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龍
郭某甲(曾用名郭某
郭某某(曾用名郭某
郭某甲、郭某某法定代理人郭海龍
關保祥(河北德律律師事務所)
灤平縣中興路街道鞍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第二居民組
羅海濤(河北意祥律師事務所)
宮樹明(河北意祥律師事務所)
原告郭海龍,河北省灤平縣人,住灤平縣。
原告郭某甲(曾用名郭某,原告郭海龍之長子),住灤平縣。
原告郭某某(曾用名郭某,原告郭海龍之次子),住灤平縣。
原告郭某甲、郭某某法定代理人郭海龍(系二原告之父),河北省灤平縣人,住灤平縣。
委托代理人關保祥,河北德律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灤平縣中興路街道鞍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第二居民組。
負責人權順,職務組長。
委托代理人羅海濤,河北意祥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宮樹明,河北意祥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郭海龍、郭某甲、郭某某與被告灤平縣中興路街道鞍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第二居民組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一案,原告于2014年9月29日向本院起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14年11月11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郭海龍及原告郭海龍、郭某甲、郭某某委托代理人關保祥,被告灤平縣中興路街道鞍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第二居民組負責人權順及其委托代理人宮樹明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郭海龍、郭某甲、郭某某訴稱,三原告系被告灤平縣中興路街道鞍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第二居民組成員,2009年灤平縣人民政府根據城鎮(zhèn)建設要求,征用了二組國儲庫西側土地17.4135畝,每畝30萬元,合款5224050.00元,根據二組村民同意的分配方案,每名成員應當分得38350.00元,三原告一家應分得115050.00元。2013年二組所有的位于西街的市場樓及院落被征占建設公交站,也是按二組村民同意的分配方案除了集資應分得的部分外,每名成員應當分得97420.00元,三原告一家應分得292260.00元。被告拒絕給付。故訴至你院,要求被告給付原告應分得土地補償款115050.00元及市場樓院補償款292260.00元,共計407310.00元。
被告灤平縣中興路街道鞍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第二居民組辯稱,
一、市場樓所占土地為國有土地,并非承包地征收性質,市場樓經村民投資建設到出賣具有商品屬性,系村民經營所得收益,該收益被答辯人無權主張權利,無權要求分配。
1998年11月5日鞍匠屯二組村民經村民會議表決同意在灤平縣城中心建一農貿市場,建成后權屬由二組集體享有,利益及損失由二組村民共享和分擔。建樓投資合計55萬元,其中鞍匠屯二組村民自投資金20萬元,借貸款35萬元。2013年,該市場樓出售共得900萬元,其中樓房評估205萬元,土地補償695萬元。2013年5月23日,鞍匠屯二組經村民會議形成該款項的分配方案,樓房評估的205萬元按照投資入股比例在村民間分配。土地補償款695萬按照現有人口89口分配。
該市場樓所占土地系國有土地,根本不涉及承包地補償分配問題。而被答辯人對于市場的籌建決定、投資建設皆沒有參與,人力物力上都沒有絲毫貢獻,其無權也無理索要任何補償款的分配。
二、鞍匠屯二組經民主議定程序形成的補償款分配方案不同意被答辯人參與分配,其無資格主張參與補償款分配。
2009年5月6日鞍匠屯二組經民主議定程序決定征地補償款不同意被答辯人參與分配,2009年5月7日鞍匠屯二組針對國儲庫西側土地被征收補償款形成分配方案,因村民會議不同意被答辯人參與分配而將該款項進行保留。后于2009年8月8日再次經村民會議表決不同意被答辯人分配征地款項。與此同時,原告郭海龍等8人于2009年6月15日向灤平縣農牧局提出申請,請求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并參與征地款分配。灤平縣農牧局作出灤農牧字(2009)第85號行政裁決,裁決原告等8人具有鞍匠屯二組成員資格且有權參與征地補償款分配。鞍匠屯二組因此提起訴訟,后經灤平縣法院以及承德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撤銷了灤平縣農牧局作出的灤農牧字(2009)第85號行政裁決。
承德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并生效后,鞍匠屯二組于2011年1月25日將之前保留的郭海龍等9人的補償款依法在村民之間進行分配。
三、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是分配征地補償款的前提,被答辯人不具有鞍匠屯二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其無權參與征地補償款分配。
1、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是分配征地補償款的前提。
2、已生效行政判決書已經撤銷政府部門對被答辯人作出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
2014年3月31日灤平縣人民政府做出灤政認決字(2014)第3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書認定被答辯人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鞍匠屯二組認為灤平縣政府的行為無事實依據和法律依據,因此訴至承德市中級人民法院。后該案經雙灤區(qū)人民法院審理做出(2014)雙灤行初字11號判決書,撤銷灤政認決字(2014)第3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書??梢姳淮疝q人并不具有鞍匠屯二組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3、被答辯人不滿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實質要件。
本案中,被答辯人能夠滿足的條件只有集體經濟組織所在地常住戶口。而單純的具有戶口只是形式要件。被答辯人長期在外務工,且不具有承包地,并未以本集體土地為其基本生活來源、基本生活保障,在村里沒有房,也未在本村居住、生活,未承擔本村集體的任何義務,也未履行繳納三提五統,沒有參加過村小組的任何會議,沒有參與過村小組的各項選舉、未出義務工、未參與村小組的掃雪、打井等等一切活動。其并不滿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實質要件因此不具有鞍匠屯二組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綜上可知,被答辯人無論于法律層面上還是事實層面上都不具有鞍匠屯二組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而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是參與征地補償款分配的實質性前提。被答辯人無權參與鞍匠屯二組征地補償款的分配。
四、被答辯人不具有承包地,而具有承包地是參與承包地征收補償款分配的根本條件,被答辯人因此無權要求分配補償款。
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二十六條等的規(guī)定,承包地征收補償款是針對承包地農戶進行的補償。無論是參與補償的程序還是補償的費用種類都與具有承包地這一屬性緊密相關。被答辯人不具有承包地,何來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費?何來土地補償費?其早已與鞍匠屯二組脫離了關系常年在外經商何來安置補償費?而且根據對鞍匠屯村及有關農戶的《聽證告知書》可知,有權分配安置補償費的村民需滿足“享有第二輪土地承包權”這一條件。被答辯人不具有承包地,其無權參與征地補償款分配。
五、被答辯人的訴訟請求無事實與法律依據,應予駁回。
1、戶籍不是判斷取得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唯一因素,具有戶籍不是參與補償款分配的依據。
2、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是獲得承包地征收補償款的前提。
綜上,第一、國儲庫西側土地系集體未發(fā)包的土地,市場樓房屬于村民投資經營的商品,被答辯人要求參與該兩項補償款分配的訴求均不符合承包地征收補償款分配糾紛的案由性質,被答辯人的訴訟請求應予駁回。第二、鞍匠屯二組經民主議定程序不同意被答辯人參與補償款分配,村民會議程序及內容合法且已經村委會批準,補償款也已發(fā)放完畢。被答辯人無權要求參與分配。第三、市場樓系商品性質,不涉及承包地征收補償費分配問題。被答辯人無權要求分配村民投資經營所得收益。第四、被答辯人不具有鞍匠屯二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其無權參與任何土地補償款分配。第五、被答辯人不具有承包地,其無任何依據參與補償款的分配。第六、被答辯人不具有參與補償款分配的條件,其意圖獲得金錢利益卻損害二組村民權益的行為不應被縱容。
原告當庭出示如下證據:
1號證據郭海龍居民身份證。證明郭海龍的身份證明;
2號證據郭海龍、郭某甲、郭某某的戶籍證明,常住人口登記卡。證明上述三人均為農業(yè)人口,系灤平縣灤平鎮(zhèn)西街村村民;
3號證據灤平縣地管理局1992年1月5日頒發(fā)郭海洋、郭海龍宅基地使用證。證明郭海龍系西街村農業(yè)人口,在灤平鎮(zhèn)西街村建房,是西街村村民;
4號證據,灤平縣人民政府對郭海龍、趙海俠征收計劃生育費決定書。證明郭海龍系灤平縣灤平鎮(zhèn)西街村村民,因超計劃生育受到灤平鎮(zhèn)人民政府處罰。
5號證據,郭海龍因超計劃生育交費單據三張。證明郭海龍系灤平縣灤平鎮(zhèn)西街村村民,因超計劃生育受到灤平鎮(zhèn)人民政府處罰。
6號證據,郭海龍、郭某甲、郭某某、參加灤平縣新型農村合作醫(yī)療證。證明郭海龍、郭某某、郭某甲享受農村經濟組織成員醫(yī)療保險待遇;
7號證據,郭海龍參加灤平縣農村社會養(yǎng)老保險記錄。證明郭海龍享受農村經濟組織成員社會養(yǎng)老保險待遇;
8號證據,2007年12月4日,西街二組后補農業(yè)人口土地補償費分配名單。證明2007年,因修路占用西街二組(現鞍匠屯社區(qū))土地,郭海龍一家三口分得土地補償款31410.00元;
9號證據,西街二組上報的綜合樓出租、土地出租、公路占道補償分配方案和分配花名表。證明2008年11月19日,西街二組(現鞍匠屯社區(qū))召開村民會議,研究綜合樓出租、土地出租、樓前管道賠償及公路占道款分配方案,郭海龍在該分配方案簽名,并領取相應補償款8800.00元;
10號證據,郭海龍于1998年7月8日、2007年11月19日交納“三提五統”費用收據。證明郭海龍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形成權力和義務關系,盡到村民交納土地稅等;
11號證據,灤平縣教體局職工張叔士親筆證言(2014年10月25日)。證明張樹士于1989年4月至1999年11月種灤平鎮(zhèn)西街村二隊村民郭海龍、郭海洋物資局西庫路西菜園子(按人口分得土地)到二輪土地延包為止;
12號證據,2009年鞍匠屯居民委員會二組征地款分配方案。證明2009年灤平縣政府征用二組土地17.4135畝,每畝補償地款30萬元,共計補償522.405萬。二組為郭海洋、郭海龍、高秀珍三戶八口人預留補償款306800.00元;
13號證據,2013年鞍匠屯居民委員會二組出售市場樓院補償方案及二組居民分配出售市場樓院款明細表。證明郭海龍三口人未領取補償款;
14號證據,2014年11月3日由灤平縣中興路街道鞍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出具的證明材料一份。證明郭海龍于1980年4月在該居民組建房,2007年郭海龍參加了二組土地補償款分配。
被告的質證意見為:證據1、2:郭海龍居民身份證、郭海龍、郭某甲、郭某某戶籍證明。對真實性無異議。該證據僅能證明郭海龍等戶籍在鞍匠屯第二居民組,具有戶籍不是參與分配承包地征收補償款的依據。
證據3:郭海洋及郭海龍宅基地使用證。對真實性無異議。與本案無關聯性。1、具有宅基地使用證不是參與補償款分配的條件。2、具有宅基地使用權證不是具有集體經濟成員資格的條件。3、郭海龍在鞍匠屯二組實際上沒有宅基地。
證據4、5、6、7:征收計劃生育費決定書、超生繳費單據、新農合證、養(yǎng)老保險記錄。對真實性無異議。與本案無關聯性,且醫(yī)療證與養(yǎng)老保險證不是郭海龍等具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依據,更不是參與補償款分配的依據。
證據8、9:2007年12月4日和2008年11月19日補償費分配名單。對真實性無異議。該份證據與本案無關,郭海龍等此前曾參與部分補償費分配,不代表其有權參與鞍匠屯二組所有補償款分配。
證據10:郭海龍繳納“三提五統”收據。對真實性無異議。與本案無關聯性。繳納三提五統不是參與分配補償款的依據。
證據11:張樹士證言。對真實性有異議。1、郭海龍曾具有菜園子不是參與補償款分配的依據。2、郭海龍在二輪土地承包時未分得土地。
證據12:2009征地款分配方案。對真實性無異議。因二組村民不同意郭海龍等9人參與補償款分配,分配方案對該款項爭議部分予以保留。若無爭議,分配方案無需將此款單列為“留款部分”。該分配方案不能證明郭海龍有權取得補償款。
證據13:2013年市場樓補償款分配方案及分配花名表。對真實性無異議。根據該分配方案,郭海龍等無權參與分配。
證據14:梁作華證言。對真實性有異議,證言表述內容皆不能證明郭海龍等有參與補償款分配的權利。
被告當庭所舉的證據為:
提供第一組證據1-7號:
1、2009年2月19日灤平縣征收鞍匠屯二組國儲庫西側土地聽證告知書一份;
2、2009年5月6日鞍匠屯二組會議記錄;
3、2009年5月7日鞍匠屯居委會二組征地款分配方案;
4、2009年8月8日西街二組會議記錄;
5、2011年1月25日鞍匠屯二組關于分配之前對郭海龍等9人留款的請示;
6、2011年11月27日鞍匠屯二組分款名單;
7、2013年5月23日鞍匠屯二組會議記錄;
以上第一組證據證明:
1、根據聽證告知書可知,有第二輪土地承包權是參與國儲庫西側土地補償款分配的條件。郭海龍在第二輪土地承包時未分得土地其無權參與土地補償款分配。
2、2009年5月6日鞍匠屯二組居民通過村民會議形式表決通過不同意將縣政府征收國儲庫西側土地補償款分配給郭海龍。
3、2009年5月7日征地補償款分配,對郭海龍等9人份額進行保留,待爭議解決再處理。
4、2009年8月8日西街二組再次通過民主議定程序不同意郭海龍等9人參與補償款分配。
5、因郭海龍等訴請分配補償款未得到法院支持,承德市中院終審判決生效后,2011年1月25日,鞍匠屯二組請示將之前對該9人留款部分進行分配。
6、截止到2011年11月27日,對郭海龍等9人留款部分分配完畢。
7、2013年5月23日鞍匠屯二組居民通過村民會議形式表決通過出售市場樓房、院落補償費分配方案,郭海龍作為“空掛戶”人員,不在分配之列。
第二組證據8號證據:8、承德市雙灤區(qū)人民法院(2014)雙灤行初字第8號行政判決書。
證明要點:法院經審理已經撤銷灤平縣人民政府對郭海龍做出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郭海龍不具有鞍匠屯第二居民組成員資格,其無權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
第三組證據9號證據:9、葛占友、鄧國云、權志國、魏百平、梁志金等人證明。
第三組證據的證明要求點:郭海龍等八人將戶口遷入鞍匠屯二組,只是為達到合法批宅基地的目的。其在鞍匠屯二組沒有房屋和土地。郭海龍及其親屬20多年來,遠在北京生活、經商,從未與鞍匠屯居委會第二組形成過固定的關系,不在本村組織生產、勞動。未與村集體及小組有過固定的生產、生活關系,八人從未具有過集體組織成員資格,也從未得到本經濟組織其他成員認可。
第四組證據10-13號證據:
10、西街二組1998年11月5日關于籌建市場的村民會議記錄一份。
11、灤平縣中興路街道安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會出具的關于范桂芝、郭海龍等9口人未參與市場籌建、選舉等事宜證明一份。
12、梁作華出具的關于范桂芝、郭海龍等9口人未參與市場籌建、選舉等事宜證明一份。
13、灤平縣中興路街道安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和梁作華共同出具的范桂芝、郭海洋4口、郭海龍3口、郭海洋1口入戶后基本情況的證詞一份。
第四組證據的證明要點為:
1、1998年鞍匠屯二組村民召開會議通過籌建市場決定,該決定郭海龍未參與。
2、有關籌建市場的決定、投資、借款、出義務工等事宜和換屆選舉等事宜郭海龍皆沒有參與。
3、郭海龍未參加過小組的義務勞動;未繳納過統籌款、義務工款;未參加過選舉。與小組成員沒有過任何往來。
原告的質證意見為:
一、對被告出示第一組證據質證意見為:
1號證據,被告方提供的聽證告知書,我方認為是被告代理人對告知書的本意進行了歪曲的解釋。不能證明原告方無權分配土地補償款,且原告方本身具有第二輪延包土地權。第二輪土地延包時,未通知原告方,且原告方也并未放棄延包土地權,是被告剝奪原告延包土地權。不能證明被告方可以拒付土地補償款。
2號、3號、4號證據,原告認為二組召開村民會議是法律允許的,但是內容違法,其內容是多數人的既得利益侵犯了三原告的合法權益,戶籍、建房等均在二組,三原告就是二組的村民。其本身不具有合法性,違背《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十七條規(guī)定,侵犯了原告方合法財產權。
5號證據,證明了對于三原告及范海龍等人給予了留款。
6、7號證據不具有合法性,不予認可。
被告所謂原告方為“空掛戶”人員,是錯誤的。
其一、所謂“空戶口”是指有戶口而無戶籍上的人,實質是假戶口或者戶籍上的人已死亡。
其二、原告方戶籍是公安機關辦理的,戶籍所在地為鞍匠屯社區(qū)二組,是農業(yè)家庭人口。
其三、第一輪土地承包時,原告方分得承包地。
其四、原告方向集體經濟組織交納“三提五統”費用,盡了村民應盡義務。
其五、2007年12月4日和2008年11月19日,原告方二次參與二組土地補償費分配,并領取相應補償款。
其六、原告方外出打工,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基本國情需要,符合國家政策,決不是“空掛戶”。
二、對被告出示第二組證據質證意見為:
8號證據,原告方認為具有真實性、合法性、相關性。原告方不同意被告的證明目的。誠然(2014)雙灤行初字第8號行政判決,撤銷被告灤平縣人民政府于2014年3月31日作出的灤政認決字(2014)第3號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認定決定,但并沒有判決認定郭海龍不具有鞍匠屯第二組成員資格,更沒有判定郭海龍無權要求分配征地補償款。被告主張屬于夸大和任意解釋。而且該判決僅認為灤平縣政府不能引用《村民組織法》第二十七條第三款作為依據,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進行確認,故予以撤銷。因此被告的證明目的是錯誤的理解該判決。
(2014)雙灤行初字第8號行政判決審理查明部分:“經審理查明:1978年,郭海龍隨父親郭慶林,母親王玉珍遷入原后營子公社西街大隊六隊。1980年,又遷入西街大隊二隊(現鞍匠屯社區(qū)二組),并建房落戶。1982年第一輪土地承包時,郭海龍家庭(王玉珍、郭海軍、郭海洋、郭海龍、郭海燕五口人)分得了土地。1984年,郭海龍和高秀珍結婚,高秀珍戶口遷入鞍匠屯社區(qū)二組。后郭海龍和高秀珍到北京打工,其承包地交由他人耕種。2001年郭海龍和高秀珍離婚。2002年郭海龍再婚,再婚后生育郭某甲、郭某某,均入到郭海龍戶下。1999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時,第三人郭海龍一家未能分得承包地。2007年,因修路占用鞍匠屯社區(qū)二組土地,第三人郭海洋龍一家三口分得征地補償款31410元,并被扣繳1992年到2000年提留款。2008年11月19日,鞍匠屯社區(qū)二組召開村民會議,研究綜合樓出租、土地出租、樓前管道賠償及公路占道款分配方案,第三人郭海龍在分配方案上簽名,并領取了相應補償款。2009年,原告位于九十畝地土地被征用,在分配該征地補償款時,鞍匠屯社區(qū)二組為郭海洋、郭海龍、高秀珍三戶八口人預留了補償款306800元,后原告于2011年將該預留款分配?!睂υ摬糠质聦嵱枰宰C明無需舉證。
三、對被告出示第三組9號證據的質證意見為:
1、不符合《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若干規(guī)定》,屬于一人書寫多人簽名,不符合證據形式。
2、葛占友、鄧國云、權志國、魏百平、柴志金等人均系鞍匠屯社區(qū)二組居民與本案有利害關系。且應出庭作證,在當時有些證人為未成年人,不予認可。
3、證言缺乏真實性,與事實不符。原告方戶籍在二組,蓋房在二組,第一輪土地承包在二組,交納“三提五統”在二組,生產生活在二組,二次分得土地補償款在二組,新農合醫(yī)保在二組,失地社會保險在二組。
四、對被告出示第四組證據質證意見為:
第四組證據不具有真實性,不具有合法性及關聯性。市場樓、院是第二組的集體財產,原告當然也享有村民同等份額;當時投入20萬不是集資,而是二組本身應分配的補償款。在鞍匠屯居委會《關于二組分配房租籌款項的請示》中有表述,建市場樓院時土地使用權仍是二組的,原告戶籍、建房、兩次分得補償款、生產生活等均在二組,故原告應分得補償款項。綜上被告所舉證據不能證明原告三人不具有二組村民資格,三原告屬于二組村民,應享受村民待遇。
本院認為,2009年,被告所有的位于九十畝地處的17.4135畝土地被征用,被告所得的征地補償款和2013年5月23日出售樓房、院落補償款均屬于被告的集體收益。
1978年,郭海龍隨父親郭慶林,母親王玉珍遷入原后營子公社西街大隊六隊。1980年,又遷入西街大隊二隊(現鞍匠屯社區(qū)第二居民組),并建房落戶。1982年第一輪土地承包時,郭海龍家庭(王玉珍、郭海軍、郭海洋、郭海龍、郭海燕五口人)分得了土地。1984年,郭海龍和高秀珍結婚,高秀珍戶口遷入鞍匠屯社區(qū)二組。后郭海龍和高秀珍到北京打工,其承包地交由他人耕種。2001年郭海龍和高秀珍離婚。2002年郭海龍再婚,再婚后生育郭某甲、郭某某,均入到郭海龍戶下。1999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時,郭海龍一家未能分得承包地。2007年,因修路占用鞍匠屯社區(qū)二組土地,郭海洋龍一家三口分得征地補償款31410.00元,并被扣繳1992年到2000年提留款。但是三原告戶籍未發(fā)生變化。原告交過提留款。原告郭海龍的養(yǎng)老保險、三原告的醫(yī)療保險等均在被告處辦理且原告郭海龍曾領取過被告分配的集體收益。被告召開村民會議,表決決議:范桂芝、郭海洋、郭海龍、高秀珍等4戶共9人不享有中興街道鞍匠屯社區(qū)第二居民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灤平縣人民政府于2013年12月12日向被告送達灤政(2013)147號《灤平縣人民政府責令鞍匠屯社區(qū)二組對征地補償款分配方案等問題進行重新表決的通知》。2013年12月17日,被告召開居民會議,表決決議:范桂芝、郭海洋、郭海龍、高秀珍等4戶共9人不享有中興街道鞍匠屯社區(qū)第二組對居民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村民自治章程、村規(guī)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權利的內容。第三款村民自治章程、村規(guī)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違反前款規(guī)定的,由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的人民政府責令改正。灤平縣人民政府認為被告的行為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于2013年12月12日向被告送達灤政(2013)147號《灤平縣人民政府責令鞍匠屯社區(qū)二組對征地補償款分配方案等問題進行重新表決的通知》,責令被告改正。責令改正,應該是責令修改糾正。被告再次表決,但沒有改正。因此,被告的行為違反法律規(guī)定,侵害了原告合法財產權益。對三原告要求被告給付2009年5月18日被告征地款分配方案記載三原告應各分得補償款38350.00元,三人合計115050.00元、2013年5月23日被告出售集體樓房、院落補償三原告應分得集體利益292260.00元,合計主張407310.00元的訴訟請求,本院應予支持。綜上所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八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七條第二款第三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四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由被告灤平縣中興路街道鞍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第二居民組給付原告郭海龍、郭某甲、郭某某集體經濟收益407310.00元,此款由被告灤平縣中興路街道鞍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第二居民組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付清。
本案受理費7400.00元,保全費2770.00元,由被告灤平縣中興路街道鞍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第二居民組承擔。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或者代表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承德市中級人民法院。
本院認為,2009年,被告所有的位于九十畝地處的17.4135畝土地被征用,被告所得的征地補償款和2013年5月23日出售樓房、院落補償款均屬于被告的集體收益。
1978年,郭海龍隨父親郭慶林,母親王玉珍遷入原后營子公社西街大隊六隊。1980年,又遷入西街大隊二隊(現鞍匠屯社區(qū)第二居民組),并建房落戶。1982年第一輪土地承包時,郭海龍家庭(王玉珍、郭海軍、郭海洋、郭海龍、郭海燕五口人)分得了土地。1984年,郭海龍和高秀珍結婚,高秀珍戶口遷入鞍匠屯社區(qū)二組。后郭海龍和高秀珍到北京打工,其承包地交由他人耕種。2001年郭海龍和高秀珍離婚。2002年郭海龍再婚,再婚后生育郭某甲、郭某某,均入到郭海龍戶下。1999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時,郭海龍一家未能分得承包地。2007年,因修路占用鞍匠屯社區(qū)二組土地,郭海洋龍一家三口分得征地補償款31410.00元,并被扣繳1992年到2000年提留款。但是三原告戶籍未發(fā)生變化。原告交過提留款。原告郭海龍的養(yǎng)老保險、三原告的醫(yī)療保險等均在被告處辦理且原告郭海龍曾領取過被告分配的集體收益。被告召開村民會議,表決決議:范桂芝、郭海洋、郭海龍、高秀珍等4戶共9人不享有中興街道鞍匠屯社區(qū)第二居民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灤平縣人民政府于2013年12月12日向被告送達灤政(2013)147號《灤平縣人民政府責令鞍匠屯社區(qū)二組對征地補償款分配方案等問題進行重新表決的通知》。2013年12月17日,被告召開居民會議,表決決議:范桂芝、郭海洋、郭海龍、高秀珍等4戶共9人不享有中興街道鞍匠屯社區(qū)第二組對居民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
《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十七條第二款村民自治章程、村規(guī)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不得與憲法、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的政策相抵觸,不得有侵犯村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合法財產權利的內容。第三款村民自治章程、村規(guī)民約以及村民會議或者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違反前款規(guī)定的,由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的人民政府責令改正。灤平縣人民政府認為被告的行為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于2013年12月12日向被告送達灤政(2013)147號《灤平縣人民政府責令鞍匠屯社區(qū)二組對征地補償款分配方案等問題進行重新表決的通知》,責令被告改正。責令改正,應該是責令修改糾正。被告再次表決,但沒有改正。因此,被告的行為違反法律規(guī)定,侵害了原告合法財產權益。對三原告要求被告給付2009年5月18日被告征地款分配方案記載三原告應各分得補償款38350.00元,三人合計115050.00元、2013年5月23日被告出售集體樓房、院落補償三原告應分得集體利益292260.00元,合計主張407310.00元的訴訟請求,本院應予支持。綜上所述,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八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七條第二款第三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四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由被告灤平縣中興路街道鞍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第二居民組給付原告郭海龍、郭某甲、郭某某集體經濟收益407310.00元,此款由被告灤平縣中興路街道鞍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第二居民組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付清。
本案受理費7400.00元,保全費2770.00元,由被告灤平縣中興路街道鞍匠屯社區(qū)居民委員會第二居民組承擔。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審判長:張連軍
審判員:鄒紅霞
審判員:趙曉月
書記員:周曼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