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某某
吳某
趙某汀
王某某
吳某
郭某某
共同
余沛時(陜西海普律師事務所)
財政部駐湖北省財政監(jiān)察專員辦事處機關后勤服務中心
劉婷婷(湖北首義律師事務所)
韓紅梅(湖北首義律師事務所)
財政部駐湖北省財政監(jiān)察專員辦事處
原告:胡某某。
原告:吳某。
原告:趙某汀。
原告:王某某。
原告:吳某。
原告:郭某某。
原告共同
訴訟代表人:胡某某。
委托代理人:余沛時,陜西海普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財政部駐湖北省財政監(jiān)察專員辦事處機關后勤服務中心。
法定代表人:康則軍,主任。
委托代理人:劉婷婷、韓紅梅,湖北首義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財政部駐湖北省財政監(jiān)察專員辦事處。
法定代表人:袁松青,監(jiān)察專員。
委托代理人:劉婷婷、韓紅梅,湖北首義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胡某某,吳某,趙某汀,王某某,吳某,郭某某訴被告財政部駐湖北省財政監(jiān)察專員辦事處(以下簡稱專員辦),財政部駐湖北省財政監(jiān)察專員辦事處機關后勤服務中心(以下簡稱服務中心)借款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胡某某、吳某、趙某汀、王某某、吳某、郭某某的委托代理人余沛時;被告專員辦、服務中心的委托代理人劉婷婷,韓紅梅均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已生效刑事判決書認定的事實,依法應為本案認定的事實。根據(jù)現(xiàn)已生效并執(zhí)行的刑事判決書的認定:2008年7月,被告人黃友學虛構服務中心開展業(yè)務需要資金的事實,使用偽造印章出具收款憑證,冒用服務中心名義騙取被害人胡某某人民幣526萬元,除歸還人民幣121.36萬元外,實際騙得人民幣404.64萬元;其所開具的借條、《函》蓋有的“湖北財政監(jiān)察專員辦事處機關”“機關后勤服務中心”印章系偽造;并判決黃友學犯合同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四年,剝奪政治權利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60,000元等,且涉案的賬款已按比例發(fā)還了134.1萬元。故,兩被告與原告之間未發(fā)生借款事實,不構成合法的借款法律關系。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行為人盜竊、盜用單位的公章、業(yè)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私刻單位的公章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歸個人占有、使用、處分或者進行其他犯罪活動構成犯罪的,單位對行為人該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承擔民事責任。故,兩被告既不應承擔償還借款的民事責任,亦不應承擔賠償原告損失的民事責任。原告胡某某、吳某、趙某汀、王某某、吳某、郭某某請求依法判令兩被告賠償原告借款本金損失人民幣2711088元及自2008年7月30日起至還款之日止的同期銀行存款利息和因訴訟合理發(fā)生的差旅費的請求,本院不予支持。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五條 ?第一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 ?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胡某某、吳某、趙某汀、王某某、吳某、郭某某的訴訟請求。
本案案件受理費44400元,由原告胡某某、吳某、趙某汀、王某某、吳某、郭某某共同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應在提交上訴狀時,根據(jù)不服本判決的上訴請求數(shù)額及《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三條 ?第(一)款 ?的規(guī)定預交上訴案件受理費,款匯至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開戶銀行:中國農業(yè)銀行武漢市東湖支行,戶名:湖北省財政廳非稅收入?yún)R繳結算戶,賬號:052101040020201,并在銀行憑據(jù)用途欄內簡要注明“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或者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單位編碼“103001”。上訴人在上訴期滿后七日內仍未預交訴訟費用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本院認為,已生效刑事判決書認定的事實,依法應為本案認定的事實。根據(jù)現(xiàn)已生效并執(zhí)行的刑事判決書的認定:2008年7月,被告人黃友學虛構服務中心開展業(yè)務需要資金的事實,使用偽造印章出具收款憑證,冒用服務中心名義騙取被害人胡某某人民幣526萬元,除歸還人民幣121.36萬元外,實際騙得人民幣404.64萬元;其所開具的借條、《函》蓋有的“湖北財政監(jiān)察專員辦事處機關”“機關后勤服務中心”印章系偽造;并判決黃友學犯合同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十四年,剝奪政治權利二年,并處罰金人民幣60,000元等,且涉案的賬款已按比例發(fā)還了134.1萬元。故,兩被告與原告之間未發(fā)生借款事實,不構成合法的借款法律關系。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行為人盜竊、盜用單位的公章、業(yè)務介紹信、蓋有公章的空白合同書,或者私刻單位的公章簽訂經濟合同,騙取財物歸個人占有、使用、處分或者進行其他犯罪活動構成犯罪的,單位對行為人該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承擔民事責任。故,兩被告既不應承擔償還借款的民事責任,亦不應承擔賠償原告損失的民事責任。原告胡某某、吳某、趙某汀、王某某、吳某、郭某某請求依法判令兩被告賠償原告借款本金損失人民幣2711088元及自2008年7月30日起至還款之日止的同期銀行存款利息和因訴訟合理發(fā)生的差旅費的請求,本院不予支持。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在審理經濟糾紛案件中涉及經濟犯罪嫌疑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五條 ?第一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二條 ?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胡某某、吳某、趙某汀、王某某、吳某、郭某某的訴訟請求。
本案案件受理費44400元,由原告胡某某、吳某、趙某汀、王某某、吳某、郭某某共同負擔。
審判長:楊綺雯
審判員:姚紅
審判員:肖曼
書記員:曹芳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