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王某1,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靜安區(qū)。
原告:王某2,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楊浦區(qū)。
原告:王某3,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楊浦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某1(姐妹關系),住上海市靜安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王某2(姐妹關系),住上海市楊浦區(qū)。
被告:王某4,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楊浦區(qū)。
被告:王某5,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楊浦區(qū)。
原告王某1、王某2、王某3與被告王某4、王某5遺囑繼承糾紛一案,本院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王某1、王某2、王某3、被告王某4、王某5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王某1、王某2、王某3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按公證遺囑繼承上海市楊浦區(qū)市光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以下簡稱系爭房屋)中屬于被繼承人王忠耀的遺產份額,即三原告各享有系爭房屋25%產權份額。事實和理由:原、被告系五姐妹,母親蒲雅娣于2001年11月20日過世,父親王忠耀于2017年12月14日過世。王忠耀生前于2017年8月11日立下公證遺囑,待其過世后系爭房屋中屬于王忠耀的房產份額由三原告共同繼承。系爭房屋由王忠耀與被告王某4按份共有,王忠耀享有75%份額,被告王某4享有25%份額,因原、被告雙方就房產繼承問題無法達成一致意見,遂訴至法院。
被告王某4辯稱,1994年,父親王忠耀承租的鞍山二村房屋動遷,分得兩套安置房,其中一套就是系爭房屋。系爭房屋安置對象有四人,分別是王忠耀、蒲雅娣、王某1、王某4,承租人登記為王忠耀。后系爭房屋按照九四方案買下,房屋產權登記在王忠耀一人名下。購買房屋產權時,被告王某4不在上海,父親王忠耀刻了被告王某4的圖章辦了手續(xù)。待被告王某4發(fā)現后于2008年起訴至法院,經法院調解系爭房屋產權變更為被告王某4占25%產權份額,王忠耀占75%產權份額。該案審理中,王某1到庭表示其不主張四分之一產權份額。被告王某4認為王忠耀名下75%產權份額應屬夫妻共有,即其中50%是母親蒲雅娣的遺產,應由原、被告共同繼承。關于2009年、2017年兩份公證遺囑,父親“王忠耀”簽名不同,被告王某4對于2017年公證遺囑不予認可,認為2009年公證遺囑具有可信度,故王忠耀所有的房產份額應按照2009年公證遺囑繼承。綜上,被告王某4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
被告王某5辯稱,同意王某4的答辯意見。另2006年五姐妹簽訂過一份協(xié)議,約定父親去世后將系爭房屋出售,出售后所得款項每人各得五分之一,具體事宜由王某5為主處理。被告王某5認為該份協(xié)議書仍然有效,房屋事宜應由其處理,然而三原告在父親去世后未經被告同意擅自將系爭房屋出租。
本院經審理認定事實如下:王忠耀與蒲雅娣是夫妻,二人育有王某5、王某2、王某1、王某4、王某3五個女兒。王忠耀于2017年12月15日報死亡,蒲雅娣于2001年11月20日報死亡。
1994年,王忠耀承租的鞍山二村XXX號乙XXX室房屋拆遷分得兩套安置房,其中一套為系爭房屋,受配人員為王忠耀、蒲雅娣、王某1、王某4。1995年2月,系爭房屋按照九四方案辦理售后公房買賣手續(xù),當時戶籍在冊人員為王忠耀、蒲雅娣、王某1、王某4,房屋產權登記在王忠耀名下,房屋建筑面積54.4平方米。
2006年2月11日,原、被告五人簽訂《協(xié)定書》約定,父親去世后將系爭房屋出售,出售后所得款項每人各得五分之一,具體事宜由王某5為主,王某3協(xié)助共同處理。王忠耀在協(xié)定書下方簽字同意。
2008年,王某4起訴王忠耀要求確認其為系爭房屋共有人。審理中,王忠耀提供了女兒王某1、王某2、王某3、王某5的證詞。該證詞寫明,2006年年初二召開家庭會議時,五個女兒均對系爭房屋產權屬王忠耀沒有意見,五人一致表示父親在世房屋產權為父親所有,待父親去世后五位子女平均分配。嗣后,五人于2006年2月11日簽署了協(xié)議書。該案經法院主持調解,雙方于2008年12月19日達成調解協(xié)議:一、王某4與王忠耀為系爭房屋共有產權人,王某4享有25%產權,王忠耀享有75%產權;王忠耀應協(xié)助王某4辦理系爭房屋產權登記手續(xù);二、王某4及其女兒陳予安應于2012年12月19日將戶籍遷出系爭房屋,逾期不履行的,每超過一個月,王某4賠償王忠耀1000元;三、王某4、陳予安不得入住系爭房屋;四、王某4享有系爭房屋25%產權后,應遵從享有75%產權的權利人對房屋的處分。
2009年4月27日,王忠耀在上海市楊浦公證處立下一份公證遺囑,言明待其去世后,系爭房屋中屬于王忠耀的份額由女兒王某5、王某2、王某1、王某3共同繼承。
2017年8月11日,王忠耀在上海市楊浦公證處再次立下一份公證遺囑,內容為:一、撤銷王忠耀于2009年4月27日在上海市楊浦公證處辦理的公證遺囑;二、待王忠耀去世后,其一切遺產(不論遺產是何種形式,不論遺產價值多少)均由女兒王某2、王某1、王某3共同繼承;三、王某2、王某1因本遺囑所取得的財產均歸王某2、王某1個人所有,不作為王某2、王某1與其各自配偶的夫妻共同財產;四、若本遺囑生效時王某3已經結婚的,則王某3因本遺囑所取得的財產歸王某3個人所有,不作為王某3與其配偶的夫妻共同財產。
庭審中,原告王某3自愿將其可繼承的遺產份額贈與原告王某2,即原告變更訴訟請求為要求確認原告王某1享有系爭房屋25%產權份額,王某2享有50%產權份額。
審理中,原告表示被告王某4及其女兒的戶口未按民事調解書約定的時間遷出,故王忠耀曾向法院申請執(zhí)行,要求被告王某4支付逾期遷出戶口的錢款52,000元。因被告王某4沒有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執(zhí)行程序終結。其次,王忠耀去世后,原告于2018年6月將系爭房屋出租,租金每月4700元,現保管在銀行。被告表示2014年時被告王某4與父親達成一致意見,被告王某4將產權證交給父親,父親不再要求王某4支付逾期遷出戶口的費用。其次,原告私自用已故父親的名義將系爭房屋出租,被告王某4通過信訪途徑撤銷了租賃合同。
原、被告雙方明確表示上述52,000元債權以及房屋租金均不在本案中處理。
本院認為,公民合法的民事權益受法律保護。根據庭審查明,系爭房屋來源于動遷安置,原為公房,后根據九四方案購買,產權原登記在王忠耀一人名下。購買售后公房產權時,蒲雅娣是系爭房屋同住人,具有購房資格,但其生前并未主張房屋產權共有。根據相關規(guī)定,按九四方案購買的房屋,具有購房資格的人生前未主張房屋產權共有的,則視為同意房屋產權歸于產權登記人。蒲雅娣死亡后,王忠耀及本案原、被告未就系爭房屋進行析產繼承,而是在2006年共同簽署一份協(xié)議書,對房屋如何處置達成一致意見。2008年,王某4起訴王忠耀要求按照九四方案確認為房屋共有人,此時蒲雅娣已經過世,后經法院調解,并未僅僅確認王某4為系爭房屋共有人,而是確認房屋由王某4、王忠耀按份共有。本案三原告及被告王某5均知曉此次訴訟,并提供了相關證詞,亦知曉調解結果,在案中及案后本案原、被告、王忠耀都未提出過異議。結合上述情形可以表明系爭房屋由王某4和王忠耀按份共有獲得家庭成員一致認可。根據物權法的規(guī)定,因人民法院的法律文書導致物權設立、變更、轉讓或者消滅的,自法律文書生效時發(fā)生效力,即調解書生效之時系爭房屋產權即確認為王忠耀、王某4按份共有,被告再主張王忠耀所有房產份額中含有蒲雅娣份額之觀點,本院不予采納。關于2017年王忠耀所立公證遺囑,被告認可由公證處出具,但對王忠耀簽名的真實性不予認可。就此,被告未能提供證據予以反駁,本院不予采信。王忠耀在系爭房屋中享有的產權份額應按照公證遺囑依法由原告王某2、王某1、王某3共同繼承。原告王某3在審理中自愿將其所享有的份額贈與原告王某2,是其對自身民事權益的處分,并無不妥,本院予以確認。茲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六條、第二十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二十八條之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原告王某1享有上海市楊浦區(qū)市光路XXX弄XXX號XXX室房屋25%產權份額、原告王某2享有50%產權份額;
二、被告王某4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內協(xié)助原告王某1、王某2辦理上址房屋的產權變更手續(xù),將房屋產權變更為原告王某1、王某2、被告王某4按份共有,原告王某1享有25%產權份額、原告王某2享有50%產權份額、被告王某4享有25%產權份額(相關過戶費用按政策規(guī)定承擔)?!?br/> 案件受理費24,800元,減半收取計12,400元,由原告王某1負擔4133元、原告王某2負擔8267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龔??平
書記員:石??峰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