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王丁某,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鄂州市人,住鄂州市鄂城區(qū),
原告:王某某,女,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鄂州市人,住鄂州市鄂城區(qū),
原告:王冬惠,女,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鄂州市人,住鄂州市鄂城區(qū),
上列三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萬品,湖北伸道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限:特別授權)。
被告:鄂州市古樓街道辦事處廟鵝嶺村民委員會第五村民小組,住所地:鄂州市鄂城區(qū)高家巷39號。
負責人:洪珍琴,該小組組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熊斌,湖北吳都律師事務所律師(代理權限:特別授權)。
委托訴訟代理人:何金龍,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鄂州市鄂城區(qū)廟鵝嶺村舊城改造辦副主任,代理權限:特別授權)。
原告王丁某、王某某、王冬惠訴被告鄂州市古樓街道辦事處廟鵝嶺村民委員會第五村民小組(以下簡稱廟鵝嶺村五組)侵害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益糾紛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王丁某、王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萬品,原告王冬惠的委托訴訟代理人萬品,被告廟鵝嶺村五組的委托訴訟代理人熊斌、何金龍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王丁某、王某某、王冬惠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1、判令被告向三原告支付應予分配的土地征收補償款136,068.00元;2、被告承擔本案的全部訴訟費用。事實和理由:三原告廟鵝嶺村五組村民聞新民和王孝炳的子女,戶主為王孝炳。2017年前后,被告的土地及房屋被征收。2018年6月1日,被告就本小組的拆遷土地補償款作出分配方案。依據分配方案,三原告都屬被分配對象,但被告并未將三原告列入,故原告訴至法院。
被廟鵝嶺村五組辯稱,1、被告是根據我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第二十四條的規(guī)定,由村民代表會一致通過了五組的土地征收補償款分配方案,而且已全部分配完畢。2、所有的補償款均由有資格的村民領取,三原告的父親王孝炳已領取45,256.00元。3、三原告不符合土地征收補償款的分配條件,其訴訟請求依法均不能成立。
原告王丁某、王某某、王冬惠為支持其訴請,向法院提交如下證據:
證據一,三原告的身份證復印件。擬證明三原告身份信息及訴訟主體適格。
證據二,王孝炳戶口冊、聞新民戶口冊。擬證明案外人王孝炳、聞新民,系三原告的父母,為被告鄂州市鄂城區(qū)廟鵝嶺五組村民,戶主為王孝炳。
證據三,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協(xié)議書一份、還建安置協(xié)議書兩份、還建安置補充協(xié)議書兩份、收據兩份。擬證明被告鄂州市鄂城區(qū)廟鵝嶺五組土地及房屋被征收的事實。
證據四,鄂城區(qū)廟鵝嶺五組拆遷土地補償費分配方案一份。擬證明1、依據該分配方案,三原告應被納入分配對象。2、土地補償款分配的具體標準及方法。
證據五,鄂城區(qū)廟鵝嶺五組分配明細表。擬證明1、該分配明細表未將三原告納入補償款分配名單;2、三原告應分得補償款45,256.00元×3=136,068.00元。
被告廟鵝嶺五組為支持其辯稱理由,向法院提交如下證據:
證據一,街辦批復、村代表會決議、紀要、小組申請書。
證據二,五組拆遷土地費用分配草案(村民簽名)、五組拆遷土地費用分配方案。
證據三,五組拆遷土地費金額、利息明細表、原五組地理位置分布圖。
證據四,小組召開議事會、群眾專班、群眾會議簽到表記錄、會議現場圖片。
證據五,五組宅基地面積確認明細表。
證據六,五組戶數確認明細表。
證據七,五組拆遷土地補償費分配明細表。
證據八,草案、方案確認張榜公示圖片。
證據九,土地費發(fā)放到戶(中國農業(yè)銀行)交易流水。
證據十,村向街辦提供的五組拆遷補償土地費分配基本情況說明。
上列十組證據擬證明三原告不符合土地征收補償款的分配條件
庭審質證時,被告廟鵝嶺五組對原告王丁某、王某某、王冬惠提供的證據一、二沒有異議;對證據三的真實性沒有異議,但對證明目的有異議,是原告房屋以及被告的土地被征收;對證據四的真實性沒有異議,但對證明目的有異議,證明三原告納入分配方案不能成立,不符合分配對象條件,對土地補償款的具體標準及方法沒有異議;對證據五的真實性沒有異議,對證明目的1沒有異議,對證明目的2有異議,三原告應分得補償費136,068.00元不符合分配標準。
原告王丁某、王某某、王冬惠對被告廟鵝嶺五組提供的十份證據的真實性沒有異議,但對證明目的有異議,分配方案的程序沒有異議,但是被告沒有把三原告納入分配名單。三原告在廟鵝嶺有拆遷房屋三套,還有宅基地,那么被告應當向三原告發(fā)放土地征收補償款。
經庭審質證,雙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因對方當事人均未對其真實性提出異議,證據客觀真實,依法予以采信。
根據以上有效證據及當事人當庭陳述,本案事實確認如下:
王孝炳和聞新民系夫妻關系,均是廟鵝嶺五組村民,共育有二女一子,長女王某某、次女王冬惠,子王丁某。2017年,廟鵝嶺五組土地被征收。2018年6月1日,《五組拆遷土地補償費分配方案》公布,核定戶數的界定辦法為必須是1985年12月31日之前參加了五組的分田到戶并且有拆遷自建房屋的戶主自選一代人來界定戶數。占地面積計算辦法按每畝地71,300.00元計算(即71300元畝÷666=107元平方米)。分配對象為“1、1985年12月31日之前參加了五組的分田到戶并且有拆遷自建房屋(宅基地)的戶主自選一代人來界定的分配戶數。2、1985年12月31日前沒有參加本組分田到戶,但有自建房屋的本組村民和在本組有自建房的本村村民。3、有自建房屋(宅基地)的本組出嫁女。4、除以上3類情況納入分配對象,其他類型一律不納入分配。”同年7月,王孝炳領取45,256.00元,其中戶頭金額25,675.00元,占地面積金額19,581.00元。因原告對其未列入分配對象有異議引起糾紛。
本院認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可以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民主決議程序,決定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分配已經收到的土地補償費。本案中,《五組拆遷土地補償費分配方案》對分配對象的界定,依據的主要是“1985年12月31日之前參加了五組的分田到戶并且有拆遷自建房屋的戶主自選一代人來界定戶數”,正因如此,涉案的分配對象并未要求戶口是否仍落戶在廟鵝嶺五組,而強調的是“1985年12月31日之前參加了分田到戶并有拆遷自建房屋”,三原告之父王孝炳作為符合條件的戶主,按方案可自選一代人即其子女這一代人來界定分配戶數,故三原告以涉案土地補償分配對象的身份主張權利應予支持。被告認為原告王某某、王冬惠作為出嫁女無自建房屋(宅基地),不屬分配對象,因涉案分配對象將出嫁女單列,違反了男女平等原則,在同等情況下女性享有與男性同等的權利,故被告的辯稱理由不成立。按照涉案的分配方案,三原告應獲得占地面積金額19,581.00元以及3個戶頭金額,共計96,606.00元,扣減其父親已領取的45,256.00元,被告還應支付三原告土地補償款51,350.00元,原告超出部分請求,依法不予支持。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第五十九條、第六十三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一、被告廟鵝嶺村五組于本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支付原告王丁某、王某某、王冬惠土地補償款51,350.00元。
二、駁回原告王丁某、王某某、王冬惠其他的訴訟請求。
本案案件受理費3,032.00元減半收取1,516.00元,由原告王丁某、王某某、王冬惠負擔956.00元,被告廟鵝嶺村五組負擔560.00元(該款原告已預繳,待判決生效后由被告直接支付給原告)。
如不服本判決,可自本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于湖北省鄂州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李婷
書記員: :何歡歡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