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陳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長寧區(qū)。
被告:上海六星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虹口區(qū)。
法定代表人:李茂彥,總經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玉鵬,上海九澤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陳卓,公司員工。
原告陳某某與被告上海六星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六星公司)居間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7月10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陳某某,被告的委托代理人張玉鵬、陳卓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陳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賠償原告的利息損失,以400萬元為基數(shù),按同期銀行貸款利率計算,從2018年6月5日起計算至2019年4月28日止;2、判令被告賠償原告為與賣家房屋買賣合同糾紛訴訟支付的律師費用175,000元和訴訟費用38,330元;3、判令被告賠償原告為訴訟支付的財產保全擔保費8,000元。事實和理由:原告為購買住宅,委托被告尋找房源。2018年5月20日,被告員工聯(lián)系原告看房上海市長春路XXX號XXX號樓XXX室(以下簡稱系爭房屋),同日約定了購買事宜。被告一再保證系爭房屋是住房,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中也明確約定房屋是住宅,故原告簽約并支付了定金。此后,原告又多次詢問被告系爭房屋是否為住宅,被告都明確告知是住宅,并于2018年5月27日將當日調取的上海市不動產登記薄相關信息通過微信發(fā)給原告。原告相信了被告的保證,才于2018年6月5日正式網簽并支付了首付400萬元。但隨后原告貸款受阻,得知系爭房屋的用途實為辦公,并非住宅。原告隨后告知被告,被告仍然堅持該房屋是住宅。2018年6月25日,在原告的強烈要求下,雙方到房產交易中心再一次確認房屋用途,房產交易中心工作人員明確告知系爭房屋是辦公性質,并非住宅。此時原告才知道被告在2018年5月27日故意隱瞞了一張系爭房屋原為辦公樓的產調信息。原告隨后多次要求被告解除合同,退還購房款,被告卻仍然堅持系爭房屋是住宅,要求繼續(xù)履行合同,原告被迫提起訴訟維權,造成了重大財產損失。原告認為被告作為專業(yè)房產中介,未盡謹慎義務,因其過錯造成原告損失,應當予以賠償,故起訴。
被告上海六星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辯稱,400萬元是原告支付給上家的,不在中介公司處,利息應該問上家要,不應向中介要。律師費、訴訟費、擔保費是原告為維護權利支出的成本,該訴訟是與上家的訴訟,與中介無關。被告在居間過程中多次與交易中心、買賣雙方溝通,系爭房屋性質在產調、產證上都是公寓,屬于住宅。根據(jù)交易中心所述,系爭房屋按住宅性質交易過戶不存在任何障礙。銀行貸款也是可以貸的,住宅、辦公性質最多在貸款利率上有差別,不是不能貸款。被告作為居間方不存在過錯,不應支付原告為維權支付的成本。不同意原告訴請。被告也不再向原告主張中介費用。
經審理查明,系爭房屋所在的上海市長春路XXX號街坊虹葉花苑,在1995年作為商品住宅項目獲得可行性研究報告批復,建設用地許可證記載批準用途為“住宅綜合樓”,預售許可證記載規(guī)劃用途為“住宅”,建筑工程項目表中記載建筑物名稱為“1#住宅、2#住宅、1#2#地下室”,但備注“1#樓1-4層、2#樓第1層改為公寓式辦公”。在上海市自來水市北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自來水市北公司)于2000年獲得的長春路XXX號XXX號XXX-XXX室房屋產證中,記載土地狀況用途為“住宅”,附記中包括系爭房屋在內的房屋類型均為“新工房1”。2003年,自來水市北公司申請房地產變更登記,將長春路XXX號XXX號XXX-XXX室的房屋用途變更為“辦公”。張通海、張民偉于2009年購買取得系爭房屋產權,當時房屋類型登記為“辦公樓”,但實際由張通海、張民偉用于居住。2016年,張通海、張民偉向交易中心申請變更登記系爭房屋的房屋類型,并出具承諾書承諾今后不再修改用途。此后系爭房屋的房產證和不動產登記簿均記載房屋類型為“公寓”,但備注記載“歸并,公寓式辦公”;土地信息中的土地用途記載為“綜合”,使用期限的記載則為空白。
2018年5月20日,陳某某(買方)與張通海、張民偉(賣方)以及六星公司(居間方)簽訂《房地產買賣居間協(xié)議》,約定買賣雙方在六星公司居間下就轉讓系爭房屋達成協(xié)議;居間方應向買賣雙方如實報告訂立買賣合同的重大事項,如故意隱瞞重要事實或提供虛假情況,給雙方造成嚴重損失的,應依法承擔責任;如居間成功,買賣雙方分別按約定總房價的2%支付傭金。買賣雙方同時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約定陳某某向張通海、張民偉購買系爭房屋,房屋類型勾選為“住宅”,房價款760萬元。陳某某當日已看過房屋、土地、抵押的不動產登記簿并簽字確認。此后數(shù)日,陳某某在與六星公司工作人員微信溝通中要求其再調取不動產登記簿。2018年5月27日11點28分,六星公司工作人員在交易中心同時拉出系爭房屋的四張不動產登記簿,除房屋、土地、抵押的三張外,另有一張歷史信息記載了系爭房屋類型曾登記為辦公樓的情況。六星公司工作人員當日將房屋、土地、抵押的三張不動產登記簿通過微信發(fā)送給陳某某,未提供歷史信息的不動產登記簿。
2018年6月5日,陳某某、朱淼與張通海、張民偉就系爭房屋簽訂《上海市房地產買賣合同》,約定房屋類型為“公寓”;總房價款760萬元,其中定金轉房款30萬元、締約當日支付370萬元、2018年6月30日前支付132萬元(含尾款10萬元由中介保管)、銀行貸款228萬元;貸款審核通過后于2018年8月10日前辦理交易過戶手續(xù),賣方收到銀行貸款7日內交付房屋,交割尾款。合同簽訂后,陳某某、朱淼按約支付了400萬元房款。后因房屋性質發(fā)生爭議,雙方交易未繼續(xù)進行。
2018年7月,陳某某、朱淼向法院起訴張通海、張民偉,要求解除系爭房屋的買賣合同,對方返還購房款400萬元并支付違約金[案號為(2018)滬0109民初17386號];張通海、張民偉提起反訴,要求繼續(xù)履行買賣合同,對方付清剩余房款并支付違約金。陳某某、朱淼在該案中申請了財產保全,由保險公司提供擔保,向擔保方支付保險費8,000元。陳某某、朱淼先委托了上海眾華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代理該案訴訟,支付該所律師費10萬元;后其撤銷對原律師的委托,另行委托上海市中信正義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代理該案訴訟,支付該所律師費75,000元。法院審理后認為,交易雙方均秉持著系爭房屋為正常住宅的認知而締約,但該房屋與正常住宅有所區(qū)別,雙方在簽訂合同時存在認知不足,故判決解除陳某某、朱淼與張通海、張民偉就系爭房屋簽訂的《房屋買賣合同》、《上海市房地產買賣合同》,張通海、張民偉于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返還陳某某、朱淼購房款400萬元,駁回雙方的其他訴訟請求,本訴受理費43,800元,減半收取21,900元,由雙方各半負擔,反訴受理費17,800元(已減半收取),由雙方各半負擔。陳某某、朱淼與張通海、張民偉均提起上訴[案號為(2019)滬02民終1609號],二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二審案件受理費75,080元,由陳某某、朱淼負擔18,480元,張通海、張民偉負擔56,600元。判決于xxxx年xx月xx日出生效后,張通海、張民偉于2019年4月26日將400萬元款項交至法院,法院當日轉發(fā)給陳某某、朱淼。
上述事實,有原告提供的居間協(xié)議、買賣合同、不動產登記簿及相關登記資料、微信記錄、律師費發(fā)票、訴訟費發(fā)票、擔保保險費發(fā)票;被告提供的視頻,法院調取的前案資料,以及雙方陳述等證據(jù)為證。
本院認為,居間人應當就有關訂立合同的事項向委托人如實報告,若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損害委托人利益的,不得要求支付報酬并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委托人對自身的要求最為清楚,也應自行盡到必要的審慎義務。本案中,陳某某作為買受人,對房屋類型有特定的要求,在實地看房和磋商、簽訂買賣合同時,對房屋情況應予以充分注意和了解?,F(xiàn)陳某某締約時已看過不動產登記簿信息,并未提出異議。系爭房屋原用途雖為辦公,但此后已通過變更登記將房屋性質轉為“公寓”,且實際也用作居住,并能夠遷入戶籍,按通常認知即為住宅。故六星公司在向陳某某告知房屋性質為住宅這一點上并無過錯。然系爭房屋自規(guī)劃時起即多次變更用途,在土地用途和期限上也存在不確定性,顯然與正常住宅有所區(qū)別,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陳某某作為買方的締約意愿。而六星公司的工作人員在2018年5月27日應陳某某要求調查系爭房屋的不動產登記簿時,同時獲得了四張不動產登記簿,卻僅向陳某某發(fā)送了其中三張,未提供記載了系爭房屋曾為辦公類型的一張歷史登記信息。對此,六星公司無法給予合理的解釋,有理由推斷是因該信息可能影響買方在此后正式簽約付款的意愿,故居間方刻意予以了隱瞞。居間方的該行為顯然違背了向委托人的如實報告義務,具有過錯,應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責任。但陳某某在前案中支出的律師費、訴訟費和擔保保險費,系其與賣方發(fā)生房屋買賣合同糾紛而引發(fā)訴訟所支出的成本,不能認為系居間方造成的損失,本院無法支持。且陳某某作為買受人,在締約過程中應自行盡到必要的審慎義務,也應自負一定后果。故本院根據(jù)過錯程度和相應的影響情況,酌情確定六星公司應向陳某某賠償損失5萬元。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條、第四百二十五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上海六星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向原告陳某某賠償損失5萬元;
二、駁回原告陳某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本案受理費7,139.95元,減半收取3,569.97元,由原告負擔2,567.97元,被告負擔1,000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高行瑋
書記員:吳靜文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