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王某某。
原告:熊某某。
原告:熊興階。
原告:熊名龍。
上述四原告的委托代理人:孫勇,湖北首義律師事務所律師,特別授權代理。
被告:李某國。
委托代理人:李燁。特別授權代理。
被告:武漢華漢實業(yè)公司,住所地:湖北省武漢市江岸區(qū)吉慶街鼎新里4號。
法定代表人:邵開炎,系該公司負責人。
原告王某某、熊某某、熊興階、熊名龍訴被告李某國、武漢華漢實業(yè)公司所有權確認糾紛一案,本院2013年5月23日立案受理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由代理審判員崔玉華擔任審判長,與人民陪審員周佩芳、黃娟曲組成合議庭于同年10月30日、2014年3月20日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四原告的委托代理人孫勇、被告李某國及其委托代理人李燁到庭參加了訴訟,被告武漢華漢實業(yè)公司因下落不明,經公告送達開庭傳票未到庭參加訴訟,本院依法缺席審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本院認為:熊品賢夫婦將拆遷還建的位于赫山新村6號樓5單元1號、2號兩套房屋分配給熊興階、熊名龍居住使用,系其家庭內部分配,因該房屋并未辦理產權登記,熊品賢對該房屋僅享有一種合同權益。李某國作為第三人并不能知曉該房屋的產權狀態(tài),熊名龍直接居住使用該房屋,李某國有理由相信熊名龍對該房屋有支配權。李某國與熊名龍簽訂的《換房協議》系雙方的真實意思表示,未違反法律、行政法規(guī)的禁止性規(guī)定,合法有效。雙方結清房屋差價,并換房居住至今,已按照換房協議切實履行。對于原告主張熊名龍因未取得該房屋的所有權系無權處分的主張,熊名龍未取得該房屋的產權,并不影響其所簽訂的《換房協議》的效力,該協議無法定無效情形,合法有效。只是因該協議所涉及的所有權是否轉移處于效力待定的狀態(tài)。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六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應當依照法律規(guī)定登記”、第九條:“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fā)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fā)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之規(guī)定,李某國于2005年向武漢華漢實業(yè)公司繳納位于漢陽區(qū)赫山小區(qū)6棟5單元502號(建筑面積70.06平方米)房屋的購房款,通過支付對價,并辦理產權登記,取得該房屋產權。對于原告主張的兩被告違法辦理拆遷還建及產權證的主張,武漢華漢實業(yè)公司為李某國辦理產權兩證,非系個別行為,系統(tǒng)一辦理,赫山小區(qū)其他拆遷還建住戶亦系同種方式辦理。李某國持有其與熊名龍簽訂的《換房協議》,且在此基礎之上又支付了房屋的價款后辦理房屋“兩證”,故對于原告的該主張本院不予支持。對于原告主張的除熊名龍之外的三原告僅知曉換房居住而不知曉換房屋產權的觀點,在熊品賢2005年去世前,熊品賢夫婦對于換房均系明知且未表示任何異議,后2005年赫山新村原仁厚里片拆遷戶統(tǒng)一辦理房屋“兩證”,熊興階一直居住于該小區(qū),對辦證事宜理當知曉,自1997年換房至2013年起訴,換房長達16年,且王某某、熊興階、熊名龍及熊品賢戶口均已遷至仁厚里24號6樓4號,原告主張對換房事宜不清楚不符合常理,故對于原告該主張,本院不予支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之規(guī)定,公民進行民事活動應遵循誠實信用原則,熊名龍換房系因子女上學,與李某國各取所需,現其換房目的實現后,主張自己系無權處分,明顯有違誠實信用原則。綜上,對于原告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六條、第九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四十四條之規(guī)定,缺席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王某某、熊某某、熊興階、熊名龍的訴訟請求。
本案案件受理費人民幣4,453元、保全費1,571元(原告王某某、熊某某、熊興階、熊名龍已預交),由原告王某某、熊某某、熊興階、熊名龍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上訴人應在提交上訴狀時,根據不服本判決的上訴請求數額及《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guī)定,預交上訴案件受理費,款匯武漢市中級人民法院,收款單位全稱:武漢市財政局非稅收入匯繳專戶市中院訴訟費分戶;帳號:07×××93;開戶行:農行武漢市民航東路分理處832886。上訴人在上訴期滿后七日內仍未預交訴訟費用的,按自動撤回上訴處理。
審 判 長 崔玉華 人民陪審員 周佩芳 人民陪審員 黃娟曲
書記員:梁曉莉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