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胡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閔行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周素文,北京市京師(上海)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張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浦東新區(qū)。
被告:張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浦東新區(qū)。
上述二名被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陸懿穎,上海明庭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述二名被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蘇杰,上海明庭律師事務所律師。
第三人:上海博鴻房地產經紀事務所東城店,住所地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錦安西路XXX號XXX層。
負責人:魏宗敏,總經理。
委托訴訟代理人:張正雯,上海海仲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胡某某訴被告張某某、張某某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4月1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期間經原告胡某某申請,本院依法追加上海博鴻房地產經紀事務所東城店(以下簡稱博鴻房產東城店)為本案第三人,并于2019年5月7日、7月4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胡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周素文、被告張某某及被告張某某、張某某的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陸懿穎、蘇杰、第三人博鴻房產東城店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張正雯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胡某某訴稱,原告與二被告于2016年1月4日簽訂了房屋買賣三方協議,協議約定:原告以人民幣(以下幣種相同)710萬元購買兩被告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錦和路XXX弄XXX號XXX室的房屋。原告于2016年1月支付被告定金40萬元。協議簽訂后,由于房屋市場價格暴漲,被告拒絕履行合同。根據合同法的規(guī)定及合同的約定,被告應當向原告雙倍返還定金80萬元,被告聲稱賠償款已經交給中介公司即本案第三人,但原告僅收到中介轉交的45萬元。為此,原告訴至法院要求判決二被告:1.賠償定金35萬元及利息(以35萬元為本金,從2016年3月27日起算至實際返還日止,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標準計算;2.承擔訴訟費用。
被告張某某、張某某辯稱,2016年1月28日原、被告已經就買賣居間協議的解除達成合意,買賣居間協議已經終止。被告已經全額支付原告違約金并返還原告40萬元意向金。
第三人博鴻房產東城店述稱,原、被告之間的買賣居間協議已經解除,相關權利義務已經履行完畢。
經審理查明,2016年1月4日原告(乙方)與二被告(甲方)在第三人博鴻房產東城店(丙方)居間下簽訂《房地產買賣居間協議》,協議第一條約定:乙方為表示對丙方居間提供的房地產之購買誠意向丙方支付意向金40萬元。協議第二條“買賣房地產的基本情況”第1、2項約定:房屋坐落上海市浦東新區(qū)錦和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建筑面積118平方米。協議第二條“買賣房地產的基本情況”第7項“其他備注”約定:在甲方簽署此協議時,丙方代為轉交乙方支付的4萬元購房定金予甲方,另36萬元整在甲方簽署此協議后十天內由乙方直接轉至甲方提供的銀行賬戶,至此乙方共計支付甲方購房定金40萬元。協議第八條約定:甲方接受本協議所述買賣條件并簽訂本協議的,甲方同意在簽署本協議后78天內依丙方的安排到丙方處與乙方簽訂《上海市房地產買賣合同》或類似合同,如果甲方未能履行本條所述事項,則應向乙方雙倍返還定金……。同日被告張某某收到原告支付的購房定金4萬元并出具了收條,2016年1月10日原告向被告張某某轉賬支付了30萬元,被告張某某出具了收到定金30萬元的收條,2016年1月11日原告分別向被告張某某轉賬支付了1萬元和5萬元,其中1萬元轉賬附言為購房定金。
2016年1月14日被告張某某向第三人博鴻房產東城店的員工徐剛發(fā)送微信稱“你好,我有個事要告知你一下,昨天我本來去補訂金,順便又提了下做低房價的事,對方業(yè)主不同意覺得有風險不安全,我媽媽聽了后也很擔心,要求簽訂買賣合同時按凈到手價簽,這樣買家會有更多稅費的支出,請你轉告下如果他們覺得稅太多可以解除協議,我會退還40萬元定金”。2016年1月23日晚原、被告于第三人處協商簽訂房屋買賣合同事宜,因雙方意見不一,未達成一致意見繼而協商解除合同事宜。2016年1月24日凌晨被告方通過pos機刷卡的方式向第三人支付了40萬元,第三人出具了收款時間為2016年1月23日的《收據》,收款事由記載為“張某某退還胡某某的購房定金貳拾萬元整及違約金貳拾萬元”。2016年1月25日第三人博鴻房產東城店員工徐剛通過其個人賬戶轉賬支付案外人孫某某40萬元。2016年1月25日被告張某某向徐剛發(fā)送微信稱“明天去你那里刷錢”,徐剛回復“好的,我知道了”,2016年1月26日15點30分被告張某某發(fā)微信問徐剛“現在公司嗎”,徐剛答“在,我在公司”。同日,被告方再次通過POS機刷卡的方式向第三人支付了20萬元,第三人出具了收款時間為2016年1月26日的《收條》,收款事由記載為“張某某退還胡某某的購房定金貳拾萬元整”。2016年1月27日晚9點51分被告張某某發(fā)送微信詢問徐剛“你好,孫小姐他們把解約合同送來了嗎”,1月28日晚9點37分徐剛將照片格式的《解約書》通過微信發(fā)給了張某某,被告提供徐剛發(fā)給被告張某某的解約書的截屏微信,《解約書》內容為:張某某、張某某于2016年1月4日至2016年1月11日期間收到胡某某購買系爭房屋的購房定金40萬元,胡某某根據房地產買賣居間協議的約定向張某某、張某某提出簽訂正式房地產買賣合同,張某某、張某某明確決定不與胡某某簽訂房地產買賣合同,鑒于張某某、張某某單方面解約雙方協商如下:張某某、張某某退還胡某某購房定金40萬元并賠償胡某某違約金20萬元,具體退還及支付的事項如下:張某某、張某某于2016年1月23日退回胡某某購房定金20萬元并在簽訂此協議向胡某某支付20萬元違約金,另20萬元購房定金在2016年1月26日之前含當天支付給胡某某……雙方協商自愿解除已簽署的房地產買賣居間協議,張某某、張某某除已賠償的款項不需要另行支付其他違約金。解約書落款處甲方有張某某簽名,日期為2016年1月23日,乙方處有胡某某簽名,日期為2016年1月28日。張某某又問“好的,定金40萬元和20萬元賠償金都轉給胡先生了嗎”徐剛回復“時間又變了,我都瘋了,她又改到明天晚上了”。2016年1月30日徐剛通過手機銀行向孫某某轉賬5萬元。2016年3月6日原告向二被告郵寄通知一份,要求二被告于2019年3月12日上午十一點至中介公司簽訂正式買賣合同。
2017年9月27日胡某某起訴張某某、張某某[(2017)滬0115民初82649號],要求張某某、張某某賠償胡某某定金40萬元及利息并賠償胡某某經濟損失100萬元。該案審理中,中介徐剛作為張某某、張某某的證人到庭陳述:原告和孫某某是夫妻關系,2016年1月23日買賣雙方到中介公司協商簽約的具體細節(jié),因為雙方對首付款有分歧就談到了解約,當天當面協商解約的時候沒有談到具體的金額,原告與孫某某走后,證人與被告溝通了解約事宜并電話聯系孫某某得到同意后,證人起草了解約書,被告當天在中介公司刷卡了40萬元,之后證人將解約書給了孫某某,證人向孫某某轉賬了40萬元后,原告簽了解約書,1月26日張某某又在我公司刷了20萬元,2016年1月30日向孫某某轉賬了5萬元,因為要拿到原告方的收款收據,剩余的15萬元證人要當面給孫某某,就和她約了在綠城會所吃飯,當場就給了孫某某15萬元現金,孫某某也出具了收據,證人也把收據交給了張某某。2017年11月10日被告張某某微信問徐剛“麻煩你到柜面查一下2016年1月24日到2016年1月31日之間給孫某某的轉賬記錄”,后徐剛將2016年1月30日通過手機銀行轉賬孫某某5萬元的工商銀行電子銀行回單截屏后發(fā)給了張某某。2018年3月20日胡某某申請撤訴。2017年4月22日孫某某給張某某發(fā)短信稱“要到張某某兒子的學校,找班主任約”,4月23日孫某某又發(fā)送短信給張某某稱“你要把欠我們的賠償款給我們,徐剛謊稱錢給我,那你約他我們三方當面對質(他根本不可能給你我寫的收據,因為我沒有收到他的錢,怎么可能寫收據給他),你欠我們的錢,我沒有拿到,你是逃不掉的……”
本案庭審中,原告證人孫某某到庭陳述:其與原告是朋友關系,為在原告購房過程中提供建議。2016年1月23日證人陪同原告至博鴻房產東城店,被告提出解約,原告不同意,要求繼續(xù)履行合同,并提出如被告要解約,必須雙倍返還定金。后來證人收到博鴻房產東城店轉來的40萬元和5萬元并將這兩筆款轉給了原告。證人從來沒有收到過徐剛所稱的現金支付的15萬元。因證人另有客戶委托出租房屋,證人也通過博鴻房產東城店操作此事,才將自己的銀行賬號留給了中介公司,故博鴻房產東城店才能將款項直接打入證人的賬戶。
審理中,原告陳述,房地產居間協議簽訂后,按照被告的付款條件原告在籌款上有困難就提出過解除居間協議,被告沒有同意。后來原告籌集到了資金,雙方準備繼續(xù)履行合同。原告籌到款后,就與被告協商簽訂正式買賣合同,被告又不愿意簽訂合同了,原告就要求被告雙倍返還定金共計80萬元,因原告在外地出差,事情委托給孫某某處理,由孫某某與中介公司經辦人徐剛直接溝通,據孫某某向原告反饋被告提出的方案是返還定金40萬元、補償款5萬元,原告沒有同意。但原告告訴孫某某,如果被告將錢打給孫某某,孫某某可以先將錢收著。2016年3月原告約被告簽訂正式買賣合同,原告提出如果不簽約就需要雙倍返還定金,雙方沒有談攏。其后因原告出差在外,所以2017年11月原告才提起前案訴訟。原告另表示其沒有簽署過解約書,也從未出具過收到60萬元的收據。原告認為支付購房定金40萬元后,被告不愿意簽訂正式房地產買賣合同,原告也接受了被告不愿簽約的事實,同意解除居間協議,但認為被告是違約解除,應當雙倍返還定金共計80萬元,現在原告已經收到孫某某轉交的45萬元,要求二被告共同支付剩余的35萬元;合同約定網簽的最后時間為2016年3月27日,由于被告明確不簽訂合同,所以該時間為協議解除時間,故要求二被告支付上述款項的利息,以35萬元為本金,自2016年3月27日起算至實際支付日止,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標準計算。對于(2017)滬0115民初82649號案中徐剛的證人證言,原告認為徐剛與案件有利害關系,其在該案中所作證言不能采納。
二被告則認為,2016年1月23日原、被告、第三人在中介處協商,雙方開始協商繼續(xù)履行合同,因具體細節(jié)沒有談攏,就開始談到解約,最初也沒有完全達成一致。被告提出返還40萬元,賠償20萬元,第三人就將這個方案反饋給原告方,第三人說原告答應了,1月24日凌晨被告通過pos機打款40萬元給第三人,1月26日被告又打了20萬元給第三人,1月28日徐剛將有原告簽字的解約書截屏發(fā)給被告,故被告認為居間協議于2016年1月28日已經解除,被告已經按約返還40萬元定金并支付違約金20萬元。徐剛曾經將原告收到60萬元的收據交付給被告,但被告認為原、被告之間的糾紛已經解決了,就處理了收據。解約書客觀存在,原告對解約書有異議應當在三個月內提出,原告沒有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提出已經超過了除斥期間。二被告認為證人孫某某與原告關系密切,且作為原告的代理人參與了整個房屋買賣的交易過程,與本案具有利害關系,對其證言不予認可。
第三人認為原、被告之間的房地產居間協議已于2016年1月28日解除,第三人已將被告支付的60萬元轉交給孫某某,其中45萬元通過銀行轉賬支付,另有15萬元當面現金交付。第三人認為孫某某的陳述與事實不符,第三人一直認為原告與孫某某之間是夫妻關系,在前期購房時原告所留的也是孫某某的電話,在協商解除居間協議的過程中,第三人的經辦人也是與孫某某溝通的,在雙方對解除居間協議口頭達成一致意思后,經辦人收到被告方支付的款項,孫某某將其銀行帳號留給了經辦人,經辦人就將60萬元也通過銀行轉賬和現金方式支付。另外,被告在2016年1月23日簽訂解約書后,經辦人就將解約書交付給了孫某某,其后再從孫某某處取回了解約書,寫有胡某某簽名的解約書不是當著第三人面簽署的。關于孫某某陳述的其與第三人有生意往來所以將銀行賬號留在第三人處這節(jié)陳述,第三人不予認可。
認定上述事實,由經庭審質證的《房地產買賣居間協議》、招商銀行交易明細表、轉賬記錄、《定金收條》、《收條》、《通知》附郵寄憑證、微信記錄、pos刷卡記錄、第三人出具的收據二張、工行電子回單、(2017)滬0115民初82649號案的民事起訴狀及庭審筆錄等證據及庭審筆錄在案佐證。
本院認為,當事人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原、被告提前解除了房地產買賣居間協議。根據原、被告庭審中的陳述可以確認,2016年1月23日晚原、被告因協商履行合同未成進而協商解除合同。被告于2016年1月24日凌晨通過pos機刷卡方式向第三人支付了40萬元,第三人于2016年1月25日將40萬元轉賬給了原告的委托人孫某某,之后被告向第三人詢問向被告的付款情況并于1月26日通過pos機刷卡方式向第三人支付了20萬元。被告凌晨向第三人刷卡支付40萬元及被告于2016年1月25日向第三人詢問付款的微信均形成于雙方訴訟發(fā)生之前,在未確定雙方合同解除的具體方案的情況下,上述行為有違常理,同時原告包括孫某某在收到45萬元錢款后也未提出過異議,故本院可以確認原、被告雙方于2016年1月23日晚或24日凌晨已經就解除房屋買賣預約關系達成了口頭協議,即被告退還原告定金40萬元并賠償違約金20萬元。照片格式的《解約書》上是否是胡某某簽名并不影響雙方已經按照《解約書》的內容履行相關的權利義務。原告認為雙方沒有達成一致解除意向并認為合同于2016年3月27日解除的意見本院不予采納。對于該解除協議的履行情況,被告對付款負有舉證責任。被告雖向第三人轉賬了60萬元,現有證據證明原告收到了其中的45萬元,其余的15萬元被告認為系徐剛通過現金方式支付原告的委托人孫某某,且收到過徐剛轉交的孫某某出具的收條,但未能提交能證明原告方收款的收條。孫某某否認收到該15萬元,而徐剛是本案的中介方,徐剛與孫某某之前錢款往來均采用銀行轉賬的方式,且徐剛原、被告均有利害關系,僅以徐剛的陳述無法證明原告(包括孫某某)收到15萬元的事實,故被告應當按照約定支付原告剩余15萬元,原告請求被告賠償35萬元及其35利息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但被告遲延支付該15萬元應當支付相應的利息,原告主張利息的起止時間和計算標準并無不當,本院予以確認。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張某某、張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胡某某15萬元;
二、被告張某某、張某某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胡某某逾期付款利息,以15萬元為基數,從2016年3月27日起算至實際支付之日,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標準計算。
負有金錢給付義務的當事人如未按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7,300元,減半收取計3,650元,由原告胡某某負擔1,800元,被告張某某、張某某負擔1,850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陸??菁
書記員:王曄璐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