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謝麗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所在地安徽省。
委托訴訟代理人:花偉,上海東炬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董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所在地上海市青浦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傅建平,上海耶林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謝麗某訴被告董某某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5月16日立案受理后,依法由審判員陳菊芳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審理中,經原告申請,本院對系爭房屋采取了財產保全措施。本案于2018年6月20日第一次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謝麗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花偉、被告董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傅建平到庭參加了訴訟。審理中,原、被告申請庭外和解二個月。本案于2018年9月12日第二次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謝麗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花偉、被告董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傅建平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謝麗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判令:1、解除原被告于2016年4月29日簽訂的《購房合同》;2、被告立即退還原告購房款人民幣200,000元;3、被告按合同約定賠償原告經濟損失200,000元。審理中,原告變更第3項訴請為:被告支付原告違約金20,000元。事實與理由:2016年4月29日,原、被告簽訂《購房合同》,約定原告向被告購買位于上海市青浦區(qū)崧文南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原告預先支付被告首期購房款200,000元;被告承諾對系爭房屋擁有獨立產權且不將房屋再出賣他人,否則將承擔違約責任等。當日,原告即向被告轉賬200,000元,被告和其母親楊松娟共同出具收條給原告,并另行出具說明被告會于2016年5月6日前簽訂買賣合同,否則依照合同賠償。然至2016年5月6日簽約時,原告卻遲遲聯(lián)系不上被告。為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故原告訴諸法院,要求判如所請。
被告董某某辯稱,不同意原告訴請。原、被告雙方所簽合同為預約合同,協(xié)議簽訂當日原告只需支付50,000元,而原告往被告賬戶打了200,000元,被告當場退還原告150,000元。在2016年6月9日前的某天,雙方協(xié)議解除合同,口頭約定被告只需將50,000元退還原告即可,之后被告退款協(xié)議解除。
經開庭審理查明:2016年4月29日,被告作為甲方,原告作為乙方,雙方簽訂《購房合同》,約定:甲方將其擁有獨立產權的位于上海市青浦區(qū)崧文南路229弄崧文苑C區(qū)5號樓101室房屋出售給乙方,乙方向甲方以銀行轉賬形式支付購房款200,000元。同時,甲方承諾:1、保證對出售的房屋擁有獨立產權;2、保證該房屋未予出租;3、自簽訂本協(xié)議起,期間不得反悔或將房屋出售給第三人;4、按照前述業(yè)務的需要,及時簽訂各項合同文件和辦理各種手續(xù)。若甲方違約,拒絕將房屋出售乙方,應向乙方賠償已付房款200,000元和10%違約金。協(xié)議另對其他事項作出約定。
合同簽訂當日,被告和案外人楊松娟共同出具收條,確認收到原告轉賬支付的200,000元購房款。同時,被告出具說明,承諾于2016年5月6日之前來簽訂協(xié)議,如逾期不來簽訂買賣合同,就依照合同賠償。
另查明,2016年3月18日,原告支付被告120,000元。2016年4月29日,原告轉賬支付被告200,000元,被告取出150,000元,原告賬戶存入150,000元。
再查明,合同簽訂前,被告向原告出示拆遷協(xié)議(首部被拆遷人姓名處有涂改)及配套商品房供應單(拆遷戶基本情況處有涂改),供應單上確認系爭房屋購房人為本案被告。
以上事實,由以下證據(jù)證明:原、被告的陳述,原告提供的購房合同、收條、說明、銀行流水憑證、拆遷安置協(xié)議及配套商品房供應單,上述證據(jù)并經庭審質證,本院予以確認。
審理中,雙方當事人存在如下爭議焦點:一、原、被告之間是房屋買賣預約合同關系還是民間借貸關系;二、原告實際支付被告的款項金額;三、雙方約定的違約責任。
原告稱,原、被告雙方之間為房屋買賣預約合同關系。原告是外地人,與被告簽訂合同時已交社保滿4年,談的男朋友是上海人,所以想買動遷房,等過段時間過戶。2016年3月18日,原告微信好友知曉原告要買房,便介紹原、被告認識。原、被告一起去夏陽街道拆遷辦核實被告家拆遷戶身份,因當時系爭房屋還未具體分配到戶,故被告就帶著原告在系爭房屋外圍看了一下,原告決定要購買系爭房屋,就支付被告120,000元,被告出具了收條給原告。之后幾天,原告在被告的帶領下又看了兩次系爭房屋,當時被告母親楊松娟也在場。2016年4月29日,雙方在系爭房屋小區(qū)大門口附近的車里簽訂了本案購房合同,當時原、被告及被告母親在場。因悟空找房的中介人員曾告知原告每筆款項最好區(qū)分清楚,故原告通過建設銀行青浦支行轉賬給被告200,000元,被告取現(xiàn)150,000元,還給原告120,000,原告把收條還給被告,再將這120,000元和隨身攜帶的30,000元現(xiàn)金湊成150,000元存入自己賬戶。當時,被告還把拆遷安置協(xié)議給原告看,當時原告看到該協(xié)議上有被告其他家人的名字,被告承諾當日只是由其母親出面,之后簽訂買賣合同時,其全家人均會到場。2016年5月6日簽訂買賣合同的前幾天,原、被告已經去悟空找房中介處打印合同了,當時被告表示要等家人都有空才能簽字。到了2016年5月6日當天,被告和他母親來了,但是表示其他家屬沒空簽不了合同,之后被告就找各種理由拒簽合同,拆遷補償協(xié)議上的被告祖父母的名字劃掉了,加上了其母親楊松娟的名字,這樣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就作廢了,不能辦理產證。2018年春節(jié)后,原告就找不到被告了。原、被告曾約定房屋單價為每平方米15,000元,要分期支付。
被告未按約簽訂買賣合同,責任在被告。原告曾在系爭房屋外墻上看到張貼的說明提及系爭房屋已出賣他人,在2018年春節(jié)之前,原告向被告口頭提出解除合同,要求還錢,但被告答復是系爭房屋并未出賣他人。2016年4月后,房價一直上漲,導致原告產生損失。合同約定若甲方違約,拒絕將房屋出售乙方,應向乙方賠償已付房款200,000元和10%違約金,故被告應返還原告房款200,000元,并賠償200,000元的10%計20,000元的違約金。
為此,原告提供上海信宇寰域房地產經紀有限公司營業(yè)執(zhí)照復印件和該公司出具的情況說明各1份,證明雙方之所以未簽訂合同是因為被告家里人不愿意簽字。被告對該證據(jù)的形式真實性無異議,但是不認可其證明內容,認為中介總是希望促成交易,故中介方的證言會偏離事實情況,實際上雙方是以買房為名,行借款之實。
被告稱,雙方實際是借款關系。雙方簽合同是2016年4月29日,但2016年3月18日雙方已有120,000元的經濟往來。簽訂協(xié)議的時候,系爭房屋只有圖紙,雙方沒有對房價和支付方式進行過約定。雙方之所以未在2016年5月6日簽訂買賣合同,是因為原告沒有購買意向,不愿簽訂合同,責任在原告,被告也已將錢款全部退還,現(xiàn)系爭房屋也已經出賣他人。被告一直住在訴狀中載明地址,不存在聯(lián)系不上被告的情況,被告之前并未收到原告的通知,是在2018年6月20日庭審當天才拿到訴狀。原告所述其支付200,000元后兩年來未簽訂房屋買賣合同,且一直未采取有效措施聯(lián)系被告,有違常理。合同約定是賠償10%違約金,但是未約定基數(shù),故違約金不存在。
本院認證如下:原告提供的證據(jù)屬證人證言,因證人未出庭作證接受質詢,被告對其內容亦不予認可,故本院不予采信。
審理中,本院要求被告本人到庭陳述事實,但被告拒絕到庭。
根據(jù)庭審查明的事實,本院認為:針對爭議焦點一,原告的陳述與原告提供的購房合同、說明、收條、銀行流水憑證及拆遷安置協(xié)議等證據(jù),相互印證,可以證明原、被告之間房屋買賣磋商的過程。而被告認為雙方實為借貸法律關系,并未提供證據(jù)證明,原告對此予以否認,故本院對被告的上述抗辯意見,本院不予采納。原、被告雙方應為房屋買賣預約合同關系。雙方未能按約于2016年5月6日簽訂合同,且被告自認已將系爭房屋出售給他人,故雙方預約合同已無法繼續(xù)履行,原告有權解除合同,原告起訴前未向被告發(fā)出過書面解除合同通知,故本案起訴狀副本可視為解除合同通知,本案合同于起訴狀副本送達被告之日即2018年6月20日解除。被告稱是原告自己不愿意簽訂房屋買賣合同,對此被告未提供證據(jù)證明,原告不予認可,本院難以采納,反而被告否認雙方之間存在預約合同關系,故雙方未能簽約的原因是被告拒絕簽約的可能性較大,故被告應承擔相應責任。
針對爭議焦點二,原告于簽訂合同當天支付被告200,000元,被告對此出具收據(jù)予以確認。被告稱當天已返還原告150,000元,之后又返還原告50,000元,但被告未提供還款憑證。原告確認被告僅返還120,000元,且是針對之前原告已支付被告的120,000元。本院認為,若被告當天實際僅收到50,000元,卻出具200,000元的收條,有違常理,故原告主張被告當天返還錢款系針對之前的120,000元,具有較大可能性,且被告本人亦未到庭陳述事實,故對被告認為已歸還原告200,000元房款的陳述,本院難以采信,被告應返還原告房款200,000元。
針對爭議焦點三,合同約定“若甲方違約,拒絕將房屋出售乙方,應向乙方賠償已付房款200,000元和10%違約金”,從上下文來看,原告主張的違約金系200,000元的10%計20,000元的意見符合常理,該金額亦屬合理,本院予以支持。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九十六條、第九十七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原告謝麗某與被告董某某于2016年4月29日簽訂的《購房合同》于2018年6月20日解除;
二、被告董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返還原告謝麗某200,000元;
三、被告董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償付原告謝麗某20,000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4,600元,減半收取計2,300元,由被告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陳菊芳
書記員:胡敏雯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