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王某某等813名原秦皇島公共交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813名股東名單及身份信息附本判決書后)。
訴訟代表人王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xiàn)住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訴訟代表人王志君,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xiàn)住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訴訟代表人蘇錫友,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xiàn)住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委托代理人王其彬,河北華倫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秦皇島市辰亞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住所地山海關經濟開發(fā)區(qū)。
法定代表人孫久明,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王孝武,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xiàn)住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委托代理人李悅,內蒙古興林律師事務所律師。
第三人:秦皇島市嘉遠房地產開發(fā)集團有限公司,住所地:秦皇島市海港區(qū)。
法定代表人劉嘉誠,該公司董事長。
委托代理人馬波,河北昊宇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王某某等813名原秦皇島公共交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以下簡稱王某某等813名股東)訴被告秦皇島市辰亞投資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辰亞公司)及第三人秦皇島市嘉遠房地產開發(fā)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遠公司)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糾紛一案,本院于2015年7月8日立案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訴訟代表人王某某、王志君、蘇錫友及委托代理人王其彬,被告委托代理人王效武、李悅,第三人的法定代表人劉嘉誠、委托代理人馬波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王某某等813名股東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l、確認案涉海港區(qū)文化路376號土地使用權為王某某等813名股東所有,并終止對該宗土地使用權的拍賣,停止對該宗土地的執(zhí)行。2、訴訟費由辰亞公司負擔。事實和理由:王某某等813名股東己經收到秦皇島市中級人民法院2015年7月2日送達的(2015)秦法執(zhí)異字第46號執(zhí)行裁定書。該裁定駁回王某某等813名股東提出的執(zhí)行異議的裁定事項,缺乏事實與法律依據(jù)。1、辰亞公司所申請執(zhí)行的案涉海港區(qū)文化路376號土地使用權,實際屬于王某某等813名股東所有,而不屬于嘉遠公司所有。(1)案涉土地原屬于秦皇島公共交通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公交公司),公交公司于2002年經政府主導改制,由國有企業(yè)變更為完全的自然人合資的有限責任公司,出資人系813名職工。案涉土地即海港區(qū)文化路376號土地(面積5833.81平方米,約8.75畝)屬于改制后的公交公司所有。公交公司于2014年5月被市政府回購,而該8.75畝土地被政府剝離,不屬于回購資產,屬于王某某等813名股東的共有財產。(2)2009年市政府對六河改造,市長辦公會議決定由六合公司和公交公司對該地塊進行開發(fā),因雙方沒有房地產開發(fā)資質,在市政府和六合公司的主導下,指定由嘉遠公司與公交公司進行合作開發(fā),為了符合法律規(guī)定,將案涉土地上房產及土地使用權名義上過戶到嘉遠公司名下,過戶過程中,嘉遠公司只出過戶費,并未交付任何購買房產和土地使用權的價款。無論嘉遠公司還是當時的公交公司,都認為案涉土地仍屬于當時公交公司所有。(3)案涉土地上的房屋產權和土地使用權,是基于聯(lián)合開發(fā)房地產的目的,為辦理房地產審批手續(xù)的需要而過戶到嘉遠公司名下,并且嘉遠公司也沒有支付過任何房款和土地轉讓款:從該土地使用權過戶到嘉遠公司后且一直至今,嘉遠公司也承認該土地使用權一直為公交公司所有,因此,公交公司資產被政府回購后,案涉土地被剝離,即為王某某等813名股東所有。2、嘉遠公司將實際屬于公交公司(現(xiàn)屬于王某某等813名股東)所有的土地,在沒經過原公交公司同意的情況下,擅自抵押給辰亞公司,違反了雙方的合作開發(fā)合同并損害了實際土地使用權人的根本利益,該土地抵押的設定不能對抗物權法基于物權的基本規(guī)定,根據(jù)《物權法》第三十三條規(guī)定,因物權的歸屬、內容發(fā)生爭議的,利害關系人可以請求確認權利、第三十四條規(guī)定,無權占有不動產或者動產的,權利人可以請求返還原物。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妨害物權或者可能妨害物權的,權利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者消除危險。以上規(guī)定以及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關于案外人提起執(zhí)行異議的有關規(guī)定,王某某等813名股東特提起本次訴訟,請法院支持原告的訴求。
原告起訴狀補充事實和理由:1、嘉遠公司將案涉土地抵押的行為無效。該376號房產作為公交公司的合作開發(fā)房地產的出資,雖然為了房地產合作開發(fā)的目的過戶到嘉遠公司名下,但并不是嘉遠公司自己公司獨自的資產,而是屬于原公交公司所有,為合作出資的目的過戶到嘉遠公司名下,即使按合作開發(fā)來界定,也是屬于嘉遠公司和公交公司共同共有財產。嘉遠公司將屬于共有的案涉土地及房產作為其自己貸款的抵押,并沒有經過公交公司同意,且一直瞞著公交公司,依據(jù)有關法律規(guī)定,嘉遠公司與辰亞公司之間對案涉土地及房產設定的抵押無效。法律依據(jù):(1)《物權法》第九十七條規(guī)定“處分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以及對共有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作重大修繕的,應當經占份額三分之二以上的按份共有人或者全體共同共有人同意”;(2)《城市房地產抵押管理辦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以共有的房地產抵押的,抵押人應當事先征得其他共有人的書面同意。(3)《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四條第二款“共同共有人以其共有財產設定抵押,未經其他共有人的同意抵押無效”。2、嘉遠公司以通過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目的方式簽訂房地產合作開發(fā)合同的行為,依法應認定為無效,作為從合同的抵押案涉土地及房產的擔保合同也應無效。嘉遠公司以合作開發(fā)房地產為名,利用公交公司缺乏房地產開發(fā)經驗和知識這一弱點,通過合作開發(fā)的這種合法形式,將公交公司的地產過戶到嘉遠公司名下后,將該地產抵押得到貸款,該貸款不但不用于合作開發(fā),而且占有貸款后到期拒不歸還,以得到嘉遠公司占有貸款,用公交公司的房地產償還借款的目的,嘉遠公司的這種行為,屬于典型的通過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目的簽訂合同的行為,根據(jù)《民法通則》第58條第1款第7項、《合同法》第52條第1款第3項的規(guī)定,因此,該合作開發(fā)合同和土地房產抵押合同應依法無效,3、即使法院不認定合作開發(fā)合同和土地房產抵押合同無效,因嘉遠公司簽訂合作開發(fā)房地產合同及補充協(xié)議的行為屬于欺詐,嘉遠公司與公交公司簽訂的合作開發(fā)協(xié)議也應依法撤銷,主合同撤銷后,土地抵押合同也相應失去法律效力。嘉遠公司利用原公交公司沒有房地產開發(fā)的任何經驗,與公交公司簽訂了合作開發(fā)協(xié)議及補充協(xié)議,將為合作開發(fā)目的過戶到嘉遠公司名下的案涉土地及房屋,背著原公交公司擅自作為貸款的抵押,并將貸款自己占有、使用,拒不歸還貸款,導致該抵押土地、房產被貸款債權人辰亞公司申請法院處置償還貸款。按合作開發(fā)協(xié)議,嘉遠公司應該投入3062.5萬元合作開發(fā)資金,在房屋拆遷前投入合作開發(fā)資金800萬元,房屋早已拆遷完畢,但嘉遠公司至今沒有出一分錢投資款。因此,王某某等813名股東認為,嘉遠公司從實質上看,根本沒有合作開發(fā)房地產的誠意,其與原公交公司進行房地產合作開發(fā)的真正意圖是將該屬于原公交公司的案涉土地及房產過戶到嘉遠公司名下,用該土地、房產作為貸款的抵押,占有貸款后,讓公交公司以被抵押土地、房產來承擔償還借款責任,嘉遠公司這種的行為,屬于民事上典型的合同欺詐。王某某等813名股東也向法院提出了撤銷該合作開發(fā)協(xié)議及補充協(xié)議的申請。土地房產合作開發(fā)合同、協(xié)議撤銷后,作為從合同的土地、房產抵押合同就不再有法律效力。
本院認為,本案爭議的焦點問題是王某某等813名股東對案涉海港區(qū)文化路376號土地使用權是否享有足以排除強制執(zhí)行的民事權益?!吨腥A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九條規(guī)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fā)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fā)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第十七條規(guī)定,不動產權屬證書是權利人享有該不動產物權的證明。本案中,案涉土地使用權經嘉遠公司與公交公司簽訂轉讓協(xié)議的方式,已經于2010年8月登記到嘉遠公司名下,并辦理了權屬證書。此時,案涉土地已經產生了物權歸嘉遠公司所有的公示效力。故原告要求確認王某某等813名股東為案涉土地使用權人或共有人的主張,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辰亞公司抗辯理據(jù)充分,本院予以支持。關于嘉遠公司與辰亞公司之間的抵押借款合同是否有效的問題。案涉土地登記到嘉遠公司名下后,嘉遠公司用案涉土地抵押時,辰亞公司基于對案涉土地使用權登記的物權公示的信任,借款給嘉遠公司,現(xiàn)有證據(jù)亦不能證明辰亞公司與嘉遠公司存在惡意串通的行為,辰亞公司作為善意第三人有理由相信案涉土地使用權登記嘉遠公司名下即為嘉遠公司所有的公示公信效力。故辰亞公司作為案涉土地的抵押權人的權益應予以保護。王某某等813名股東認為嘉遠公司以民事欺詐騙取公交公司簽訂的《合作開發(fā)協(xié)議》及《合作開發(fā)補充協(xié)議》無效或應撤銷,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jù),本院亦不予支持。辰亞公司抵押借款有效的抗辯于法有據(jù),本院予以支持。
綜上所述,王某某等813名股東對案涉土地使用權不享有足以排除強制執(zhí)行的權益。王某某等813名股東所提執(zhí)行異議不成立,本院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四十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九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零七條、第三百一十二條第一款第(二)項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王某某等813名原秦皇島公共交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的訴訟請求。
案件受理費400元,由原告王某某等813名原秦皇島公共交通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共同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照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
審判長 劉子明審判員李德權代審判員鄒德林
書記員:孫 秀 麗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