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許某某。
原告:韓某某。
以上兩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李穎杰,上海邦信陽中建中匯律師事務所律師。
以上兩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鄭煒,上海邦信陽中建中匯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許某某。
第三人:施崢崢。
原告許某某、韓某某與被告許某某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7年12月4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進行審理。后因案情復雜,本案于2018年3月1日轉(zhuǎn)為普通程序。審理過程中,因與本案審理結(jié)果有利害關系,本院于2018年7月4日追加施崢崢作為第三人參加訴訟。本案于2018年8月8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韓某某以及兩原告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李穎杰、鄭煒,被告許某某到庭參加了訴訟。第三人施崢崢經(jīng)本院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本院依法缺席審理。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告許某某、韓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解除兩原告與被告之間關于上海市閔行區(qū)鹽鐵塘路xxx弄永康城香樟苑XXX號XXX室(以下簡稱涉案房屋)的房屋買賣合同;2.判令被告向兩原告返還購房款人民幣84萬元(以下幣種均為人民幣),并賠償原告損失46萬元。2017年12月26日談話筆錄中,原告明確訴請為:1.解除兩原告與被告之間關于涉案房屋的房屋買賣合同;2.判令被告向原告返還購房款84萬元;3.判令被告賠償原告損失116萬元。2018年1月16日談話筆錄中,原告再次調(diào)整訴請為:1.解除兩原告與被告之間關于涉案房屋的房屋買賣合同;2.判令被告向原告返還購房款84萬元;3.判令被告賠償原告損失64萬元。2018年8月8日的庭審過程中,原告變更訴請3為:判令被告賠償原告損失66萬元。
事實和理由:兩原告系夫妻,原告許某某與被告系兄妹。原告許某某與被告原先共同居住在上海市靜安區(qū)南星路XXX弄XXX號公房內(nèi),公房承租人系原告許某某與被告的父親。2014年因舊區(qū)改造,南星路房屋拆遷后置換了上海市閔行區(qū)鹽鐵塘路435弄永康城香樟苑XXX號XXX室、XXX室與1804室動遷安置房三套。經(jīng)家庭內(nèi)部分割,1801室房屋歸許某某、方慧蕓夫婦及原告許某某所有,1703室、1804室歸被告所有。房屋拆遷補償協(xié)議簽訂后,兩原告與被告協(xié)商,由被告將1804室房屋(涉案房屋)作價86萬元出售給兩原告,因雙方系親屬,故未簽訂書面購房合同。2015年4月29日被告出具說明,承認已將涉案房屋出售給兩原告,并收到兩原告購房款76萬元。之后原告韓某某的父親韓某某又替兩原告支付了購房款8萬元。截止至2017年10月25日,兩原告共同向被告支付購房款84萬元。2015年4月間,被告將涉案房屋交付兩原告使用。2017年5月,兩原告接到閔行法院傳票,原來被告又在2016年8月10日將涉案房屋作價150萬元再次出售給了案外人顧某某、應某某,案外人起訴原告要求排除妨害,將房屋交付給案外人。后閔行法院判決駁回了案外人的訴訟請求。被告現(xiàn)明確表示拒絕將涉案房屋出售給兩原告,不會與兩原告簽訂書面購房合同,也不會辦理房屋產(chǎn)權(quán)變更手續(xù),房屋買賣合同已經(jīng)不具備繼續(xù)履行的條件,因此兩原告起訴至法院。至于訴請3賠償金額,原告以被告自認的2016年7、8月為被告違約時點,該時間的市場價以被告向案外人再次出售房屋的價格,即150萬元為依據(jù)進行調(diào)整。
被告答辯稱:不同意原告訴請。2014年3月9日,被告家庭成員取得三套房和一部分現(xiàn)金。通過父母分配,被告取得1703室(一室一廳)和涉案房屋(兩室一廳),1801室由父母和妹妹許某某享有。簽完上述動遷協(xié)議后,兩原告要購買被告的1703室,當初談好單價是1.5萬元每平米(51.57平米,總計77萬余元),總價按75萬元來算,雙方當場也簽了書面合同(該書面合同因變更為涉案房屋出售給原告,被告在出具書面材料給原告后當場將1703室房屋協(xié)議撕掉了)。原告一次性付了30萬元現(xiàn)金,之后又收到原告銀行轉(zhuǎn)某1萬元。后來原告過來看房,原告一來認為一室一廳房型不好,二來認為房價賣高了,所以原告提出要么將涉案房屋賣給原告,要么退款。被告當初已經(jīng)將收到的錢用完了,當時也沒辦法,在瞞著老婆的情況下只好將涉案房屋二室一廳(71.76平方米,總計86萬元)賣給兩原告,手寫了一份書面材料,單價按1.1984萬元每平方米來計算。寫過書面材料之后,原告通過銀行打款,打了13萬元,至今一共收到原告支付的44萬元。對于原告訴請,被告認為,其不可能賠償原告差價損失,因為原先想賣的就是1703室房屋,但由于房款已經(jīng)用掉,不得已才只好將涉案房屋出售?,F(xiàn)在被告只愿意將房款44萬元返還給原告。被告在2016年7、8月間直接將涉案房屋內(nèi)租客趕走,原告詢問時直接告訴過原告不再出售涉案房屋。對于房屋差價,當時出售的價格已經(jīng)遠低于市場價。當時周邊房屋1.5萬至1.6萬元一平方米,如果按1.5萬元的單價,涉案房屋總價應為107.64萬元,房屋差價以再次出售給案外人的150萬元減去107.64萬元得出42.36萬元比較合理,況且被告也沒有收到原告84萬元購房款。
第三人未到庭進行答辯。
原告為證明其訴訟主張,向本院提交如下證據(jù):
第一組證據(jù):1、2015年4月29日,被告的手寫說明,證明被告將涉案房屋作價86萬元出售給兩原告,截止至2015年4月29日,兩原告已經(jīng)支付購房款76萬元,余款10萬元在半年內(nèi)付清;
2、原告申請法院調(diào)查的,自2014年6月至2016年4月期間,被告名下卡號為XXXXXXXXXXXXXXXXXXX的銀行卡和卡號為XXXXXXXXXXXXXXXXXXX(現(xiàn)卡號XXXXXXXXXXXXXXXXXXX)的銀行卡賬戶明細,證明被告上述兩張銀行卡共收到現(xiàn)金及案外人韓某某轉(zhuǎn)某63.69萬元。結(jié)合后續(xù)證據(jù),已經(jīng)足以證明截至起訴日,原告共計向被告支付購房款84萬元;
3、轉(zhuǎn)某記錄,證明2015年2月7日支付1萬元,4月29日支付5萬元,4月30日支付5萬元,10月24日支付3萬元;
4、許某某出具的情況說明,證明被告將涉案房屋出售給兩原告,兩原告向被告支付購房款84萬元。其中,2015年2月間,被告購買汽車的20萬元也是原告以現(xiàn)金方式提供給被告的。
第二組證據(jù):《上海市商品房預售合同》、配套商品房供應單,證明2015年4月29日上海盛淼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將涉案房屋作價693,358.4元出售給被告,拆遷人上海北航置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向被告交付涉案房屋。
第三組證據(jù):結(jié)婚證、戶口簿,證明兩原告系夫妻,原告許某某與被告系兄妹,許某某系原告許某某與被告的父親。
第四組證據(jù):1、《動遷房(預售/預購)合同》,證明被告以150萬元將涉案房屋出售給案外人顧某某、應某某;
2、(2017)滬0112民初12764號民事判決書,證明閔行法院駁回案外人顧某某、應某某起訴原告要求排除妨礙、騰出房屋的訴請。
被告對第一組證據(jù)中證據(jù)1真實性無異議,認為系其手寫。但認為76萬元當時沒有全部收到,只收到了一部分,共計是40幾萬元。雙方另約定,不足的款項由原告在后面幾天再支付,10萬元在產(chǎn)證辦下來之后支付。第一組證據(jù)中證據(jù)2,被告認為第一筆30萬元現(xiàn)金收到,并非原告陳述的35萬元。2015年2月7日、4月29日、4月30日、10月24日轉(zhuǎn)某的共計14萬元收到,對原告陳述的另外的款項不予認可?,F(xiàn)存流水無法證明是原告支付。第一組證據(jù)中證據(jù)3真實性無異議,予以認可。補充說明,這里一共收到14萬元,加上原告原先購買1703室房屋以現(xiàn)金方式支付的30萬元。該款項之后也轉(zhuǎn)到了購買二室一廳的款項里面。對第一組證據(jù)中證據(jù)4的真實性有異議,事實以許某某在2018年1月16日法院撥打電某某的陳述為準。對買車的20萬元,被告認為其沒有收到過這筆款項,其父親許某某在法院的電話詢問中也沒有提到這筆錢,最后許某某與雙方均是親屬關系,不能作為證據(jù)使用。對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證據(jù)均無異議。
被告未向法院提交證據(jù)。
第三人未向法院提交證據(jù),亦未對原告提交的證據(jù)進行質(zhì)證。
本院經(jīng)審查,認為原告提交的第一組證據(jù)中的1、3,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證據(jù)真實、合法、且與待證事實相關,故本院對上述證據(jù)的證明效力予以認可。對原告提交的第一組證據(jù)中的證據(jù)2,本院認為,該證據(jù)真實、合法,且與本案有關聯(lián)性,本院對該證據(jù)的證明效力予以認可。對原告提交的第一組證據(jù)中的證據(jù)4,本院認為,該證據(jù)不符合證人證言的形式要件,且與本院撥打證人電某某的陳述存在矛盾,故本院對證人的情況說明不予采納,證人的真實表述應以證人在電某某的陳述為準。
根據(jù)原告提交的證據(jù)及雙方當事人庭審陳述,本院查明事實如下:
兩原告系夫妻關系,原告許某某與被告許某某系兄妹關系,案外人許某某系原告許某某與被告許某某之父,案外人韓某某系原告韓某某之父。
2014年3月9日,案外人上海北航置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甲方)與許某某(乙方,被拆遷人或公有房屋承租人)簽訂《上海市房屋拆遷補償協(xié)議》,約定乙方選擇房屋產(chǎn)權(quán)調(diào)換,甲方提供給乙方的產(chǎn)權(quán)調(diào)換房屋計3套,分別為:鹽鐵塘路xxx弄xx幢西單元xxx號1703室、1801室、1804室。
經(jīng)家庭協(xié)商,1703室以及1804室(涉案房屋)歸被告所有。2015年4月29日,案外人上海盛淼房地產(chǎn)開發(fā)有限公司(甲方、賣方)與被告許某某(乙方、買方)簽訂《上海市商品房預售合同》一份,約定:乙方向甲方購買涉案房屋,據(jù)甲方暫測該房屋建筑面積為71.76平方米。
同日,被告出具手寫說明一份,載明:“今自愿將本人名下房產(chǎn)(永康城香樟園xx號xxxx室,二室一廳,共計72平方米)出賣于妹妹許某某夫妻,作價86萬元?,F(xiàn)收首付76萬元。余款10萬元整,半年內(nèi)付清。”
2015年2月7日,案外人韓某某通過轉(zhuǎn)某方式向被告名下卡號為XXXXXXXXXXXXXXXXXXX的銀行卡內(nèi)轉(zhuǎn)入1萬元;4月29日,轉(zhuǎn)入5萬元;4月30日,轉(zhuǎn)入5萬元;10月24日,轉(zhuǎn)入3萬元。
2016年1月22日,案外人韓某某通過轉(zhuǎn)某方式向被告名下卡號為XXXXXXXXXXXXXXXXXXX(現(xiàn)卡號XXXXXXXXXXXXXXXXXXX)的銀行卡內(nèi)轉(zhuǎn)入1.5萬元;2月24日,轉(zhuǎn)入1萬元;3月22日,轉(zhuǎn)入2.2萬元。
2016年8月10日,被告許某某、第三人施崢崢(甲方、出賣方)與案外人顧某某、應某某(乙方、購買方)簽訂《動遷房(預售/預購)合同》一份,約定:經(jīng)甲、乙雙方協(xié)商后,甲方同意出售涉案房屋,乙方?jīng)Q定購買該房屋。甲、乙雙方協(xié)商一致,同意上述房屋轉(zhuǎn)讓總價款為150萬元整。
2017年5月9日,案外人顧某某、應某某因占有排除妨害糾紛向本院起訴許某某、方慧蕓,本院經(jīng)審理后于2017年8月4日作出(2017)滬0112民初12764號民事判決書,判決駁回了顧某某、應某某的全部訴訟請求。
上述案件審理過程中,被告許某某作為該案案外人向法院提交了一份情況說明,其中對其與許某某、韓某某之間的法律關系以及“2015年4月29日的手寫說明”陳述如下:1、本人于2015年4月29日向許某某提出借款50萬元,當時許某某夫婦提出如果本人無法歸還所借的錢,就以總價86萬元購買本人名下永康城香樟園xx號xxxx室的房屋。我與許某某實際借款金額以許某某銀行轉(zhuǎn)某憑證為準,本人從未收取過現(xiàn)金;2、本人從來未收到許某某夫妻86萬元;3、這份借款協(xié)議完全是在許某某的授意下所寫,里面的內(nèi)容完全不是本人的真實意愿,也和事實不符合,本人完全是出于對家人的信任才寫的這份協(xié)議;4、這份協(xié)議當時按照我的理解就是一份借款協(xié)議。
因房屋買賣合同糾紛,兩原告起訴至法院。
2018年1月16日,原告向本院陳述其付款金額及日期如下:1、2014年6月,現(xiàn)金支付35萬元;2、2015年2月,通過案外人韓某某銀行柜臺現(xiàn)金存款,支付20萬元;3、2015年2月7日,通過案外人韓某某轉(zhuǎn)某支付1萬元;4、2015年4月,通過案外人韓某某銀行柜臺現(xiàn)金存款,支付15萬元;5、2015年4月29日,通過案外人韓某某轉(zhuǎn)某支付5萬元;6、2015年4月30日,通過案外人韓某某轉(zhuǎn)某支付5萬元;7、2015年10月24日,通過案外人韓某某轉(zhuǎn)某支付3萬元。剩余尾款2萬過戶時支付。
同日,因證人許某某患XXX疾病無法出庭,本院撥打證人電話,其在電某某陳述事實如下:原告許某某是其女兒,原告韓某某是其女婿。一開始被告賣的是小房子(1703室房屋),后來賣的是大房子(涉案房屋),都是其兒子名下的房屋。賣房子的時候證人也在場,但是過程記不清了,總共多少房款不知道,只知道被告已經(jīng)收到84萬元。原先買賣小房子(1703室房屋)是兩家人家商量好買的。價格記不清了,過了幾天付錢的。付錢時原告許某某、證人夫婦、原告韓某某父母、還有被告在場,付了30萬元,是通過現(xiàn)金支付的。之后再付款證人就不在場了,被告已經(jīng)收到84萬元的情況是親家母、妻子及女婿講的,但沒有問過被告。2015年初被告買車花了多少錢證人不清楚,也不清楚誰給的錢?,F(xiàn)金35萬元這一筆款,究竟是付了30萬元還是35萬元,證人記不清了。但證人認為其書寫的情況說明是真實的。
本案審理過程中,經(jīng)原告申請,本院調(diào)取了被告名下兩張銀行卡賬戶明細,除案外人韓某某轉(zhuǎn)某外,另有:2014年6月6日,尾號5485的銀行卡分32筆收到共計29.74萬元現(xiàn)金存款;2015年3月11日,尾號5485的銀行卡收到不明卡存入的4.5萬元;4月29日,尾號5485的銀行卡分11筆收到共計10.75萬元現(xiàn)金存款。
本院認為,雖然被告在另案的訴訟中,認為其與兩原告之間的法律關系應為借貸關系,但本案中,被告認可其與兩原告之間存在房屋買賣合同關系,且被告于2015年4月29日出具的手寫說明亦明確了房屋買賣的標的、金額,故本院認可原、被告雙方就涉案房屋買賣的要約、承諾已達成一致。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chǎn)管理法》第四十一條“房地產(chǎn)轉(zhuǎn)讓,應當簽訂書面轉(zhuǎn)讓合同”之規(guī)定,房屋買賣合同屬于要式合同。本案中,被告出具的手寫說明載明了房屋買賣的標的、金額、付款時間等條款,且兩原告通過案外人轉(zhuǎn)某的方式已經(jīng)支付了部分房價款,被告亦表示接受,故原、被告雙方的房屋買賣合同關系已經(jīng)成立并生效。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二)項“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主要債務”,另一方當事人可以解除合同之規(guī)定,兩原告可以在被告明確不再出售涉案房屋時選擇解除合同。本案中,經(jīng)雙方當事人一致確認,2016年7、8月間,被告明確表示不再出售涉案房屋,并將涉案房屋另售他人,兩原告可以在協(xié)商無果的情況下,選擇解除與被告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關系。因此,兩原告此項訴請有事實及法律依據(jù),本院予以支持。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終止履行;已經(jīng)履行的,根據(jù)履行情況和合同性質(zhì),當事人可以要求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并有權(quán)要求賠償損失。本案中,因涉案房屋并未過戶,故雙方之間房屋買賣合同關系解除后,兩原告應向被告返還涉案房屋,被告應向兩原告返還所收到的購房款,并賠償兩原告因合同解除所造成的損失。
本案爭議焦點在于被告共收到兩原告支付購房款金額為多少?對此,原告認為,根據(jù)其申請法院調(diào)查取得的被告銀行卡信息、被告出具的手寫說明以及證人的情況說明,其已經(jīng)向被告支付84萬元購房款;而被告則認為,原告僅支付44萬元。本院認為,被告手寫說明雖有初步證明效力,但考慮到原告在談話筆錄中陳述的付款過程與申請法院調(diào)查取得被告銀行卡信息后提交的舉證意見中載明的付款過程并不一致,本院仍需結(jié)合當事人陳述、證人證言以及各項證據(jù)綜合判斷。
現(xiàn)分析如下:一、原告陳述且被告無異議的費用:1、2015年2月7日轉(zhuǎn)某支付的1萬元;2、2015年4月29日轉(zhuǎn)某支付的5萬元;3、4月30日轉(zhuǎn)某支付的5萬元;4、10月24日轉(zhuǎn)某支付的3萬元。上述費用雙方均無異議,且有轉(zhuǎn)某憑證及銀行卡收款記錄,本院對上述費用的支付情況予以確認。二、原告陳述但被告否認的費用:1、原告陳述于2014年6月首次支付現(xiàn)金35萬元,被告僅認可收到30萬元,本院認為該筆金額能夠?qū)蔡?485的銀行卡于2014年6月6日的29.74萬元現(xiàn)金存入記錄,因證人在電某某無法回憶起具體現(xiàn)金支付的35萬元還是30萬元,本院結(jié)合被告自認以及銀行卡現(xiàn)存記錄,認可原告于2014年6月首次支付被告現(xiàn)金30萬元;2、原告陳述于2015年2月通過銀行柜臺直接存現(xiàn)方式支付被告買車費用20萬元,因該筆費用證人不清楚是否存在,且并無銀行卡現(xiàn)存記錄予以佐證,故本院對該筆20萬元房款的支付情況不予認可;3、原告陳述于2015年4月通過銀行柜臺現(xiàn)存方式支付的現(xiàn)金15萬元,被告否認其收到上述錢款。本院認為,該金額可以對應尾號5485的銀行卡于2015年4月29日現(xiàn)存收到的10.75萬元,雖被告認為其銀行卡一直有現(xiàn)金存入,并不能代表該款項為原告支付,但通過銀行卡現(xiàn)存記錄顯示,被告銀行卡平時并無如此巨大現(xiàn)存金額,被告亦無法就其從事生意往來提供任何反駁證據(jù),故本院認為該筆銀行卡現(xiàn)存記錄為原告存入的可能性較大,本院確認原告于2015年4月29日通過現(xiàn)金方式支付被告10.75萬元;4、原告于舉證意見中陳述其于2015年3月11日向被告支付4.5萬元,因該筆款項系卡存,無法顯示存入銀行卡的信息,且該筆費用存入時間為3月11日,相較原告主張的現(xiàn)金支付15萬以及被告銀行卡現(xiàn)存10.75萬的時間有一定差距,故本院認為該筆費用無法與原告在2018年1月16日談話筆錄中陳述的任何一筆款項相對應,本院對該筆金額不予采納;5、尾號4951銀行卡2016年1月22日、2月24日、3月22日支付的共4.7萬元,雖被告予以否認,但其無法解釋為何在其與案外人韓某某并無生意及其他金錢往來的情況下,案外人會向其銀行卡內(nèi)打款,亦未就此進行舉證,故本院對上述三筆費用予以確認。至于被告手寫說明中認可收到的共計76萬元房款,本院認為,根據(jù)原告2018年1月16日談話筆錄中的陳述以及該手寫證明可推知,原告在2015年10月24日已付款84萬元,但該付款金額及付款時間與被告銀行卡記錄并不一致,且原告在2015年10月24日之后又再次向被告支付4.7萬元,亦與尾款剩余金額不符,故本院無法認可被告手寫說明中記載的已收款金額為真實收款金額。綜合以上分析,本院認為,原告付款金額及時間應為:2014年6月6日支付30萬元,2015年2月7日支付1萬元,2015年4月29日支付10.75萬元,同日支付5萬元,2015年4月30日支付5萬元,2015年10月24日支付3萬元,2016年1月22日支付1.5萬元,2016年2月24日支付1萬元,2016年3月22日支付2.2萬元,以上合計59.45萬元。
對于房屋買賣合同關系解除后原告所受損失,本院認為,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于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本案中,被告再次出售涉案房屋,應當預見其違約行為給原告的可得利益損失為再次出售的房價減去其與原告約定的房價,故本院認定原告所受損失為150萬元-86萬元=64萬元。
第三人施崢崢經(jīng)本院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系放棄相應的訴訟權(quán)利,由此產(chǎn)生的法律后果由第三人自行承擔。
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九十四條第(二)項、第九十七條、第一百一十三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確認原告許某某、韓某某與被告許某某之間的房屋買賣合同關系解除;
二、原告許某某、韓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將坐落于上海市閔行區(qū)鹽鐵塘路xxx弄永康城香樟苑XXX號XXX室的房屋返還給被告許某某;
三、被告許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返還原告許某某、韓某某購房款人民幣594,500元;
四、被告許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nèi)賠償原告許某某、韓某某房屋買賣合同關系解除后所受損失人民幣640,000元。
負有給付義務的當事人如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計人民幣18,300元,由原告許某某、韓某某負擔人民幣323.91元,由被告許某某負擔人民幣15,060.9元。保全費人民幣5,000元,由被告許某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石定偉
書記員:陳??潔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