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符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嘉定區(qū)。
原告:符永生,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普陀區(qū)。
原告:符永華,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普陀區(qū)。
原告:孫劍蓉,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普陀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孫根發(fā)(孫劍蓉父親),住上海市嘉定區(qū)。
原告:孫根發(fā),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嘉定區(qū)。
五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歸靈根。
被告:符永明,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普陀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江永茜,上海歐瑞騰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馬駿,上海歐瑞騰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符某某、符永生、符永華、孫劍蓉、孫根發(fā)與被告符永明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1月15日作出(2017)滬0107民初14924號民事判決。判決后,符某某、符永生、符永華、孫劍蓉、孫根發(fā)不服,向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于2018年9月20日作出(2018)滬02民終3988號民事裁定,裁定撤銷本院(2017)滬0107民初14924號民事判決,并將案件發(fā)回本院重審。本院以贈與合同糾紛案由重新受理后,依法另行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符某某、符永生、符永華、孫根發(fā)(并作為孫劍蓉的委托訴訟代理人)及五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歸靈根、被告符永明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江永茜、馬駿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jié)。
原告符某某、符永生、符永華、孫劍蓉、孫根發(fā)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一、判令被告與符某1簽訂的“真北路XXX弄XXX號XXX-XXX室(以下簡稱系爭房屋)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無效,原告依法繼承吳某某的遺產(chǎn);2、訴訟費由被告承擔。事實和理由:符某1與吳某某育有三男兩女,即原告符某某、符永生、符永華、被告符永明以及符某2(系原告孫劍蓉的母親、原告孫根發(fā)的妻子)。吳某某于2007年9月30日去世,符某2于2009年1月2日去世,符某1于2017年1月13日去世。嗣后,原告與被告講起父母的產(chǎn)權房即本案系爭房屋的處置事宜,被告竟表示該房屋產(chǎn)權已經(jīng)給了被告,令原告大吃一驚。后原告至房地產(chǎn)交易中心查詢得知,父親竟在母親去世后,通過簽訂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的方式將系爭房屋賣給了被告,但被告并未支付任何款項。前述行為侵害了原告的合法權益,故向法院提起訴訟。
被告符永明辯稱,不同意原告訴請,被告雖與父親簽訂了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但名為買賣,實為贈與。2007年5月8日父母書寫了名為“贈”的書證,明確將系爭房屋贈與被告,該行為系父母共同意思表示。2007年10月17日簽訂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系為完成過戶手續(xù)所做,過戶也系父親本人申請辦理,現(xiàn)贈與行為已經(jīng)完成。原告的訴請缺乏依據(jù),應予駁回。
經(jīng)審理查明,符某1與吳某某系夫妻,生育有五個子女,即符某2、符某某、符永明、符永生、符永華,吳某某于2007年9月30日報死亡,符某1于2017年1月13日去世。符某2與孫根發(fā)系夫妻,育有孫劍蓉,符某2于2009年1月2日去世。2007年10月17日符某1與符永明簽訂《上海市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合同編號329225),約定:符某1將上海市真北路XXX弄XXX號XXX-XXX室房屋出售給符永明,建筑面積67.76平方米,轉(zhuǎn)讓價款人民幣530000元,未約定款項支付時間。另約定于2007年11月30日前向房地產(chǎn)交易中心申請辦理轉(zhuǎn)讓過戶手續(xù),房地產(chǎn)權利轉(zhuǎn)移日期以普陀區(qū)房地產(chǎn)交易中心受理房地產(chǎn)轉(zhuǎn)讓過戶申請之日為準。合同簽訂當日,符某1與符永明即辦理了房地產(chǎn)轉(zhuǎn)讓過戶申請手續(xù)?,F(xiàn)系爭房屋登記在符永明名下。原告認為符某1擅自出分了屬于吳某某的遺產(chǎn)份額,侵犯了原告的繼承權利,故向本院提起訴訟。
另查明:被告提交的名為“贈”的書證載明“因長子長期照顧父母所以現(xiàn)將普陀區(qū)真北路XXX弄XXX號XXX室及家中一切贈送長子符永明特立證明符某1吳某某2007年5月8日”。
審理中,眾原告就被告提供的名為“贈”的書證中吳某某簽名的真實性提出異議,認為非其本人所簽,并提供了其自稱拍攝于上海市公安局普陀分局真如派出所的“常住人口登記表”作為樣本,要求對該登記表中申報人簽章處“吳某某”字樣與“贈”中“吳某某”字樣是否為同一人書寫進行鑒定。被告對于上述樣本不予認可,認為存在代簽的可能。后原告確認其提供的樣本中“吳某某”字樣實“吳某某”本人所為,基于與“贈”中“吳某某”字樣明顯不同,無鑒定必要,故撤回鑒定申請。
被告表示書證“贈”中的文字除父親的名字為父親本人書寫之外,其余的文字均為母親書寫,該節(jié)事實是母親在將書證“贈”交于被告時告知被告的。另,被告申請將(1997)普民初字第687號案件法庭審理筆錄(1997年3月14日)作為樣本,對于第五頁中“吳某某”字樣與“贈”中“吳某某”字樣是否為同一人書寫進行鑒定。原告對此主張,該案庭審當天實際到場的僅有四人,分別為符某1、符某2、符永生、符永華,吳某某并未到場,筆錄中“吳某某”的簽字應為符某2代簽。故不認可該被告提供的樣本。
本院就書證“贈”中的“吳某某”字樣與法庭審理筆錄中“吳某某”簽字是否為同一人書寫,委托司法鑒定科學研究院進行筆跡鑒定。該院于2019年4月28日出具司法鑒定意見書,結(jié)論載明:檢材《贈》上需檢的“吳某某”簽名是吳某某所寫。
本院認為:當事人依法享有自愿訂立合同的權利,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非法干預。依法成立的合同,受法律保護。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jù)的事實,應當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當事人未能提供證據(jù)或者證據(jù)不足以證明其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后果。
本案雙方當事人對于被告提交的名為“贈”的書證中“吳某某”字樣是否是本人書寫存在爭議,鑒于司法鑒定意見書已經(jīng)明確“贈”中“吳某某”與本院法庭審理筆錄(即被告主張的鑒定樣本)中“吳某某”是同一人書寫,而“贈”中“吳某某”與常住人口登記表(即原告主張的鑒定樣本)中“吳某某”存在明顯區(qū)別,故本案爭議焦點實際為確認原、被告各自主張的鑒定樣本上吳某某的簽字是否本人書寫。對此結(jié)合雙方所做陳述、舉證,本院分析如下:
首先,根據(jù)法庭審理筆錄顯示,(1997)普民初字第687號案件中吳某某無代理人,其本人到庭,故筆錄應當由其本人簽字,現(xiàn)原告雖主張吳某某當日并未到場,筆錄非其本人簽名,但相關證據(jù)僅為本案原告符永華、符永生、孫根發(fā)的口頭陳述,且該三人又有利害關系,故僅以此為由主張吳某某未到場沒有簽名,證據(jù)并不充分。且該案在1997年已經(jīng)達成調(diào)解協(xié)議,并實際履行,按常理分析,如符永華、符永生對上述調(diào)解內(nèi)容(包括當事人簽名的真實性)持有異議,應當會提出不同意見,但直至此次訴訟前原告亦從未就吳某某簽名的真實性提出異議,故本院對原告的主張難以采信;
其次,前述1997年案件中,符永生、符永華系當事人,該兩人主張庭審當天即1997年3月14日僅有符某1、符某2、符永生、符永華四人到場,吳某某并未到場,吳某某的名字應為符某2代簽。然若按照原告這一主張,結(jié)合司法鑒定意見書的意見,即“贈”中“吳某某”與法庭審理筆錄中“吳某某”為同一人所簽,則“贈”亦為符某2代簽,即符某2亦認可父母將系爭房屋贈與符永明一人,這顯然與原告方中符某2的繼承人即孫根發(fā)、孫劍蓉的利益和主張相矛盾,故前述主張并不合理。而當事人均確認符永明并非上述調(diào)解案件的當事人,故在1997年3月14日并未到庭,其并不了解筆錄簽字情況,現(xiàn)符永明基于對法院庭審程序的信任而主張將筆錄作為鑒定樣本(即認可筆錄中為吳某某本人簽字),與其持有的“贈”中的簽字進行一致性鑒定,意見較為客觀、合理;
最后,關于原告提供的樣本即常住人口登記表,原告主張系從真如派出所拍攝所得,然其不能證明該取得行為的合法性,且該登記表上的簽字是否為吳某某本人書寫,亦無法證明,故本院難以采納。
綜上,本院確認(1997)普民初字第687號案件的法庭審理筆錄(1997年3月14日)中吳某某簽名為本人書寫,該筆錄為有效樣本,根據(jù)司法鑒定意見書的結(jié)論,本院認定書證“贈”中“吳某某”字樣系本人書寫。根據(jù)“贈”中載明的內(nèi)容,符某1、吳某某因被告長期照顧父母,故共同將系爭房屋贈與被告。結(jié)合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中并無關于房款支付的約定,符某1在世期間也未主張支付房款,故本院認定,簽訂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及完成過戶實際系執(zhí)行“贈”的內(nèi)容,而非真實出售。其中對吳某某份額的處置亦系根據(jù)吳某某的意愿執(zhí)行,而非擅自處分,故并無不當之處。而被告通過簽訂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申請過戶的行為接受了父母的贈與,故本院依法確認贈與合同有效成立。原告以符某1無權處分為由要求宣告房地產(chǎn)買賣合同無效的訴訟請求缺乏依據(jù),本院難以支持。同時,基于上述分析,本院將本案的案由調(diào)整為贈與合同糾紛。
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條、第八條、第一百八十五條、第一百八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對原告符某某、符永生、符永華、孫劍蓉、孫根發(fā)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
鑒定費人民幣18500元(被告符永明已預付),由原告符某某、符永生、符永華、孫劍蓉、孫根發(fā)共同負擔。
案件受理費人民幣80元,由原告符某某、符永生、符永華、孫劍蓉、孫根發(fā)共同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吳文俊
書記員:王??飛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