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德清縣人民檢察院
起 訴 書
本案由德清縣公安局偵查終結,以被告人王某甲涉嫌詐騙罪,于2019年8月14日向本院移送審查起訴。本院受理后,于2019年8月16日告知被告人有權委托辯護人。已依法訊問了被告人,聽取了辯護人韓陽律師的意見,審查了全部案件材料。期間,延長審查起訴期限一次。
經依法審查查明:
2016年9月至11月期間,陳某甲(已判刑)以越南海防市為據點,組織人員進行詐騙活動,其中由陳某乙(已判刑)出資人民幣10余萬元,呂某甲、鄭某某、沈某某、曾某某(均已判刑)及被告人王某甲等人負責日常管理工作,雷某某(已判刑)等人負責詐騙集團的后勤工作,吳某某(已判刑)負責人員招募工作(招募王某乙、吳某甲、吳某乙、吳某丙、吳某丁、陳某丙、甘某某、陳某丁等人,均已判刑),后由李某甲、李某乙、王某丙、蔣某某、朱某某、陳某丁、甘某某(均已判刑)等人作為一、二、三線話務員,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分別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以被害人牽涉“何某某非法洗錢案件”需清查名下資金為由,騙取被害人錢財。具體情況分述如下:
1. 2016年9月16日至9月19日期間,沈某某、鄭某某、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王某丁,騙得人民幣59810元。
2. 2016年9月20至9月23日期間,李某乙、沈某某、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李某丙,騙得人民幣99400元。
3. 2016年9月23日,李某乙、沈某某、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羅某某,騙得人民幣83020元。
4. 2016年9月24日,該詐騙集團的人員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劉某甲,騙得人民幣3200元。
5. 2016年9月27日,王某丙、李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劉某乙,騙得人民幣2200元。
6. 2016年9月28日,沈某某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周某某,騙得人民幣20110元。
7. 2016年10月5日,李某甲、沈某某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高某某,騙得人民幣85410元。
8. 2016年10月5日,該詐騙集團人員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王某戊,騙得人民幣10110元。
9. 2016年10月5日,沈某某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楊某某,騙得人民幣9810元。
10. 2016年10月6日,王某丙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張某甲,共騙得人民幣11100元。
11. 2016年10月6日,沈某某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陳某某,騙得人民幣24110元。
12. 2016年10月7日,該詐騙集團的人員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李某丁,騙得人民幣20110元。
13. 2016年10月8日,鄭某某、沈某某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陳某戊,騙得人民幣11810元。
14. 2016年10月10日,該詐騙集團的人員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彭某某,騙得人民幣13110元。
15. 2016年10月11日,李某甲、沈某某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沈某甲,騙得人民幣49550元。
16. 2016年10月12日,朱某某、沈某某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胡某甲,騙得人民幣4501元。
17. 2016年10月14日,該詐騙集團人員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張某乙,騙得人民幣9510元。
18. 2016年10月14日至10月16日,沈某某、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張某丙,騙得人民幣24320元。
19. 2016年10月18日至10月20日期間,李某乙、沈某某、鄭某某、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向某某,騙得人民幣138810元。
20. 2016年10月20日至10月21日期間,王某丙、朱某某、李某甲、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周某甲,騙得人民幣154010元。
21. 2016年10月21日,該詐騙集團人員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陳某己,騙得人民幣50000元。
22. 2016年10月22日至10月23日,李某甲、沈某某、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李某戊,騙得人民幣81520元。
23. 2016年10月23日,李某乙、李某甲、沈某某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劉某丙,騙得人民幣7901元。
24. 2016年10月24日,李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周某乙,騙得人民幣2500元。
25. 2016年10月25日至10月27日期間,王某丙、沈某某、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徐某某,騙得人民幣182199元。
26. 2016年10月26日,李某甲、沈某某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朱某乙,騙得人民幣9720元。
27. 2016年10月29日,李某乙、李某甲、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王某己,騙得人民幣59910元。
28. 2016年10月29日,朱某某、鄭某某、沈某某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葉某某,騙得人民幣34961元。
29. 2016年10月30日,蔣某某、沈某某、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張某丁,騙得人民幣49905元。
30. 2016年10月30日至10月31日期間,王某丙、李某甲、鄭某某、沈某某、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方某某,騙得人民幣394639元。
31. 2016年11月3日,吳某某、陳某丁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張某戊,騙得人民幣12810元。
32. 2016年11月4日,李某甲、陳某丁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杜某甲,騙得人民幣35200元。
33. 2016年11月4日,朱某某、鄭某某、陳某丁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李某己,騙得人民幣3300元。
34. 2016年11月7日,蔣某某、鄭某某、陳某丁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王某庚,騙得人民幣98320元。
35. 2016年11月7日至11月8日期間,朱某某、李某甲、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韋某某,騙得人民幣41001元。
36. 2016年11月7日,李某甲、沈某某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馬某某,騙得人民幣19910元。
37. 2016年11月9日,沈某某、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胡某乙,騙得人民幣19601元。
38. 2016年11月14日,沈某某、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周某丙,騙得人民幣48301元。
39. 2016年11月15日,該詐騙集團人員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呂某乙,騙得人民幣62020元。
40. 2016年11月18日,李某乙、李某甲、沈某某、陳某丁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付某某,騙得人民幣9981元。
41. 2016年11月26日至11月28日期間,蔣某某、吳某甲、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陳某庚,騙得人民幣399700元。
42. 2016年11月28日,甘某某、沈某某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趙某某,騙得人民幣16110元。
43. 2016年11月30日,李某甲、沈某某、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李某庚,騙得人民幣16001元。
44. 2016年11月29日至11月30日期間,陳某丙、王某乙、吳某某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杜某乙,騙得人民幣13800元。
45. 2016年11月30日,甘某某、呂某甲等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改號的電話等方式聯(lián)系被害人牛某某,騙得人民幣60000元。
被告人王某甲結伙詐騙作案共45起,騙取人民幣2563321元。
認定上述事實的證據如下:
1.銀行賬戶明細、人口信息等書證;
2.證人陳某辛、唐某某、陳某壬等人的證言:
3.被害人徐某某、方某某、陳某庚、王某庚等人的陳述;
4.被告人王某甲的供述和辯解;
5.辨認筆錄、電子物證檢查工作記錄等;
6.電子證物檢查照片等視聽資料。
本院認為,被告人王某甲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結伙他人冒充司法機關工作人員,利用技術手段,實施電信網絡詐騙,詐騙數(shù)額特別巨大,其行為已觸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第二十五條第一款,犯罪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應當以詐騙罪追究其刑事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六條的規(guī)定,提起公訴,請依法判處。
此致
浙江省德清縣人民法院
檢察員:李征
附:
1.被告人王某甲現(xiàn)羈押于德清縣看守所。
2.案卷材料(四十一冊)隨案移送。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