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焦彤,女,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址甘肅省。
原告:鄭錫華,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址浙江省衢州市。
兩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王琳,上?;圳A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海鹽縣濱海住房保障建設有限公司,住所地浙江省嘉興市。
法定代表人:潘志慷,董事長。
委托訴訟代理人:錢建平,浙江海賽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訴訟代理人:鐘海玉,浙江海賽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告:上海玄某商務信息咨詢有限公司,住所地上海市金山區(qū)。
法定代表人:王柯。
被告:王珂,男,漢族,xxxx年xx月xx日出生,住址浙江省靖江市。
原告焦彤、鄭錫華訴被告海鹽縣濱海住房保障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濱海公司”)、上海玄某商務信息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玄某公司”)、王柯服務合同糾紛一案,本院于2018年5月3日受理后,依法適用簡易程序。因被告玄某公司、王柯下落不明,本院于2018年1月29日轉為普通程序,并依法向兩被告公告送達起訴狀副本、應訴通知書、舉證通知書、告知審判庭組成人員通知書及開庭傳票。2018年10月9日公開開庭進行審理。原告鄭錫華及兩原告共同委托訴訟代理人王琳、被告濱海公司委托訴訟代理人錢建平到庭參加訴訟,被告玄某公司、王柯經(jīng)本院傳票傳喚未到庭參加訴訟,本院依法進行了缺席審理。本案現(xiàn)已審理終結。
原告向本院提出訴訟請求:判令三被告連帶向原告返還80,000元并支付利息(以80,000元為基數(shù),自2017年9月23日至付清款項之日止,按中國人民銀行同期同類貸款利率計算)。事實與理由:兩原告系夫妻關系。2017年9月28日,兩原告與被告濱海公司簽訂《浙江省商品房買賣合同》,約定兩原告購買被告濱海公司位于海鹽縣武原街道長安路XXX號人才小區(qū)1、2幢1單元1-1603號的房屋,房屋總價款556,792元。原告于合同簽訂前,按被告濱海公司要求通過其員工以刷卡方式支付定金100,000元。合同簽訂以后,原告又以刷卡方式支付147,792元的房屋首付款,剩余房款向銀行辦理了按揭貸款。
原告拿到發(fā)票時才得知原告初始付給被告濱海公司的100,000元中有80,000元開具發(fā)票的單位為被告玄某公司,被告濱海公司以被告玄某公司提供了購房咨詢服務為由,拒絕向兩原告返還該款項。事實上,兩原告從未與被告玄某公司的相關人員有過接觸,也沒有和被告玄某公司簽訂過任何“咨詢服務協(xié)議”,也沒有接受過被告玄某公司提供的咨詢服務。兩原告購買訴爭房屋系直接在被告濱海公司案場,由被告濱海公司的員工帶看房屋并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另外,被告玄某公司為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其唯一股東的王柯,不能證明公司財產(chǎn)獨立于股東自己財產(chǎn)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被告濱海公司辯稱:請求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被告濱海公司和原告僅存在房屋買賣合同關系,只收取了房款,并未收取80,000元的咨詢服務費,因此原告主張被告濱海公司與被告玄某公司、王柯承擔連帶責任沒有依據(jù)。原告支付給案外人張某某的100,000元與房屋買賣沒有關系,張某某也不是被告濱海公司的員工。簽訂房屋買賣合同以后,原告已經(jīng)知曉具體房價,在明知已經(jīng)支付20多萬元的情況下,仍貸款389,000元不合常理。
被告玄某公司與被告王柯均未向本院提交書面答辯意見。
經(jīng)審理查明:2017年9月23日,原告鄭錫華與被告濱海公司簽訂《人才小區(qū)認購書》,約定原告鄭錫華認購人才小區(qū)1幢1單元1603室,總房款556,792元,原告鄭錫華同意在簽訂認購書之日起5日內(nèi)到人才小區(qū)銷售部與被告濱海公司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并支付30%的首期款167,792元,同時辦理銀行按揭貸款。原告鄭錫華需繳付定金20,000元整。當日,原告鄭錫華向案外人張某某轉賬100,000元。2017年9月28日,兩原告與被告濱海公司簽訂《浙江省商品房買賣合同》,約定兩原告購買海鹽縣武原街道長安路XXX號人才小區(qū)1幢1單元1603室,商品房毛坯單價為每平方米8,545元,總價款556,792元。付款方式及期限為:2017年9月28日前付首付款167,792元,余款389,000元于合同簽訂之日起7天內(nèi)辦理按揭貸款,于2017年10月31日前到賬。當日,原告向被告濱海公司支付147,792元。
兩原告與濱海公司簽訂《浙江省商品房買賣合同》后,又與案外人中國建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海鹽支行簽訂《個人住房(商業(yè)用房)借款合同》,貸款金額為389,000元。2017年10月10日,被告玄某公司向原告出具“咨詢服務費”的發(fā)票一份,金額為80,000元。2017年12月27日,被告濱海公司向原告出具購房發(fā)票一份,金額為556,792元。
另查明:涉案房屋現(xiàn)已登記在兩原告名下。
以上事實,由原、被告身份信息資料、《人才小區(qū)認購書》、《浙江省商品房買賣合同》、中國建設銀行個人活期賬戶交易明細、《個人住房(商業(yè)用房)借款合同》、浙江增值稅普通發(fā)票、上海增值稅普通發(fā)票、當事人當庭陳述等證據(jù)所證實。
本院認為: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原告訴請返還80,000元并支付利息的主要理由在于其從未與被告玄某公司簽訂過《咨詢服務協(xié)議》,被告玄某公司也未提供過咨詢服務,原告直接在被告濱海公司案場購買涉案房屋。對此,本院認為,首先,法庭審理過程中,原告陳述是上海有人帶其至售樓處,當時在售樓處通過案外人張某某的銀行卡支付定金,而張某某并非被告濱海公司的員工,因此原告接受過購房相關服務。其次,2017年9月23日,原告鄭錫華與被告濱海公司簽訂了《人才小區(qū)認購書》,明確約定在簽訂認購書當日支付定金20,000元,并于5日內(nèi)簽訂商品房買賣合同并支付首付款,但原告鄭錫華卻支付了100,000元。原告在庭審中也表示100,000元中既有房款也有咨詢費,因此原告對該筆款項中包含咨詢費的事實是明知的,也自愿支付了購房咨詢費80,000元,其辯稱被告玄某公司收取咨詢費違法,卻沒有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本院對該意見不予采信。再次,原告對購買涉案房屋應支出的費用應有整體的匡算,無論被告玄某公司收取原告的80,000元為何種性質(zhì),就原告而言,該費用系其為購買涉案房屋所實際支出的部分費用的事實明確。若原告認為其支付的100,000元為購房款,那么在其支付的首付款已經(jīng)遠遠超過167,792元的情況下,其理應提出對后續(xù)貸款金額進行調(diào)整,但原告并未提供證據(jù)證明其曾就貸款金額向被告濱海公司提出異議,相反,原告卻按照房屋買賣合同的約定辦理了貸款。因此,原告對購買涉案房屋的整體費用為636,792元是明知且認可的。原告稱,其以為100,000元定金是會退還的,所以才會在支付了247,792元的情況下仍貸款389,000元,若是這樣,購房款總額僅為536,792元,顯然不合常理,故對原告的該意見不予采信。
綜上,本院認為,原告明知購買涉案房屋的整體費用為636,792元,自愿以該對價購買涉案房屋,在原告已經(jīng)購房成功的情況下,相關款項的性質(zhì)及如何流轉分配均與原告無涉,原告無權要求返還相關款項,故原告要求三被告連帶返還80,000元并支付利息的訴訟請求,沒有事實及法律依據(jù),本院不予支持。綜上所述,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五條、第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第一百四十四條的規(guī)定,判決如下:
駁回原告鄭錫華、焦彤的訴訟請求。
本案案件受理費收取1,800元,公告費690元,合計2,490元,由原告鄭錫華、焦彤負擔(已繳納)。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nèi),向本院遞交上訴狀,并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shù)提出副本,上訴于上海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徐國賢
書記員:李文華
成為第一個評論者