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聚優(yōu)澳品(北京)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住所地北京市。
法定代表人:王鵬,首席執(zhí)行官。
委托訴訟代理人:彭鵬,北京市證信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楊嵩濤,北京市證信律師事務所實習律師。
被告:上海牽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住所地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qū)加楓路XXX號2102B。
法定代表人:任曉煜。
原告聚優(yōu)澳品(北京)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與被告上海牽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8月8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于2018年10月8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彭鵬到庭參加了訴訟。被告經本院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應訴,本院依法進行缺席審理。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聚優(yōu)澳品(北京)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支付原告貨款澳元480,242.55元(以判決生效日當日的澳元對人民幣匯率結算人民幣金額);2、判令被告承擔本案的訴訟費和保全費。審理中,原告明確訴請1的金額為澳元446,937.87元。事實與理由:被告是網絡電商“豐趣海淘”的實際運營者,原告原系被告的供應商之一。自2017年1月起,與被告建立買賣合同關系。根據雙方的約定,被告方給予原告其供應鏈平臺的終端賬號和密碼,原告定時登陸該平臺,根據平臺中被告下發(fā)的訂單詳情,向被告的客戶發(fā)貨。被告客戶收貨確認后,被告會在其系統(tǒng)中對交易完結情況予以確認,并根據雙方無異議的系統(tǒng)統(tǒng)計數(shù)據向原告支付貨款。在前期的合作中,被告方均能按照約定向原告結算貨款,但自2017年8月起,被告方就不能正常支付貨款,截止2018年1月19日,被告累計拖欠原告貨款共計澳元480,242.55元(折合人民幣2,401,212.75元),雖經原告多次催要,但被告方至今未予支付。故涉訟。審理中,原告明確訴狀上的澳元480,242.55元為累加錯誤,原告主張被告積欠的金額實際為澳元480,001.20元。后原告再次明確已收到結算期為2017年7月20日至2017年8月19日的金額為澳元33,063.33元的貨款,故要求在訴請金額中予以扣除。
被告上海牽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未到庭應訴,亦未提供證據。
經審理查明:原告與被告自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期間存在買賣合同關系。原告與被告口頭約定由原告作為被告的供應商,由原告登陸被告的供應商平臺,為被告的客戶所下訂單發(fā)貨。雙方未簽訂書面的合同?!皐ww.fengqu.com”的網站名稱為“豐趣海淘”,被告為該電商平臺的運營者,備案號為:滬ICP備XXXXXXXX號,與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的ICP/IP地址/域名信息備案管理系統(tǒng)中查詢結果一致。
被告使用“vd.fengqu.com”的管理平臺向原告發(fā)送交易信息,利用該平臺進行訂單管理和款項結算等。
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被告通過平臺向原告發(fā)送訂單信息、客戶的收件地址等,原告安排PCAExpress等物流公司向被告的客戶發(fā)送貨物,待客戶收件確認后,被告在平臺上與原告進行結算。
原告當庭使用被告向其提供的賬號XXXXXXXXXXX和登錄密碼xingrunhar登錄該平臺。平臺上戶名為“聚澳優(yōu)品”的用戶財務管理項下結算單據一欄中顯示“已確認”的結算單號中有13項為代銷結算,訂單狀態(tài)顯示為“未結算”,其中結算金額為正數(shù)的是2018年2月20日的一筆,原告在本案中主張的為2017年2月20日至2018年1月20日的共計12筆結算金額顯示為負數(shù)的項目,金額分別為澳元6,740.73元、澳元102,114.89元、澳元117,202.70元、澳元68,815.38元、澳元69,827.97元、澳元33,063.33元、澳元27,683.80元、澳元15,836.90元、澳元14,443.14元、澳元16,164.05元、澳元7,662.57元和澳元445.74元,總金額為澳元480,001.20元。
2017年10月24日,被告向原告支付192,347元,回款憑單上記載的備注為:“七月寄售貨款”。該筆貨款金額為原告與被告結算的2017年7月20日至2017年8月19日澳元33,063.33元的按澳元對人民幣匯率折算后的金額,原告確認已經收到該筆貨款。
2017年11月28日,被告通過銀行轉賬向原告付款114,613.60元,貸方交易明細記載的附言為:代牽趣進出口支付聚優(yōu)澳品貨款。該付款未包含在被告的未付款金額內。
以上事實由原告提交的“豐趣海淘”網站首頁截屏、《公證書》、工業(yè)和信息化部ICP/IP地址/域名信息備案管理系統(tǒng)查詢信息、原告為被告客戶發(fā)送貨物的快遞單據、貸方交易明細、大額支付系統(tǒng)專用憑證(收款)以及原告的當庭陳述佐證。
本院認為,原告與被告存在口頭的買賣合同,原告根據被告的指示向被告的客戶發(fā)送貨物,被告也曾向原告支付過貨款,雙方之間的買賣合同關系合法有效,被告應當按照約定履行付款義務。原告現(xiàn)提供了雙方在交易平臺上的結算憑證,在2017年1月20日至2018年4月19日中產生的交易中,交易結算平臺上顯示已經確認單未結算的總金額為澳元480,001.20元,扣除已經支付的澳元33,063.33元,被告尚欠貨款澳元446,937.87元未支付給原告,被告應當支付,故對于原告要求被告支付貨款的訴訟請求,本院予以支持。雙方在平臺上的結算貨幣為澳元,原告現(xiàn)要求按照判決生效之日的澳元對人民幣的匯率計算的人民幣進行結算,于法不悖,本院予以支持。被告經本院合法傳喚,無正當理由未到庭應訴,放棄了對原告所主張的事實和證據進行辯駁的權利。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十條第一款、第六十條第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被告上海牽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聚優(yōu)澳品(北京)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貨款澳元446,937.87元(以本判決生效之日澳元對人民幣的匯率計算)。
負有金錢給付義務的當事人,如果未按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26,009元、減半收取計人民幣13,004.50元,財產保全費人民幣5,000元,兩項合計人民幣18,004.50元,由原告聚優(yōu)澳品(北京)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負擔人民幣1,842元,由被告上海牽趣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負擔人民幣16,162.50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胡鐵紅
書記員:陳燕華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