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王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徐匯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資昱,康達律師事務所上海分所律師。
被告:代廷維,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qū)。
被告:俞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戶籍地浙江省杭州市。
兩被告共同的委托訴訟代理人:韓時駿,上海世瑞律師事務所律師。
兩被告共同的委托訴訟代理人:陳望,上海世瑞律師事務所律師。
原告王某與被告代廷維、俞某某民間借貸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1月3日立案后,先適用簡易程序,后依法適用普通程序并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王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資昱,被告代廷維、俞某某共同的委托訴訟代理人韓時駿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王某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要求被告代廷維、俞某某歸還借款1,500,000元,并按照年利率24%的標準支付自2017年8月5日起至清償之日止的利息。事實與理由:2016年12月,被告代廷維因自身經營急需資金向原告借款,期限為二個月;經協(xié)商一致后原告以自身房產抵押借得210萬元,將其中150萬元按照代廷維的指令轉賬給了被告俞某某,雙方并約定由被告承擔原告抵押借款所產生的稅費及利息。借款到期后,被告未按約還款,期間僅支付了利息336,000元,現(xiàn)原告起訴要求兩被告歸還借款150萬元并支付相應的利息。
代廷維辯稱:當時是被告俞某某急需資金找到自己,但自己也沒有這么多資金,就找了原告;之后原告把房屋抵押后將借來的資金出借給了俞某某,因此自己只是中間介紹人,而不是借款人;借款的期限是二個月;現(xiàn)不同意原告的訴訟請求。
俞某某辯稱:自己確實通過代廷維向原告借款150萬元,但現(xiàn)在已全部歸還,故請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
本院經審理認定事實如下:2016年12月6日,原告分二次向被告俞某某轉賬150萬元。2017年10月27日,原告向俞某某發(fā)出“催款函”,其上記載:我已經多次向您催收您欠我的98萬元借款,這筆借款是2016年12月6日由我處網銀轉賬借出的150萬元,雖然您于2016年12月13日及2017年2月6日分別歸還了42萬元和10萬元,但余款至今未還。
另經查,2016年12月15日,俞某某轉賬給原告42萬元;2017年2月16日,俞某某轉賬給原告10萬元;2017年2月28日,俞某某轉賬給原告575,410元(被告稱其中536,000元系歸還借款);2017年1月和2月,俞某某分二次向原告抵押借款的典當行各支付借款利息42,000元。另,俞某某稱:其于2017年2月15日通過案外人劉某向原告指定的顧某某賬戶轉賬35萬元(次日俞某某向劉某轉賬35萬元)也是用于歸還系爭借款。
對上述俞某某轉賬的款項中,其中42萬元原告稱是自己向代廷維的借款,而不是俞某某的還款,現(xiàn)不同意在本案中一并處理;35萬元是代廷維急需現(xiàn)金,故由俞某某將款項打到顧某某銀行賬戶內,再由顧取出現(xiàn)金后交給代廷維,因此不是俞某某的還款;575,410元是原告擔心代廷維亂用錢,代廷維為了讓原告放心,就讓俞某某將錢打回給原告,之后代廷維需要用錢時告訴原告,原告再將錢轉給代廷維,57萬余元其后均轉給了代廷維,因此也不能作為還款。
證人顧某某作證稱:當時代廷維說有人會打35萬元到我的銀行卡上,讓我取出現(xiàn)金后給他;后來35萬元到賬后我就取出交給了代廷維;我和劉某不認識;原告也和我說過這件事。
又經查,根據(jù)原告和代廷維的微信記錄,顯示以下事實:原告用房產抵押所得款項進行出借的事實代廷維是明知的,原告要求代廷維支付其抵押借款每月付給典當行的利息42,000元,代廷維是認可的;原告稱款項是借給代廷維的,代廷維未作否認表示,并明示自己也在等錢(可以還款);原告收到俞某某的57萬余元后,確有向代廷維支付款項的行為,但該支付行為與原告對該款的解釋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
還經查,2016年11月26日,原告及其家人與上海鑫順典當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一份《房地產借款合同》,約定原告等人以上海市柿子灣路XXX號XXX室房屋作為抵押向典當行借款210萬元;借款期限自2016年11月26日至2017年5月26日,借款的月綜合費率為2%。該筆借款于2017年11月27日因原告贖當而結束,期間共發(fā)生借款利息492,800元,其中原告支付了282,800元,俞某某支付了84,000元,案外人吳某某(原告起訴的另一案件的被告)支付了126,000元。
本院認為,債務應當清償。本案中被告俞某某確認向原告借款150萬元并收到該筆借款,故本院確認雙方之間的借款關系成立;被告代廷維在與原告的微信聯(lián)系中既未否認借款的事實,并有歸還借款的意思表示,故本院確定代廷維為共同借款人;同時本案證據(jù)顯示,雙方就系爭借款達成了以下協(xié)議:系爭借款的期限為二個月,未約定利息,但約定了原告每月需支付給典當行的利息42,000元由借款方負擔。
俞某某所支付給原告的款項中,原告對2017年2月16日的10萬元及俞某某支付給典當行的84,000元無異議,對此本院予以確認;而2016年12月15日俞某某轉賬給原告的42萬元,原告在其發(fā)出的催款函中已經認可,故本院予以確認;現(xiàn)原告以該款系其與代廷維之間發(fā)生的另一筆借款抗辯,依據(jù)不足,本院不予采信;對2017年2月28日俞某某轉賬給原告536,000元,原告的抗辯意見無相應的證據(jù)佐證,本院不予采信,據(jù)此本院采納被告的說法,認定該款系系爭借款的還款;2017年2月15日劉某轉給顧某某的35萬元,證人證言及微信記錄均顯示該款與系爭借款無關,故被告將其作為系爭借款的還款的意見,本院不予采信。
綜上,兩被告向原告借款150萬元,期限為二個月,兩被告理應在借款到期后及時償還,現(xiàn)兩被告至今未還清借款,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現(xiàn)原告要求被告歸還借款并無不當,具體還款金額有本院依法判定;由于系爭借款未約定利息,故原告要求兩被告按照年利率24%的標準支付逾期還款的利息,依據(jù)不足,該逾期利息由本院依法予以調整;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兩百零六條、第兩百零七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代廷維、俞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歸還王某借款444,000元,并按照中國人民銀行同期貸款利率支付自2017年8月5日起至本判決生效時止的利息;
二、代廷維、俞某某應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王某抵押借款的利息282,800元。
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
案件受理費18,300元,由王某負擔7,232元,代廷維、俞某某負擔11,068元;訴訟保全費5,000元,由王某負擔846元,代廷維、俞某某負擔4,154元。
如不服本判決,可以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卞奎人
書記員:高霄雷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