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審原告:陳寶華,男,1969年10月9日出生,漢族,河北省南皮縣人,住北京市豐臺區(qū)。聯(lián)系。
委托訴訟代理人:楊書其,河北南皮利民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聯(lián)系。
原審被告:劉成前,男,1948年10月1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大興區(qū)。
原審被告:蘇永紅(劉成前之妻),女,1968年2月24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大興區(qū)。
原審被告:黃德先,男,1954年2月2日出生,漢族,住北京市海淀區(qū)。
三原審被告委托訴訟代理人:崔鳳騫,河北宏天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審被告:楊宏,男,1963年11月10日出生,漢族,住安徽省亳州市。
以下將原審原告陳寶華簡稱為原告、將原審被告劉成前、蘇永紅簡稱為被告夫妻、將原審被告黃德先與原審被告楊宏分別簡稱為被告黃德先和被告楊宏
原告與被告夫妻和被告黃德先及被告楊宏借款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9月10日出具的(2017)冀0927民初1633號民事調解書已經(jīng)發(fā)生法律效力。2018年5月29日,由本院院長依職權啟動再審程序后,本院作出(2018)冀0927民再3號民事裁定書,決定對本案原調解書進行再審。本院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并對本案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和被告夫妻及被告黃德先的委托訴訟代理人、被告楊宏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案原調解書的主要內容為:1、被告劉成前、蘇永紅欠原告陳寶華借款本息,至2017年2月16日,共計182.1萬元,定于2017年10月20日前,二被告償還原告借款本息50萬元;于2018年5月1日前償還剩余借款本息132.1萬元。2、二被告如能按上述還款期限完成償還借款本息義務,原告自愿放棄自2017年2月16日至2018年5月1日的借款利息;二被告如不能按期償還原告借款本息,二被告應繼續(xù)向原告支付借款利息,利息自2017年2月16日起計算,至全部償還完借款本息之日止,利息按年利率24%計算。3、被告楊宏、黃德先對被告劉成前、蘇永紅所欠原告的借款本息182.1萬元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訴訟費1059元,由被告劉成前、蘇永紅負擔。
本院經(jīng)審理認定事實如下:
1、原告在原審時提供的借款合同四份(復印件)與原告在再審時提供的借款合同四份(原件)內容一致并顯示:第一份借款合同的履行期間為2014年6月16日至同年9月15日,借款金額為23萬元,其中約定通過銀行轉賬交付20萬元、現(xiàn)金交付3萬元;第二份借款合同的履行期間為2014年6月30日至同年9月29日,借款金額為11.8萬元,其中約定通過銀行轉賬交付10萬元、現(xiàn)金交付1.8萬元;第三份借款合同的履行期間為2014年7月30日至同年8月30日,借款金額為32萬元,其中約定通過銀行轉賬交付30萬元、現(xiàn)金交付2萬元;第四份借款合同的履行期間為2014年9月16日至同年11月16日,借款金額為33.6萬元,其中約定通過銀行轉賬交付30萬元、現(xiàn)金交付3.6萬元。該借款合同四份中約定的借款金額合計100.4萬元,其中通過銀行轉賬方式約定交付合計90萬元、以現(xiàn)金方式約定交付合計10.4萬元。該借款合同四份中還均作出關于“逾期超過還款日5天,追究借款方違約責任,按同期銀行貸款利率四倍結算,并按每天1%承擔違約金”內容的約定。該借款合同四份中無借款期內利息的約定內容。被告夫妻分別在該借款合同四份中的借款人項下簽名、被告楊宏在該借款合同四份中前三份合同擔保人項下簽名。該借款合同四份先后簽訂后,原告通過銀行轉賬向被告夫妻交付出借款合計90萬元。該事實以原告在本案原審和再審中分別提供借款合同四份(復印件)和借款合同四份(原件)、中國建行轉賬憑條三張(2014年6月16日、6月30日和9月16日憑條各一張)和被告夫妻在再審時提供的中國建行轉賬明細資料一份及當事人及其各自委托訴訟代理人在再審中的陳述相互印證予以證實。
2、依據(jù)《中國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一十條關于“自然人之間的借款合同,自貸款人提供借款時生效”之規(guī)定,在本案再審中,原告關于向被告夫妻履行上述借款合同四份中的現(xiàn)金合計10.4萬元的約定交付義務的主張事實,被告夫妻不予認可;被告夫妻對原告提供的由被告夫妻作為收款人的載明收到原告23萬元、11.8萬元、32萬元和33.6萬元(合計100.4萬元)現(xiàn)金收據(jù)內容的真實性也不予認可;該現(xiàn)金收據(jù)內容與上述借款合同四份中約定的出借款的交付方式不符,也與本院現(xiàn)已查明的原告實際按借款合同中約定的通過銀行轉賬交付出借款的事實不符,該現(xiàn)金收據(jù)不足以證明原告確已履行上述借款合同四份中關于交付現(xiàn)金的合同約定義務,視為原告與被告夫妻在借款合同四份中關于交付現(xiàn)金的約定條款尚未生效。該事實以原告提供的被告夫妻為原告出具的現(xiàn)金收據(jù)四張(合計金額100.4萬元)及當事人及其各自委托訴訟代理人在再審中的陳述相互印證予以證實。
3、被告夫妻于2014年7月16日至2015年11月30日期間,通過中國建行轉賬(10次)向原告還款支付22萬元、通過中國工商行轉賬(1次)向原告還款支付5.2萬元、以金額65.4萬元轉賬支票中部分金額向原告還款支付35.4萬元,還款支付合計62.6萬元;被告夫妻還于2016年10月22日通過中國建行轉賬(1次)向原告還款支付0.5萬元、于2017年5月29日通過中國工商行轉賬(1次)向原告還款支付1萬元,還款支付合計1.5萬元。原告于2015年11月30日為被告夫妻出具的收取上述轉賬支票收條中無單位公章印跡,原告關于收取該轉賬支票是其履行北京中投安泰投資有限公司接收被告夫妻償還該單位借款債務的職務行為的主張事實,被告夫妻不予認可,在案也無其它相關證據(jù)證實該主張事實可以成立。該事實以被告夫妻在再審時提供的中國建行轉賬明細資料一份、中國建行轉賬憑條一份、中國工商行轉賬憑條兩份和轉賬支票一張(復印件)、原告為被告夫妻出具的轉賬支票收條一張、原告在原審中提供的中國建行10萬元(2015年12月3日)轉賬憑條一張和被告夫妻為原告出具的關于收到原告返還轉賬支票中部分款項內容的收條一張及當事人及其各自委托訴訟代理人在再審中的陳述相互印證予以證實。
4、原告在原審中提供的《借款確認》書(復印件)和原告在再審中提供的《借款確認》書(原件)內容一致并顯示:“借款確認.本人劉成前、蘇永紅、擔保人楊宏、黃德先,在2014年多次從陳寶華處借款。截止2017年2月16日欠到陳寶華本息合計1821000元人民幣(壹佰捌拾貳萬壹仟元整)。計劃該款在2017年3月31日前還清。借款人與擔保人同時償還該借款,如到時不能償還,在出借方戶籍所在地法院解決。借款人:劉成前.蘇永紅(簽字和按有指紋).擔保人:楊宏(簽字和按有指紋).黃德先(簽字和按有指紋).2017年2月27日”。在本案再審中,當事人對該《借款確認》書中涉及的借款債權債務內容的基本事實與上述借款合同四份中涉及的借款債權債務的基本事實之間存在關聯(lián)性不持異議。被告夫妻對該《借款確認》書中涉及的借款本息182.1萬元內容的真實性及其該證據(jù)來源的合法性提出質疑;被告黃德先對該《借款確認》書中“黃德先”名字的簽字及其指紋的真實性予以否認,原告在本院指定的期限內拒絕向本院繳納司法鑒定費用,致使本院對該《借款確認》書中“黃德先”名字的簽字及其指紋是否具有真實性的待證事實進行鑒定的法定程序難以啟動,視為原告自動放棄通過司法鑒定程序而補充證據(jù)的權利,原告關于被告黃德先在該《借款確認》書中簽字并應承擔擔保責任的主張事實的舉證不足;被告楊宏對該《借款確認》書中涉及的借款本息182.1萬元的來源,表示不知情;在被告夫妻逾期拖欠原告借款債務的前提下,根據(jù)日常經(jīng)驗判斷,原告關于該《借款確認》書中涉及的借款本息包括原告向被告夫妻另行出借款34萬元的主張事實,不但被告夫妻予以否認,而且也與一般債權人不會再向債務人出借款的常識相悖。原告在原審中提供的該《借款確認》書,不足以證明被告夫妻尚欠原告借款本息182.1萬元的待證事實。因此,本案原調解書確認的原審當事人基于該“借款確認”書作為原告在原審時的債權憑證為前提而達成的調解協(xié)議,明顯缺乏事實根據(jù)和必要的證據(jù)支持。該事實以當事人及其各自委托訴訟代理人在再審中的陳述相互印證予以證實。
5、原告關于北京中投安泰投資有限公司向原告轉讓債權和該單位與被告夫妻存在借貸關系的主張事實,被告夫妻不予認可,也與本案非屬同一法律關系,本院不予合并審理,可由相關權利人通過其它途徑另行加以解決。被告夫妻關于已向原告償還借款本金74.9萬的主張事實,原告不予認可,被告夫妻未就該主張事實提供必要證據(jù)加以證明,本院不予采信。
本院認為,自然人之間合法的借貸關系,受法律保護;當事人違反法律和相關司法解釋規(guī)定的約定條款不受法律保護。
1、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五條關于“借貸雙方?jīng)]有約定利息,出借人主張支付借期內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自然人之間借貸對利息約定不明,出借人主張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之規(guī)定,原告與被告夫妻在上述借款合同四份中未約定借款期內利息,原告關于原告與被告夫妻另有借款期內約定利息的主張事實,被告夫妻不予認可,原告未就自己的該主張事實向本院提供相應證據(jù)加以證明,原告向被告夫妻主張借款期內利息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2、原告在上述借款合同四份中約定的履行期限屆滿后直至逾期5日內,被告夫妻未以合同約定向原告全面履行合同義務,屬于違約行為,應依法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三十條關于“出借人與借款人既約定了逾期利率,又約定了違約金或者其他費用,出借人可以選擇主張逾期利息、違約金或者其他費用,也可以一并主張,但總計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之規(guī)定,原告與被告夫妻在上述借款合同四份中關于“逾期超過還款日5天,追究借款方違約責任,按同期銀行貸款利率四倍結算,并按每天1%承擔違約金”內容的違約條款,違反上述規(guī)定,應予調整。原告向被告夫妻主張逾期付款損失,應以不超過借款本金年息利率24%標準為宜。
3、原告關于要求被告夫妻支付逾期付款損失的計算方法,應以上述借款合同四份中分別實際履行交付的出借款本金20萬元、10萬元、30萬元、30萬為基數(shù)、以年息利率24%為標準、從每份具體合同履行期限屆滿6日時起分段計算。原告向被告夫妻要求償還出借款本金90萬元和支付逾期付款損失3.2022萬元【以借款本金20萬元為基數(shù),自第一份借款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后第6日,即自2014年9月21日時起至2015年11月30日期間71天,以年息利率24%為標準,逾期付款損失計算為9337元;以借款本金10萬元為基數(shù),自第二份借款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后第6日,即自2014年10月5日時起至2015年11月30日期間57天,以年息利率24%為標準,逾期付款損失計算為3748元;以借款本金30萬元為基數(shù),自第三份借款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后第6日,即自2014年9月5日起至2015年11月30日期間87天,以年息利率24%為標準,逾期付款損失計算為17162元;以借款本金30萬元為基數(shù),自第四份借款合同履行期限屆滿后第6日,即自2014年11月22日起至2015年11月30日期間9天,以年息利率24%為標準,逾期付款損失計算為1775元,合計32022元】之和為93.2022萬元。在上述時間節(jié)點前,被告夫妻已向原告償還逾期付款債務62.6萬元,被告夫妻應向原告償還尚欠借款本金30.6022萬并支付逾期付款損失【以30.6022萬元為基數(shù),自2015年12月1日起至本判決確定的履行期限屆滿之日為期間、以年息利率24%為標準計算】之和而減除被告夫妻另向原告償還逾期付款債務1.5萬元之差額部分。
4、在上述借款合同四份和《借款確認》書中,未明確約定擔保人被告楊宏的擔保期限和擔保責任方式,依據(jù)擔保法的相關規(guī)定,被告楊宏的擔保期限適用于法律關于法定擔保期限的相關規(guī)定,推定被告楊宏對被告夫妻所負逾期付款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原告關于要求被告黃德先對被告夫妻逾期付款債務負連帶責任的訴訟請求,證據(jù)不足,本院不予支持。本案原調解書確有錯誤,依法予以糾正。
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零六條、第二百零七條、第二百一十條和第二百一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一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三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jù)的若干規(guī)定》第二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審判長 張俊明
審判員 劉志祥
陪審員 王煥玉
書記員: 姜培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