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海
童高波(北京大成(武漢)律師事務所)
武漢中醇化汽車新能源有限公司
黎棟(湖北浩澤律師事務所)
上訴人(原審被告、反訴原告):蘇海,男。
委托代理人:童高波,北京大成(武漢)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反訴被告):武漢中醇化汽車新能源有限公司,住所地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開發(fā)區(qū)關南工業(yè)園高新二路Ⅱ-6號。
法定代表人:李秋霞,該公司總經理。
委托代理人:黎棟,湖北浩澤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蘇海因與被上訴人武漢中醇化汽車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醇化公司)特許經營合同糾紛一案,不服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鄂武漢中知初字第00528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15年3月19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蘇海的委托代理人童高波和被上訴人中醇化公司的委托代理人黎棟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證據1中文件的內容,系武漢市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于2014年、2015年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打擊非法儲存經營和運輸甲醇燃料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和部署,與本案中2011年雙方簽訂的《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無關,該證據不能達到上訴人的證明目的,本院不予采信。證據2中打擊非法儲存經營和運輸甲醇燃料的新聞報道,不涉及本案當事人,與本案不具有關聯(lián)性,本院也不予采信。
二審經審理查明,一審查明的事實屬實,本院依法予以確認。
結合當事人的上訴請求、理由及答辯意見,歸納本案二審的爭議焦點為:1、雙方簽訂的《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的效力如何認定;2、本案的民事責任如何承擔。對此,本院評判如下:
一、雙方簽訂的《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的效力如何認定。
首先,雙方簽訂的《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內容為中醇化公司負責向蘇海供應汽車汽油—甲醇雙燃料電子噴射系統(tǒng),同時提供技術培訓、協(xié)助辦理?;方洜I許可證和甲醇能源加注站建立等支持措施,蘇海則負責雙燃料電子噴射系統(tǒng)在指定地區(qū)的銷售、推廣、售后服務及配套甲醇能源加注站的建立和經營。上訴人蘇海認為,上述合同的實施將改變機動車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和機動車出廠時已登記的燃料種類,違反了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六條第(一)項“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拼裝機動車或者擅自改變機動車已登記的結構、構造或者特征”的規(guī)定,《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無效。本院認為,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出于維護道路交通秩序,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保護人身財產安全的目的作出第十六條第(一)項規(guī)定,上述規(guī)定只是對擅自改變機動車已登記的結構、構造或者特征這一行為的禁止,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得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審批,則不違反上述法律規(guī)定。本案中,中醇化公司負責向蘇海供應汽車汽油—甲醇雙燃料電子噴射系統(tǒng),并負責技術培訓等,蘇海作為被許可人,在簽訂合同后并不當然可以在機動車上加裝雙燃料電子噴射系統(tǒng),其在改裝前還需獲得相關部門審批,但這屬于蘇海應承擔的法定義務,并不影響《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的效力,故蘇海以《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六條第(一)項規(guī)定無效,理由不能成立。其次,雖然《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規(guī)定國家對成品油經營實行許可制度,但該辦法第四條 ?規(guī)定成品油是指汽油、煤油、柴油及其他符合國家產品質量標準、具有相同用途的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本案合同所涉的甲醇燃料不在其規(guī)定范圍之內。并且,中醇化公司登記經營范圍為汽車新型能源、環(huán)保產品、化工產品(含M100車用甲醇燃料)的技術開發(fā)、技術轉讓及銷售,小型車輛維修(限分支機構經營),汽車配件、汽車電腦軟件的技術開發(fā)、生產及銷售,且具有甲醇(含M100車用甲醇燃料)的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雙方簽訂的合同沒有超越中醇化公司的經營范圍,合同約定中醇化公司協(xié)助蘇海辦理?;方洜I許可證和進行甲醇能源加注站的建立,也沒有違反國家特許經營、專營專賣的規(guī)定。第三,中醇化公司擁有汽車汽油—甲醇雙燃料噴射領域內的多項專利技術,沒有證據表明本案合同中的專利技術產品和服務,系法律、行政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應當由行政部門批準方可經營的項目。蘇海認為根據《商業(yè)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第八條 ?第三款 ?的規(guī)定合同應當認定為無效的上訴理由也不能成立。綜上,中醇化公司和蘇海具有完全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簽訂《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合同內容也沒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故《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應當認定為合法有效。
二、本案民事責任的承擔。
中醇化公司與蘇海簽訂的《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合法有效,雙方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本案中,蘇海未按照合同第五條、第十六條的約定向中醇化公司支付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專利成果許可使用費共計20萬元,其行為已構成違約,蘇海應當向中醇化公司支付專利成果許可使用費20萬元,并按合同第二十三條的約定承擔違約金。同時,蘇海拖欠中醇化公司雙燃料噴射系統(tǒng)貨款3.58萬元的事實清楚,雙方對此無異議,故蘇海還應當承擔支付剩余貨款的法律義務。據此,一審支持中醇化公司的本訴訴訟請求,駁回蘇海的反訴訴訟請求,符合法律規(guī)定。
綜上,中醇化公司與蘇海簽訂的《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合法有效,上訴人蘇海關于合同無效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實體處理得當,應當予以維持。經合議庭評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 ?第一款 ?第(一)項 ?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6887元,由上訴人蘇海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本院認為:證據1中文件的內容,系武漢市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于2014年、2015年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打擊非法儲存經營和運輸甲醇燃料專項整治活動的通知和部署,與本案中2011年雙方簽訂的《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無關,該證據不能達到上訴人的證明目的,本院不予采信。證據2中打擊非法儲存經營和運輸甲醇燃料的新聞報道,不涉及本案當事人,與本案不具有關聯(lián)性,本院也不予采信。
二審經審理查明,一審查明的事實屬實,本院依法予以確認。
結合當事人的上訴請求、理由及答辯意見,歸納本案二審的爭議焦點為:1、雙方簽訂的《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的效力如何認定;2、本案的民事責任如何承擔。對此,本院評判如下:
一、雙方簽訂的《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的效力如何認定。
首先,雙方簽訂的《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內容為中醇化公司負責向蘇海供應汽車汽油—甲醇雙燃料電子噴射系統(tǒng),同時提供技術培訓、協(xié)助辦理危化品經營許可證和甲醇能源加注站建立等支持措施,蘇海則負責雙燃料電子噴射系統(tǒng)在指定地區(qū)的銷售、推廣、售后服務及配套甲醇能源加注站的建立和經營。上訴人蘇海認為,上述合同的實施將改變機動車的燃料供給系統(tǒng)和機動車出廠時已登記的燃料種類,違反了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六條第(一)項“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拼裝機動車或者擅自改變機動車已登記的結構、構造或者特征”的規(guī)定,《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無效。本院認為,我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出于維護道路交通秩序,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保護人身財產安全的目的作出第十六條第(一)項規(guī)定,上述規(guī)定只是對擅自改變機動車已登記的結構、構造或者特征這一行為的禁止,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得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的審批,則不違反上述法律規(guī)定。本案中,中醇化公司負責向蘇海供應汽車汽油—甲醇雙燃料電子噴射系統(tǒng),并負責技術培訓等,蘇海作為被許可人,在簽訂合同后并不當然可以在機動車上加裝雙燃料電子噴射系統(tǒng),其在改裝前還需獲得相關部門審批,但這屬于蘇海應承擔的法定義務,并不影響《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的效力,故蘇海以《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十六條第(一)項規(guī)定無效,理由不能成立。其次,雖然《成品油市場管理辦法》規(guī)定國家對成品油經營實行許可制度,但該辦法第四條 ?規(guī)定成品油是指汽油、煤油、柴油及其他符合國家產品質量標準、具有相同用途的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本案合同所涉的甲醇燃料不在其規(guī)定范圍之內。并且,中醇化公司登記經營范圍為汽車新型能源、環(huán)保產品、化工產品(含M100車用甲醇燃料)的技術開發(fā)、技術轉讓及銷售,小型車輛維修(限分支機構經營),汽車配件、汽車電腦軟件的技術開發(fā)、生產及銷售,且具有甲醇(含M100車用甲醇燃料)的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雙方簽訂的合同沒有超越中醇化公司的經營范圍,合同約定中醇化公司協(xié)助蘇海辦理?;方洜I許可證和進行甲醇能源加注站的建立,也沒有違反國家特許經營、專營專賣的規(guī)定。第三,中醇化公司擁有汽車汽油—甲醇雙燃料噴射領域內的多項專利技術,沒有證據表明本案合同中的專利技術產品和服務,系法律、行政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應當由行政部門批準方可經營的項目。蘇海認為根據《商業(yè)特許經營管理條例》第八條 ?第三款 ?的規(guī)定合同應當認定為無效的上訴理由也不能成立。綜上,中醇化公司和蘇海具有完全民事權利和行為能力,簽訂《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系雙方真實意思表示,合同內容也沒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強制性規(guī)定,故《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應當認定為合法有效。
二、本案民事責任的承擔。
中醇化公司與蘇海簽訂的《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合法有效,雙方應當按照合同約定履行自己的義務,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本案中,蘇海未按照合同第五條、第十六條的約定向中醇化公司支付第二年和第三年的專利成果許可使用費共計20萬元,其行為已構成違約,蘇海應當向中醇化公司支付專利成果許可使用費20萬元,并按合同第二十三條的約定承擔違約金。同時,蘇海拖欠中醇化公司雙燃料噴射系統(tǒng)貨款3.58萬元的事實清楚,雙方對此無異議,故蘇海還應當承擔支付剩余貨款的法律義務。據此,一審支持中醇化公司的本訴訴訟請求,駁回蘇海的反訴訴訟請求,符合法律規(guī)定。
綜上,中醇化公司與蘇海簽訂的《專利成果許可使用合同》合法有效,上訴人蘇海關于合同無效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實體處理得當,應當予以維持。經合議庭評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 ?第一款 ?第(一)項 ?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6887元,由上訴人蘇海負擔。
審判長:徐翠
審判員:陳輝
審判員:葉宇
書記員:張晶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