通交易短信服務。2017年2月21日17時08分,原告在家中收到中國建設銀行統一客服熱線95533發(fā)來的兩條短信通知,稱原告所持上述銀行卡對應活期賬戶因跨行其他消費分兩次共支出19,998元。發(fā)現異常后,原告立即電話掛失并撥打110報案,并于第二天趕到被告柜臺處打印了交易明細。經核實,原告所持銀行卡被他人偽造并在河南省被盜刷。原告按照被告要求說明情況并填寫了《快捷支付類風險事件處理單》、《建設銀行快捷支付否認函》,被告承諾立即處理并挽回原告損失。此后原告多次與被告溝通,但被告一直推諉,迄今未能賠償原告存款本息。原告認為被告存在技術管理漏洞未能有效識別偽造的銀行卡,導致原告合法權益受損,應賠償原告損失。原告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故訴至法院請求判如所請。被告建行武東支行辯稱:原告于2012年9月28日在被告處開通卡號為62×××12的借記卡,又于2017年2月21日使用手機申請開通卡號為62×××35的虛擬卡并通過身份信息驗證,兩卡對應為同一賬戶,交易密碼由原告自行設置,該賬戶內資金并非因原告所持銀行卡被偽造而發(fā)生盜用。原告因卡內資金異動投訴到被告處后,被告積極配合原告追索并及時上報查詢,經銀聯調查反饋情況顯示原告所主張的兩筆異常交易均系通過與其所持銀行卡綁定的手機轉賬交易在河南省悅啟汽配店消費所致,被告無權配合原告向其交易對象追索,故請求駁回原告訴請。原告陳某某圍繞其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如下3組證據:證據一、卡號為62×××12的中國建設銀行借記卡,證明原告實際持有該卡,與被告成立儲蓄存款合同關系。證據二、中國建設銀行95533客服熱線短信記錄截圖、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區(qū)分局東亭派出所接受案件回執(zhí)單、中國建設銀行銀行卡交易明細清單及原告同事出具的證明,證明原告所持銀行卡內資金被異地盜刷的時間以及原告向公安機關報案的經過。證據三、《快捷支付類風險事件處理單》、《建設銀行快捷支付否認函》及中國移動通信詳單,證明原告在銀行卡內資金被盜刷后,及時向被告說明了情況,并按照被告要求辦理了相關支付否認手續(xù)。被告建行武東支行為支持其抗辯意見,向本院提交了如下2組證據:證據一、中國建設銀行銀行卡事故查詢清單、原告所持卡賬戶信息及龍卡云支付借記卡基本介紹,證明原告通過手機加載并激活尾號為1335的虛擬卡,對應的賬戶信息及交易密碼與其所持有的尾號為0912實體借記卡完全一致。證據二、原告手持尾號0912銀行卡及其本人身份證所拍攝的照片2張以及署名為原告的支付聲明2份,證明經銀聯查詢反饋情況顯示,本案所涉兩筆跨行交易系原告經由第三方支付平臺支出用以購買汽車配件,且經原告簽字并持卡拍照自認。經庭審質證,被告建行武東支行對原告陳某某提交的證據二中顯示內容為“積分兌換現金”的提醒短信有異議,認為該條短信并非由中國建設銀行95533客服系統發(fā)送,實為釣魚網站的詐騙短信,原告因誤點該短信所附網址鏈接,造成其身份信息泄露的風險。被告對原告提交的其他證據無異議。原告陳某某對被告建行武東支行提交的證據一真實性有異議,認為原告從未申辦與所持實體卡賬戶綁定的虛擬卡,也未開通龍卡云支付的相關業(yè)務,且在原告向被告反饋異常交易過程中,被告也未向原告提及該虛擬卡的開設情況。對證據二中照片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認為與本案無關。而支付聲明中的署名捺印并非原告本人所為,故對其真實性不予認可。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對有爭議的證據,本院認定如下:原告提交的證據二中短信記錄皆為真實,但其中內容為“賬戶積分即將到期……兌換869元現金”的短信所附網址并非建行官網鏈接,加之原告在向公安機關報案時已自認在其誤點該短信鏈接后其銀行卡內資金即被盜刷,故不能排除該條短信為釣魚網站冒用建行客服熱線發(fā)送詐騙短信并由此導致原告賬戶信息泄露風險的可能,故本院對被告的質證意見予以支持。被告提交的證據一客觀、真實,與本案有關聯性,本院予以采信。證據二中的照片經原告于庭審中確認系在其向第三方交易平臺追款時應其要求拍攝,故本院予以采信。而署名為原告的支付聲明因系第三方傳來影印件,被告未能提交該聲明的原件或明確原件持有人,故本院對該聲明不予采信。本院經審理認定事實如下:原告于2012年9月在被告處申辦了卡號為62×××12的建行借記卡一張并開通交易短信提醒服務。此后該卡由原告陳某某實際持有并正常使用。2017年2月21日15時35分,原告所持號碼為139886166351手機接收到落款為【建設銀行】的短信一條,內容為“尊敬的用戶:您的賬戶積分17×××90分即將到期,將于24小時后清零,請登錄網址wap.cbawox.cc兌換869元現金”,原告陳某某自認于當日16時30分左右在自己位于武漢市武昌區(qū)的家中點擊了上述短信所載網址鏈接,隨即接收到建行95533客服熱線發(fā)來短信,提示其名下尾號為0912的龍卡借記卡正在辦理建行ApplePay業(yè)務并提供了動態(tài)驗證碼。2017年2月21日17時許,原告陳某某手機接連收到建行客服熱線發(fā)來的兩條交易提醒短信,提示其尾號為1335的儲蓄卡賬戶于當日17時8分、9分通過“跨行其他渠道消費”發(fā)生兩筆交易,交易金額均為9,999元,共計支出19,998元。原告意識到賬戶內資金異動,遂于17時11分通過建行客服熱線將其所持儲蓄卡賬戶辦理掛失,并向武漢市公安局武昌區(qū)分局東亭派出所報案。翌日,原告陳某某至被告建行武東支行處反映賬戶異常交易情況并調取交易明細,確認上述兩筆交易對象均為“平頂山市悅啟汽配店”。原告遂向被告提出協助追回流失資金的要求,被告已于當月將原告所反映情況及追款主張上報,但至今未能按原告要求追回款項。原告認為因被告對存款人賬戶安全防護措施不到位,致使原告存款損失,故訴至本院,請求判如所請。另查明:2017年3月6日,建行湖北省分行個金部就原告所主張的異常交易情況作出反饋及處置指導意見,確定原告賬戶內資金系經由第三方支付平臺“瑞銀信”發(fā)生交易支出,并提供了該平臺工作人員聯系方式。被告于當天將此情況及聯系方式轉告原告陳某某。庭審中,原告陳某某自認其按照被告所提供的聯系方式,與第三方支付平臺即“瑞銀信”一張姓工作人員取得聯系,并協商退款事宜。因對方承諾配合退款,原告遂應其要求于2017年3月8日前往其指定的位于河南省的“現代金融控股(成都)有限公司”辦事處辦理退款手續(xù),并按該公司工作人員要求手持銀行卡及其本人身份證拍攝照片,但由于該公司并未依其承諾退款,故原告拒絕在該公司擬定的支付聲明上簽字并于當天返回了武漢。此后至今,原告再未與該公司工作人員聯系主張追款,對方也未主動向原告退款。再查明:本案審理期間,被告建行武東支行經核實確定,有人于2017年2月21日16時26分以經過驗證的原告陳某某儲戶信息,使用手機加載并激活了尾號為1335的虛擬卡即龍卡云支付借記卡,而該卡交易渠道為移動支付且對應存款賬戶與原告陳某某所持有的尾號為0912的實體借記卡一致。原告陳某某自稱其在事發(fā)時所使用手機不具備ApplePay或“建行云支付”功能,其本人也未申辦虛擬卡或開通移動支付業(yè)務。
原告陳某某與被告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武漢武東支行(以下簡稱建行武東支行)儲蓄存款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5月10日立案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陳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謝玉琪和被告建行武東支行的委托訴訟代理人黃金愛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為:被告是否構成違約以及是否應賠償原告的存款損失。第一、雖然原告在被告處申辦的銀行卡由原告實際持有掌握,但原告所主張的賬戶異常交易均非使用實體借記卡刷卡消費或通過建行網銀轉賬,亦無證據證明被告所提供的銀行卡存在被復制偽造等安全漏洞或質量問題。由于銀行對儲戶的密碼及身份信息保護設有相當嚴格的程序,故原告對于其所主張的因被告保管不當造成賬戶信息泄露的事實負有舉證責任,而原告未能提交相應證據,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第二、被告在接收到以原告名義通過第三方支付交易平臺發(fā)出的轉賬指令,并對其所提供的請款人身份信息與原告辦卡時預留于被告處的身份信息核驗一致后,依指令將原告賬戶內資金轉至指定賬戶,已盡到謹慎合理的注意義務,符合交易規(guī)則,不構成違約;第三、原告在向被告申辦借記卡時,已預設賬戶交易密碼,理應具備一定賬戶安全防范意識,妥善保管賬戶介質、密碼、印鑒、本人有效身份證件及有關業(yè)務憑證等。而原告陳某某在收到他人冒用建行熱線發(fā)送的“積分兌換現金”短信后,未能及時辨別該信息內容的真?zhèn)?,在點擊該短信所附導向“釣魚”網站的網址鏈接后,其身份認證要素或已被他人知悉、盜用并由此可能導致資金賬戶安全性降低。而隨后原告在已收悉建行客服熱線短信告知其正在開通ApplePay手機支付業(yè)務的情形下,仍未能及時警覺或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規(guī)避資金賬戶風險,既未對名下資金賬戶進行及時掛失或對相關移動支付渠道進行終止,也未向建行客服人員核實確認相關信息,由此造成其名下賬戶資金流失的不利后果應由原告自行承擔;第四、現有證據證實原告名下賬戶資金均系經由同一第三方支付平臺轉出并匯至同一案外人賬戶。原告可以就繼續(xù)有針對性的向相關案外人主張相應的權利,但此權利的主張及實現并非被告的合同義務。綜上,針對原告主張被告賠償賬戶資金損失的訴訟請求,因缺少事實及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第一百四十二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陳某某的訴訟請求。本案案件受理費300元,由原告陳某某負擔。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照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