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諶某,男,漢族,住址武漢市江岸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周青、劉維彬,湖北我們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湖北騰某人才股份有限公司,住所地武漢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2C地塊新都國際嘉園A棟2層17、18、20、26室。
法定代表人:張軍,董事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程露茜,女,漢族,住址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qū)。
被告:湖北廣通東方購物有限公司,住所地武漢市江岸區(qū)建設大道620號。
法定代表人:趙鴻,董事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玉,湖北誠明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馬麗,女,漢族,住址武漢市江岸區(qū)。
原告諶某與被告湖北騰某人才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廣通東方購物有限公司勞動爭議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審判員王佩珊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諶某(以下簡稱原告)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周青,被告湖北騰某人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第一被告)的委托代理人程露茜、被告湖北廣通東方購物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第二被告)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張玉、馬麗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第一被告、第二被告向原告支付2015年至2017年未休帶薪年休假(以下簡稱年休假)工資4612元;2、第一被告、第二被告向原告支付克扣的2014年10月至2017年7月工資15300元;3、第一被告向原告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71049元;4、第一被告向原告支付2013年7月10日至2017年7月12日期間未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第二倍工資200608元;5、確認2009年4月至12月31日期間第一被告與原告存在勞動關系;6、第一被告為原告辦理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xù),第一被告協(xié)助原告辦理失業(yè)保險的領取手續(xù)。事實和理由:原告于2009年4月入職第一被告處,后被派遣至第二被告處從事物流配送員工作,于2017年7月12日被解除勞動關系。勞動關系存續(xù)期間,兩被告存在未依法為原告繳納社會保險費、未及時足額支付原告勞動報酬、未依法與原告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情形。2017年11月16日,原告向武漢市江漢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同年12月26日該仲裁委作出了仲裁裁決,現原告對該仲裁裁決不服,提出前述訴訟請求。
第一被告辯稱,原告于2009年7月10日與第一被告建立勞動關系。第一被告將原告派遣至第二被告處工作期間,已合理安排原告休年休假,故無需支付原告未休年休假工資。第一被告每月通過銀行轉賬的方式向原告支付工資,原告要求第一被告支付克扣的工資與事實不符。第一被告并未解除與原告的勞動合同關系,雙方仍處于勞動關系狀態(tài),故無需支付原告經濟賠償金,無需為原告辦理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xù)。原告入職第一被告處后,多次自愿與第一被告簽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原告續(xù)簽勞動合同時并未有任何欺詐、脅迫等情形,故原告要求第一被告支付未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二倍工資沒有事實依據。綜上,第一被告請求法院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第二被告辯稱,根據第二被告員工手冊規(guī)定,員工需要休年休假的,應提前提出申請,原告未提出休年休假的申請,故第二被告無需支付原告年休假工資。第二被告每月按時向第一被告轉賬支付原告的工資及交通費用補貼,不存在克扣工資的情形,且原告的部分請求已經超過訴訟時效。第二被告請求法院駁回原告對第二被告的訴訟請求。
經審理查明,原告與第一被告建立勞動關系后,雙方先后簽訂了五次書面勞動合同,期限分別為2009年7月10日至2011年7月9日、2011年7月10日至2013年7月9日、2013年7月10日至2015年7月9日、2015年7月10日至2017年7月9日、2017年7月10日至2019年7月9日。2011年5月13日,第二被告注冊成立。第一被告將原告派遣至第二被告處從事物流配送員工作,按月向原告支付工資,工資發(fā)放方式為次月發(fā)放上月工資。原告在第二被告處最后工作至2017年7月12日。2017年8月起,第一被告停止為原告繳納社會保險。原告在第二被告處工作期間未享受帶薪年休假,其離職前十二個月平均工資為4179.34元。
2017年11月16日原告向武漢市江漢區(qū)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同年12月26日,該仲裁委作出了江勞人仲裁字[2018]第28號仲裁裁決書,裁決:一、確認原告與第一被告在2009年7月10日至12月31日期間存在勞動關系;第二被告應一次性向原告支付未休年休假工資3483.07元;三、駁回原告的其他仲裁請求。原告對此裁決不服,訴至本院。
審理中,原告提交江漢區(qū)人力資源信訪接待登記表,擬證明第一被告、第二被告于2017年7月12日違法解除了與原告的勞動合同。第一被告、第二被告對該證據的真實性均有異議,認為系復印件,沒有任何簽章,不能達到原告的證明目的。原告提供的招商銀行戶口歷史交易明細表載明,第一被告于2009年7月14日曾向原告發(fā)放工資。第一被告對該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
上述事實,有原、被告陳述、勞動合同書、武漢市職工社會保險繳費明細查詢單、招商銀行戶口歷史交易明細表、江勞人仲裁字[2018]第28號仲裁裁決書等證據經質證后予以證實。
本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五條規(guī)定,國家實行帶薪年休假制度。勞動者連續(xù)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帶薪年休假。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guī)定。國務院《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第三條規(guī)定,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年休假15天。第五條第三款規(guī)定,單位確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職工休年休假的,經職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職工休年休假。對職工應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數,經職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職工休年休假。對職工應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數,單位應當按照該職工日工資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資報酬。原告在第二被告處工作期間未享受帶薪年休假,根據上述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第一被告作為用人單位應向原告支付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間未休年休假的工資3843.07元(4179.34元÷21.75天×5天×2年×200%)。2017年7月12日后,第一被告未安排原告工作,原告一直處于待崗狀態(tài),因此,對原告要求第一被告、第二被告支付2017年未休帶薪年休假工資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原告與第一被告簽訂的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發(fā)放方式為次月發(fā)放上月工資,原告提供的招商銀行戶口歷史交易明細表載明,第一被告曾于2009年7月14日向原告發(fā)放工資,因此,原告入職第一被告處的時間應認定為2009年6月1日入職。故對原告要求確認2009年4月至12月31日期間第一被告與原告存在勞動關系的訴訟請求,本院予以部分支持,確認原告在2009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與第一被告存在勞動關系。
原告未提供第一被告克扣原告工資的證據,故對原告要求第一被告、第二被告向原告支付克扣的2014年10月至2017年7月工資15300元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原告提供的證據不足以證明第一被告已與原告解除勞動合同,第一被告亦稱雙方仍處于勞動關系狀態(tài),雙方第五次簽訂的勞動合同約定期限為2017年7月10日起至2019年7月9日止,尚未期滿,因此,對原告要求第一被告向原告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的賠償金71049元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同理,對原告要求第一被告為原告辦理社會保險關系轉移手續(xù),第一被告協(xié)助原告辦理失業(yè)保險的領取手續(xù)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2013年7月10日至2017年7月12日期間,原告與第一被告已簽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原告未提供雙方已簽訂的上述期間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并非雙方協(xié)商一致簽訂的證據,故對原告要求第一被告向原告支付2013年7月10日至2017年7月12日期間未訂立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第二倍工資200608元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四十五條、國務院《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第三條、第五條第三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確認原告諶某在2009年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與被告湖北騰某人才股份有限公司存在勞動關系;
二、被告湖北騰某人才股份有限公司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向原告諶某支付未休帶薪年休假工資3843.07元;
三、駁回原告諶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減半后收取案件受理費5元,由原告諶某負擔(免交)。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王佩珊
書記員: 楊易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