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某在原審法院訴稱:2013年4月5日,呂某的母親付改存與王某簽署《新來福店鋪轉讓合同》,約定合同轉讓款11萬元,王某于2013年12月31日結清,如到期無法還清,剩余款按照當年銀行年利息付給,萬某為擔保人擔保至利息還清為止。合同簽署后,王某接管了店鋪但是未履行給付義務。2014年8月10日,付改存及其配偶孫金良在G15線(沈海高速公路鶴山雅瑤鎮(zhèn)路段)往開平方向3126公里加300米發(fā)生交通事故,二人當場死亡?,F付改存父親付掌文、母親龐仙云及孫金良父親孫軍志、母親胡秀華均已經去世,唯一繼承人為其婚內獨生子呂某,付改存生前多次向萬某、王某索要該款項至今拒不給付,現訴至法院,請求:1、判令王某、萬某給付呂某合同轉讓款11萬元;2、判令王某、萬某給付呂某自2013年12月31日至2014年9月31日利息3630元;3、訴訟費由王某、萬某承擔。
一審被告辯稱
王某在原審法院辯稱:2009年剛開始王某在付改存的店鋪當店員,每月收入800元,付改存利用一些手段,將店面交給王某管理,付改存出房租,總共11萬元,由王某來經營這個店,并不牽扯轉讓的情況,王某只是代為經營。按常理說,如果是轉讓合同,首先要給一定的定金,轉讓合同才成立,轉讓合同是不成立的,現在這個來福店已經不存在了,2011年的時候來福店就已經關門了,付改存脾氣不好。付改存威逼我們的情況下,王某和萬某就簽字了。2013年在付改存威逼的情況下,萬某已經代替王某給了付改存8500元。
萬某在原審法院辯稱:一、當事人的保證合同并未成立,萬某不承擔保證責任;二、退一步說,即使保證合同成立,本案中的保證也是無效保證,是違背萬某的真實意思表示的,萬某不應當承擔保證責任;這事情是王某和呂某父母簽的合同,萬某是見證人,王某是萬某的店員,付改存與萬某之前認識,付改存想把店轉給王某的時候,怕出現問題找不到王某,萬某認識王某,所以付改存非要讓萬某作為他們兩人之間的轉讓合同的見證人,當時萬某并不同意,因為萬某并不清楚他們是怎么轉讓的,但是付改存威逼脅迫想盡各種辦法各種手段甚至辱罵和詛咒萬某和萬某的家人和孩子,萬某被逼的幾乎崩潰的情況下,根本沒有看他們的合同就在合同簽字了,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是保證人的身份,一直以為自己就是中間人。這事情過后在2013年11月26日的時候萬某才發(fā)現合同里有擔保兩個字,就給付改存和王某打電話,說明自己不是擔保只是見證,付改存當時電話里說你和王某說好就行,我這里沒有問題,萬某就找到王某,王某在合同上寫下“萬某只是證明人不是擔保人,沒有丙方一說,這只是甲乙兩方的事”。三、再退一步說,即使是保證合同成立且有效,保證人的保證期間已經屆滿,保證人不再承擔保證責任。付改存與王某的店鋪轉讓合同中并沒有約定保證方式和保證期間,約定了主合同的履行期限為2013年12月31日。根據擔保法的相關規(guī)定,沒有約定保證方式的按連帶保證承擔保證責任,連帶責任保證的保證人與債權人未約定保證期間的,債權人自主債務履行期屆滿之日起六個月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本案原告并沒有在該法定的保證期間內,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保證人的保證責任應當免除。四、無論如何,本案中萬某不能首先承擔保證責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經濟合同糾紛案件有關保證的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七條,保證合同沒有約定保證人承擔何種保證責任,或者約定不明確的,視為保證人承擔賠償責任。當被保證人不履行合同時,債權人應當首先請求被保證人清償債務。強制執(zhí)行被保證人的財產仍不足以清償其債務的,由保證人承擔賠償責任。綜上所述,本案的保證合同并不成立,即使成立也是無效保證,也過了保證期間,無論從哪方面講,萬某都不應當承擔保證責任。
一審法院查明
原審法院經審理查明:2013年4月5日,付改存(甲方)、王某(乙方)、萬某(丙方)簽訂一份《新來福店鋪轉讓合同》,約定:今甲方把416室新來福店,轉讓給乙方,由丙方擔保,總價值金額:11萬元,還款日期為:2013年12月31號,假如到日期沒有還清,剩下款按照當年銀行年利息付給甲方,如本金還不完,先還利息,然后還本金,下一年已此類推,直到還清本金和利息為止,然后解除此合同。如果發(fā)生爭議,由丙方友好協(xié)商,三方協(xié)商完成然后出解決方案,本合同三方各擁有一份,都具有個人所有權所有,三方簽字后合同開始生效。付改存、王某、萬某分別在上述合同上簽字確認。
另查,付改存與孫金良系夫妻關系,二人育有一子呂某。2014年8月10日,付改存與孫金良因交通事故死亡。孫金良之父母孫君志、胡秀華分別于1985年、1994年分別去世;付改存之父母付掌文、龐仙云于2000年、1997年分別去世。
庭審中,呂某表示要求王某承擔還款責任,萬某承擔擔保責任。
原審法院認定上述事實,有結婚證、戶口本、獨生子女證、村委會證明、交通事故責任書及雙方當事人陳述等證據材料在案佐證。
一審法院認為
原審法院判決認定:付改存與王某、萬某簽訂的《新來福店鋪轉讓合同》是雙方當事人真實意思的表示,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F付改存因交通事故去世,其應享有的合同權利、義務由其法定繼承人呂某依法繼承。庭審中,王某辯稱曾經還款8500元,對此事實萬某雖表示認可,但因二人具有利害關系,在無其他證據予以佐證的情況下,對該事實法院不予采信。呂某要求王某支付合同轉讓款及利息的訴訟請求,于法有據,法院予以支持。關于利息標準,雙方未明確約定,呂某主張3630元,數額合理,法院不持異議。當事人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按照連帶責任保證承擔保證責任。當事人對保證擔保的范圍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保證人應當對全部債務承擔責任。萬某在《新來福店鋪轉讓合同》中提供擔保,但對保證方式沒有約定,故應當承擔連帶保證責任,萬某承擔保證責任后有權向王某追償。萬某辯稱擔保不成立,依據不足,法院不予采信。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八條、第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十八條、第十九條、第二十一條、第三十一條之規(guī)定,判決:一、王某于本判決生效后七日內支付呂某合同轉讓款十一萬元及利息三千六百三十元;二、萬某對本判決第一項確定的王某的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萬某在承擔連帶保證責任后,有權向王某追償。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上訴人訴稱
判決后,萬某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訴。上訴請求是:撤銷原判第二項,依法改判確認上訴人不承擔保證責任;本案訴訟費由被上訴人承擔。上訴理由為: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錯誤。《新來福店鋪轉讓合同》是上訴人在被上訴人的母親付改存脅迫下簽訂的。
被上訴人辯稱
王某答辯稱,未提起上訴,萬某不應承擔保證責任。
呂某答辯稱,服從原判,合同合法有效,萬某應承擔保證責任。
本院查明
本院經審理查明,原審法院查明的事實屬實,本院予以確認。上述事實,有雙方當事人在二審期間的陳述等證據材料在案佐證。
本院認為
本院認為: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付改存、王某、萬某簽訂的《新來福店鋪轉讓合同》,系各方當事人真實意思表示,且不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應屬有效。合同成立后,當事人均應依約全面履行各自義務。本案中,《新來福店鋪轉讓合同》中明確約定轉讓價格為11萬元,受讓方為王某,由萬某提供擔保。依據現有證據查明的事實,付改存因交通事故死亡,《新來福店鋪轉讓合同》項下的權利義務應由其繼承人呂某依法繼承,現王某未如期支付轉讓款,合同中對于保證方式亦無明確約定,原審法院據此判令王某向呂某支付11萬元轉讓款及3630元利息,萬某對此承擔連帶保證責任,具備事實及法律依據。萬某上訴所稱簽訂《新來福店鋪轉讓合同》系受付改存脅迫一節(jié),缺乏充分證據佐證,本院不予采信。
綜上所述,原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二審裁判結果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一審案件受理費一千二百五十元,由王某負擔(本判決生效后七日內交納)。
二審案件受理費二千五百七十三元,由萬某負擔(已交納)。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