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某甲
生某乙
生某丙
曲殿軍(黑龍江高盛律師事務所)
生某丁
田英(黑龍江金馬律師事務所)
上訴人(原審被告)生某甲,女,1955年3月15日出生,漢族,中石油銷售哈爾濱分公司退休職工,住哈爾濱市道里區(qū)。
上訴人(原審被告)生某乙,男,1959年1月24日出生,漢族,中石油東北銷售哈爾濱公司下崗職工,住哈爾濱市道里區(qū)。
上訴人(原審被告)生某丙,男,1968年8月16日出生,漢族,個體業(yè)主,住哈爾濱市。
上述三
上訴人
委托代理人曲殿軍,黑龍江高盛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生某丁,男,1961年7月19日出生,漢族,中國石油東北銷售油品監(jiān)督檢測中心干部,住哈爾濱市南崗區(qū)。
委托代理人田英,黑龍江金馬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因與被上訴人生某丁繼承糾紛一案,不服哈爾濱市南崗區(qū)人民法院(2013)南民一初字第746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4年4月24日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14年5月13日公開開庭審理此案。上訴人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及其三上訴人的委托代理人曲殿軍,被上訴人生某丁的委托代理人田英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二審查明:生杰與陳競于1951年結婚,婚生四名子女,即本案當事人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丁、生某丙。1986年10月26日,陳競死亡。1987年12月20日,生杰與馬坤再婚,未生育子女。1994年上半年,生杰生前的從業(yè)單位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東北銷售哈爾濱分公司為生杰分配住房一處,即涉案爭議坐落于哈爾濱市南崗區(qū)花園街172號E01棟3單元203室房屋。2000年7月6日,生杰參加單位組織的房改,以38708元的價格,買斷涉案爭議房屋的產權,登記房屋的產權所有人為生杰。庭審中,各方均認可生杰購買房屋產權時的第一購房人為生杰,第二購房人為馬坤。2003年4月17日,生杰與馬坤協議離婚,約定涉案爭議的房屋歸生杰所有。同年4月22日,二人到民政部門辦理了離婚手續(xù)。2003年4月24日,生杰在哈爾濱市南崗區(qū)公證處訂立遺囑。同年5月6日,哈爾濱市南崗區(qū)公證處出具《公證書》,對生杰的遺囑進行了公證。2012年7月21日,生杰死亡。
除上述事實外,本院二審查明的其他事實與原審判決認定的事實相同。
基于上述事實,本院認為:涉案爭議房屋是在生杰與馬坤的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取得房屋承租使用權,后又經參加單位房改取得了房屋所有權,據此應認定該房屋為生杰與馬坤在夫妻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的共同財產。生杰與馬坤協議離婚時約定該房屋歸生杰所有,因此,一審判決認定該房屋屬于生杰的個人財產正確。據此,生杰在生前通過公證的方式設立遺囑,指定訴爭房屋由生某丁繼承,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六條 ?關于“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的規(guī)定,一審判決對此認定正確。
關于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上訴主張生杰的遺囑處分了其妻陳競的遺產,應屬無效的問題。經本院審查,訴爭房屋于1994年上半年由生杰生前所在單位分配給生杰居住使用。陳競與生杰自1951年結婚,至1986年10月26日死亡的婚姻關系存續(xù)期間,訴爭的房屋還沒有建造,其既沒有取得訴爭房屋的使用權,也未取得所有權,并且各方在訴訟期間均未舉示證據證實訴爭房屋在參加房改時的購房款源于生杰與陳竟的共同積蓄。所以,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關于生杰的遺囑處分了陳競的遺產應屬無效的上訴主張,缺少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不予認定,對其該項上訴主張,本院不予支持。
關于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上訴主張生杰的遺囑沒有保留生某乙應繼承的份額違法的問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九條 ?關于“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的規(guī)定,判定遺囑是否符合該條“特留份”規(guī)定,需要同時滿足下列條件:一是缺乏勞動能力;二是沒有生活來源;三是必要的遺產份額。本案中,生某乙雖系肢體殘疾人員,但生某丁在一審期間舉示證據證明生某乙與生某丙共同經營黑龍江省勃利縣一鳴石化燃氣有限責任公司,《公司變更登記審核表》、《股東出資信息表》均記載生某乙于2011年7月5日出資40萬元,持股比例40%。所以,不足以認定生某乙沒有生活來源,況且生某乙在訴訟期間,也未能舉示諸如其沒有工作單位、沒有經濟收入等相關證據證明其沒有生活來源。關于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在該項上訴主張中提及到的《殘疾人保障法》明確規(guī)定了對殘疾人要給予照顧的問題。由于《殘疾人保障法》調整的是各級人民政府、社會、殘疾人從業(yè)單位以及民眾對殘疾人的保護和照顧等方面的問題,而本案中,生杰所立遺囑,雖然沒有對生某乙予以照顧,但生杰訂立遺囑處分個人財產,并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規(guī)定。所以,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關于生杰的遺囑沒有保留生某乙應繼承份額違法的上訴主張,理由不能成立,對其該項上訴主張,本院不予支持。
關于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上訴主張生杰所立遺囑,不是生杰本人的真實意思表示,應認定無效問題。由于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在訴訟期間,并未舉示證據證明生杰所立遺囑,不是其本人的真實意思表示,也未舉示證據證明生杰所立遺囑,是受到脅迫、欺詐以及滿足偽造、篡改等法律規(guī)定應認定無效的情形,僅憑其單方陳述以及所列舉的現象,不足以認定生杰所立遺囑不是其本人真實意思表示。關于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在該項上訴主張中提及到的生杰生前曾立遺囑將花園街房產的50%份額由生某乙繼承問題,經本院審查,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在一審期間,舉示證據證明生杰于2002年8月11日訂立遺囑,指定訴爭房屋由生某乙繼承50%產權,經組織質證,生某丁對其真實性有異議,認為既不是生杰本人簽名,又沒有見證人,不符合代書遺囑的成立條件。一審判決認證認為不符合代書遺囑條件,且與經公證的遺囑內容不一致,不予采信。并且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zhí)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2條 ?關于“遺囑人以不同形式立有數份內容相抵觸的遺囑,其中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后所立公證遺囑為準;沒有公證遺囑的,以最后所立的遺囑為準”的規(guī)定,本案中,生某丁舉示證據證明生杰于2003年4月24日立有遺囑,且經過公證,而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舉示證據證明生杰于2002年8月11日設立遺囑,與公證遺囑內容不一致。根據前述的法律規(guī)定,應以生杰于2003年4月24日設立的遺囑為準。所以,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關于生杰設立并經公證的遺囑,不是生杰本人真實意思表示的上訴主張,缺少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對其該項上訴主張,本院不予支持。
關于本案涉及的生杰生前所在單位發(fā)放的撫恤金問題。根據法律的相關規(guī)定,由國家民政部門向死者親屬發(fā)放的一次性死亡撫恤金,是對死者親屬的精神慰藉,并非屬于死者遺產。本案中,一審判決將生杰生前所在單位發(fā)放的一次性死亡撫恤金表述為按照遺產分配,系表述錯誤,且已經予以補正。從本案的實際情況看,一審判決在扣減用于辦理生杰喪事的合理花銷后,對一次性死亡撫恤金的剩余部分依照不同情況進行分配的數額較為合理,亦對生某乙予以照顧,故本院對此數額予以認同。
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 ?第一款 ?(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如未按期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 ?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上訴審案件受理費2685元(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各預交2685元),由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各負擔895元。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 ?第一款 ?(一)項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如未按期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 ?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上訴審案件受理費2685元(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各預交2685元),由生某甲、生某乙、生某丙各負擔895元。
審判長:王忠林
審判員:劉松江
審判員:劉炳柏
書記員:鮑載金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