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陳某美,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
委托訴訟代理人:吳小樂,上海博群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黃彩顏,上海博群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孫某驍,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靜安區(qū)。
被告:袁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靜安區(qū)。
被告:孫妍,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靜安區(qū)。
三被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李多龍,上海捷銘律師事務所律師。
三被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陳曦,上海捷銘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陳某美與被告孫某驍、袁某某、孫妍共有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4月18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審理中,因被告孫某驍于2018年5月31日向本院申請宣告原告陳某美無民事行為能力,本案裁定中止審理。因案情復雜,本案轉為適用普通程序審理,于2018年11月19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陳某美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吳小樂、黃彩顏,被告孫某驍、袁某某、孫妍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李多龍、陳曦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陳某美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請求判令三被告給付原告上海市靜安區(qū)羅浮路XXX弄XXX號房屋(以下簡稱系爭房屋)征收補償款3,838,904.50元;2、本案訴訟費由被告承擔。訴訟過程中,原告變更第一項訴訟請求為:請求判令三被告給付原告系爭房屋征收補償款500萬元。事實及理由:原告與被告孫某驍系母子關系,被告孫某驍、袁某某系夫妻關系,被告孫妍為二人之女。原告是系爭房屋承租人,三被告也系該公房內的同住人。2017年12月17日,被告孫某驍代理原告與上海市靜安區(qū)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簽訂《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協議》。根據征收補償協議,原告及三被告獲得系爭房屋征收補償款(貨幣)14,797,706元。另外,根據征收補償協議第十八條約定,原告及三被告還獲得居民簽約率遞增獎勵、簽約期內簽約搬遷利息獎勵、提前搬遷加獎、搬遷獎勵、戶口遷移獎勵、臨時安置費等計557,912元,合計各項征收補償款人民幣15,355,618元。嗣后,三被告領取全部征收補償款并占為己有,原告曾多次索要其該有的1/4份額,但三被告均予以拒絕。因原告于20世紀50年代就將戶口遷入系爭房屋,并長期居住,對系爭房屋的取得具有較大貢獻?,F因原告已高齡,缺乏其他經濟來源,因此要求酌情取得500萬元。故根據法律規(guī)定,原告特向法院提起訴訟,望判如所請。
被告孫某驍、袁某某、孫妍共同辯稱,一、本次起訴并非原告真實的意思表示;二、原告依法應當占有的份額被告方是認可的。系爭房屋的價值補償款9,307,509.16元三被告同意進行分割,因原告十幾年未在系爭房屋居住,三被告為系爭房屋的實際居住人,動遷協議7、9、18項所列明獎勵及其他費用被告方不同意進行分割。
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提交了證據,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交換和質證。對當事人無異議的證據,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根據當事人陳述和經審查確認的證據,本院認定事實如下:
原告陳某美與被告孫某驍系母子關系。被告孫某驍、袁某某系夫妻關系,被告孫妍為二人之女。
系爭房屋的承租人為原告陳某美。遇征收時系爭房屋戶籍在冊人員為原、被告共計4人,其中原告(戶主)的戶籍于1958年11月4日遷入,被告孫某驍的戶籍于1978年3月3日遷入、袁某某及孫妍的戶籍均于1986年12月10日遷入。
2017年12月17日,就系爭房屋簽訂的《上海市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補償協議》載明:系爭房屋記載居住面積70平方米,換算建筑面積107.8平方米;被征收房屋價值補償款9,307,509.16元;裝潢補償70,070元;其他各類補貼、獎勵費用:不予認定建筑面積殘值補償1,155,209.67元、搬家費1,617元、家用設施移裝費補貼2,500元、居住協議簽約獎勵457,800元、早簽多得益獎勵30,000元、居住均衡實物安置補貼2,695,000元、限定選房補貼1,078,000元;征收部門應向該戶支付款項合計14,797,706元。另根據該戶《結算單》顯示,征收部門另發(fā)放了居住搬遷獎勵80,000元、簽約搬遷利息163,508.83元、居住提前搬遷加獎120,000元、臨時安置費19,404元。2018年2月10日,被告孫某驍領取了系爭房屋征收補償協議項下的款項15,100,618.66元。2018年2月12日,被告孫某驍又領取了居住搬遷獎勵80,000元。
另查明,被告孫某驍于2018年5月31日向本院申請宣告原告陳某美無民事行為能力【訴調調解案號:(2018)滬0106訴前調2961號,案號:(2018)滬0106民特426號】。該案審理中,本院委托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對陳某美的精神狀態(tài)和民事行為能力進行鑒定、評定。2018年8月13日,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出具的《司法鑒定意見書》載明,被鑒定人陳某美無精神病,目前應評定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2018年10月12日,被告孫某驍向本院撤回了宣告原告陳某美無民事行為能力的申請。
審理中,本院曾于2018年5月11日至上海虹口區(qū)涼城復馨敬老院詢問陳某美相關情況,原告表示,系爭房屋原是其父母留下來的,原告也是在系爭房屋內出生的。父親去世后,由原告照顧母親,后來母親也去世了,就剩原告在系爭房屋內居住。之后原告結婚,4個子女也是從小生活在系爭房屋內的。后來大兒子參軍,大女兒支內去了云南,小女兒16歲左右去了新疆,小兒子(孫某驍)一直隨原告在系爭房屋生活,后來小兒子在此結婚,還生了個女兒。其在養(yǎng)老院的費用都是其自己退休工資支付,工資卡、醫(yī)??ǘ荚趯O某驍處,由孫某驍每個月來結賬。其知曉系爭房屋征收的事情,是孫某驍告訴其的,其眼睛是看不見的,孫某驍拿著其的手在兩張空白紙頭上簽名、按手印。本次起訴是其委托的律師,孫某驍將動遷款都拿走了。
關于系爭房屋的來源及居住情況:原告表示,系爭房屋為祖上傳下來的房屋,為原告承租的公房,1958年原告戶口遷入系爭房屋,1974年原告配偶去世,1978年孫某驍戶口遷入,袁某某、孫妍在1986年戶口遷入。原告于2006年主動要求入住敬老院,在此之前均居住在系爭房屋,三被告在系爭房屋內居住至動遷,原、被告在本市均未享受過他處福利分房或利益。
被告表示,原告確為2006年主動要求住進敬老院,且三被告一直在系爭房屋內居住至動遷。原、被告在本市均未享受過他處福利分房或利益。系爭房屋動遷前,原告的其他的子女均與原告斷絕往來,沒有贍養(yǎng)原告,一直是由三被告贍養(yǎng)老人;系爭房屋動遷后,系原告其他三子女干擾老人生活,讓其提起訴訟;本次起訴非原告真實意思表示,被告方仍堅持主張對老人起訴相關材料的簽字進行筆跡鑒定,希望法院予以考量。被告對于宣告民事行為能力案件中的鑒定意見書真實性有異議,該意見書并不是最終的結論,在申請宣告民事行為能力的案件中,被告方曾申請重新鑒定,但由于鑒定機構沒有達到資質要求,因此被告方申請撤訴,但不能由此認為被告認可此份鑒定意見書。原告有穩(wěn)定經濟來源,其收入由被告領取后用于支付原告養(yǎng)老院的相關費用,不足部分由被告方墊付。原告雖為系爭房屋的承租人,但長期居住在敬老院,并非系爭房屋的實際居住人。根據動遷協議及相關政策,獎勵及相關補貼應當由房屋實際居住人享有并分割。原告的退休收入能保障其基本生活,均等分割價值補償款后,足以保障其基本生活,不具備應當多分的情形。
審理中,本院向上海市閘北第一房屋征收事務所有限公司詢問了該戶居民簽約率遞增獎、高齡慰問金的發(fā)放情況,該公司表示,該戶已發(fā)放居民簽約率遞增獎155,000元及高齡慰問金30,000元,其中高齡慰問金系街道發(fā)放,不體現在征收協議及結算單中。
本院認為,民事主體的人身權利、財產權利以及其他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犯。系爭房屋征收時不符合居住困難戶的標準,故受安置人員由本院根據本案實際情況予以確定。原告為系爭房屋的承租人,在系爭房屋實際居住數十年,后因身體原因方才住入敬老院,而三被告戶籍在冊且實際居住至系爭房屋征收之時,在他處也未享受過福利分房或利益,故原、被告均應為系爭房屋征收時的受安置人員,均有權參與系爭房屋征收補償款的分割。被告認為本次起訴并非原告真實意思表示,要求對起訴狀及授權委托書中原告的簽名進行筆跡鑒定。本院認為,經司法鑒定,原告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本案審理中本院也曾詢問原告本人意愿,本次起訴確為原告真實意愿,故被告要求進行筆跡鑒定的申請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準許,原告亦有權就其所享有的征收補償款份額進行處分。根據庭審查明情況,原告雖有穩(wěn)定的退休工資,但該筆收入已不足以支付原告每月在敬老院的費用,且原告身患XXX疾病,因本次訴訟長時間在醫(yī)院治療,需花費巨額的醫(yī)療費用,故原告要求對于征收補償款酌情多分的請求,本院予以采納。高齡慰問金3萬元雖系街道發(fā)放,但該款為系爭房屋征收補償而產生,為避免當事人訴累,本院予以一并處理。結合系爭房屋的來源、實際居住情況、房屋征收補償款的具體組成、街道補助等因素,本院酌情確定原告陳某美可分得的征收補償款數額為400萬元。原告耄耋之年,膝下子女眾多,本可四代同堂,享天倫之樂,家庭成員亦應遵循中華民族敬老、養(yǎng)老、助老的美德。本案糾紛因系爭房屋征收而起,政府征收系爭房屋進行舊城區(qū)改建,是家庭改善居住環(huán)境,提高生活質量的民生舉措,但因家庭糾紛,各方爭執(zhí),原告多次入院治療、搶救,實與政府改善民生之初衷相悖,望之后各方能夠相互體諒、換位思考、對于原告的贍養(yǎng)照顧事宜多溝通協商,不要再生嫌隙,共同維護家庭和睦。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一條、第十三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孫某驍、袁某某、孫妍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五日內給付原告陳某美征收補償款400萬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113,933.7元,由原告陳某美負擔29,678.7元,被告孫某驍、袁某某、孫妍負擔84,255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董??錕
書記員:羅海鳴
你的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表示必填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