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賈某某,農民。
委托代理人(特別授權)陳鈺阜。
委托代理人(一般代理)賈運波,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民,系原告賈某某之子。
被告李某某,農民。
委托代理人(一般代理)田正華,湖北立鶴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賈某某與被告李某某用益物權糾紛一案,本院于2015年4月15日立案受理,依法由審判員于素芬適用簡易程序于2015年5月15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賈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陳鈺阜、賈運波,被告李某某及其委托代理人田正華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完畢。
原告賈某某訴稱:1995年12月20日,原、被告簽訂房屋買賣及土地轉讓合同書,約定被告將4間木房、豬樓、竹園賣給原告,同時轉讓承包土地4.6畝(水田2畝、旱地2.6畝),水田位于鴨兒坪,旱地為屋邊1.6畝,拱橋頭1畝。當原告受讓后在生產(chǎn)經(jīng)營中,被告卻稱拱橋頭上的1畝不在轉讓范圍內,要原告租種,于是種了兩年交了兩百斤苞谷。1998年二輪承包調整土地時,村里將拱橋頭上的1畝提走另行發(fā)包給他人,原告承包土地就只有鴨兒坪水田2畝,自己屋邊1.6畝。原告受讓房屋和土地后,近二十年來,除被告在其轉讓的土地中將橋頭1畝巧取收租外,其他并無異議,相安無事。2014年初,被告卻稱她還有“自留地、開荒地”未轉讓給原告,要求收回歸己。并在原告屋前田中栽苞谷、植樹苗,被原告制止。之后被告申請仲裁,鶴峰縣農村承包合同糾紛仲裁委員會于2015年3月18日作出裁決,由原告歸還被告0.4畝自留地。原告認為該裁決存在錯誤如下:一是認定本案中存在自留地等土地,與政策不符,在我國農村大承包運動中,早已將自留山、責任山并為一山核發(fā)林權證,自留地、責任田同樣并為一體為承包地核發(fā)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證。二是認定本案賣屋搭田其有自留地未予流轉與事實不符,房屋買賣及土地轉讓合同中并未提及除責任田之外,還有自留地未流轉。三是認定原告于1995年付給過被告200斤玉米作為土地租賃費用,實屬事實不清,原、被告1995年12月20日才簽訂房屋買賣合同,付款后搬來居住,當年不曾種田,何來交租?四是仲裁委在審理該案中,違背法律關于證據(jù)“三性”原則之違法采信被告提交的所謂證據(jù),并以此作為定案的依據(jù),最終導致錯誤裁決。鶴峰縣農村承包合同糾紛仲裁委員會依據(jù)無效證據(jù)、在沒有法律規(guī)定的前提下,作出的仲裁裁決,不具有法律效力。請求判令被告不享有0.4畝土地的經(jīng)營權,并由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用。
被告李某某辯稱:1995年12月2日簽訂的房屋買賣及土地轉讓合同書中明確約定,對于土地只流轉水田2畝,旱地2.6畝。在1998年二輪承包時,村集體已將拱橋頭1畝土地提走。實際上原告只有水田2畝,旱地1.6畝。合同中對于自留地和開荒地的流轉沒有約定。第一、二輪土地承包時,洞長灣村的自留地和開荒地都沒有上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證。原告在1995年給被告200斤苞谷是作為租種被告開荒地的租金。對于仲裁裁決書,仲裁庭認定事實清楚,洞長灣村的自留地劃分情況進行了認定,適用法律正確,該裁決書應作為本案判決的依據(jù),請求法院予以采納,被告享有0.4畝自留地的承包經(jīng)營權。包括拱橋頭上的1畝旱田,被告一起轉讓4.6畝田給原告。被告給原告轉讓的只有承包田,沒有自留地,沒有將竹園轉讓給原告。自留地沒有稅,也沒有任務,所以被告就沒有轉讓給原告。
經(jīng)審理查明,1995年12月20日,原(買方)、被(賣方)告簽訂房屋賣賣及土地轉讓合同書,約定賣方責任:1、房屋木質結構五扇四間(其中三間上樓下櫳,另一間只有木架和瓦片)、豬欄一棟、竹園作價7000元。同時,轉讓責任田4.6畝(其中水田2畝,旱地2.6畝),在政策不變的情況下,由買方長期耕種。2、水電設施轉讓給買方使用,負責其水、電的戶頭不重收費用。買方責任:1、一次性付給賣方房屋款7000元。2、按土地完成其指令性計劃,國家任務,各種稅、費的繳納。3、契稅、宅基地過戶費由買方自付。4、付賣方水電設施(包括水缸、豬槽一個)費300元,如買方自己重新搭火,由賣方付買方搭火費300元。1998年鶴峰縣太平鎮(zhèn)洞長灣村村民委員會根據(jù)當時“大穩(wěn)定、小調整”的政策,由村委會在該4.6畝中提取了1畝,在二輪延包時實際給原告賈某某實際發(fā)包耕地3.6畝。該村自留地劃分原則為“一人兩分,兩人三分,三人以上一人一分”,當時劃分給被告李某某的自留地為0.4畝,位于李某某原屋場旁邊。洞長灣村所有農戶的自留地、開荒地均未辦理農村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登記和頒發(fā)經(jīng)營權證。2002年同村村民張必友死亡后,其家人找原告掉換竹園等上的一塊地安葬死者,被告沒有主張過竹園的權利。被告李某某與原告簽訂房屋賣賣及土地轉讓合同后,并沒有將其戶口從洞長灣村遷出,在2005年完善土地承包時,承包了馬道子的0.5畝土地。
以上事實,有雙方當事人陳述、房屋賣賣及土地轉讓合同書、農村土地承包經(jīng)營權證、農戶承包集體土地登記卡、證人證言等證據(jù)證實。
本院認為,原、被告間的房屋買賣及土地轉讓合同是雙方當事人在平等、自愿的基礎上簽訂的,沒有違反法律法規(guī)強制性規(guī)定,合法有效,雙方當事人應當按照該合同全面履行。原、被告在房屋買賣及土地轉讓合同中明確約定流轉土地4.6畝(其中水田2畝、旱地2.6畝),因政策由村委會提取1畝,原告現(xiàn)在仍然承包了李某某給其轉讓的水田2畝、旱地1.6畝。被告稱竹園沒有轉讓的理由不成立,因為雙方于1995年12月20日所簽訂的合同中有竹園,且在同村村民張必友死亡后其家人找原告調換竹園等上的一塊地安葬死者,被告并沒有主張過竹園的權利,說明被告認可竹園已一并轉讓的事實,僅憑合同中“竹園”兩字上有一道劃痕,不足以證明其主張。關于被告認為其有自留地0.4畝沒有轉讓,與該村劃分自留地的實際情況相符,且在合同中沒有明確約定轉讓了自留地,原告耕種被告沒有轉讓的自留地,在被告沒有反對時,應視為被告許可其耕種,被告要求收回,原告理應返還,現(xiàn)因土地地貌發(fā)生了變化,應本著方便生產(chǎn)生活的原則給予返還。對原告要求判決不返還被告0.4畝自留地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關于本案所爭議的開荒地,是經(jīng)過雙方當事人在不同時間開荒形成,沒有與村集體簽訂土地承包合同,其權屬仍為農村集體經(jīng)濟組織所有,是否確權,需經(jīng)村集體在本著兼顧歷史、照顧現(xiàn)實的基礎上按一定的程序進行。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一百二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原告賈某某返還被告李某某自留地0.4畝。
案件受理費80元,減半收取40元,由原告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提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人數(shù)提交副本,上訴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上訴人在提交上訴狀時交納案件受理費80元,款郵匯恩施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立案庭,上訴人在上訴期屆滿后七日內仍未預交訴訟費用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審判員 于素芬
書記員: 余美玲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