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蔡某滿,農(nóng)民。
委托代理人蔡秀利。代理權(quán)限為特別授權(quán)。
委托代理人滕慶明,農(nóng)民。代理權(quán)限為特別授權(quán)。
被告蔡某服,農(nóng)民。
委托代理人王景良,河北弘丹律師事務(wù)所律師。代理權(quán)限為特別授權(quán)。
原告訴被告所有權(quán)確認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審判員白興華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及其委托代理人蔡秀利、滕慶明,被告蔡某服及其委托代理人王景良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告訴稱,我與被告系同胞兄弟。1980年元月22日,通過中人說和分家。我長兄和被告分得前層、新房各一間半,我分得南房舊正房三間(宅基地使用證編號601791)。因此宅院不通路,我于當(dāng)年申請新建第二套住房,上述宅院由兩位老人使用,后借給被告儲存雜物。我母親去世后,宅基地證下落不明。2012年4月,得知宅基地證在被告手中。在此次平改中,被告享受了政策待遇,當(dāng)我家得知情況向被告索要無果。故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確認原坐落在遷安市遷安鎮(zhèn)蔡灘子村宅基地證號為601791宅院所有權(quán)歸原告所有,由原告享有按宅基地使用證應(yīng)分得實際住宅面積,由被告返還原告房屋拆遷補償款90000元。
被告辯稱,原被告兄弟三人,通過分家析產(chǎn),被告與長兄分得北側(cè)三間房的各一間半,南房三間分給原告一間半,父母一間半。1985年,原告將其所有的一間半房賣給了父母,該三間房屋的所有權(quán)歸父母。2002年,將此三間房屋賣與被告。要求駁回原告訴請。
經(jīng)審理查明,原被告兄弟三人,老大蔡某存,老二蔡某滿,老三蔡某服。1980年1月22日分家析產(chǎn),原告分得后(南)院舊瓦正房三間(允許二老居住一間半),被告及老大蔡某存各分得前(北)院新瓦正房一間半。后原告在他處建房搬出,原告分得舊三間瓦正房由父母居住。1985年9月14日(農(nóng)歷7月30日),經(jīng)中人說和,原告將其中的一間半作價700元賣與父親蔡昌。2002年蔡昌去世后,原被告兄弟三人協(xié)商將蔡昌的一間半舊瓦正房作價1500元賣與被告蔡某服,蔡某服出資1000元付給原告及蔡某存各500元。2012年春,遷安市政府對蔡灘子村進行拆遷,原告分得的舊三間瓦正房宅基地使用證(戶主蔡昌)在蔡灘子村委會被發(fā)現(xiàn)并交給被告。2012年2月23日,蔡某服以此為依據(jù)與遷安市房屋征收管理辦公室簽訂征收補償安置協(xié)議書,確定被征收房屋補償款32436元,臨時安置費24000元,宅基地安置樓房面積210平方米。審理中,被告主張另一間半屬父親所有,未能提供證據(jù)。
上述事實,有雙方當(dāng)事人的陳述、原告提交的分家單、被告提交的二份書證、本院調(diào)取的遷安市檔案局檔案材料等證實。
本院認為,本案訴爭的三間舊瓦正房系原告于1980年1月22日分得,原告具有所有權(quán)。1985年9月14日,原告將其中的一間半賣與父親蔡昌,此一間半所有權(quán)轉(zhuǎn)移給蔡昌。蔡昌去世后原被告兄弟三人將蔡昌所有的房屋作價處分給被告蔡某服,蔡某服取得蔡昌原有的一間半房的所有權(quán),另一間半所有權(quán)屬于原告。被告主張另一間半屬于父親所有,因未能提供證據(jù),本院不予支持。該房屋拆遷所得的補償款、臨時安置費及安置樓房應(yīng)有一半歸原告所有。依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七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quán)法》第三十三條、第三十九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蔡某服給付蔡某滿拆遷補償款及臨時安置費28218元。
二、蔡某服給付蔡某滿安置樓房105平方米。
三、原告其他之訴不予支持。
以上第一項于本判決生效后五日內(nèi)履行,第二項于政府分配樓房時履行。
案件受理費2050元,由蔡某滿、蔡某服各負擔(dān)1025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提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dāng)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唐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白興華
書記員: 劉東洋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