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陳某1,男,生于1955年5月12日,漢族,無固定職業(yè),現(xiàn)住湖北省丹江口市。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富龍,湖北三豐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限:一般代理。
被告:陳某2,女,生于1964年2月17日,漢族,無固定職業(yè),戶籍地:湖北省丹江口市,住湖北省丹江口市。
被告:王某1,男,生于1989年10月18日,漢族,無固定職業(yè),住湖北省丹江口市。
被告:王某2,女,生于1991年6月1日,漢族,無固定職業(yè),住湖北省丹江口市。
三被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陳緒東,男,生于1968年9月20日,無固定職業(yè),住湖北省丹江口市。系被告陳某2的弟弟,系被告王某1、王某2的舅舅。代理權限:代為承認、反駁訴訟請求,進行和解,提起反訴或上訴,代為簽收法律文書。
原告陳某1訴被告陳某2、王某1、王某2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9月3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于2018年9月29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陳某1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富龍,被告陳某2及與被告王某1、王某2共同委托的訴訟代理人陳緒東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陳某1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依法判令被告共同償還原告借款本金1192500元,利息2823152.40元(截止2018年8月11日),本息共計4015652.40元;2.本案訴訟費用由被告承擔。事實和理由:王理旬(曾用名:王理珣)生前因建設工程資金困難,分十三次向原告借款本金合計為1192500元,王理旬于2014年4月去世。三被告系王理旬的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為此借款,2017年5月20日原告與被告陳某2簽訂《債權確認書》,根據(jù)借條約定利率計算利息為2200347.60元(截止2014年12月31日),本息3392847.60元。截止起訴之日,按借條約定利率計算利息為2823152.40元,本息合計4015652.40元。為了原告的債權不受侵犯,根據(jù)有關法律規(guī)定,特提起訴訟,請求人民法院判如所請。
被告陳某2、王某1、王某2共同辯稱:1.被繼承人王理旬曾因建設工程向原告借款,借款次數(shù)多,跨度時間長,該借款全部用于新港與紅花路交叉處建房工程,該工程未全部竣工。王理旬于2014年3月去世,導致在建工程擱置至今,現(xiàn)有一塊3600平方米的空地沒有開發(fā)建房,需經(jīng)過行政審批程序后才能成為遺產,否則,不具有法律意義上的物權。我們同意經(jīng)過審批程序后,由原告組織實施處理,以此抵銷被繼承人所負原告的債務;2.原告起訴中所述債務數(shù)額,經(jīng)過反復審查并核對王理旬的筆跡,確認屬實,原告多次與被告商談還款事宜并簽訂《債權確認書》,加以確認。我們同意以被繼承人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出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無力承擔,也不愿承擔;3.被繼承人王理旬除了新港與紅花路交叉處的在建工程外,沒有其他遺產。根據(jù)《繼承法》的相關規(guī)定,我們同意在被繼承人遺產范圍內承擔償還責任。
原告陳某1圍繞其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經(jīng)組織當事人對證據(jù)進行了證據(jù)交換及庭審質證。根據(jù)雙方當事人的陳述和經(jīng)審查確認的證據(jù),本院查明的事實如下:
被告陳某2的丈夫、被告王某1、王某2的父親王理旬(珣)于2014年3月病故。王理旬生前因建筑工程曾于1999年11月3日至2007年11月26日先后十三次向原告陳某1借款,累計借款金額為1192500元,并立有借款借條,均未約定借款、還款期限。其中:1999年11月3日借款32萬元、2000年7月13日借款55萬元約定月息均為1.2%,其他十一張借款借條沒有約定借款利率。
2017年5月20日,原告陳某1與被告陳某2簽訂《債權確認書》,確認書中原告陳某1稱甲方、被告陳某2稱乙方。甲乙雙方確認:一、王理旬從1999年到2007年共向甲方借款人民幣1192500元(大寫:壹佰壹拾玖萬貳仟伍佰元整),乙方確認王理旬已經(jīng)收到甲方的出借款項,甲方對王理旬享有債權;二、該筆借款的利息按照王理旬與甲方先前的約定月利率1.2%(月利息為壹分二厘),在借款期限內該利率保持不變;三、經(jīng)甲乙雙方確認,截至2014年12月31日,王理旬尚欠甲方本金人民幣1192500元(大寫:壹佰壹拾玖萬貳仟伍佰元整),尚欠利息2200347.6元(大寫:貳佰貳拾萬零叁佰肆拾柒元陸角);四、本確認書一式兩份,甲乙雙方各執(zhí)一份,簽字蓋章后生效。甲乙雙方在確認書上簽署有其本人姓名并捺有指印予以確認。庭審中,原告陳某1按約定利率計息至2018年8月11日為2823152.4元,被告方表示無異議。
訴訟中,原、被告雙方分別陳述王理旬生前有待審批完善位于丹江口市××大道與紅花路交叉處建房手續(xù)土地一宗,該用地于1999年11月9日辦理了《建設用地規(guī)劃許可證》,用地單位為王理珣、廖世江,用地項目名稱住宅樓,用地面積6873.4平方米,現(xiàn)有空地面積約為3600平方米閑置,并認可王理旬無其他遺產。庭審中,被告陳某2、王某1、王某2均表示同意以被繼承人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償還債務,超出部分無力承擔,也不愿承擔。
本院認為:本案系被繼承人債務清償糾紛?!吨腥A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繼承遺產應當清償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繳納稅款和清償債務以他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超過遺產實際價值部分,繼承人自愿償還的不在此限。繼承人放棄繼承的,對被繼承人依法應當繳納的稅款和債務可以不負償還責任”。本案原告陳某1依據(jù)借款人王理旬所立借款字據(jù)要求債務人履行義務,因借款人王理旬已去世,被告陳某2、王某1、王某2作為王理旬的法定第一順序繼承人也表示同意以被繼承人的遺產實際價值為限償還債務,超出部分無力承擔,也不愿承擔,并提供被繼承人生前有待審批完善建房用地使用手續(xù)土地一宗,無其他遺產。庭審中,原告陳某1亦表示認可,且雙方以該建房用地作為償還被繼承人的債務并形成調解協(xié)議。本院經(jīng)審查,認為該用地使用性質及使用權屬不確定,其調解協(xié)議不符合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本院不予確認。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交證據(jù),沒有證據(jù)或證據(jù)不足以支持當事人主張訴請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法律后果。本案原告陳某1要求被告陳某2、王某1、王某2共同償還被繼承人所欠借款本息的訴訟請求,因其不能提供被繼承人王理旬的客觀、真實存在并無爭議的遺產繼承的證據(jù)加以證明,致使對該訴求,本院無法難以確認支持。因此,原告陳某1對自己的請求負有進一步舉證之義務,就現(xiàn)有證據(jù),不能證明支持其事實主張的訴求,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故對原告陳某1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依法予以駁回。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陳某1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38925元,減半收取19462.5元,由原告陳某1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十堰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沈文國
書記員: 朱珊珊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