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王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民,住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必華,湖北楚天劍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限為特別授權代理。
被告:譚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農民,住秭歸縣。
原告王某某與被告譚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7月19日立案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于2018年8月29日、同年10月11日二次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王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王必華、被告譚某某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王某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償還原告借款6萬元,并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支付自2016年4月13日起至借款償還之日止的利息;2、由被告承擔本案訴訟費。事實和理由:2012年,原、被告在一工地上打工成為熟人。當時,被告有建房的打算,但只有建房的地基而無建房的資金,原告有資金可投入建房。2013年,原、被告經協(xié)商在被告居住的秭歸縣××缸城村××組合伙建房,并于2013年4月30日簽訂《建房協(xié)議》。原、被告所建房屋與被告之弟譚某所建房屋共用一個樓梯,兩家同時建房。因被告意外受傷而住院,合伙建房的所有事宜是由原告負責的,建房的資金來源都是原告出資的,原告共出資9萬元用于合伙建房。其中,在房屋建設到第一、二、三層時,原告在銀行取款4萬元交付給譚某幫忙購買建房原材料。在房屋建設到第三層后,由于被告與譚某發(fā)生矛盾,購買房屋第三、四層的原材料就由原告出資2萬元自行購買。所建房屋共四層,每層房屋面積約118平方米,工人工資按140元平方米結算,大約為6萬多元。原告自始至終參與了建房的整個過程,造成被告受傷的老板也安排幾個工人幫忙參與建房,房屋的粉刷和屋頂、屋面工程就沒有承包給姓嚴的師傅,由原告等人自行施工,就沒有計算工錢,按約定應付給嚴師傅的工錢由6萬多元降到3萬多元,最后原告支付給嚴師傅的工錢為31000多元。按照建房協(xié)議的約定,房屋建好后該棟房屋第三層歸原告所有,第一、二、四層房屋歸被告及其子女所有,原、被告也是按照合伙建房協(xié)議分配房屋的,原告投入9萬元中6萬元是作為被告向原告的借款用于建房,6萬元不是以現(xiàn)金方式直接支付給被告。目前,所建的第三層房屋已分給原告,只是沒有辦理房產證。2014年3月30日,原、被告訂立《遺囑》,再次對被告所借原告6萬元借款的歸還期限進行約定,該《遺囑》第三條內容為:“譚某某向王某某所借6萬元,大寫陸萬元人民幣由譚某某三年內還清,不付利息,還款期限為2013年4月12日至2016年4月12日”。逾期后,原告多次向被告追索借款,被告以種種理由拖欠至今,分文未償。
譚某某辯稱,被告與原告合伙建房屬實,并簽訂了合伙建房的協(xié)議。當時,原告打算要與被告結婚,才要求被告建房的,由于被告沒有錢,原告提議給被告10萬元建房,但最后沒有給被告借錢。2013年4月,被告開始建房。但被告在建房前因幫村民望運平建房時將腰摔傷而在醫(yī)院住院,其建房的事宜就由原告和被告之弟譚某共同負責,建房初期,原告出資3.5萬元,被告出資5000元,合計4萬元,是由原告交給譚某統(tǒng)一購買原材料,工人工資3萬多元是由被告出資交給原告支付給負責承包建房的嚴師傅,工人的生活費由工人自行負責。被告只承認欠原告3.5萬元的賬,但被告現(xiàn)在因身體有病沒有償還債務能力。被告和其弟譚某至今沒有對建房投資進行結算,需與譚某重新算賬,等賬算清了才能承認還多少錢,賬不算清,就沒有基礎進行調解還款。對原告起訴的下余2.5萬元借款,被告不認可。
當事人圍繞訴訟請求依法向本院提交了證據(jù),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質證。對當事人無爭議的證據(jù)即原告提交的《遺囑》,本院予以確認并在卷佐證。對當事人有爭議的證據(jù),本院認定如下:1、對原告提交《建房協(xié)議》、電話錄音光碟,用于證實原、被告合伙建房的事實,在建房時由被告提供地基,原告提供資金9萬元,其中6萬元作為被告借原告的款項用于建房;2016年9月18日和同月25日原、被告之間兩次電話通話錄音,被告承認借原告6萬元的事實。被告提出的質證意見為:被告認為《建房協(xié)議》上的簽名不屬實,但對其是否捺印不能確定;被告與原告通電話的錄音雖然屬實,但被告在電話中說的話不能算數(shù)。經審查,本院在庭審中對被告進行了釋明,提示被告對《建房協(xié)議》上的簽名和捺印可以申請司法鑒定,如果不申請司法鑒定,又不提供其他證據(jù)進行印證,將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被告當庭表示不提出司法鑒定。結合原告提交的《遺囑》等證據(jù)綜合分析,對原告提交的《建房協(xié)議》和電話錄音光碟,本院予以認定。2、對原告提交的銀行取款交易明細打印件一份,用于證實原告2013年3月12日在秭歸農業(yè)銀行取款5000元、同年5月2日在秭歸農業(yè)銀行取款3.5萬元,合計4萬元,用于支付建房原材料的款項。被告提出的質證意見為:對原告提交該份證據(jù)的真實性無異議,但認為原告2013年3月12日取款5000元時還未開始建房,對該筆5000元款項是否用于建房持有異議,對原告2013年5月2日取款3.5萬元用于建房購買原材料不持異議。經審查,對原告提交的該份證據(jù)的真實性和原告主張取款3.5萬元用于合伙建房購買原材料,本院予以認定;但對原告提出取款5000元用于建房的事實,因無其他證據(jù)進行印證,本院認為達不到原告的舉證目的。3、對原告向本院申請對證人譚某的調查筆錄,證實原、被告合伙建房是由原告投資、原告負責照顧工地并參與整個建房過程,是按雙方簽訂建房協(xié)議履行相關責任的。被告提出的質證意見為:譚某陳述原、被告只支付3萬元材料款不屬實,應該支付的是4萬元材料款,其中,被告支付5000元,原告支付3.5萬元。譚某陳述給被告補償3萬元屬實,但不是譚某提出的補償原因,而是譚某在負責建房時將房屋外側的地基留多了,與別人房屋接界的地基留少了,造成所建房屋的排水不暢和不方便人員通行而給被告補償?shù)?,譚某證實的其他情況是屬實的。經審查,對證人譚某證實與本案相關的內容,本院予以采信。
根據(jù)當事人陳述和經審查確認的證據(jù),本院認定事實如下:
2012年,原、被告在一起打工成為熟人。2013年4月30日,原、被告協(xié)商合伙共同建房,由被告提供地基,由原告提供建房資金,并簽訂了《建房協(xié)議》,該協(xié)議約定以下主要內容:原告出資9萬元用于建房,被告愿意將所建第三層房屋分給原告所有,以后不管是永久居住或是搬遷房屋都歸原告及其子董國檬(系原告之子)所有,被告及其子女不得有任何干涉,所建房屋第一、二、四層歸被告及其子女所有;原告拿出的現(xiàn)金有6萬元是被告借的,兩年還清不付息。該協(xié)議簽訂后,原、被告合伙建房以單包工方式承包給姓嚴的師傅負責承建,所建的房屋與被告之弟譚某所建的房屋共用一個樓梯,兩家同時建房。由于被告在建房前因幫村民望運平做工意外受傷而住院,原、被告合伙建房事宜由原告和譚某負責,原告參與了整個建房過程,在建房初期兩家所需建房原材料統(tǒng)一由譚某購買,其間,原告在秭歸農業(yè)銀行取款3.5萬元購買建房原材料,后通過原告向建房的嚴師傅支付工錢3萬多元。所建房屋共四層,每層房屋面積為118平方米。房屋建成后,為防止原、被告各自在去世后子女為財產發(fā)生矛盾,雙方于2014年3月30日訂立《遺囑》,該《遺囑》的主要內容為:所建房屋第一、二、四層歸被告所有,由被告處理,房屋第三層歸原告與董國檬所有,并由董國檬繼承,被告向原告所借6萬元,由被告在三年內償還,不付利息,還款期限為2013年4月12日至2016年4月12日,若被告在五年內不能償還原告6萬元債務,該房屋第四層歸原告和董國檬所有,董國檬同時享有該房屋第四層的繼承權。逾期后,原告多次追索借款,被告分文未償。
同時查明,庭審中,本院當庭對被告進行了釋明,提示被告對《建房協(xié)議》上的簽名和捺印有異議可以申請司法鑒定,如果不申請司法鑒定,將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被告明確表示不提出司法鑒定。
本院認為,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時,應當提供借據(jù)、收據(jù)、欠條等債權憑證以及其他能夠證明借貸法律關系存在的證據(jù)。被告抗辯借貸行為尚未實際發(fā)生并能作出合理說明,人民法院應當結合借貸金額、款項交付、當事人的經濟能力、當?shù)鼗蛘弋斒氯酥g的交易方式、交易習慣、當事人財產變動情況以及證人證言等事實和因素,綜合判斷查證借貸事實是否發(fā)生。本案中,原、被告在合伙建房過程中,原告投資9萬元用于建房。被告對原告提交的《遺囑》、銀行取款交易明細和雙方通電話錄音的主要內容均無異議,對原告提交的《建房協(xié)議》簽名和捺印明確表示不申請司法鑒定,對證人譚某證實的主要事實不持異議,并結合當事人的當庭陳述,本院可以認定被告將原告建房投資9萬元中的6萬元作為其借款用于建房的事實。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履行各自的義務,被告應當及時履行清償借款本金6萬元和支付逾期還款的資金占用期間利息。對于原告提出由被告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支付逾期還款利息的問題。依據(jù)《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款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十九條第二款第(一)項的規(guī)定,被告應承擔自逾期還款之日起按照年利率6%支付資金占用期間的利息,對原告提出按銀行同期貸款利率計算利息的標準,本院不予采納。訴訟中,被告提出與其弟譚某至今未對建房投資進行結算,需與譚某重新算賬,等賬算清了才能承認償還多少錢的辯解意見,與本案無關,本院不予支持。據(jù)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七條、第一百七十六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條、第六十條、第一百零七條、第二百零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民間借款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二條第一款、第十六條第二款、第二十九條第二款第(一)項、《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
的解釋》第九十條規(guī)定,判決如下:
譚某某于本判決發(fā)生法律效力之日起三十日內償還王某某借款6萬元,并以6萬元為本金按年利率6%支付自2016年4月13日起至借款實際清償之日止的資金占用期間利息。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1300元,減半收取650元,由譚某某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正本一份,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或者代表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宜昌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馬尚剛
書記員: 譚娜娜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