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趙某,女,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廊坊市安次區(qū)室。原告張某1平,女,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廊坊市安次區(qū)室。原告張某2蘭,女,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廊坊市廣陽區(qū)。原告:張某3,女,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廊坊市安次區(qū)。四原告委托訴訟代理人:朱志田,廊坊市安次區(qū)首佳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四原告委托訴訟代理人:邵博忠,河北天樞律師事務所律師。被告:張某4,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廊坊市安次區(qū)。委托訴訟代理人:郭玉梅,女,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廊坊市安次區(qū),系被告張某4兒媳。委托訴訟代理人:趙德志,河北律繹律師事務所律師。
趙某、張某1、張某2、張某3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原告趙某代理張福印出具的房屋財產(chǎn)贈與證明無效;2、依法認定拆遷補償回遷面積300平米及補償203130元、68089.55元屬于原、被告的共有財產(chǎn),由原告趙某取得50%,剩余50%由原、被告均分;3訴訟費由被告負擔。事實與理由,2009年8月22日被告讓原告趙某代理被拆遷房屋所有人張福印書寫了房屋財產(chǎn)贈與證明,同日被告張某4一人代表被拆遷人與北昌西隊村委會簽訂了拆遷補償協(xié)議,當時張福印患半身不遂、小腦萎縮,無行為能力,趙某書寫贈與證明,目的是方便辦理拆遷手續(xù)。2013年8月6日被告張某4領取了補償款,安置的三套樓房登記在自己名下,表示完全占有被拆遷財產(chǎn)。2010年12月8日張福印去世,自此,被拆遷的財產(chǎn)已轉(zhuǎn)化為家庭共有財產(chǎn),應由原、被告分割、繼承。張某4辯稱:原告的訴請一屬于確認之訴,確認贈與無效不能直接列為訴訟請求,應列為證據(jù)提交,涉案土地已由張福印贈與張某4,并且在張福印去世之前由張某4與北昌西隊簽訂了拆遷補償協(xié)議,贈與行為已經(jīng)生效。張某4得到回遷樓及補償款后,張福印沒有其他財產(chǎn),不存在繼承問題,應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提交了證據(jù),以下事實雙方當事人沒有爭議,被繼承人張福印于2010年12月8日死亡。原告趙某系被繼承人張福印之配偶,原告張某1、張某2、張某3系被繼承人張福印之長女、次女、三女,被告張某4系被繼承人張福印之子。案涉房屋坐落于廊坊市安次區(qū)××隊××街××號,被繼承人張福印與原告趙某始建于1969年前,宅基地由廊坊市安次區(qū)北昌西隊無償劃撥,1983年翻建,建成正房五間,西廂房三間,1985年領取了土地使用證,1989年領取了房屋所有權證,土地使用證、房屋所有權證登記的使用人、所有人均為被繼承人張福印。2005年被告張某4拆除了西廂房,在院落的南側(cè)建造了房屋四間。原告張某1、張某3結婚后,由北昌西隊另行劃撥了宅基地,建造了房屋,分戶居住。原告張某2結婚后在廊坊市××區(qū)董家村分戶居住。被告張某4及其妻、子一直與被繼承人張福印、原告趙某共同生活、居住,屬于同一戶。北昌西隊較長時間執(zhí)行的村規(guī)民約為,一戶僅有一名兒子的,不再劃撥新的宅基地,兩個以上兒子的,年滿18周歲可申請劃撥新的宅基地,女兒結婚后,可申請劃撥新的在基地。自2004年起北昌西隊不再劃撥新的宅基地?;谏鲜鲆?guī)定,被告張某4不能享受劃撥宅基地,原告張某1、張某3享有了劃撥的宅基地,被告張某4的兩個兒子,因在2004年前不滿18周歲,未能享受劃撥宅基地。2009年廊坊市光明片區(qū)準備舊城改造,印發(fā)了改造拆遷補償告知書,主要內(nèi)容是,拆遷補償實行貨幣補償和房屋產(chǎn)權調(diào)換兩種形式,被拆遷人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拆遷的,按照其合法土地證證載面積85%補償?shù)耐瑫r再獎勵15%,貨幣補償按3000元/平方米補償,地上建筑物不再另行補償。2009年8月22日廊坊市安次區(qū)北史家務鄉(xiāng)與廊坊市安次區(qū)北昌西隊的干部到案涉房屋動員拆遷,由鄉(xiāng)村干部執(zhí)筆書寫了證明一份,主要內(nèi)容是:北昌西隊被拆遷戶張福印位于北昌西隊英昌街5號宅基地贈與其唯一兒子張某4,土地證號03-(09)-**。因張福印患有半身不遂及小腦萎縮,不能表達自己的意志,由其妻趙某代理簽字。當日被告張某4與廊坊市安次區(qū)北昌西隊村民委員會簽訂了拆遷補償協(xié)議書,主要內(nèi)容是,被拆遷房屋宅基地使用面積367.71平方米,補償面積312.55平方米,獎勵55.16平方米,產(chǎn)權調(diào)換回遷補償樓300平方米,貨幣補償67.71*3000計203130元,其他補償(含臨建27600元)共計68089.55元。拆遷補償款已由被告張某4支取,2013年8月16日原告趙某、被告張某4選定位于北昌西隊新苑小區(qū)回遷樓三套,分別為6-1-903室,106平方米;10-2-1503室,128平方米;14-1-801室,81.81平方米。選取后的房屋,原告趙某實際占有使用14-1-801室的房屋,其余兩套房屋由被告張某4及其妻、子、兒媳等實際占有使用。超出的住房面積11.39平方米,由被告張某4之子張金蛟出資以3000元/平方米購買。案涉房屋拆遷前,在該房屋居住的有被繼承人張福印、原告趙某、被告張某4、被告張某4妻白鳳芝、被告張某4長子張金蛟、被告張某4次子張金朋。以上事實,本院予以確認。
原告趙某、張某1、張某2、張某3與被告張某4繼承糾紛一案,本院于2013年11月13日受理后,于2014年2月19日作出(2013)廊安民初字第1351號民事判決。被告張某4不服,上訴于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4年5月5日作出(2014)廊民一終字第558號民事判決,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被告張某4不服,向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于2015年4月9日作出(2015)廊民再終字第8號民事判決,判決:維持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廊民一終字第558號民事判決。被告張某4仍不服,向檢察機關申訴,河北省人民檢察院向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提出抗訴,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于2016年12月23日作出(2016)冀民再186號民事裁定,裁定:撤銷(2015)廊民再終字第8號判決、(2014)廊民一終字第558號判決、(2013)廊安民初字第1351號民事判決;發(fā)回本院重審。本院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原告趙某、張某2、張某3、委托訴訟代理人朱志田、邵博忠、被告張某4、委托訴訟代理人趙德志、郭玉梅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為:一、本案定位繼承糾紛是否適當。被繼承人張福印死亡,其死亡時遺留的財產(chǎn)應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為查明遺產(chǎn)而涉及贈與的效力、宅基地的處理、共有財產(chǎn)的分割,屬于繼承糾紛中必須查明的事實,因此,本案定為繼承糾紛,并在審理過程中查明贈與的效力、宅基地的處理及析產(chǎn)后確定遺產(chǎn),不違反法律規(guī)定,以繼承糾紛審理本案并無不妥。二、農(nóng)村宅基地的性質(zhì)及拆遷補償?shù)膶ο?。農(nóng)村宅基地是為保障農(nóng)村集體組織成員居住利益,在一定條件下分配給本村集體成員,用于建設住宅、廚房、廁所等設施的土地及庭院用地,村集體成員獲得的僅是使用權,而非所有權。我省實行農(nóng)村村民一戶一處宅基地制度,一戶人口的增減不改變宅基地的大小,分戶后分出的人口不再享受原宅基地的使用權,禁止買賣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轉(zhuǎn)讓宅基地。案涉宅基地雖由被繼承人張福印申請取得,但并非由被繼承人張福印或是由被繼承人張福印與原告趙某獨享,土地使用證登記的使用人僅是家庭代表,不是獨自享有。該宅基地取得時宅基地的使用人系被繼承人張福印、原告趙某、張某1、張某2、被告張某4,隨著該戶人口的增減,至簽訂拆遷補償協(xié)議時,該宅基地的使用權人應為被繼承人張福印、原告趙某、被告張某4、被告張某4妻白鳳芝、被告張某4長子張金蛟、被告張某4次子張金朋。宅基地上原建的五間正房屬于被繼承人張福印、原告趙某共有,后建的四間房屋,因被繼承人張福印、原告趙某、被告張某4及其妻白鳳芝沒有分戶,一直共同生活,應屬于四人共有財產(chǎn)。拆遷補償一般應分為地上建筑物、附著物和土地使用權補償,但案涉拆遷補償僅依據(jù)宅基地的使用面積進行補償,不考慮建筑物的好壞、建筑的多少及市場價值,鑒于各方對該方案不持異議,且已實際履行,本院應按照該方案分割、繼承財產(chǎn)。因此,案涉補償?shù)姆课荨⒀a償款也應在該宅基地使用人之間分配,不是宅基地使用權人不參與分配。原告張某1、張某3已分戶在本集體另行取得了新的宅基地,并得到拆遷補償,原告張某2已不是本集體組織成員,故三人不再參與分配改拆遷補償。案涉拆遷補償款、物應由被繼承人張福印、原告趙某、被告張某4、被告張某4妻白鳳芝、被告張某4長子張金蛟、被告張某4次子張金朋共有。三、關于贈與的效力問題。廊坊市安次區(qū)在簽訂拆遷補償協(xié)議時,一般選擇土地使用證、房屋所有權證記載的人作為家庭代表,簽訂協(xié)議書,而被繼承人張福印在訂立協(xié)議時,因身體的原因,不能行使簽訂協(xié)議的能力,為了辦理拆遷需要,推選家庭代表辦理拆遷手續(xù),屬于委托行為,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贈與,況且,贈與的是宅基地使用權,既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也不符合情理,故被告張某4稱被繼承人張福印,已將拆遷補償?shù)呢敭a(chǎn)贈與給自己的主張,本院不予采信。四、關于被繼承人張福印的遺產(chǎn)問題。被繼承人張福印死亡時案涉房屋已簽訂了拆遷補償協(xié)議,而拆遷補償款、物尚未兌現(xiàn),屬于未到期的債權,但立案時上述款、物已經(jīng)兌現(xiàn),原告要求繼承分割被繼承人張福印的遺產(chǎn),本院應予支持。拆遷補償房屋共計300平方米,補償款共計271219.55元,被繼承人張福印、原告趙某、被告張某4、被告張某4妻白鳳芝、被告張某4長子張金蛟、被告張某4次子張金朋各分得50平方米、45230元。被繼承人張福印分得50平方米、45203元,屬于被繼承人張福印的遺產(chǎn),由第一順序繼承人原、被告共同繼承。原告趙某、張某1、張某2、張某3共繼承拆遷補償房屋40平方米,補償款36162元,被告張某4繼承拆遷補償房屋10平方米,補償款9041元。綜上,原告趙某、張某1、張某2、張某3共分得、繼承拆遷補償房屋90平方米,拆遷補償款81365元,被告張某4、被告張某4妻白鳳芝、被告張某4長子張金蛟、被告張某4次子張金朋共分得、繼承拆遷補償房屋210平方米,拆遷補償款189853元。鑒于原告趙某以實際占有14-1-801室,81.81平方米的房屋,按照方便生活的原則,該房屋按照上述比例由原告趙某、張某1、張某2、張某3按份共有,不足部分按3000元/平方米補償,計24570元,其余兩套房屋由被告張某4、被告張某4妻白鳳芝、被告張某4長子張金蛟、被告張某4次子張金朋共有。拆遷補償款由被告張某4支取,應由被告張某4按照上述數(shù)額支付原告。綜上,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第十條、第十三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九條;《河北省農(nóng)村宅基地管理辦法》第二條、第六條、第七條、第十三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原告趙某、張某1、張某2、張某3分得、繼承位于廊坊市安次區(qū)北昌西隊新苑小區(qū)14-1-801室房屋一套。二、被告張某4、被告張某4妻白鳳芝、被告張某4長子張金蛟、被告張某4次子張金朋分得、繼承位于廊坊市安次區(qū)北昌西隊新苑小區(qū)10-2-1503室、6-1-903室房屋兩套。三、被告張某4于本判決生效后十日內(nèi)給付原告趙某、張某1、張某2、張某3105935元。案件受理費16500元由張某4負擔。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廊坊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 高文學
審判員 鄧慧芳
審判員 李 萍
書記員:梁國平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