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陳和平,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居民,住湖北省巴東縣。
委托訴訟代理人:高文書,湖北必勝律師事務(wù)所律師。特別授權(quán)。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魯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居民,住湖北省巴東縣。
上訴人陳和平因與被上訴人魯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不服湖北省巴東縣人民法院(2017)鄂2823民初10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7年5月17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陳和平上訴請求:請求改判上訴人陳和平償還被上訴人魯某某借款90000元,并自2014年12月20日起至還款之日止按年利率6%支付資金占用期間的利息。事實與理由:原審判決認定被上訴人魯某某以現(xiàn)金的方式向上訴人陳和平交付借款60000元,不屬于客觀事實,也無證據(jù)證實,屬于認定事實錯誤,應(yīng)予糾正。被上訴人亦未向法院提供證據(jù)證實60000元現(xiàn)金的資金來源。上訴人陳和平給被上訴人出具的15萬元的借條中包含按月息5分計算一年的利息。請求二審公正裁決。
魯某某辯稱,一審法院認定事實準確,與客觀事實相符。上訴人主張的事實缺乏有效證據(jù)證實,請求依法維持一審判決。
魯某某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請求判決被告陳和平償還原告魯某某借款本金150000元以及給劉啟興擔(dān)保借款30000元,自借款之日至還清之日止,按照月利率3%向原告支付利息,被告承擔(dān)本案訴訟費用。事實與理由:原告魯某某于2013年12月19日給陳和平借款150000元,用于生意周轉(zhuǎn),并口頭約定月利息為3分,當時被告承諾一年內(nèi)償還本息。2013年11月3日,原告魯某某又給劉啟興借款30000元,并由陳和平簽字擔(dān)保,當時承諾一個月后償還全部本息,但是被告至今分文未償還,原告魯某某曾多次找陳和平追討這兩筆借款,被告總是以各種理由拖欠還款?,F(xiàn)請求法院依法裁決。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2013年12月19日,被告陳和平找原告魯某某借款150000元,用于生意周轉(zhuǎn),承諾一年內(nèi)還清,為此,原告通過銀行給被告轉(zhuǎn)款90000元,另交付現(xiàn)金60000元,當日,被告給原告出具了借條。借款到期后,原告多次找被告追討,被告一直拖欠未還。原告于2017年1月3日訴至法院。
訴訟中,原告魯某某自愿撤回了要求陳和平償還魯某某給劉啟興擔(dān)保借款30000元的訴訟請求。
一審法院認為,原告向本院主張要求被告償還150000元借款的事實,有被告親筆借條、銀行轉(zhuǎn)款憑證及證人證言在案佐證,足以認定。被告提出“沒有收到原告出借款”和“超過訴訟時效”之抗辯理由不能成立。關(guān)于借款利息,因庭審中被告對原告提出的月利率30‰之口頭約定未認可,原告沒有證據(jù)證實,一審法院不能確信有該約定,原告可主張自借款逾期之日按年利率6%支付資金占用期間的利息。
綜上,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人民法院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九條第二款第(一)項的規(guī)定,判決:被告陳和平償還原告魯某某借款150000元,并自2014年12月20日起至還款之日止按年利率6%支付資金占用期間的利息。限被告在本判決生效后一個月內(nèi)付清。案件受理費3350元,減半收取1675元,由被告陳和平承擔(dān)。
本院二審期間,雙方當事人均未向本院提交新證據(jù)。
經(jīng)審理,本院對一審查明的事實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本案二審爭議的焦點為:上訴人陳和平給被上訴人魯某某出具的150000元的借條中是否包含有按月息5分計算一年的利息。上訴人稱其為魯某某出具的借條150000元中包含有利息以及原審判決認定被上訴人魯某某以現(xiàn)金的方式向上訴人陳和平交付借款60000元不屬實,但未提供證據(jù)予以證實,其上訴理由不能成立。上訴人陳和平是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公民,其親筆書寫的借條載明“今借到魯某某人民幣拾伍萬元整(一年內(nèi)還清)”,陳和平對出具借條將要承擔(dān)的民事法律責(zé)任是明知的。故一審法院判決由陳和平償還魯某某借款150000元并自2014年12月20日起至還款之日止按年利率6%支付資金占用期間的利息是正確的。
綜上所述,上訴人陳和平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應(yīng)予駁回;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應(yīng)予維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1300元,由上訴人陳和平負擔(dān)。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江開德 審判員 劉 紅 審判員 宋祖軍
書記員:張寧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