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王1,女,1969年8月29日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崇明區(qū),現住上海市崇明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袁雄,上海市申江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王2,男,1967年7月28日生,漢族,戶籍地上海市崇明區(qū),現住上海市崇明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龔杰,上海聚隆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王1與被告王2法定繼承糾紛一案,本院于2019年1月2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分別于同年1月24日、6月19日兩次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王1到庭參加第一次庭審,其委托訴訟代理人袁雄、被告王2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龔杰兩次庭審均到庭參加訴訟。2019年3月19日,原告王1申請對涉案房屋的價值進行評估,本院經審核無誤后啟動評估程序并扣除相應審限。2019年6月1日,原、被告合意延長本案審限一個月用于調解。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王1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依法判令上海市崇明區(qū)城橋鎮(zhèn)東河沿37號、上海市崇明區(qū)新崇西路XXX號XXX室房屋由原告與被告共同繼承;2、本案訴訟費由被告承擔。事實與理由:原、被告系被繼承人朱士峰、黃小娥子女。被繼承人朱士峰于2016年3月7日死亡,被繼承人黃小娥于2002年4月死亡。二人生前留有兩套房屋,分別為坐落于上海市崇明區(qū)城橋鎮(zhèn)東河沿37號、上海市崇明區(qū)城橋鎮(zhèn)新崇西路XXX號XXX室房屋各一套。被繼承人朱士峰的父親王安郎于1996年2月死亡,其母親陳貴郎于1986年5月死亡。被繼承人黃小娥的母親張銀鳳于1991年10月死亡,其父親黃士林于2003年2月死亡,二人生育黃小娥、黃某1、黃某2、黃某3。黃士林父母均早于其死亡,黃某1、黃某2、黃某3均表示放棄涉案房屋繼承?,F原告認為,其作為被繼承人朱士峰、黃小娥合法繼承人,有權依法繼承其遺產。據此,原告為維護其合法權益,特起訴至法院,請求判如所請。
原告依法向本院提交如下證據:
1、東河沿社區(qū)居委會證明一份、戶口登記表一份、原告戶籍證明一份,用以證明原、被告與被繼承人朱士峰、黃小娥的身份關系;
2、戶籍證明一份、居民死亡殯葬證一份,用以證明被繼承人朱士峰、黃小娥死亡的事實;
3、紅星村村委會證明一份、派出所證明一份,用以證明被繼承人朱士峰的父母均早于其死亡,被繼承人黃小娥的母親早于其死亡,其父親后于其死亡的事實及黃小娥兄弟姊妹身份信息;
4、紅星村村委會2018年11月21日出具的證明一份,用以證明原、被告的外祖父黃士林的父母均先于其死亡的事實;
5、承諾書三份,用以證明案外人黃某3、黃某1、黃某2均書面承諾放棄對涉案遺產的繼承;
6、房產證一份、不動產登記簿一份,用以證明兩被繼承人涉案兩套房屋的產權信息。
被告王2辯稱,不同意原告訴訟請求。關于坐落于新崇西路XXX號XXX室的房屋系本被告出資購買、裝修并實際使用,是其合法財產,并非被繼承人朱士峰的遺產。之所以登記在朱士峰名下,是因為朱士峰有公積金貸款資格,而被告沒有,所以為了貸款方便,就登記在朱士峰名下,但實際出資人是被告。另外,坐落于東河沿37號房屋系被繼承人朱士峰遺產,被告同意按照法定繼承來處理。關于被告訴請中要求變更房屋產權登記手續(xù)的主張,我方認為與法定繼承不是同一個法律關系,不應在本案中處理。
被告王2向本院提供如下證據:
1、證明一份(案外人黃某3、黃某2、黃某1出具),用以證明新崇西路XXX號XXX室房屋的首付款系被告支付,由其作為婚房使用。又證明因被告沒有公積金貸款資格,故被告以朱士峰的名義進行公積金貸款,故只能以朱士峰名義進行購買,但實際上是被告出資并實際使用;
2、稅收繳款書兩份、房地產買賣合同一份,用以證明被繼承人朱士峰的真實意愿就是新崇西路XXX號XXX室的房屋歸被告所有。
審理過程中,本院依原告申請,委托有資質的評估機構對涉案的坐落于上海市崇明區(qū)城橋鎮(zhèn)東河沿37號、上海市崇明區(qū)城橋鎮(zhèn)新崇西路XXX號XXX室兩套房屋的價值進行評估,并由評估機構出具房地產估價報告兩份,用以證明涉案兩套房屋的價值。
經庭審質證,被告對原告提供的上述六組證據的真實性均無異議,但認為新崇西路XXX號XXX室房屋名義上在被繼承人朱士峰名下,但實際出資人、還貸人均為被告,并由其裝修、實際使用,且朱士峰生前亦通過相關行為表示其真實意思就是該房屋歸被告所有;原告對被告提供的第一組證據的真實性不予認可,認為其違反了一人一證明的形式要件,且證人未出庭作證;原告對被告提供的第二組證據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該份證據的名稱為房地產買賣合同,故涉案房屋的產權人仍為朱士峰,而非被告,因當時朱士峰神志不清,簽名不清晰,所以無法辦理產權過戶手續(xù);原告對本院委托評估機構出具的兩份評估報告的真實性無異議,尊重評估公司意見;被告對該兩份評估報告的真實性亦無異議,但表示新崇西路XXX號XXX室房屋的評估價格包含了室內、外裝修的價值,因該房屋的裝修是被告出錢裝修的,故應在總房價中扣除100,000元的裝修價值。
本院確認原、被告對真實性無異議的證據對本案具有證明力。
本院經審理認定事實如下:原、被告系兄妹關系,二人系被繼承人朱士峰、黃小娥子女。朱士峰于2016年3月7日死亡,其父親王安郎、母親陳貴郎均先于其死亡。黃小娥于2002年4月17日死亡,其母親張銀鳳先于其死亡,其父親黃士林于2003年2月13日死亡。張銀鳳、黃士林生育被繼承人黃小娥、案外人黃某1、黃某2、黃某3。坐落于上海市崇明區(qū)城橋鎮(zhèn)東河沿37號房屋(使用面積29.3㎡)、上海市崇明區(qū)城橋鎮(zhèn)新崇西路XXX號XXX室房屋(建筑面積74.40㎡)的產權登記人均為被繼承人朱士峰,新崇西路XXX號XXX室房屋現由被告居住使用。
另查明,案外人黃某1、黃某3、黃某2均通過書面的承諾書表示放棄涉案兩套房屋的繼承,并不再參加訴訟。
再查明,本院依原告申請,委托上海同信土地房地產評估投資咨詢有限公司對涉案的坐落于上海市崇明區(qū)城橋鎮(zhèn)東河沿37號房屋及相應的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建筑面積29.30㎡)的價值進行評估,該房屋的市場總價值為380,000元,單價為12,970元/㎡;同時又對坐落于上海市崇明區(qū)城橋鎮(zhèn)新崇西路XXX號XXX室房屋及相應的國有出讓土地使用權(建筑面積74.40㎡)的價值進行評估,該房屋市場總價值為1,570,000元,單價為21,100元/㎡。上述評估價值均包含建(構)筑物、室內外裝飾裝修、土地使用權及附屬于房地產的權益價值,但不包括可移動、可搬遷的設備設施價值在內。
庭審中,原、被告一致確認涉案的坐落于城橋鎮(zhèn)東河沿37號房屋屬于被繼承人朱士峰遺產,同意按照法定繼承處理。
本案的爭議焦點為:涉案的坐落于上海市崇明區(qū)城橋鎮(zhèn)新崇西路XXX號XXX室房屋是否系原、被告的法定繼承范圍。原告認為,該房屋登記在被繼承人朱士峰名下,故朱士峰擁有其物權、所有權。被告并未提供證據反證該房屋不是朱士峰遺產,即便其對房屋有出資,也只是債權表示,并不享有物權。被告認為,涉案的新崇西路XXX號XXX室房屋系被告出資購買,亦由被告實際裝修、居住使用,之所以登記在朱士峰名下,是因為被告需借用其名義進行公積金貸款,但之后的貸款也都由被告以現金方式給付朱士峰,故該房屋系被告?zhèn)€人合法財產,不應作為遺產進行繼承處理。本院認為,根據物權公示原則,不動產物權的歸屬以行政職能部門的登記公示為標準。本案中,被告提供的黃某3等三人的書面證明等證據材料無法證明涉案房屋物權歸被告所有,不符合法律規(guī)定的不動產物權確認的要求,且證人并未出庭作證,故證明力度較弱,即便證明內容屬實,也僅能證明被告對該房屋有出資行為,但該出資行為的法律性質無法確認。綜上,被告認為新崇西路XXX號XXX室房屋系其個人財產的答辯意見本院難以采納,該房屋應視為被繼承人的遺產,屬于原、被告法定繼承范圍。
本院認為,公民合法的繼承權受法律保護。繼承開始后,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遺贈辦理;沒有遺囑,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本案被繼承人朱士峰、黃小娥生前未留有遺囑,亦未與他人簽訂遺贈扶養(yǎng)協(xié)議,故其遺產應由其子女即原、被告作為其繼承人進行法定繼承處理。案外人黃某3、黃某1、黃某2書面承諾放棄涉案房屋的繼承權,系其自行處分民事權利的行為,與法無悖,本院予以確認。庭審中,原告表示在雙方繼承涉案遺產的基礎上,要求對涉案共同繼承所有的房屋實際分割,本院綜合考慮雙方的實際居住情況、經濟能力、房屋評估情況、風俗習慣,確認東河沿37號房屋歸原告繼承所有,新崇西路XXX號XXX室房屋歸被告繼承所有,被告給付原告折價款400,000元。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第五條、第十條第一款、第二十五條第一款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坐落于上海市崇明區(qū)城橋鎮(zhèn)東河沿37號房屋(建筑面積29.30㎡,權利登記人:朱士峰)歸原告王1繼承所有;
二、坐落于上海市崇明區(qū)城橋鎮(zhèn)新崇西路XXX號XXX室房屋(建筑面積74.40㎡,權利登記人:朱士峰)歸被告王2繼承所有;
三、被告王2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給付原告王1房屋折價款400,000元。
如果被告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本案案件受理費12,096元,減半收取計6,048元、房屋評估費7,700元,合計13,748元,由原告王1負擔5,499元,被告王2負擔8,249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袁建平
書記員:張??正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