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裁判文書網
行為人辦理續(xù)貸手續(xù)時,銀行并未要求借款人出具相關證明。且銀行明知該貸款的實際用款人為他人,故不存在銀行陷入認識錯誤而處分財產的情況,上訴人不構成貸款詐騙罪。
(2016)蘇05刑終77號
(一)合同詐騙
被告人鄭建龍系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鎮(zhèn)潦里村村民,蘇州市吳中區(qū)東山鎮(zhèn)潦里高田(10)東高田33號(以下簡稱“33號房”)與東山鎮(zhèn)潦里村開發(fā)區(qū)別墅區(qū)38號(以下簡稱“38號房”)兩幢別墅均系被告人鄭建龍的宅基地自建房,其中位于高田村10組的房屋所有權證號為06000341,所有權人登記為鄭建龍。
就與33號房有關的借貸合同及房屋買賣合同簽訂情況,具體分述如下:
2013年10月28日鄭建龍、萬某作為出賣方,劉某丙作為買受方簽訂房屋買賣協(xié)議一份,合同述出賣方鄭建龍因借欠買受方100萬,經協(xié)商一致將東高田33號作235萬賣與劉某丙,同日劉某丙向萬某賬戶轉賬135萬元。
葉某與鄭建龍簽訂借款150萬元的《借款抵押合同》中約定為保障資金的安全性,到期未能將款項歸還的,鄭建龍同意將房權證標號為東山字第××的房屋以200萬元出讓給葉某,2013年11月18日至2013年12月期間,共向萬某賬戶轉賬101.8萬元,后葉某收到利息5萬元。2014年1月20日鄭建龍、萬某與葉某簽定《房屋買賣合同》,將坐落于高田村10組的房產證號為06××41號的房屋出賣給葉某,合同述已付款145萬。
2014年1月15日鄭建龍、鄭佳、萬某與吉某簽訂《拆遷自建房屋買賣合同》,以人民幣300萬將東高田33號房屋出賣給吉某。馬偉娟于2014年1月15日向萬某賬戶轉賬100萬,摘要為“向吉某借款”,2014年1月14日吉某向萬某轉賬100萬元。
就與38號房有關的借貸合同及買賣合同簽訂情況,具體分述如下:
2013年10月21日鄭建龍、萬某、鄭佳、葉曉亮與黃某簽訂《農村自建住房買賣協(xié)議》,將位于潦里開發(fā)區(qū)38號的房屋以150萬的價格出售給黃某,支付方式為一次性支付。2013年10月22日黃某向萬某轉賬804000元,2013年11月5日向萬某轉賬50萬。
2013年10月28日鄭建龍、萬某作為出賣方,劉某丙作為買受方簽訂《房屋買賣協(xié)議書》一份,合同述出賣方鄭建龍因借欠買受方100萬無力償還,經協(xié)商一致將潦里開發(fā)區(qū)38號房屋出賣。
2013年11月20日鄭建龍、萬某(鄭建龍之妻)、鄭佳(鄭建龍之女)與吉某簽訂《拆遷自建房屋買賣合同》,約定以人民幣240萬將潦里村開發(fā)區(qū)38號別墅出賣給吉某,支付方式為2013年8月8日前已支付40萬(37.6萬轉賬,2.4萬現(xiàn)金),2013年10月12日已支付購房款200萬(180萬轉賬、20現(xiàn)金),交房時間為2014年1月29日。馬偉娟于2013年8月8日向鄭建龍賬戶轉賬37.6萬元,摘要為“借款”,馬偉娟于2013年10月12日向萬某賬戶轉賬180萬元。
(二)貸款詐騙
經查,劉某甲、陳某甲、朱某、陳某乙、周某乙、鄭某乙、李某、劉某乙、鄭某甲、萬某等十人(以下簡稱“借款人”)均分別在2013年2月、4月從蘇州銀行取得用途為養(yǎng)蟹的貸款50萬元,貸款均約定于2014年1月20日到期。上述貸款到期前后,蘇州銀行東山支行對借款人進行了催收并得知實際用款人為上訴人鄭建龍,便同時對鄭建龍進行催收(鄭建龍本身也有貸款即將到期)。后蘇州銀行東山支行于2014年1月27日與借款人辦妥相關存量貸款周轉續(xù)貸手續(xù),并追加鄭建龍及其親屬(配偶萬某、女兒鄭佳、女婿葉曉亮)保證擔保以強化貸款擔保措施。辦理完畢上述手續(xù)后,上述10名借款人均于當日將所結欠的貸款本息如數(shù)歸還蘇州銀行東山支行(由鄭建龍向周某丙借款后歸還了蘇州銀行)。次日,蘇州銀行東山支行按約向上述10名借款人分別發(fā)放50萬元續(xù)貸貸款(《個人額度借款支用單》中均注明“存量周轉,逐年壓降”字樣),貸款到期日為2015年1月20日。2013年度的養(yǎng)蟹貸款需要村委會出具的“養(yǎng)殖證明”,2014年1月28日的續(xù)貸貸款未要求借款人出具“養(yǎng)殖證明”。
關于鄭建龍是否構成貸款詐騙罪的問題,經查,借款人與蘇州銀行于2014年1月28日簽訂的“養(yǎng)蟹”貸款合同系2013年度“養(yǎng)蟹”貸款的續(xù)貸合同,貸款原始發(fā)放時間均在2013年2月、4月或更早。辦理續(xù)貸手續(xù)時,并未要求借款人出具養(yǎng)殖螃蟹的證明。且蘇州銀行明知該貸款的實際用款人為鄭建龍,故不存在蘇州銀行陷入認識錯誤而處分財產的情況,上訴人不構成貸款詐騙罪,原判決認定上訴人鄭建龍犯貸款詐騙罪不當,本院予以糾正。上訴人鄭建龍的該上訴理由及其辯護人的相關辯護意見,本院予以采納。
關于鄭建龍是否構成合同詐騙罪的問題,經查,上訴人鄭建龍在33號房已與劉某丙簽訂買賣合同并向劉某丙收取135萬元資金的情況下,為向葉某借款,隱瞞房屋已簽訂買賣協(xié)議的事實,又與葉某就33號房簽訂借款抵押協(xié)議,后從葉某處獲得資金101.8萬元(后支付利息5萬元);為向吉某借款,再與吉某就33號房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后從吉某處獲得資金200萬元。本院認為,上訴人鄭建龍為向他人借款,隱瞞其與他人已就33號房簽訂買賣協(xié)議、無法再用33號房來保障借款本息的事實,又與葉某、吉某簽訂房屋抵押或買賣合同并取得資金,其行為既侵犯了被害人的財產權,又侵犯了市場經濟秩序,構成合同詐騙罪。上訴人的該上訴理由及辯護人的相關辯護意見,本院不予采納。
本院認為,上訴人鄭建龍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中騙取被害人共計人民幣2968000元,數(shù)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構成合同詐騙罪。上訴人鄭建龍自動投案,歸案后如實供述其犯罪事實,雖對行為性質提出辯解,仍應認定為自首,綜合上訴人的犯罪情節(jié),依法對其減輕處罰。原判決對上訴人鄭建龍犯合同詐騙罪認定事實清楚,證據(jù)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但對貸款詐騙罪部分認定事實不清,證據(jù)不足,本院予以糾正。
一、撤銷蘇州市吳中區(qū)人民法院(2014)吳刑二初字第0473號刑事判決。
二、上訴人鄭建龍犯合同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
(刑期從判決執(zhí)行之日起計算。判決執(zhí)行以前先行羈押的,羈押一日折抵刑期一日,即自2014年3月4日至2022年3月3日止;罰金于本判決生效后一個月內繳納并上繳國庫。)
三、責令上訴人鄭建龍退賠人民幣九十六萬八千元給被害人葉銘;退賠人民幣二百萬元給被害人吉順慶。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