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一審原告)那海義。
委托代理人劉立新,黑龍江森耀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一審被告)雙城區(qū)聯興鄉(xiāng)永某某村委會,住所地雙城區(qū)聯興鄉(xiāng)永某某。
法定代表人那福志,聯興鄉(xiāng)永某某村委會主任。
上訴人那海義因與被上訴人雙城區(qū)聯興鄉(xiāng)永某某村委會(以下簡稱永某某村委會)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一案,不服雙城區(qū)人民法院(2016)黑0113民初1234號民事裁定,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6年5月3日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審理了本案。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一審認定:那海義與其哥哥那海亮系親兄弟關系,戶籍登記在一個戶口本上,那海亮于1998年第二輪土地承包時分得土地14.7畝,那海亮系聯興鄉(xiāng)永某某五保戶,那海亮于2003年因病去世后,永某某村委會給那海義耕種土地5畝,尚有那海亮土地9.7畝被村委會收回。那海義要求依照繼承法的規(guī)定向永某某村委會索要土地,要求返還永某某村委會收回的土地9.7畝。
那海義訴稱:2003年那海義哥哥那海亮逝世前,那海義和那海亮組成了一個家庭,也在一個戶口本上。那海義和那海亮共同承包了村集體土地14.7畝,2003年那海義因給那海亮治病,從村里借了1800元錢,那海義因為生活困難,一時無法還錢,村里就將那海義承包的地賣了。那海義為了討回土地,多次到鄉(xiāng)政府、縣政府信訪,但一直沒人處理此事。后來村里給了那海義5畝地,尚差那海義土地9.7畝。根據農村土地承包法,農村土地承包采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土地承包中有減人不減地政策。具體體現在承包期內,發(fā)包方不得收回或調整承包地。在承包期內,承包地不應按人口的增減而變化。土地承包時,那海義和那海亮組成一個家庭,是以家庭方式承包的土地,家庭承包的土地在其某一成員逝世,其他成員尚在時,根據法律和政策,是不需由村集體組織收回或是調整的。那海義討要其與那海亮原家庭承包的土地,不是繼承那海亮承包的土地。那海義依法承包的土地,受國家法律保護,請求法院判令永某某村委會返還那海義土地。
永某某村委會辯稱:那海義在村里沒有承包9.7畝土地,不同意返還。
一審裁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采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家庭承包方式,即家庭承包是以農戶為單位而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當承包的農戶中的一人或幾人死亡,承包經營仍然是以戶為單位,戶作為承包經營的單位不可能發(fā)生繼承的問題,承包地仍由其他家庭成員繼續(xù)承包經營,而當承包經營戶的所有成員都死亡,其法律后果是承包經營權的終止。本案中那海義雖然與那海亮在一個戶口本上,但不是同一承包單位。那海亮的承包戶僅有那海亮一個人,且那海義已在村里另行取得了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承包在承包期內,可參照繼承法繼承,不是依照繼承法繼承,家庭成員有繼承土地收益權,沒有繼承土地承包經營權。農村土地的所有權屬于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土地使用權可依法進行流轉,當承包戶的成員均死亡后,村委會有權將土地收回,并依法另行重新發(fā)包。永某某村委會的抗辯理由成立,予以支持。那海義按照繼承法的規(guī)定向永某某村委會索要那海亮的承包田9.7畝,沒有法律依據,不予支持。據此裁定:駁回那海義的起訴。
本院經審理認為:我國農村聯產承包戶中的戶與戶籍中的戶不是同一概念,本案雖那海亮與那海義戶籍登記在同一戶口本中,但永某某農戶承包土地臺賬中,那海義與那海亮分別承包了土地,是分別獨立的兩個承包戶。那海亮承包經營戶下僅有其一人,在其死亡后,該承包經營戶已經不存在,其承包地理應由村集體收回,那海義主張其與那海亮為同一承包經營戶,要求繼續(xù)承包那海亮戶下的土地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裁定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裁定。
本裁定為終審裁定。
審 判 長 孫 云 龍 代理審判員 端木繁輝 代理審判員 尹 紅 杰
書記員:仇 長 科 安娜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