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原告)王某峰。
委托代理人張勝云,邢臺市橋西區(qū)順德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王某其,農民。
委托代理人羅雙華,河北佳信時代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王某峰因房屋買賣合同糾紛一案,不服威縣人民法院(2015)威民一初字第379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5年5月26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王某峰及其委托代理人張勝云,被上訴人王某其及其委托代理人羅雙華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對事實的認定,原告主張買賣協議有效,提交買賣協議一份,被告稱協議證明上面不是被告本人簽名,該證明日期有涂改,筆跡不一樣,對其真實性有異議,并且原告也沒有付款憑證,因此威縣人民法院不予認證。原告另提交錄音一份,被告稱錄的是我的聲音,我是借了原告7,000元,但不是買賣房屋的款。威縣人民法院對錄音的真實性予以確認,但對原告稱7,000元的賣房款的主張不予采信。
原審認為,原告主張買賣協議有效,但在本案中無法確認原告提交買賣協議的真實性,原告提交的對被告的錄音雖能證明其真實性,但不足以證明7,000元是賣房款,因此,原告主張買賣房屋協議成立的證據不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條之規(guī)定,一審判決:駁回原告王某峰的各項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50元減半收取25元,由原告負擔。
王某峰上訴主要稱,上訴人提交的錄音證據已被一審法院確認,被上訴人在該錄音證據中承認出賣房屋并從上訴人出處得到7,000元的事實,只所以不配合上訴人過戶,是因為被上訴人對賣出的房屋進行過修繕,還蓋了兩間小配房,讓上訴人支付修繕款;另外,上訴人買了被上訴人的房子后,被上訴人將宅基證交給了上訴人,上訴人沒多久就用該證辦理了典當。由于上訴人常年不在老家居住,被上訴人將自己的房子賣掉后沒地兒住了,在沒有告知上訴人的情況下,私自住了進去,侵犯了上訴人的占有權。被上訴人對拿到錢的事實予以承認,與上訴人提交的村委會證明相印證。綜上,請求撤銷一審判決,依法改判。
王某其答辯主要稱,上訴人提交的買賣協議系一人書寫,被上訴人的名字不是本人書寫,該協議不能證明房屋買賣的事實。上訴人沒有證據證明其交付了7,000元購房款,錄音中的7,000元債務與本案無關,即使上訴人所述屬實,從1989年至今長達26年,上訴人沒有要求辦理宅基過戶,也沒有要求交付房屋,已經超過民法通則第137條規(guī)定的20年訴訟時效。原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經審理查明,上訴人王某峰稱在1989年王某其將位于威縣賀釗鄉(xiāng)東賀釗村的一處宅院以7,000元的價格賣給自己,該宅院的宅基地使用權人系王某其。王某其不認可買賣宅院的事實,只認可曾借過王某峰7,000元。另查明,王某其自1989年至今一直在訴爭宅院居住,期間對房屋進行過修繕,還修建了兩間小配房。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50元,由上訴人王某峰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信深謙 代理審判員 王小英 代理審判員 王朝輝
書記員:梁冰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