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趙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獻縣。
原告:朱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獻縣。
二原告委托訴訟代理人:李愛民,獻縣鑫名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
被告:獻縣樂某某東某某村民委員會,住所地獻縣樂某某東某某村。
負責人:張學四,該村主任。
第三人:張德起,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獻縣。
委托訴訟代理人:蔣坎貴,河北中旺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趙某某、朱某某與被告獻縣樂某某東某某村民委員會、第三人張德起不當?shù)美m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4月9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趙某某、原告朱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李愛民、第三人張德起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蔣坎貴到庭參加訴訟,被告獻縣樂某某東某某村民委員會經(jīng)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趙某某、朱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決被告支付二原告征地補償款34萬元,后增加訴訟請求要求的補償款數(shù)額增至521520元;2、本案訴訟費由被告承擔。事實與理由:二原告系母女關系,1992年獻縣樂某某東某某村分地時,二原告的親屬張德才三人與其父張培河(已故)為一個家庭戶承包了集體土地,后張德才去世后,原告趙某某帶著女兒改嫁(未分得土地)。張培河去世后,二原告及張德才的承包土地由第三人張德起代種至今?,F(xiàn)被告正在征地工作中,被告村委會按分地人數(shù)分配補償款,每人2.17畝補償款每人173840元。由于二原告的土地由第三人張德起代種導致被告村委會在征地補償時將二原告的土地列在第三人張德起的名下,致使二原告的土地補償款無法支取,由此與被告及第三人發(fā)生糾紛,經(jīng)多次調(diào)解未果,訴至法院,望依法判如所請。
獻縣樂某某東某某村民委員會提交書面答辯狀辯稱,1、答辯人認為答辯人不是本案的適格主體,因為趙某某等人的承包地不是答辯人征用的,答辯人也不是土地補償人,故此要求法庭查明后駁回原告對答辯人的訴請;2、經(jīng)答辯人核實,趙某某等人承包地被政府征收時,答辯人錯誤的將土地登記在本案第三人張德起名下,且此補償款已由政府相關部門直接匯至第三人張德起名下,應依法由第三人張德起將原告應得的補償款返還原告趙某某等;3、經(jīng)答辯人核查1999年二輪土地承包登記表,證實此案所爭議的土地由當時的戶主張培河代表六人為一個“家庭戶”共同承包,而第三人張德起是以張德起為一個“家庭戶”承包了四人的土地。
張德起辯稱,原告所訴于法無依,與事實不符,請求法庭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請?,F(xiàn)在根據(jù)東某某村委會的村務管理現(xiàn)狀,我方對村委會答辯狀的真實性不予認可。
為證實自己的主張,原告提交如下證據(jù):1、分地登記表一份;2、分地前的以張培河為家庭戶主的人口登記表;3、村委會證明(原件在2017冀09**民初4411號案件中),擬證明原告改嫁后,在改嫁村中沒有分得土地。
第三人張德起發(fā)表如下質(zhì)證意見:對證據(jù)1的真實性不予認可,因為上次開庭提供過的分地畝數(shù)與這次完全不同,上次起訴與本次起訴的訴狀中都是人均1.656畝。對于證據(jù)2有添加的內(nèi)容,我們不予認可,且與本案無關。對于證據(jù)3請法庭核實,以法院核實結果為準。
根據(jù)當事人的陳述及經(jīng)本院審查予以采信的證據(jù),本院認定事實如下:趙某某與張德才(已故)是夫妻關系,二人于1989年結婚,1991年二人抱養(yǎng)女兒朱某某。趙某某原為南河頭鄉(xiāng)范莊人,結婚后將戶口遷至東某某村,其娘家范莊的土地已注銷,在東某某村以張德才的父親張培河為戶主分得承包地。張德才去世后,趙某某帶著朱某某改嫁到南河頭鄉(xiāng)拋莊村,二人戶口遷走,后趙某某又改嫁到石槽張莊村,趙某某的戶口遷至石槽張莊村至,朱某某的戶口仍在南河頭拋莊村。趙某某與朱某某在拋莊村及石槽張莊村均未分得土地。
東某某分地時,張德才的父親張培河戶下共分得6口人的承包地10.8畝,分別為張培河、王秀榮(張培河之妻)、長子張德法、三子張德才、次女張貴云、三子妻趙某某,平均每人分得土地1.8畝。第三人張德起(張培河兒子)已婚,以張德起為戶主分得四人承包地7.2畝。1992年張德才去世,張德法身患殘疾,張貴云出嫁,張培河、王秀榮去世,張培河戶下的土地一直由第三人張德起耕種并繳納公糧。后張德法由張德起撫養(yǎng),戶口并入張德起戶口中。東某某村承包地被征用,每畝地補償8萬元,每個人平均分得的承包地加上村機動地補償,平均到每個人折合2.173畝,計173840元。第三人張德起領取了張德起戶口下的全部土地補償金170余萬元。
以上事實有當事人陳述,原告提交的獻縣人民法院(2017)冀0929民初4411號民事判決書、常住人口登記表、分地登記表,以及開庭筆錄可供認定。
本院認為,土地補償費是對集體土地所有權的補償,歸農(nóng)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農(nóng)民集體所有,集體經(jīng)濟組織再通過民主議定程序在本組織內(nèi)部對該費用進行分配,因此征地補償方案確定時具有集體經(jīng)濟組織成員資格的人員有權取得相應份額的土地補償費。本案原告趙某某雖然戶口未在東某某村,但是她曾作為樂某某東某某村的村民分得1.8畝土地,其改嫁遷戶后在其他村并未分得土地,且其在娘家的土地已經(jīng)注銷,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條規(guī)定:婦女離婚或者喪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發(fā)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因此趙某某對于在樂某某東某某村分得的土地1.8畝享有承包經(jīng)營權,趙某某對于其所承包的土地享有獲得土地補償款的權利,故趙某某應取得土地補償費144000元(8萬元×1.8畝),該筆款項由第三人張德起支取,故張德起應予返還趙某某。對于東某某村每個人平均分得173840元,除承包地補償外,還有部分村機動地補償,因趙某某已不是該村村民,無權獲得該村其他土地補償,故對于原告要求機動地補償?shù)闹鲝埍驹翰挥柚С?。朱某某在東某某村分地時未分得土地,后其隨趙某某遷戶至別處,其已經(jīng)不是東某某村的成員,故對于朱某某要求征地補償?shù)恼埱蟊驹翰挥柚С?。原告趙某某、朱某某稱原張培河戶下6個人已去世三個人,剩余張德法、張貴云、趙某某以及朱某某應平均分配六個人土地補償金,每人應分配260760元,二原告應分得521520元。我國土地承包政策系“包產(chǎn)到戶”,以戶為單位,戶內(nèi)人口死亡,死亡人口土地承包權滅失,由該戶其他人員繼續(xù)承包,原告趙某某、朱某某早已不是該村村民,也未在該承包戶下,故對于二原告的該項主張本院不予支持,趙某某取得的也僅是其原分配土地份額的承包權產(chǎn)生的土地補償金。被告村委會出具證明證實趙某某分得三人土地,因被告出具證明人員系原告趙某某親姐夫,與二原告有利害關系,故對于被告的證明本院不予認可。另被告辯稱村委會將張培河戶下土地錯誤登記在張德起名下,未提交證據(jù)予以證實,對于被告的主張本院不予確認。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農(nóng)村土地承包法》第五條、第十六條、第三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十五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的規(guī)定,缺席判決如下:
一、第三人張德起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返還原告趙某某土地補償款144000元;
二、駁回原告其他訴訟請求。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4507元,由趙某某、朱某某負擔3262元,由張德起負擔1245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滄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錢英
書記員: 李昭蕊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