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訴人(原審被告):焦某某,男,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住衡水市冀州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焦海峰(系焦某某之子),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住址同上。
委托訴訟代理人:牛士正,河北暢杰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馬某某,女,xxxx年xx月xx日出生,漢族,現住衡水市冀州區(qū)。
委托訴訟代理人:劉澤鋒,衡水市冀州區(qū)法源法律服務所法律工作者。
上訴人焦某某因與被上訴人馬某某共有糾紛一案,不服河北省冀州市人民法院(2016)冀1181民初1733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于2017年2月17日立案后,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上訴人焦某某的委托訴訟代理人焦海峰、牛士正、被上訴人馬某某及其委托訴訟代理人劉澤鋒均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焦某某上訴請求:撤銷一審判決改判駁回被上訴人馬某某的訴訟請求并由其承擔訴訟費。事實和理由:一、被上訴人馬某某無權要求取得地上物補償款。2014年10月30日,馬某某與焦海峰(焦某某之子)達成《離婚協(xié)議書》,其中約定“女方要求帶走個人物品。電車歸方所有”。因此,應視為被上訴人馬某某離婚放棄在取得的土地的承包權,該土地承包權屬焦海峰所有。被上訴人馬某某離婚前及離婚后沒有耕種過承包土地,故其無權要求焦某某返還到承包土地上的土地補償款及安置補償款。二、假設應返還,一審判決給付上訴人馬某某地上物附著物補償款73784.85元也是錯誤的。一審判決認定馬某某于2010年至2015年在甲村分得承包地,期間焦某某戶共分地10.069畝,分地人數5.66人,其中包括馬某某1人的土地,明顯屬認定事實錯誤。因為,上訴人焦某某家庭承包人焦某某、曹秋風、焦海峰、焦海霞4人,于1999年分得30年不變的承包土地7.08畝。其中1級地道北5.64畝,此次征地因地內有機井屋占地增加補償0.819畝;其中3級地河邊1.072畝,此次征地因焦某某開荒增加補償0.503畝;106國道西為0.368畝,此地2001年被征用,不在補償之列,以上補償的面積總計8.034畝,與被上訴人馬某某無關。以上土地1999年便種植果樹,當時馬某某與焦海峰還沒有結婚。2010年劃分機動地4.242畝(其中包括焦玉秀的1.70畝),作為2011年至2015年上訴人焦某某家庭全家6.66人(包括焦某某、曹秋風、焦海峰、焦海霞、焦玉秀、馬某某及焦某某的父母)共同使用。當時每人平均分得土地1.7畝,后因冀新路修路每人占用0.09畝,每人剩余1.61畝。馬某某最多占地1.61畝,但其日常并未耕種,全是焦某某夫妻進行管理。除去焦玉秀的機動地、除去修路占用的機動地,剩余機動地2.035畝(4.242畝-1.70畝)。一審判決依據5.66人口平均分配補償款,是完全錯誤的,假設馬某某應分得,也應分得1.61畝機動地相應補償款。另因地類不同、果樹種植時間不同,存在一類地、三類地、機動地,該不同地類補償標準不同,一審判決按照平均分配補償款是錯誤的。三、地上附著物果樹由焦某某夫妻種植,因此,馬某某也不能分得1.61畝地上補償物款項。四、根據《關于2016年-20120年土地調整實施辦法》規(guī)定馬某某截止到2015年9月30日,已經沒有土地承包權,因此不存在地上物補償。
馬某某辯稱,焦某某的上訴請求缺乏事實與法律依據,原審裁判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一審法院認定事實:馬某某與焦某某兒子焦海峰于2007年12月11日登記結婚,后于2014年10月30日協(xié)議離婚。馬某某于2010年至2015年在冀州鎮(zhèn)甲村分得承包地,期間焦某某戶名下共分地10.069畝,分地人數5.66人,其中包括馬某某一人的土地。2014年12月焦某某從冀州市東部新區(qū)指揮部支取南水北調地上附著物補償款4018.50元,2016年3月焦某某從冀州市東部新區(qū)指揮部支取10.069畝地上附著物補償款413603.80元。馬某某的戶口于2016年10月遷出甲村,但承包地未發(fā)生變動。
一審法院認為,本案立案案由雖為承包地征收補償費用分配糾紛,但案件并非發(fā)包方與承包方之間的糾紛,而是承包戶內部地上附著物補償款返還糾紛,故將案由變更為共有糾紛更符合案件實際。本案中馬某某曾作為焦某某家庭戶成員在冀州鎮(zhèn)甲村分得土地,后雖因離婚馬某某不在焦某某家生活,但其名下的土地并未發(fā)生變動,仍在焦某某家庭戶中。后焦某某支取的其家庭戶土地的地上物補償款項仍應包含馬某某的相應份額,馬某某要求返還相應份額的地上物補償款73784.85元(417622.30元÷5.66人)應予支持。焦某某辯稱理由不能成立,本院不予支持。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條、第一百三十四條的規(guī)定,判決:限焦某某于本判決書生效之日起十日內給付馬某某地上附著物補償款73784.85元。如果未按本判決指定的期間履行給付金錢義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五十三條的規(guī)定,加倍支付遲延履行期間的債務利息。案件受理費1645元,由焦某某負擔。
本院二審期間,上訴人焦某某圍繞上訴請求提交了村委會證明等證據,本院組織當事人進行了證據交換和質證,并前往甲村與村干部進行座談。就焦某某家庭戶土地承包情況查明事實如下:1999年二輪承包時,焦某某戶承包土地7.08畝,當時該戶名下人口為:焦某某、韓秋風、焦海峰、焦海霞及焦某某的父母。焦某某父母共三個兒子、兩個女兒,分得的地三個兒子平均分,所以焦某某名下占老人土地0.66,故當時焦某某戶土地人數為4.66人。2000年以上土地中的部分土地0.368畝被征收。甲村土地分配實行5年一調整,每個小隊按照當時的總人口數取平均值,增人增地,去人去地。2010年因焦某某戶增加人口馬某某、焦玉秀(焦某某姐姐),給焦某某戶分配土地4.242畝。后被占用0.597畝,焦玉秀單獨立戶,故2010年新增加的土地還剩2.035畝。2014年12月、2016年3月焦某某代表本戶領取補償款417622.30元。根據雙方詢問陳述,另查明:馬某某與焦某某兒子焦海峰于2007年12月11日登記結婚,2014年10月30日協(xié)議離婚,馬某某與焦海峰婚生女兒焦靜涵由馬某某撫養(yǎng),離婚后,馬某某戶口一直在甲村,2016年10月26日從甲村遷出。對以上二審查明的事實,雙方當事人均無異議。
本院認為,關于焦某某所領補償款應如何分割的問題。馬某某戶口遷入甲村后,在2010年分得土地,后雖然其與焦海峰離婚,但其戶口在征地時未遷出,補償款應有其份額。焦某某主張馬某某對土地耕種付出較少,對補償款應少分或者不分又主張家庭成員每人分得土地種類不一,應按地塊等級和地上物種類進行補償款分配,未提供充足證據,本院不予采信。焦某某戶下土地系1999年二輪承包時和2010年分地時取得,均屬家庭承包方式,在家庭內部再區(qū)分每人所屬地塊無法律依據,土地補償款一審判決按照家庭成員平均分配的方式計算并無不可。
綜上所述,焦某某的上訴請求不能成立。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本院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條第一款第一項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1645元,由焦某某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 張曉燕 審判員 李永瑋 審判員 許曉芬
書記員:王沛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