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石某1,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大冶市。
上訴人(原審被告):陳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系石某1之妻,住大冶市。
上述二上訴人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張建華、陳程,均系湖北人本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羅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大冶市。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石某2,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系羅某之女,住大冶市。
上述二被上訴人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徐新勝,湖北元初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述二被上訴人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盛啟東,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大冶市。
上訴人石某1、陳某因與被上訴人羅某、石某2繼承糾紛一案,不服大冶市人民法院(2017)鄂0281民初28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現已審理終結。
石某1、陳某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依法改判或者發(fā)回重審。事實和理由:1、案涉被拆遷房屋系被繼承人石本有與其夫妻二人的家庭共有財產。案涉被拆遷房屋于1996年由其與石本有共同出資建造,其既出了資金又參與了勞動,在石本有去世后,修建該房屋所欠的外債也是其償還,此節(jié)事實已經人民法院生效民事判決所確認,故一審判決認定案涉被拆遷房屋系石本有與羅某的夫妻共同財產錯誤;2、被拆遷房屋土地使用證記載的面積為113.8平方米,多余部分是其2010年擴建面積,不屬于遺產范圍,已生效的民事判決也確認了其事后建造了約140平方米的平房一棟,一審判決在沒有足以推翻已生效民事判決的證據的情況下,認定被拆遷房屋均系石本有的遺產錯誤;3、拆遷補償的范圍不僅包括被拆遷房屋的價值,還包括附屬建筑、家電設備、裝修、花壇、糞池、欄桿、溝渠等方面的補償。案涉被拆遷房屋一直由其管理使用,并進行了裝修,購買了家電設備,因此,上述項目的補償以及搬遷過渡費只能由其享有;4、根據法律規(guī)定,對被繼承人盡到了主要扶養(yǎng)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有扶養(yǎng)能力和扶養(yǎng)條件的繼承人,不盡扶養(yǎng)義務的,分配遺產時,應當不分或者少分。被繼承人石本有去世前與羅某和祖母艾氏三個老人都一直跟隨其共同生活,石本有及艾氏的養(yǎng)老送終也是由其操辦。同時期,石某2有能力和條件扶養(yǎng)石本有等三老人,但沒有盡扶養(yǎng)義務,僅僅是為了爭奪遺產才于2016年2月15日將母親羅某接走。一審判決不顧上述情節(jié),均分遺產不當;5、被上訴人的起訴超過了訴訟時效。石本有于2006年10月去世,此時繼承已開始,被上訴人最遲應當于2008年10月提起訴訟,但直至2015年才提起本案訴訟,已超過法定訴訟時效期間,喪失勝訴權。
羅某、石某2辯稱:1、訴爭被拆遷房屋是被繼承人石本有與羅某夫妻共同財產,石某1不是該房屋所有權人。案涉被拆遷房屋系石本有夫婦于1996年在石某2夫婦的幫助下將祖屋拆除后予以重建。石某1當時是石本有的學徒,年齡只有十八周歲,沒有出資建房的經濟能力。被拆遷房屋宅基地登記申請書、審批表載明的權利人也是石本有,證人王某、柯某出具的證明證實案涉被拆遷房屋系石本有出資建造,石某1申請出庭作證的證人呂某亦證明該房屋系石本有出資建造,說明該房屋系石本有夫妻共同財產;2、石某1提出500平方米還建面積包含石某12010年違建房屋面積無事實依據。拆遷協議未記載500平方米還建面積包含違建部分面積,相關文件也規(guī)定凡是2010年1月1日后所建房屋均為違建房屋,一律不給予任何補償,石某1違建的140平方米房屋所獲補償已被相關部門沒收;3、被拆遷房屋系石本有與羅某的夫妻共同財產,故拆遷補償利益只有50%屬于石本有的遺產,另50%屬于羅某個人財產。石某1既非石本有親生子,也不是石本有養(yǎng)子和繼子,是否存在繼承人資格請求人民法院慎重審查。即使認定石某1具備繼承人資格,被上訴人與石某1均系第一順序繼承人,應當均分遺產,陳某不是繼承人,無權繼承遺產;4、法律規(guī)定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放棄繼承的,應當在遺產處理前作出放棄繼承的表示,沒有表示視為接受繼承。二被上訴人均未表示放棄繼承,不存在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問題;5、石本有生前是一名老醫(yī)生,收入足以自給自足,不存在需石某1養(yǎng)老送終的問題。綜上所述,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請求二審法院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羅某、石某2向一審法院起訴請求:1、判決確認羅某享有與丈夫石本有共有房屋拆遷安置補償權益50%的份額;2、判決羅某、石某2與石某1共同均等繼承石本有房屋拆遷安置補償權益,陳某無權繼承石本有房屋拆遷安置補償權益;3、判決確認拆遷還建的500平方米房屋(共四套)中羅某享有六分之四的份額,石某2享有六分之一的份額,石某1享有六分之一的份額,該500平方米房屋評估后按以上份額比例依法進行分割;4、石某1、陳某向羅某支付房屋拆遷補償款173333元(26萬元房屋拆遷補償款中的六分之四);5、石某1、陳某向石某2支付房屋拆遷補償款43333元(26萬元房屋拆遷補償款中的六分之一);6、本案訴訟費用由石某1、陳某承擔。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1995年,因羅某與丈夫石本有只有一個女兒石某2,于是按照大冶地區(qū)農村的風俗將石某1過繼為繼子。1996年8月,石本有、羅某夫婦將原舊房拆除重建,石某1也在幫忙,石某2及其丈夫也在幫忙。2006年10月石本有因病去世。2013年3月13日,大冶市汪仁鎮(zhèn)四連山村民委員會針對該房屋給石某1、陳某開設了兩個拆遷戶頭,簽定拆遷還建協議兩份,一份與陳某簽訂,還建房屋兩套,建筑面積260平方米,并補償現金15萬元。另一份是與石某1簽訂的,還建房屋兩套,建筑面積240平方米,并補償現金11萬元。二份協議,該房屋拆遷還建面積實為500平方米,拆遷補償款為26萬元。事后,除石某1給付石某2補償款現金2萬元外,其余補償款24萬元及還建房屋四套均由石某1、陳某暫領,拒絕與羅某、石某2進行分割,為此產生家庭糾紛。2015年石某2以繼承糾紛起訴石某1、陳某,后于2015年6月11日因石某1被采取刑事措施而撤訴。2017年1月3日,羅某、石某2再次向法院起訴,因而成訟。
另認定,石本有2017年3月在土地局登記備案的宅基地建筑面積為113.8平方米,拆遷面積為500平方米,拆遷補償款為26萬元。
一審法院認為,石本有與其妻羅某共同所建的113.8平方米房屋屬石本有的合法財產,該房屋被拆遷征收的所得屬石本有合法遺產,可依據《繼承法》規(guī)定予以繼承。石某1、陳某與大冶市汪仁鎮(zhèn)四連山村民委員會簽訂的《拆遷安置補償協議書》中的拆遷房屋即1996年建造的房屋系石本有與羅某共同建造的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因該房屋為石本有與其妻羅某在婚后建造,羅某依法享有繼承權,石某1系其繼子,石某2系石本有、羅某夫妻唯一的女兒,二人亦享有繼承權。現羅某、石某2要求對房屋拆遷補償部分進行依法繼承并分割之請求正當,合法,應予支持。故羅某享有該房屋的一半份額,剩余50%份額由羅某、石某2、石某1三人平均分割。鑒于羅某應分得補償款173332元,拆遷還建房屋140平方米一套和120平方米一套,剩余二套還建房不宜三人均分,故酌情認定由石某2與石某1各分得120平方米還建房一套。至此,羅某應分得還建房屋二套即140平方米一套、120平方米一套,拆遷補償款173332元;石某2應分得120平方米還建房屋一套,拆遷補償款23334元(應分4334元扣除已分得補償款2萬元);石某1應分得120平方米還建房屋一套,拆遷補償款43334元。陳某不是第一順序繼承人,且未能提供其贍養(yǎng)老人的確鑿證據,故陳某無權參與上述財產的繼承。關于石某1、陳某辯稱,上述還建面積500平方米中包含其所建違建面積在內,因其未能提供政府承認的違建還建補償的確鑿證據,故不予采信。據此,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第十條、第十三條之規(guī)定,判決:一、羅某應自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分得上述還建房屋中的14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還建房屋各一套,拆遷補償款173332元;二、石某2應自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分得上述還建房屋中的120平方米還建房屋一套,拆遷補償款人民幣23334元;三、石某1應自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分得上述還建房屋中的120平方米還建房屋一套,拆遷補償款43334元。
二審中,當事人沒有提交新證據。
本院經審理查明,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屬實,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一、關于案涉房屋權屬的問題。石某1、陳某主張訴爭被拆遷房屋是石某1與石本有共同出資建造,但未能提供證據證明。二被上訴人提供的證人王某、柯某出具的證明以及上訴人提供的證人石某3、黃某的證言,均證明該房屋系石本有夫婦翻新改建,足以認定案涉被拆遷房屋系石本有、羅某的夫妻共同財產,石某1并非該房屋的共有人。故二上訴人提出案涉被拆遷房屋系其與石本有、羅某共有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對其要求按共有財產進行分配的上訴請求,本院不予支持。
二、關于案涉還建面積500平方米是否包含石某12010年違建面積的問題。因被拆遷房屋土地使用證記載的面積113.8平方米系宅基地使用面積,并非已建成的房屋面積,且案涉拆遷協議明確記載500平方米還建面積無違建房屋面積,為此而獲得無違建獎1萬元,當時的相關文件也規(guī)定凡是2010年1月1日后所建房屋均為違建房屋,一律不給予任何補償,石某1于2013年3月17日簽訂的拆遷協議即系對其違建的140平方米房屋給予的186000元補償,但已被有關部門查處,補償款已被依法沒收,石某1因此而被刑事處罰。故石某1主張拆遷還建的500平方米面積包括其違建房屋面積缺乏事實依據,本院對此不予采信。
三、關于石某1是否具備繼承人資格的問題。石某1于1995年過繼給石本有、羅某為繼子,其在原來的大箕鋪鎮(zhèn)石家晚灣的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身份遷到四連山村集體經濟組織,石氏宗譜明確記載“本有嗣子字治國……”石本有及其已故的親人的墓碑上均將石某1、陳某列為家人。石某1過繼到石本有家結婚生子后一直與石本有、羅某共同生活近二十年。石某1與石本有、羅某形成了事實上家庭關系。對于歷史原因形成的事實應予以尊重。法律對于民間存在的“過繼子”問題也是采取尊重當地風俗和歷史事實的原則,對于已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相互之間形成扶養(yǎng)關系的,應當按照養(yǎng)子女對待,享有繼承權。故一審判決確定石某1具備法定繼承人資格正確。
四、關于遺產的分配比例。根據《繼承法》的規(guī)定,同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份額,一般應當均等。但對被繼承人盡到了主要扶養(yǎng)義務或者與被繼承人共同生活的繼承人,分配遺產時,可以多分。本案中,石本有、羅某、艾氏“三老”一直與石某1共同生活,并由石某1贍養(yǎng),石本有、艾氏病逝,石某2未出資幫助,均由石某1夫婦經手操辦喪事,由此可見,石某1對被繼承人石本有盡到了主要扶養(yǎng)義務,在分配遺產時,應當適當予以多分。此外,由于拆遷補償的范圍不僅包括被拆遷房屋的價值,還包括附屬建筑、家電設備、裝修、花壇、糞池、欄桿、溝渠等方面的補償。鑒于案涉被拆遷房屋在石本有去世后一直由石某1管理使用多年,并進行了修繕、購置,故在分配遺產時亦應給予石某1適當照顧。綜合上述情形,本院酌情將拆遷補償款26萬元中石本有享有的13萬元份額調整由石某1繼承9萬元,羅某、石某2各繼承2萬元(石某2應繼承的2萬元石某1先前已支付)其他遺產按一審判決分配方案執(zhí)行。一審判決未考慮石某1上述應當多分遺產的情節(jié),平均分配遺產欠妥,本院予以修正。因相互扶養(yǎng)關系不僅包含相互供養(yǎng),還包括相互扶助、相互陪伴,情感交融和精神慰藉是扶養(yǎng)關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即使石本有經濟條件尚可,也不能否定石某1與石本有之間形成相互扶養(yǎng)關系以及為石本有養(yǎng)老送終的事實。故二被上訴人提出石本有收入較高,不存在需石某1養(yǎng)老送終的辯解不能成立。
五、《繼承法》規(guī)定繼承人沒有表示放棄繼承即視為接受繼承。石某2和羅某從未表示放棄繼承,故不存在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問題。
綜上所述,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但適用法律有誤,本院予以修正。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二)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變更大冶市人民法院(2017)鄂0281民初28民事判決主文為:羅某應自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分得上述還建房屋中的140平方米和120平方米還建房屋各一套,拆遷補償款15萬元。石某2應自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分得上述還建房屋中的120平方米還建房屋一套,拆遷補償款人民幣2萬元(此款石某1之前已支付)。石某1應自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分得上述還建房屋中的120平方米還建房屋一套,拆遷補償款9萬元;
二、駁回羅某、石某2、石某1、陳某的其他訴訟請求。
一審案件受理費5484元,由羅某、石某2共同負擔;二審案件受理費10968元,由石某1、陳某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尹 策 審判員 樂 莉 審判員 胡志剛
書記員:劉必成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